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滴灌技术在沙漠种植生态林及套种经济作物,在治理沙漠的同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通过几年连续试验结果显示:采用滴灌技术在沙漠上种植生态林是今后开发利用沙漠实现沙产业,改善生态环境的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该试验应用了滴灌技术种植绿竹对侵蚀坡地进行治理,重点研究分析了滴灌对绿竹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经济效益的高低。结果表明:应用滴灌技术种植绿竹治理坡地水土流失,见效快,改土保水效果好,其经济上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3.
 荒漠化的动态变化分析是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利用RS及GIS手段对对库布齐沙漠地区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取各类土地荒漠化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信息,从荒漠化面积变化,等级转移、空间变化等方面进行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989年以来荒漠化总面积减少的趋势很明显,荒漠化面积占地比例最低为77.89%(2002年),最高为91.18%(1989年),2002年比1989年荒漠化的总面积减少了13.29%。黄河沿岸大部分地区,荒漠化得到了治理,而研究区人口较为稠密的东南部、海子周边以及南部沙漠地腹荒漠化的治理出现再次恶化,荒漠化面积上升到83.72%(2007年)。为了治理荒漠化、巩固治理成果,除了一般的工程、生物措施外,还需要消除不合理人类活动产生的根源,维持生态系统与人文环境的动态平衡,从根本上治理库布齐沙漠地区的荒漠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崔琰 《水土保持通报》2010,30(6):100-102
荒漠化的动态变化分析是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对选取的库布齐沙漠多个时相的遥感影像数据处理后,根据确立的研究区荒漠化解译标志,借助RS和GIS工具得到研究区不同时间的荒漠化状况,从荒漠化面积变化、等级的空间变化等方面分析了研究区荒漠化的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从1989年以来荒漠化总面积减少的趋势明显,尤其在黄河沿岸荒漠化得到有效治理;但在东南部、沙漠腹地和海子周边荒漠化出现了增长。为了从根本上治理库布奇沙漠地区的荒漠化,除了一般的工程、生物措施外,可以借助旅游产业开发,消除不合理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维持生态系统与人文环境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5.
我国荒漠化地区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探讨了荒漠化的定义及我国荒漠化危害,从荒漠化过程监测、生物措施稳定性、荒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荒漠化土地造林技术和荒漠化的防治途径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对今后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沙漠光热资源丰富,发展沙漠种植,可以充分利用沙漠。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证明,沙漠种植可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地力,提高植被覆盖度,改善生态环境。沙漠种植经济林和经济作物,可以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带动群众治理沙漠的积极性。1新疆地区沙漠种植的发展现状分析新疆沙漠种植面积约20万hm2左右,起步最早的是南疆和田县的策勒沙漠研究所。和田地区是一个风大沙多、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的地区,每年沙暴浮尘天气达150—250d,每平方公里降尘高达650t,策勒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历史上…  相似文献   

7.
景泰川是中国西北最主要的引黄灌区之一。但是,灌溉使地下水位迅速上升,耕地盐碱化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景泰川西北部与我国的腾格里沙漠的南缘相连,多风干旱和人类不合理的利用,使沙漠不断向东南蔓延,沙漠吞噬农田,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土地盐碱化需要解决地下水位上升,而防止沙漠蔓延又面临水资源短缺。如何寻求农田盐碱化治理与土地沙漠化治理的切合点?论文研究认为,可把多余的地下水作为解决治理沙漠所需的水源,同时,在电能缺少的沙漠边缘地区,可充分利用丰富的风能与太阳能以解决喷灌滴灌所需的动能问题。  相似文献   

8.
敦煌铁路所经地区地处荒漠内陆,以沙漠戈壁地貌为主,生态环境恶劣、脆弱,对人类扰动极其敏感。敦煌铁路的建设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沿线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现象。本文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野外调查分析结果,编制了柳沟至敦煌段铁路两侧10km范围土壤侵蚀现状图。根据铁路沿线荒漠化现状和工程建设活动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分析,对施工期土壤侵蚀类型与强度的变化以及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进行了预测,并据此分析了工程可能造成的土地荒漠化危害,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全球荒漠化现状和我国荒漠化研究的动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球荒模化的最新评估和我国荒漠化研究的动向。荒漠化最近定义为: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我国荒漠化研究在过去的条件下,将大部分力量投入上述荒漠化研究的一部分,即:我国北方地区沙质荒漠化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目前除了在该领域进一步研究其机制及在不同地区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探讨整治模式外,已按“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要求,向广义荒漠化研究扩展。鉴于国内外荒漠化研究在学术上仍存在较大分歧,为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笔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土地沙化原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沙化是荒漠化的最重要的类型之一,是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沙化已经成为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前,滴灌技术已经在很多果树的种植上显出优势。柑橘作为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水果,将滴灌技术应用于柑橘种植是创新之举。因此,以滴灌技术在柑橘种植上的应用为研究对象,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地区的地形特点,构建适合当地地形条件的滴灌系统。通过对比试验发现,采用滴灌和施肥一体化技术的方式,相比传统的灌溉和施肥分步进行的方式,具有节约成本、保护土壤的优势,而最突出的优势是提高柑橘的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典型地区荒漠化动态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资源环境面临严峻问题与挑战,而对研究区的荒漠化动态变化进行遥感监测可为荒漠化的防治和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以2000-2014年的250 m分辨率MOD13Q1为数据源,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决策树分类进行荒漠化程度划分,得到丝绸之路经济带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和转移面积矩阵.结果表明:2000-2014年研究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其荒漠化土地增长量为98 912.26km2和增长率为0.11%.其中,非荒漠化向荒漠化共转移308 289.73 km2,大于荒漠化向非荒漠化的转移面积266 497.67 km2.在空间分布上,中亚荒漠化土地由西南的严重荒漠化向东北的轻度荒漠化逐渐减轻,且向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不断推移;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多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吐鲁番和柴达木三大盆地中,且以宁夏陕西甘肃北部地区的减少为主.总体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总荒漠化面积增加,程度趋于严重,荒漠化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发展动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非常严重的国家。采用1994—2014年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比较了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发展动态,结果表明:(1)我国荒漠化及沙化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荒漠化土地由1999年的267.41万km~2减少至2014年的261.16万km~2,沙化土地由1999年的174.61万km~2减少至2014年的172.12万km~2;(2)荒漠化及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以内蒙古、新疆为主,荒漠化类型以风蚀荒漠化为主,沙化类型以戈壁为主。同时,分析了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成因,提出了针对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滴灌条件下种植年限对大田土壤盐分及pH值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为研究滴灌技术改良盐碱地的可持续性,该文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和时空转换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在盐碱地上应用滴灌技术种植糯玉米第1、2、3、4年后,土壤含盐量及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季内,不同种植年限的地块土壤盐分都得到不同程度地淋洗,土壤含盐量降低幅度在24.7%~43.9%之间,其中在新开垦的地块上降低幅度尤为明显;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土壤剖面上的含盐量呈下降趋势,0~60 cm土壤含盐量下降速度快,而60~150 cm下降慢。同时,土壤剖面上pH值也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总之,在采用滴灌技术1~4 a后,盐碱地土壤含盐量和土壤pH值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京津沙源区草场沙退化综合整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尽快落实中央政府关于做好京津周边地区防沙治沙工作,遏制土地继续沙化和沙漠蔓延扩展,加大草原沙化、退化治理力度,减轻风沙对京津周边地区危害的战略布署,开展浑善达克沙地草场沙化、退化综合整治技术试验示范研究,旨在全面了解浑善达克沙地草场沙化、退化形成演化规律,探索解决畜草矛盾的途径和草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及水-草-畜持续发展的模式,研究开发和引进一批草场沙化、退化综合整治和水草资源合理利用的技术,并通过治理工程将各种技术组装集成示范推广,使新模式实体化,从而为我国草场防沙、治沙生态保护及区域群众脱贫致富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植物种植作为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关系到荒漠化区域的高效可持续发展。为提高植物选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项目前期已建成荒漠生态治理大数据平台并实现中国主要荒漠化区域生态信息全方位采集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大数据的植物优选研究与试验验证。研究运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大数据分析方法对荒漠植物种质资源库中植物进行类别划分,初步筛选适应该地区气象条件的植物;进一步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决策方法从土壤、地形、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其他等5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以优化初选结果。将该方法应用于西藏地区荒漠化治理植物的选择,经大数据挖掘分析,初步筛选出了核桃、黑果枸杞、盐生草和花花柴等适宜植物;进一步优化分析得出,核桃具有经济效益高、耐储运、前期投入相对较少等优势,是该区域荒漠化治理中生态适应性与综合效益俱佳的植物。优选结果在西藏山南市扎囊县桑耶镇的荒漠化治理中得到了验证,目前核桃长势良好,预期生态与经济效益显著。基于大数据进行荒漠治理植物的优选可为荒漠化区域科学规划及高效治理提供坚实的理论与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榆树疏林是分布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上的一种非常特殊的沙地植被类型,是阻止沙漠扩张的重要屏障。通过回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国内对于榆树疏林的大部分研究经历和成果,包括对榆树疏林的分布、类型、结构特点、演替与生长更新,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手段和方法较为普通,发展缓慢,缺乏新意,研究案例和成果还非常有限,对榆树疏林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同时提出了对榆树疏林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淅川县石质荒漠化土地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也是主要淹没区及渠首所在地,全县石质荒漠化土地面积745.539 3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6.44%,水土流失和区域生态资源环境问题十分严重。为有效防治石质荒漠化,以淅川县为研究区,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DEM、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成果等基础信息数据,利用"3S"技术对淅川县石质荒漠化土地的海拔和坡向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质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海拔200~500 m高程带和S、SE、SW坡向上,S坡向上分布面积最大,N坡向上分布面积最小。因此,在淅川县石质荒漠化防治措施选择、配置、实施等工程实践中应充分考虑海拔和坡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1999年和2010年两期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Fragstats 3.3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分析了辽北农牧交错带11年间土地荒漠化变化特征及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999—2010年研究区荒漠化土地呈减少趋势,减少了18 114.93 hm2,其中轻度荒漠化土地的减少对该时期荒漠化土地减少起主导作用;斑块数明显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多样性有所增强,其中轻度荒漠化景观始终为研究区优势景观,中度荒漠化景观类型斑块形状趋于规整有连片趋势,重度荒漠化景观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20.
沙特埃及沙漠干旱地区农业及生态建设的主要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特阿拉伯、埃及两国的沙漠面积都占到国土面积的90%以上,但是沙、埃两国非常重视沙漠地区的生态开发治理工作。由于政策得当,措施得力,近些年来已在沙漠治理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经验。而我国中西部也有很多贫瘠土地和大面积的沙漠,自然地理条件在很多方面都与沙、埃两国有类似之处。因此在西部农业开发及生态治理方面,上述两国的沙漠治理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借鉴学习,本文就是通过实地考察,介绍一些沙、埃两国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