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经济发展和耕地后备资源的日渐枯竭,人多地少矛盾越来越突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本文采用统计与比较方法和相关数学模型,对广东省1996-2010年的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质量、结构和保护形势的时空变化格局进行了分析,阐明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对策和建议,对全国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资源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永久基本农田是最优质、最精华、生产能力最好的耕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保障,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北京市耕地保护空间划定工作为基础,运用Arcgis工具,通过对已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不实情况的核实,对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和耕地保有量储备区划定情况的分析,充分结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总结当前形势下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存在的问题,按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的要求,从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和耕地保有量储备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动态调整、永久基本农田监管及保护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有效构建保护有力、集约高效、监管严格的保护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基本农田保护重点在于保护基本农田数量及质量,明确保护主体。该文基于土地调查数据,对比研究区域基本农田基准数据及调查统计数据,分析基本农田数量隐性流失数量、程度及原因。结果表明:基本农田保护数量存在隐性流失,隐性流失程度为12.11%;30个行政村隐性流失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引起隐性流失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分为流失于地及流失于民两大类;针对基本农田隐性流失,从法律法规、土地综合整治、补偿机制等多个角度提出相应对策,以为减少基本农田隐性流失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对2006—2015年咸阳市耕地与基本农田数量和结构进行分析,采用相应的数学模型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了咸阳市耕地总量与各个社会因素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为咸阳市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保障粮食、社会、经济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岩 《青海农林科技》2001,(2):38-38,43
基本农田是为了满足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必须确保的耕地最低需求量。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后续管理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7.
基本农田保护规模,是土地管理核心工作任务之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规模,除了是该区域内土地管理必须的管理指标要求外,还是该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要求,基本农田保护规模的预测,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建立在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根据重庆市耕地资源的数量、结构和布局,对重庆市耕地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根据重庆市耕地保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耕地变化态势分析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统计资料分析了 1978年以来安徽省耕地变化趋势 ,总结了 1990~ 1999年耕地变化特点 :1)年耕地减少数量大于新增数量 ;2 )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3)各项建设占用大量耕地 ,是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4)水田面积相对稳定 ,旱地面积逐年减少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逐年增加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年际间有起伏。并提出了保护和永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大珂 《新农业》2006,(1):5-5
国土资源部为进一步推进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2005年10月发出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工作方案。根据“严格保护耕地, 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  相似文献   

11.
对福建省基本农田保护现状进行分析 ,指出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实施基本农田保护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为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三大战略提供手段支撑。该文以商品粮生产基地河北省卢龙县为例,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适宜性(低度适宜S1、中度适宜S2、高度适宜S3)和空间布局协调性(低度协调C1、中度协调C2、高度协调C3)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采用灰色关联评价和互斥性矩阵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将待评价矢量数据转换成30 m×30 m的空间栅格数据,对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布局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将适宜性指数与协调性指数组合类型中的"S3C3、S2C3和S3C2"覆盖地区确定为优先保障建设区、组合类型中的"S2C2、S1C3和S3C1"覆盖地区确定为正常推进建设区、组合类型中的"S1C2、S2C1和S1C1"覆盖地区确定为延缓滞后建设区,优先保障建设区、正常推进建设区和延缓滞后建设区建设规模分别为12 372.33 hm2、13 978.95 hm2和14 357.65 hm2,不建设(规划扣除允许和有条件建设区占用农田)区域规模为3 200.64 hm2。该研究将为开展具有区域特色和务实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耕地的利用与保护,对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制订了一系列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近年来,农民非法利用耕地问题日益严重,致使不少耕地被破坏、流失严重。该文对农民非法利用耕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防范农民非法利用耕地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致富途径,通过介绍永宁县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及基础设施配套情况、设施农业生产情况、设施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情况、销售体系建设情况及产业发展主要模式,分析了永宁县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紧缺,技术力量薄弱,配套设施、配套环节不完善,组织化、标准化水平低等问题,从而提出了加大对新建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狠抓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工作、加大标准化园区建设力度、加强营销体系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农地非农化理论的农地保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竞租理论和边际收益-成本理论为农地非农化的经典理论,并以此为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农地非农化的经济诱因:农地经济比较效益低下,农地非农化价格低以及农地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化而由社会承担.据此,提出农地保护的若干理念:提高农地比较利益,同时降低建设用地比较利益;修正扭曲的农转非市场价格;设定农地外部效益产权,把此项权利界定给农地经营者即农民,并允许流转.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为北京市耕地保护补偿实践提供实证依据,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理论与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采用Logistic回归法测算区域耕地地块发展概率,据此进行耕地发展概率分区;选取区域征地补偿中的安置补助费作为参照标准测算耕地保护主体机会成本损失;最终由不同的耕地发展概率修正得到全区耕地保护补偿值。基于发展概率差别化测算平谷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结果在空间上具有由中心城区向远郊不断降低趋势,符合区域发展实际;差额化耕地保护补偿既弥补了种地农户机会成本损失,解决了土地规划与征收所带来的农地发展机会不均问题,又强化其耕地保护意愿。  相似文献   

17.
对政和县耕地地力调查表明:缺镁型和干旱型的耕地占中低产田总面积的59.54%和54.07%;施肥配比不合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利设施调蓄能力差,分布在坡地等是中低产耕地比例大的主要成因.并据此提出改良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从国家科技奖励分析我国水稻科研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并分析了2000要2012 年我国水稻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情况及产出的部分重大成果。结 果表明,水稻成果获奖数在经历波浪式变化后进入平稳增长期;水稻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创新领域获奖最多;农 业高校、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是我国水稻科研体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湖南、四川、浙江、江苏等水 稻生产大省产出的水稻科研成果较多。针对我国水稻科研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强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培育超级 杂交水稻和绿色超级稻以及加强稻作配套技术研究及稻米精深加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乡镇尺度厘清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撂荒耕地问题,对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产GF-1号遥感影像,耦合撂荒耕地的影响因子及影像波谱信息,以撂荒耕地问题较为突出的四川省武胜县为案例区域,探索应用MaxEnt模型提取常年性、季节性撂荒耕地信息的潜力,揭示撂荒耕地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MaxEnt模型识别撂荒耕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均大于0.9,混淆矩阵总精度大于80%,季节性撂荒耕地面积与统计年鉴的相对误差不超过10%。受高程影响,常年性撂荒耕地主要集中分布于海拔超过300 m的丘陵山区,少数零星分散于嘉陵江两岸地势低缓的地区;季节性撂荒耕地各镇均普遍分布,局部呈片状分布特征。在2015—2018年研究时段内,常年性、季节性撂荒耕地面积和撂荒耕地总面积均保持平稳态势。研究认为,MaxEnt模型在提取撂荒耕地信息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和优势;常年性与季节性撂荒耕地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前者归因于海拔、交通及灌溉条件,后者归因于海拔、耕作半径和灌溉条件。研究丰富了基于遥感影像提取撂荒耕地信息的方法,增强了撂荒耕地时空分异特征与归因的认知,为乡村耕地合理利用与管理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我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促进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发挥,采用文献研读法、经验总结法、实地调研法及定性描述法对国内各地耕地保护补偿实践效果梳理分析,总结该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提出政策建议。研究表明:资金筹措压力大、标准难确定及配套机制较薄弱是当前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实践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瓶颈。拓展资金筹措渠道是确保耕地保护补偿持续稳定实施的重要基础,建立分区性多类型补偿标准测算体系并尝试选点试行有助于补偿方案更加客观公平,针对性多样化的补偿方式不仅扩宽耕地保护补偿思路,同时也缓解当前经济补偿造成的财政压力,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规范透明的资金监管与健全完善的耕地数量、质量动态监测是保障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有效可行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