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1990、1998和2007年Landsat-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采用最大似然法、土壤动态度和转移矩阵3种研究方法对艾比湖流域土壤盐渍地现状、程度和发展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1990~2007年,艾比湖土壤盐渍化程度日益加剧。其中,重度、中度、轻度盐渍地分别增加了1.40、89.60、476.16 km2,而非盐渍地减少了567.16 km2;重度盐渍地集中分布在阿拉山口附近及湖滨区上部,中度盐渍地主要位于湖滨区中部和接近外围下风区的沙漠地带,而轻度盐渍地广泛分布于艾比湖外围和绿洲的交汇处;面积增加最少的重度盐渍地主要由中度盐渍地部分转化,增加次之的中度盐渍地主要由轻度盐渍地部分转化,增加最多的轻度盐渍地主要由非盐渍地部分转化,而非盐渍地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2.
艾比湖湿地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环境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傅德平   《江西农业学报》2008,20(5):106-109
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的数据,对艾比湖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42种植物,分属16科36属,多数为典型荒漠植被,归属于16个植物群落类型。各群落的组成简单,多样性指数值都较低,且不存在较大差异。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都很贫乏,土壤偏碱性,多为盐渍土。除物种丰富度与pH值呈显著相关外,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因子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1950~2009年艾比湖流域耕地面积与湖面面积历史数据和卫星影像数据,研究艾比湖流域耕地面积变化对艾比湖湖面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艾比湖每年3~4月湖面面积最大,而4月以后特别是7月后,湖面面积减小;2000~2009年艾比湖湖面面积最大的是在2003~2004年,湖面面积最小的是在2008~2009年,且湖面面积呈逐年减小的趋势;艾比湖流域的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且增速逐年增长,以2005~2009年的增加速度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艾比湖流域耕地面积与湖面面积之间呈线性负相关,且显著相关,表明流域耕地面积的增加会直接导致湖面面积的减少。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夏季热岛效应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ODIS温度产品,计算出成都市2009—2013年的夏季地表温度,并通过对其进行分等,划分出热岛区域,通过建立转移矩阵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成都市夏季热岛效应动态变化特点,成都市夏季热岛区分布区域从成片分布逐渐形成多个小的热岛中心;从2009—2013年,成都市夏季热岛范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2009—2013年,成都市夏季地表温度等级变化较大,占了95%以上,上升区和下降区变化基本持平,呈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5.
对艾比湖湿地不同土壤梯度环境因子与梭梭(Haloxylon bunge)进行调查研究,并利用国际通用植被数量分析软件CANOCO4.5对其关系进行了冗余度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深度、Ca~(2+)和SO_4~(2-)含量3个环境因子组合对梭梭生长特征变异的解释量达到52.3%,说明这3个变量是影响梭梭生长变异的重要因子,盐分是关键驱动因子。土壤深度与梭梭株高、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随着深度的增加,梭梭的株高、生物量逐渐增加,梭梭的长势越好,表明了盐分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Ca~(2+)和SO_4~(2-)含量与梭梭生长特征呈显著负相关。因此,中度盐碱湿地生态恢复需要重点考虑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防治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是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基于3S技术,利用博斯腾湖小湖区1976、1990、2002与2009年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近30多年来博斯腾湖小湖面积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近30多年来博斯腾湖小湖水域面积呈波动性变化趋势。小湖水域面积从1990年的2 385.58 hm2扩张到2002年的3 138.12 hm2,又从2002年的3 138.12 hm2减小到2009年的2 413.53 hm2,总体上呈现萎缩的趋势。研究区景观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景观分离度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说明景观破碎化程度有加深趋势。气温的升高与降水量的增大是博斯腾湖小湖湖泊水域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可知,人类活动对湖泊的作用开始加强。  相似文献   

7.
采用艾比湖的1990、2001与2009年3期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资料,运用ENVI4.5和ArcGIS进行制图分析得到了艾比湖区域土地类型转移矩阵,定量研究了艾比湖区域1990~2009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土地类型转入/转出贡献率。结果表明,1990~2009年,艾比湖绿洲分布特征有明显变化,面积也有显著的扩张,在转入和转出过程中,绿洲和未利用地之间的转换最为密切,水体面积在转换矩阵中基本上保持稳定趋势;从转入贡献率看,占优势的为绿洲,而转出贡献率中占优势的是未利用地。  相似文献   

8.
绿洲是干旱区社会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资料,绿洲面积的动态变化对区域内人地关系和生态系统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以疏勒河流域1985、1995、2000、2005、2010、2015年和2018年7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疏勒河流域近34 a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分析,以2010-2015年转移概率矩阵构建CA-Markov模型模拟2030年和2040年土地利用结构。结果表明:1)1985-2018年疏勒河流域绿洲面积增加了606.27 km2,其中耕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建设用地增幅高达205.95%,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受降水影响,草地面积变化不稳定。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存在大面积、高比例的动态转移,其中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化最为活跃。2)在绿洲系统内,耕地、林地等土地类型向草地和未利用地转移显著,说明当地生态环境呈衰退趋势。3)到2030年,绿洲面积相比2018年增加量将高达3 755.59 km2,其中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增加面积分别为73.56、136.32、3 144.29、249.03,132.44 km2;到2040年,绿洲面积增加幅度变小,耕地、未利用地面积较2030年有所减少,减少量分别为20、45 km2,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增加量分别为35、25、5 km2,尽管草地无明显变化,但研究区生态环境将有所改善,土地利用结构也将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9.
西安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笔者采用了系统综合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2002-2009年西安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研究,并提出了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对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9年西安市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加强;第二、三产业发展社会消费品总额增加;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是影响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选取1991、2001、2010年遥感影像数据(Iandsat TM/ETM),通过几何校正等预处理,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对巴里坤湖区面积进行水体辨识与水域面积计算。同时,结合1981-2011年研究区站点的气象数据,探讨其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响应状况。结果表明,1991年巴里坤湖总水域面积为97.47 km2,2001年为45.65 km2,2010年为36.18 km2,湖泊水域面积萎缩,是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摘要:为明确都兰湖湿地水体面积变化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利用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研究了2006年年至今都兰湖湿地9月份水体面积变化的气象因素。结果表明:都兰湖湿地水体面积的呈现初上升的趋势示,最大值出现在2016年,最大值为55.6875 Km2,最小值出现在2007年,最小值为25.6875Km2;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显:降水量、气温与水体面积变化呈正相关,蒸发量、风速和日照时数则与水体面积的大小成反向关系,即当蒸发量、风速和日照时数增大时,水体面积减小,降水量对水体面积的变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艾比湖流域土壤呼吸日变化及水热因子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为研究干旱区植物群落土壤呼吸日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利用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测定艾比湖流域四种植物群落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结合实测的温度、湿度因子,分析土壤温度、湿度,大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胡杨、梭梭、芦苇、盐节木四种群落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基本都呈单峰曲线.在日时间尺度上,胡杨群落、梭梭群落、盐节木群落、芦苇群落土壤呼吸速率与地上10和150cm高度处气温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各群落土壤呼吸速率与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并没有固定的相关关系.不同的植物群落,对土壤呼吸起首要作用的温度因子不相同,且气温通过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的间接影响不相同.可用一元或二元线性函数来描述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关系.各群落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地上10和150cm处空气相对湿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在日变化尺度上,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共同影响了土壤呼吸速率,由温度和湿度共同拟合出的模型能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化78;以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14.
分析气候变化与人为扰动对生态系统NPP 的影响、以及未来情景模式下NPP 的响应机制。在景观动态 模拟模型CA-Markov 模型耦合未来A1B 情景模式下的区域气候模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生态系统NPP 对气候变化 和景观动态响应模型、实现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NPP 的影响定量分析。艾比湖流域2005要2020 年生 态系统NPP 增长了223.27 GgC、其中由人类活动直接导致的NPP 增加为141.01 GgC、气候变化的贡献为82.26 GgC。 近期内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仍是生态系统NPP 变化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的影响虽然较小、但呈现逐年增长的趋 势。  相似文献   

15.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我国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体状况较好,但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污染,分析其污染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点源污染的排放,农田种植业、养殖业等引起的面源污染以及相关管理措施欠完善.根据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现状及危害,结合国内外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对策,综述了常用保护措施,为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新疆杏品种果实发育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个新疆杏品种的果实发育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杏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呈"快—慢—快"的"双S"型曲线,整个发育期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即果实第一次快速生长期、果实缓慢生长期和果实第二次快速生长期。"双S"型生长曲线因不同品种的果实生长量和三个生长期持续时间不同而波动趋势有差异。所有品种在各生长期内的果实生长量占成熟时比例和果实平均日生长量都以果实第一次快速生长期最大,果实鲜重和干重则以果实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二者增长曲线呈"双S"型,但干重"双S"型不明显。果核的快速生长与果实第一次快速生长同时开始,但提前约1周结束。盛花末期后第5周核开始硬化,胚开始发育。多数品种在第9周核完全硬化;胚快速生长3周,第8周开始缓慢生长。  相似文献   

17.
青海湖不同沙漠化治理区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选择青海湖不同沙漠化治理区,通过野外采样及室内数据分析,对不同季节的土壤含水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平均含水量在6月和8月最大,4月和9月较低.克土-早期灌丛治理区,4月和6月土壤含水量表层较低,30cm处达到峰值.8月和9月表层土壤含水量最高,20cm处最低.克土-草方格,4月份表层土壤水分偏低,10cm以下开始上升,6月份和8月份土壤水分基本一致.9月份,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20cm处达到峰值.沙岛固定沙丘及沙棘灌丛,4月、6月和8月土壤含水量表层偏低,10cm以下开始下降,20cm以后逐渐增加,70cm处最高,9月份,表层土壤含水量开始下降,10cm处较低,之后逐渐增高.示范区草方格,表层土壤水分6月和8月高于4月和9月,4月和6月均为逐渐增加趋势,8月,10cm处达到峰值,之后下降,20cm以下变化较稳定,9月份土壤水份垂直变化一直波动.流动沙丘顶部、迎风坡和背风坡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表层以下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湖东种羊场流动沙丘草方格区,土壤含水量表层较低,表层至30cm处表现为上升,以下变化幅度较弱.  相似文献   

18.
基于PSR模型的艾比湖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并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对艾比湖流域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在13项评价指标中,影响流域生态安全的主导因素为森林覆盖率、草地面积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其所占权重均在0.1以上;(2)自2000—2010年以来,艾比湖流域生态安全指数由0.230 9增加至0.755 6,流域生态环境呈现良性发展趋势,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当地政府通过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草地面积以及治理水土流失等措施,不断改善了该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