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省早稻面积约2800万亩,在开发杂交早稻方面算是走在前列的,但面积还不很大,不上100万亩。我国长江流域早稻9000多万亩,加上两广,在一亿亩以上,杂交早稻占的比重就更小,本文就我县近年推广杂交早稻的效益,谈谈它在粮食增长中的地位. 一、杂交早稻增产潜力很大 1983年,中国农牧渔业部把杂交早稻列为全国农业技术重点推广项目。为了摸索杂交早稻在我县的应用,我们积极组织试验示范。当年试种1001亩,平均单产450公斤,比全县早稻单产水平高115.5公斤,增长32.9%。1984年全县扩大种植2.22万亩,占全县早稻面积5%,验收和调查情况表明:无论在平原还…  相似文献   

2.
简信 《杂交水稻》1989,(5):24-24
当前,我国杂交水稻发展潜力最大的、领域是早稻。全国早稻面积有14000万亩,而1988年杂交早稻只种植.2500多万亩,约占早稻面积的17%。要迅速发展杂交早稻,关键是尽快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早、中熟组合。因此,多年来突破早、中熟早稻组合是各科研单位的热门课题。近年,湖南杂交  相似文献   

3.
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于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粳型杂交水稻发展稍迟一点,1975年实现“三系”配套,1977年在生产上开始推广。据1987年合肥全国杂交水稻会议初步统计,种植面积已达到16439万亩,其中南方(包括陕西)籼杂16235万亩,北方粳杂204万亩。 一、推广应用的历史及现状 我国杂交水稻生产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76—1979年发展时期。从1976年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到1979年,全国种植面积达到7600万亩,平均每年扩大近两千万亩。1980—1981年是徘徊时期。杂交水稻由于当时组合单一,生育期较长,抗性不强等原因,有些地…  相似文献   

4.
信息     
“七.五”后三年杂交水稻 在全国将有一个大的发展 最近我们从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了解到.由于杂交水稻在我国粮食增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农牧渔业部计划在“七·五”的后三年,每年递增杂交水稻种植面积2000万亩,到1.990年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将达到2.088亿亩,接近占全国总稻田面积的一半。 具体的发展规划是:杂交早稻1988年种植2650万亩,1989年3370万亩,1990年4280万亩。杂交中稻1988年种植8378万亩,1989年9020万亩,1990年9522万亩。杂交晚稻1988年种植6400万亩.1989年6850万亩,1990年7200万亩。 (柯闻供稿) 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 组考…  相似文献   

5.
信息动态     
1991年全国杂交稻种植面积 已突破2.6亿亩 1991年11月,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间组在南昌会议上统计,我国杂交稻种植面积已达2.608352亿亩,占全国稻田面积的54%强,第一次超过常规稻种植面积。各省种植杂交稻面积如下:四川4221万亩,湖南4069.63万亩,江西2943万亩,广西2598万亩,广东2311.3万亩,湖北2300万亩,安徽1501万亩,福建1410.2万亩,浙江975.93万亩,贵州758.63万亩,河南400万亩,云南400万亩,海南294.83万亩,陕西150万亩,辽宁127万亩,上海22万亩。 1991年杂交早稻已发展到4768.71万亩,已占全国1亿多亩早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比1990年扩大1103…  相似文献   

6.
扩大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成为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尤其是扩种早杂优有其更大的潜力。1987年全国杂交早稻面积为1740.47万亩,1988年已达2500多万亩。我省1988年杂交早稻已发展到255.07万亩。然而,当前推广的组合如威优64和威优35等,生育期偏长,抗稻瘟病性较差,进一步扩大种植,已受到限制。本文结合早杂优的育种实践,对杂交早稻恢复系及其强优组合的选育提出一些看法,供参考。一、人工制恢选育早稻恢复系 (一)品种资源收集与亲本选配 1.早熟恢复好的材料。早熟不同恢源材  相似文献   

7.
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于1986年12月26~29日在广西南宁市召开了年会。会议交流了各省(区)、市一年来杂交水稻生产、科研和种子等方面的情况,分析了当前我国杂交水稻生产的形势与发展趋势,研究了 “七·五”期末可能达到的目标和1987年杂交水稻生产规划,讨论了一些具体措施和建议。 一、1986年全国杂交水稻生产情况 1.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创历史最高纪录。据这次会议统计,1986年南方13个省市加辽宁、北京等15个省(区)、市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达1.36亿亩,不但恢复了1985年退下来的面积,而且比最高的1984年超过200万亩。现在面积超过2000万…  相似文献   

8.
信息与动态     
农牧渔业部在合肥召开全 国杂交水稻会议 1987年10月 15日至19日。农牧渔业部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了第六次全国杂交水稻会议。我国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较大的18个省(市)农业厅(局)、农科院及种子公司负责人、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成员、部分杂交水稻专家共120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由农牧渔业部顾问刘锡庚和副部长陈耀邦同志主持。 会议回顾了推广杂交稻十余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及杂交水稻在我国粮食增产中的作用。据这次会议统计,1987年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达16400多万亩.超过了全国稻田面积的三分之一,说明近两年杂交水稻发展速度是很快的。“…  相似文献   

9.
覃明周 《杂交水稻》1989,(2):48-48,F003,34
我国从1964年开始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选出强优势组合,1975年进入大规模制种,同时北方杂交粳稻也实现三系配套。1976年以后,在中国广阔的田野上开展了一场有亿万农民参加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用杂交水稻逐步取代常规水稻。它改变了我国水稻单产长期低而不稳的局面,把稻谷生产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6年,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为210万亩,1979年达到7600万亩,1983年为1.124亿亩,1987年为1.6439亿亩,1988年上升到1.9亿亩。发展速度之快,在中国农作物良种推广史上是少见的。 随着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产…  相似文献   

10.
1987年1月,在秦皇岛召开了北方杂交水稻科研、生产协作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分析北方杂交水稻科研、生产形势,并预测今后发展的前景。 北方粳稻区域分布在十多个省市,但总面积仅3000万亩,近几年杂交水稻面积仅180-190万亩,只占北方粳稻面积的6%,而全国杂交稻面积约占总水稻面积的26%。北方杂交粳稻比起南方杂交税稻来发展是缓慢的,规模是不大的,还未能挑起北方粮食增产的重担。究其原因:其一,水稻在北方大多数省(市)的粮食作物比重中不占主导地位,杂交稻的发展自然很难占到显著的位置。但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从上至下都十分重视发展杂交稻,因…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南方双季早稻生产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早稻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华南双季早稻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有文字记载,长江流域种植早稻最早有文字记载是唐朝,自清初康熙起直到清末及民国初期,连作稻在长江流域各省普遍增加。双季稻包括双季间作和双季连作,间作的起源早于连作稻,双季连作稻的大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是提高我国水稻总产量的重大措施之一。(一)南方双季早稻生产的回顾我国双季早稻的发展经历了单季改双季,农家品种改地方良种,高秆改矮秆、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及三系杂交早稻的推广应用等几个阶段。良种和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是早稻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1.双季…  相似文献   

12.
杂交水稻从1976年推广以来已在我国广泛种植。实践证明,它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广、抗性强、收益大等优点,对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同时杂交稻的选育成功,不仅标志着这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还丰富了遗传育种理论与实践,对世界农业科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推广杂交水稻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杂交水稻的推广,尽管经历了一个“发展、停滞、回升、再发展”的过程,但总的来说发展是很快的。1976年至1978年由200多万亩发展到7000多万亩,1979年和1980年徘徊,1981年回升到7500万亩,1982年发展到8425万亩,198…  相似文献   

13.
一、杂交粳稻种子生产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杂交粳稻的研究始于1965年,差不多与杂交籼稻(始于1964年)同步开始。而国际上对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最早也是在粳稻上开始的。但我国杂交籼稻自1973年获得成功以来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至1990年已累计种植近17亿亩,增产稻谷1200多亿公斤。而杂交粳稻虽然也早在1975年就三系配套,却步履艰难,进展十分缓慢。至1990年,南方稻区杂交粳稻面积仅30.4万亩。原来发展较快的北方稻区近年来也处于徘徊下降的局面,种植面积已由200多万亩下降到1990年的85万亩。 杂交粳稻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游双季超级杂交早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长江中游双季早稻生产是中国水稻生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回顾了长江中游超级杂交早稻新组合选育、配套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应用取得的进展.指出生育期短、前期低温冷害、中期阴雨寡照、后期高温逼熟是影响长江中游双季早稻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提出了进一步发展超级杂交早稻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5.
早稻是我省一季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几年来,杂交早稻新组合的育成和推广,打破了早稻产量长期徘徊的局面,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增产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我省1986年种植15万亩,1988年达49万亩。杂交早稻一般亩产500公斤左右,比常规早稻亩增50公斤;龙游县农民鲁月行种植1.18  相似文献   

16.
闻名中外的杂交水稻,在我国粮食增产上发挥了巨大作用。1985年全国种植面积1.2亿亩,单产又有新的提高,特别是制种产量全国平均亩产超过了200斤。中国杂交水稻在国外也享有盛誉,并收到了显著的增产效果,一些国家为此发表了有关文章。“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一书,将汇编自杂交水稻问世以来的有关三系选育、栽培、制种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总结、会议纪要、生产发展和展望,以及杂交水稻发展过程大事记,全书约30万字。预计1986年下半年开始,由中国农科院和湖南农科院负责组织编写,1987年上半年进行审稿和定稿工作,争取1988年上半年出版。“中国…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从1976—1986的十年间,我国杂交稻累计种植面积达9.1亿亩、增产稻谷900多亿斤。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全国种植杂交稻1亿5千5百万亩以上,比86年扩大2千多万亩。然而,从当前我国各地的制种产量来看,单产高的可达300公斤,一般的只有100公斤左右。所以,提高制种的产量,不仅对发展杂交稻十分必  相似文献   

18.
华南地区1987年杂交稻面积不到2000万亩,仅占水稻播种面积的15%。1990年杂交早稻2271万亩,占早稻播种面积的43.1%,杂交晚稻3240万亩,占晚稻面积的57.4%,并选选配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新组合,两系法杂交稻示范推广已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9.
1986年衡阳市种植双季杂交早稻2.45万亩,亩产488. 8公斤,较常规早稻增产25.6%。衡东县岭茶乡集贤湾村杂交早稻成优49,46.1亩,亩平543.5公斤,最高亩产达605.8公斤。1983—1986年全市共种杂交早稻33.88万亩,亩产470.8公斤,较同期常规早稻单产高82.6公斤,增产21。3%。从近三年全市种植的情况来看,杂交早稻产量高,增产潜力大,在一定幅度内,适当发展双季杂交稻的种植面积,是提高水稻单产,增加粮食总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展杂交早稻,夺取高产,必须突出解决好以下几个技术问题。 (一)选择适宜的组合是能否发展杂交早稻的重要问题。 1978年市农科所…  相似文献   

20.
由于全国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重视,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1990年又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据1989年12月在南宁召开的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年会统计,南方13个省区及辽宁省、北京市的计划种植面积即达2.2688亿亩,其中四川为4000万亩,湖南3700万亩,江西2500万亩,广东2000万亩,湖北1950万亩,广西1800万亩,江苏1650万亩,安徽1487.6万亩,福建1424.9万亩,浙江920万亩,贵州60.0万亩,云南350万亩,海南200万亩,辽宁100万亩,北京10.5万亩。 又l$同一次会议核实绕计/拍拍年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撤积二’983俄忆商,”其中回地为朋80万亩,占水稻播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