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玉米叶绿素含量快速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美国产CCM-200型手持式叶绿素计和分光光度计法对15份玉米材料叶色值和叶绿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经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确定了叶色值分别与叶绿素总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其它叶绿素、叶绿素A/B之间的最佳相关方程。证明用CCM-200叶绿素计测量玉米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快速、准确、无伤害,有利于多项研究平行进行。  相似文献   

2.
茶树叶绿素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适合茶树大量样本叶绿素含量测定的方法,本试验综合植物叶绿素的测定方法,以丙酮研磨法为对照,使用浸提法设置6种提取液(95%乙醇、80%丙酮、丙酮∶乙醇=2∶1、丙酮∶乙醇=1∶2、丙酮∶乙醇=1∶1、丙酮∶乙醇∶水=4.5∶4.5∶1)进行浸提效果试验,并对提取液进行光稳定试验。结果表明:以丙酮∶乙醇=1∶2的提取效果好,光稳定性也较好;丙酮∶乙醇=2∶1、丙酮∶乙醇=1∶1的次之;单一溶剂以95%乙醇浸提效果较好。表明测定茶树大量样本的叶绿素宜选用丙酮∶乙醇为1∶2的混合液法,该方法操作简便、稳定性好;考虑环保因素,则以95%乙醇溶剂浸提法较好。  相似文献   

3.
叶绿素测定方法及叶绿素破坏程度的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绿素常作为绿茶品质重要指标之一。长期以来,茶叶中叶绿素的测定采用Arnon法,由于Arnon法研磨和去渣两个工序操作麻烦,工作量大,给大量样品测定带来较大困难,故J·D·Hiscox等提出DMSO法。DMSO法虽解决了Arnon法的烦琐,但DMSO粘性大,气味难闻,易结晶,受温度影响大,为此,陈福明推荐了混合液法。混合液法快速、简便,但易受多酚类化合物的干扰而影响其准确性。本文介绍一种快速、简便、准确的适用于茶叶的  相似文献   

4.
正交设计法研究花生粗脂肪含量测定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石油醚为浸提剂,选择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和淋洗时间3个因素,根据L9(34)正交设计表,用FOSS2050型脂肪测定仪对索氏提取法测定花生粗脂肪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淋洗时间对花生粗脂肪含量测定结果影响最大,其次是浸提时间;花生粗脂肪含量测定的最佳提取方案为浸提温度120℃、浸提时间80 min、淋洗时间30 min。  相似文献   

5.
1.花生不同生育期叶绿素含量的差异极显著。由于花生盛花期后根瘤菌固氮能力增强,不论施肥与否,到了结荚初期(14叶期)叶绿素显著上升,含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各期。 2.春植538.2斤产量水平下叶绿素含量与叶龄的回归曲线方程Y=1.00011 0.1319X 0.00581X~2峰值出现在11.361叶,(?)=1.74936毫克/克鲜叶;秋植355.1斤产量水平下叶绿素含量与叶龄的回归曲线方程Y=-0.7576 0.30512X-0.011X~2峰值出现在13.87叶,(?)=1.35825毫克/克鲜叶。 3.在一般情况下,同一生育期不同施肥处理间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但播种时或菌期施氮可以提高叶绿素含量;整个生育期P、K肥对叶绿素含量提高作用是明显的。 4.花针期(11叶期)、结荚初期(14叶期)不施肥料的空白区出现叶色较其它施肥区浓绿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空白区的单株叶面积小,叶绿素分布密度大所造成的表象,但它的实际含量即单株总量却最低。因此用叶绿素含量作为形态(或生理)诊断指标时,必须强调要以具有一定叶面积(或叶面积系数)为基础,只有兼顾二者才能互相配合提高光合作甩的强度,提高花生产量。  相似文献   

6.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对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快速、实时、无损、准确监测,本研究利用大疆精灵4号无人机搭载可见光相机,获取花生不同生育期的遥感影像,利用深度神经网络(CNN)和卷积神经网络(DNN),建立叶片数字图像彩色信息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利用数字图像特征(包括红光,绿光,蓝光,归一化红光,归一化绿光等)作为网络输入向量时效果较好,CNN产生的预测值和农学实测值训练集平均绝对误差为0.8左右,DNN产生的预测值和农学实测值训练集平均绝对误差为1左右,两者均在误差范围内,可用来实时监测花生的叶绿素含量,为生产上快速诊断花生的肥料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遮荫对花生叶片发育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郑云兰  陆师国 《大豆科学》1989,8(4):388-394
本试验采用标准样品黑农26和吉林3号大豆为材料,对目前较好的几种大豆脂肪化学测定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确立了为脂肪提取的YG—2型最佳仪器和各不同仪器的最佳提取时间及温度的工作条件。为制定国家标准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变动灌水定额(0——10.16cm)对花生品种T—32的生长、产量和含油量的影响。增加灌水定额进一步增加了单株的株高、叶片数、秕果数和成果数以及每公顷的荚果产量。不同的灌溉处理对于单株分枝数、每个荚果的种子数、种子百粒重、出仁率和植株地上部的干重几乎无影响。灌溉处理比不灌溉的提高含油率1.6%。 收集了核算作物从土壤水分中的耗水数据,表明生长和发育期间以开花至下针阶段日耗水量最大(4.87mm)。可注意的是成熟阶段观察到的日耗水量最小(0.63mm)。由不灌溉到灌水10.16cm/公顷,生产每公担荚果的总耗水量需要从44.29mm增至51.95mm。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粮油争地矛盾,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增加复种面积,我所从1975年开始夏播花生试验研究,近年已在襄北农场生产上应用。1980年湖北省科技情报所作为一项新技术在全省推广,取得较好效果。实践证明:夏播花生是耕作制度改革中一项有推广前途的种植方式。但是,由于花生喜温好湿,而夏播花生全生育过程又处于由高温向低温转  相似文献   

11.
花生绿色食品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绿色食品和特点和生产要求,遵循A级和AA级绿色食品栽培的肥料和农药施用准则,研究花生绿色食品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择生产条件、选用优质抗病品种、施肥、防治病虫病虫草害以及调控生长技术等。5县市9个单位和企业推广应用配套技术,发展花生绿色食品种植面积20000hm^2,平均产量5250kg/hm^2,其中高产田306.5hm^2,平均产量7883.18kg/hm^2,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  相似文献   

12.
花生锈病在世界上发生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以西印度群岛、拉丁美洲发生较严重,此外美国、亚洲地区、里海、越南、印度、文莱等地发现该病。据报导,我国河北省1934年首次发现锈病。又据反映,我省湛江地区1965年见零星锈病,1969年海南岛地区局部发生,1970年以后此病害迅速蔓延,全省各地都有发病,以湛江和汕头地区受害较严重。国内广西、四川、福建、江西、湖北、江苏、山东等省也反映有花生锈病发生。 据湛江地区1973年调查8个县  相似文献   

13.
花生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研究分析的14个组合、166个组合次中,呈正向优势者115个,占69.28%,其中51个为超亲优势,占30.72%,表现负向优势的46个,占27.71%,其中13个为超亲优势,占7.83%,表现无显性的5个,占3.01%。花生的杂交优势地上部较地下部显著。单株产量和含油量的优势指数一般介于双亲之间,但不同的杂交组合之间差异很显著,表明选用配合力高的亲本,对于获得高产和高油分的杂种优势组合是很重要的。亲本相同,杂交组合搭配方式不同,其杂交优势差异也较显著。普通型大花生与珍珠豆型小花生杂交的八个组合,包括正反交,用珍珠豆型小花生作母本的四个组合,比作父本的四个组合的单株产量和单株结果数的平均优势都显著的高。表现了较明显的母本效应。这一结果对于选配结实率高的高产组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花生的花药和花粉发育,胚株和胚囊发育,开花,传粉和受精及胚胎和胚乳发育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花生的结实特性。  相似文献   

15.
花生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我国花生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研究策略、育种、耕作、栽培、有害生物防控方面综述了我国花生可持续研究进展和发展现状,提出了下一步可持续发展思路,并展望了现阶段我国花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6.
花生青枯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国外报导花生青枯病最早于1905年发现于东印度,相继在东南亚各国、南非、苏丹、乌干达、美国等也作了报导。我国主要发生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近年来在山东、江苏以及辽宁、河北等省也有发生。 近年来,该病已在我省的4个地区10余个县、市相继发生,以临沂地区较为严重。全省发病面积20余万亩。发病株率一般在10—20%,重者达50%以上,甚至绝产,严重威胁病区花生生产的发展。1974—1981年我们深入病区对该病开展了研究,基本上摸清了该病的致病原因,在我省的消长规律,试验推广了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主要研究结果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广东花生育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黎穗临 《花生学报》2003,32(Z1):174-179
广东花生育种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的农家种的征集评选,系选种的选育及其后的推广应用.6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农家种的杂交选育及推广应用,并开展了辐射技术与杂交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新品种的选育,成为辐射与杂交相结合育种的典范;1970年以前花生育种工作的重点是抗青枯病育种,1970年以后花生育种工作的重点是抗旱锈病育种兼抗青枯病育种.70年代中期开始直接利用外来种质和抗性基因改良花生抗病(青枯病、锈病、叶斑病)性并取得成效;1981~1986年抗锈遗传研究对选育高产抗锈病花生品种起到理论指导作用;育种家以农家种狮头企为基础亲本材料,经过50年不断遗传改良,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花生品种群体.广东花生选育种历史实质上是农家种狮头企及其后代的遗传改良历史.广东花生育种工作及其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广东和全国花生生产及育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花生产量的高低,在同一条件下,有亩产100多斤与700多斤的不同水平,小面积高产栽培可达到900多斤的产量。这说明花生增产潜力很大,采取科学的技术措施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花生产量。从1978年秋开始,我们开展高产花生栽培技术的研究,对于高产花生的潜力和挖掘潜力的途径,做了一些试验和探讨。现将研究所得的材料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19.
据报到,为害花生的有害生物病害5O余种,虫害360余种,杂草约80种,老鼠10余种,尚不包括未定名的。若其中1种或几种猖獗发生之年,即导致花生减产20~50%,个别田块甚至绝收。据调查分析,山东省每年因病虫鼠害损失荚果4~5亿公斤。为了夺取花生丰产丰收,最大限度减轻对花生产量的影响,现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及防治措施,进行综合整理,供作参考。  相似文献   

20.
花生菌核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花生菌核病〔Rhizoctonia sp(solani- )〕是我国北方花生上的一种新病害,一般减产10% ~20% 。自1993 年以来对该病进行了较系统研究,其病害主要特点是中后期病体上产生菌核,其病原分类地位属于半知菌类,无孢菌群,丝核菌属。以菌核为主于土壤中越冬,作为来年初侵染源,以病株上的病体,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再侵染。在我国北方产区始发期为7 月上旬,盛发期为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抗性较好的品种有鲁花12 号、02- 4、鲁花14、13号和79266 等,感病较重的品种有8130、93- 1和豫花5号等。用药剂防治,防病增产效果均较好,防病幅度为126% ~767% 、增产74% ~24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