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粮食储备企业如何利用期货市场为自身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粮食流通市场是封闭的,决定粮食价格的主要因素是行政指令,无论国际市场如何变化,粮食价格如何波动,国内市场总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状态。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WTO承诺取消非关税限制措施的时间到期,我国的粮食市场所有粮食品种的价格管制和粮食储备企业垄断粮食的购销体制将被打破,决定粮食价格的主要因素是市场,  相似文献   

2.
侯立军 《粮食储藏》1995,24(2):14-18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传统观念,也对僵化的粮食仓储企业管理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其经济活动及管理工作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粮食仓储企业只有适应这一新的形势,调整其经营方式。将自己的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建立在客观基础上,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1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仓储企业行为的变革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来理…  相似文献   

3.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粮食作为特殊的商品从完全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粮食市场逐渐与国际接轨。《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颁布实行,表明我国在粮食流通领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传统的粮食计划调拨逐步被现代粮食物流所取代。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和信息技术应用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的命脉和核心竞争力。搞不搞信息化,已经不仅是企业的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做出信息化的战略选择,自然是明智之举。中央政治局常委、人大常委会主任吴邦国几年前就曾说过:“企业信息化是一场革命,是带动企业多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重要突破。”所以在粮食企业、尤其在国家粮食储备库实行信息化管理,是适应现代科学管理最基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粮食市场化改革后,除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以外的其他粮食企业、私营企业犹如雨后春笋竞相发展,给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如何在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的新形势下。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粮食主产区要注意发挥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的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经营市场放开,经营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在粮食保管环节上,也不再是原有的农户、国有粮食企业保管的二元状况,出现一大批保管规模介于农户与国有粮食企业之间、不以储藏为目的、而是选择好的销售时机获取最大的经营利润为目的的个体粮食经营者。本文主要论述了云南地区个体私营粮食经营者在粮食储藏中,应掌握的粮食储藏基本知识,储藏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旨在帮助个体粮食经营者解决实际经营中的储藏问题。  相似文献   

7.
太原面粉一厂始建于1920年,是一个具有8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以生产绿、红、蓝双象牌面粉闻名三晋。在计划经济时期.为太原市的市民口粮和军队供粮供应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96年.在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整体购买了山西正大有限公司面粉厂,并与山西太原北营国家粮食储备库合并.组建了新的面粉加工企业.  相似文献   

8.
粮食企业是粮食流通的主渠道,在管理粮食储备、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稳定市场供求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粮食企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迎接新的挑战,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队伍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企业主要领导作为企业领导机构的核心,肩负着企业发展和振兴的重大责任,其人格魅力和工作的艺术性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粮食购销市场化、市场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面对市场竞争的种种压力,赣州国家粮食储备库敏锐地认识到,实行粮食仓储精细化管理是提升粮食仓储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粮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该库自2006年全面推行仓储精细化管理以来,通过全体员工的积极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粮食仓储精细化管理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0.
金梅  陶诚 《粮食储藏》2010,39(3):53-56
1背景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购销市场的开放,粮食收购主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除各级粮食储备库之外的个体、私营粮食企业进入收购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储备库为了掌握粮源,争取主动,不可避免地要收购部分高水分粮,规模偏小的储备库即使不具备粮食干燥条件也不得不轮人部分偏高水分粮,既增加了储粮安全度夏的难度,也给储粮安全带来隐患。  相似文献   

11.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流通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且日益国际化,粮食生产流通等不确定因素增大,已引起了各级政府对粮食储备的高度重视,充实粮食储备是各级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对深入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确保粮食市场基本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如何科学管理好各级储备粮,确保一方粮食安全,是我们各级粮食储备人必须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高水分小麦储藏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中央储备粮每年大批量的轮换,在新粮流通过程中,中储粮企业、原有粮食基层企业、加工业及个体粮贩竞相涌人市场,农民手中的存粮成了香饽饽。自粮食收割开始就有粮食收购企业进驻田间收购。由于现在机械化程度较高,务农劳力少,收购的粮食没有时间、没有力量、没有晒场去晒;此外,农民认为干湿粮都是热货抢手,不需要晒,导致了在每年的收购环节中,上市粮食水分普遍较高的不良循环。中储粮企业作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国家、省(市、自治区)、地区三级粮食储备政策,即国家根据全国的实际情况储备一定数量的粮食,粮权属于国家,称为中央储备粮。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各自的需求储存一定数量的粮食,粮权属省(市、自治区);地区级也要根据需要储存一定的粮食,粮权属地区,省和地区两级的粮食储备系统称为地方储备粮。这相对于计划经济下的粮食储备工作,在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4.
未来粮食企业仍需加强粮食库存实物的科学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视帐面数字而忽视实物管理是公有制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通病,粮食部门一些企业的亏损、亏库除政策因素外,实物管理不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只有管好粮食的量和质,才能实现真实的效益,因此,粮食企业仍需加强粮食库存实物的科学管理。我们按这一要求,在实物管理上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5.
潘俊  苏锋  王洪玲 《粮食储藏》2013,42(2):51-53
自粮食体制改革以后,在现代化的改革浪潮中,一部分粮食企业摸着石头过河走在了行业的前头。这些粮食企业的代表,小粮企大多是由一个或多个地方性基层中小粮库经过资源组合后整合而成。经过近十年来的摸索改革、逐步推进,这些小粮企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改进求变。在利用自身优势,明确产业链定位,打造具有地区特色、自身特点的现代化粮食企业方面,冲破粮食行业计划体制的痼疾,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手段,在粮食企业现代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在近日召开的山东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粮食行业历经了改革中的阵痛、调整中的磨练,沿着市场导向迈步前进,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一历史性的过渡。当前粮食部门特别是国有粮食部门已开始走出低谷,进入开拓市场、稳步发展的新时期。(1)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不可逆转从地区上看,全国的主销区和购销基本平衡的14个省(市、区)已经放开粮价,走向市场经济,一些粮食主产省的非主产县已试行放开,从总体看全国已有一半以上地区放开。从粮食品种上看,除东北主产区…  相似文献   

17.
粮食是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物资。建国初期的自由统销政策,计划经济时期的统购统销政策,改革开放后的双轨制时期,以及现在的粮食补贴政策这一系列粮食政策,都是为了保证粮食安全,维护农民的利益。展望未来,我们要完善耕地资源保护制度,完善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和管理体制,推进粮食政策法制化。  相似文献   

18.
粮食储藏是粮储企业购、销、调、存等诸多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时期,许多粮食企业体制不顺带来的弊端日益明显,“多渠道”的参与使得收购环境日益严峻,加上“家大口阔”的人员状况、收购资金的“捉襟见肘”、经营亏损的居高不下等原因,已使企业不堪重负。粮食企业要想“重获新生”,只有理顺体制、裁减冗员、轻装上阵。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粮食主产区基层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仓储设施,为服务国家宏观调控,保证粮食安全,保障“购、销、调、存、加”五大业务流通环节有序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粮油购销市场化、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形成,基层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仓储设施不仅由于长期超负荷使用和未及时维修保养,损失损坏现象十分严重,而且数量不足,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将给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发挥收购主渠道作用,执行国家最低收购价,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20.
今年2月中旬,本人参加了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组织的赴美粮食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培训及考察,通过培训、考察与交流,我对美国的粮食质量管理与检验技术,粮食生产与流通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就如何借鉴美国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粮食质量检验工作得到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