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汤长江 《绿色科技》2019,(11):162-164
指出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是森林防火关键的基础性工作,是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一项治本措施。提高森林火灾预防和控制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生物防火林带的营建,在连城县现有多类型的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中,油茶生物防火林带是一种既有良好防火作用,又有比较显著经济效益的优良生物防火林带,同时连城县的自然环境也非常适合油茶防火林带的营建。以连城县姑田镇经济树种型(油茶)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为例,探讨了油茶防为材带营造技术措施,分析了油茶防为林带的营建效益,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经济树种型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从黄岩地区乡土阔叶树种中选择东魁杨梅、油茶、木荷、女贞4个树种进行7a的经济树种型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试点,结果表明,实施东魁杨梅、油茶、木荷、女贞树种混交营造生物防火林带,防火效果明显,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闽南山区油茶防火林带营造技术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防火林带能有效地预防和阻断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和蔓延,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森林防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选择合适的防火树种是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调查发现:油茶是优良的防火树种,在闽南山区选择油茶营造生物防火林带,防火效果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较好的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生物防火林带树种选择指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防火是生物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森林防火工作的治本措施。生物防火林带主要由阻火性能强的乔、灌木树种组成,它具有使用周期长、防火效能高、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林分结构、增加森林蓄积、增强林分抗灾能力及促进林区经济发展等多种优点,因而受到普遍重视。东南亚、北欧、东欧及中欧各国很早便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80年代末,我国福建、广西、云南等省(区)营造的木荷、油茶、火力浦等防火林带已经表现出理想的防火效果。防火树种选择是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基础工作,树种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防火林…  相似文献   

5.
通过生物防火林带结构模式的研究,对泰顺县火灾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后,研究和分析常绿阔叶林中不同植物种类的抗火性、耐火性和燃烧性,筛选出用于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植物种类,并进行生物防火林带造林试验、结构与配置、造林规格及位置的研究.试验表明,由乔木-亚乔木-灌木构成复层结构,配置境界、主、副防火林带,结合山脊、山谷位置的防火林带,能达到理想的生物防火效果;对木荷、杨梅、茶叶等17个树种进行枝叶含水量和抗燃时间的测定的结果表明,杨梅、木荷、女贞、山杜英、甜槠、广玉兰、红花油茶、油茶、茶叶等树种可选为生物防火林带造林,其防火和阻燃性能比较理想.开展生物防火林带造林,经检查造林保存率与成活率均在85%以上,幼树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6.
农村上坟祭祀成了引发淳安县森林火灾的最大隐患,建设墓地和村庄生物防火林带是预防森林火灾的有效手段。文章通过对墓地和村庄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区域、类型和模式等进行探讨,研究设计了杨梅+枇杷防火林带、油茶+桂花防火林带等5种生态经济型营造模式,并就林带的营造技术和建设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江苏北亚热带森林防火林带营建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88年开始,开展江苏北亚热带地区防火树种的选择,并在试点营建多种结构的防火林带。研究结果认为,防火性较好 的树种是杨梅、木荷、女贞等+油茶、为好。  相似文献   

8.
从1988年开始进行防火林带试验、推广、调查后,将现有防火带根据木荷、红花油茶、柑桔三个不同树种划分或相应的防火林带类型,几年来,这三种防火林带类型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起了一定的隔离作用;通过实验,筛选出生长适应的防火树种有木荷、红花油茶、茶叶、花榈木、杜英等,其中木荷为最佳;设想防火林带结构以乔木(木荷)——小乔木(红花油茶)——灌木(茶叶)隔行混交为好,既能防火,又能增加效益。在试验调查基础上,提出了丽水地区到2000年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松阳县生物防火林带布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松阳县2000-2010年森林火灾发生情况的分析,将松阳县划分为Ⅰ、Ⅱ、Ⅲ级森林火险区,在行政区划和森林火险等级区划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林中空地、防火公路和山脊线分布等主要影响因子,采用分区控制的方法,确定生物防火林带的空间布局:在Ⅰ、Ⅱ级森林火险区内布设规划生物防火林带,将整个防火林带网络分割成2 691个网格,网眼平均面积为34 hm2,其中Ⅰ级火险区有1909个网格,平均网眼面积为28 hm2,Ⅱ级火险区有782个网格,平均网眼面积为48 hm2;生物防火林带总长度为4 587.1 km,防火网络所形成的网络密度为50.1 m/hm2,防火林带设计宽度应不小于15 m,防火网络总面积占区域面积的7.5%。主要造林树种为木荷(Schima superba)、杨桐(Adinandra millettii)、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浙江红花油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杨梅(Myrica rubra)等。  相似文献   

10.
林区建生物防火林带,选择好天然“消防员”,即生物防火树种的选择是关键所在。建设以耐火树种为主的高标准生物防火带,是建设森林防火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之一。生物防火带不仅能防火,而且能造绿,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森林火灾是森林的主要灾害之一,它比森林病虫害等自然灾害更具有突发性、危险性和毁灭性。自1988年开始,我省开展了生物防火林带的研究与试点工作。一是通过对12个树种耐火性能的研究,筛选出适宜于我省南部生长的木荷、茶叶、女贞、油茶、杨梅等防火树种;二是开...  相似文献   

12.
建设生物防火林带是预防林火蔓延、控制大面积林火发生的重要手段,是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完善林火阻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十八盘林场为例,介绍了林场地域概况,概述了林场利用经济树种建设生物防火林带,阐述了生物防火林带在林场当前防火工作中的作用,进而提出当前防护林带建设发展管理存在的瓶颈及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分析油茶的生物和生态学特征,油茶适宜作为防火树种,实践证明在豫南山区营造油茶生物防火林带,防火效果好,并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生态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生物防火林带的机理与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营建生物防火林带是森林防火基础设施中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举措.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了生物防火林带的机理,对防火林带的树种和结构以及配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生物防火林带营造及监测技术的措施,以期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发生的一项治本措施,是森林防火的一项战略工程,是提高现代森林防火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龙游县于2006年规模营造生物防火林带,为使该工程建设更具科学性,文章通过近几年来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和推广情况,就其中的林带设置、树种选择、林带结构、营造技术、保障措施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森林火烧迹地调查,以目测判断和群选分析为基础,开展防火抗火树种机理研究,进行综合评价和优选生物防火林带防火抗火树种。选择防火抗火树种营建生物防火林带,能降低森林植被的易燃程度,提高林地和林分自身抗火阻火能力,可有效防止和阻截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7.
森林火灾因危害性大、难以扑救成为森林三大自然灾害之首。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减少森林火灾、保护森林动植物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对油茶防火机理和林带设置的探索与防火林带效益的分析与研究,为有效预防森林火灾与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提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森林火灾因危害性大而又难以扑救,成为森林三大自然灾害之首。建设生物防火林带,是减少森林火灾、保护动植物资源和人类生命及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阐述了油茶生物学特性和防火机理,针对赣州市油茶生物防火林带设置、营造和管理技术措施的研究以及对油茶生物防火林带效益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例来说明了油茶不仅防火效果较强,而且还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及良好的社会效益,为赣州市油茶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生物防火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综述了当前生物防火的研究成果,指出防火树种的研究现状及其选择和应用,讨论了防火林带的技术特点和混交造林在森林防火上的应用。防火林带在我国南方林区已发挥了良好的防火效益,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防火机理的研究要由定性到定量,要改变目前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的防火林带状况,向多树种、复层结构发展,同时提倡多元化造林和林业多种经营。  相似文献   

20.
青阳县种植木荷历史悠久,范围很广,主要用于生物防火林带的营造和生态景观观赏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特别是近年来,青阳县大力发展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全力构建绿色防火屏障,已形成较大规模的森林防火网络阻隔体系。目前,已建成生物防火林带近300km,7000余亩,其中90%以上以营造木荷树种为主。根据全县森林生态防火阻隔网络体系建设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