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豆脂肪氧化酶缺失体的农艺和品质性状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贵州省大豆品种中随机抽取144份进行脂肪氧化酶测定、豆奶加工试验和品质、农艺性状分析。结果发现了33份脂肪氧化酶缺失品种(其中2份育成品种),占鉴定总数的22.9%,包括缺失Lox2、Lox3和Lox2、3类型,以缺失Lox3类型较多。缺失脂氧酶地方品种的蛋白质、脂肪含量较低,其氨基酸成分及比例与正常品种相近,而缺失的育成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则高达47%以上。利用强碱高温消除豆浆中的豆腥味后,正常品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脂氧酶完全缺失品系SI0162为母本,以α'-、α-、β-亚基完全缺失品系1003-44为父本,从后代中成功地获得了大豆脂氧酶及7S球蛋白亚基双缺失材料。对双缺失材料的蛋白质、脂肪含量及组分等进行了测定,并与黑龙江省主栽品种黑河38进行比较,以探究脂氧酶与7S球蛋白亚基双缺失材料的相关品质性状。研究结果表明:双缺失材料蛋白质平均含量为39.89%,与黑河38基本持平;脂肪平均含量为18.73%,比黑河38低1.79%;含硫氨基酸含量为1.45%,比黑河38高25.0%;脂肪酸中油酸含量比黑河38高13.3%。观察表明双缺失的大豆种质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同时在含硫氨基酸及油酸含量等有益人类健康的成分上的变化符合育种目标,为培育食品加工专用大豆品种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建国以来黑龙江省选育的148个大豆品种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灰分含量的变化及其生态地理分布。伴随着品种生产潜力的提高,该省育成品种的脂肪含量略有提高,蛋白质含量有明显的下降,但80年代又有回升;碳水化合物和灰分含量变化不大;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生态地理区域间差别较大,克拜和绥化地区育成的品种蛋白质含量高,黑河与嫩江地区育成的品种脂肪含量高,碳水化合物和灰分含量地区之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4.
中国花生种质主要生化品质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对我国17 个花生主产省的1041 份花生品种资源的蛋白质、脂肪与脂肪酸的含量、品质间关系以及品质与纬度间联系等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各省五类型花生蛋白质平均含量与纬度负相关,种质蛋白质含量变幅为1367% ~3482% ,珍珠豆型花生平均蛋白质含量居各类型花生之首,为2928% 。全国各类型花生脂肪平均含量除龙生型花生外,亦与纬度弱负相关,品种资源中脂肪含量变幅为3996% ~5864% ,最高的是湖北省珍珠豆型的竹山红坪与山东省中间型7803,含油量均为598% ;花生脂肪与蛋白质含量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徐永华  何志鸿 《大豆科学》1997,16(2):145-155
研究了建国以来黑龙江省选育的148个大豆品种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灰分含量的变化及其生态地理分布。伴随着品种生产潜力的提高,该省育成品种的脂肪含量略有提高,蛋白质含量有明显的下降,但80年代又有回升;碳水化合物和灰分含量变化不大;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生态地理区域间差别较大,克拜和绥化地区育成的品种蛋白质含量高,黑河与嫩江地区育居的品种脂肪含量高,碳水化合物和灰分含量地区之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6.
对新疆 116份海岛棉棉仁蛋白质、脂肪含量的研究表明 ,二者平均含量分别为 33.12 %和 4 0 .37% ,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 ( r=- 0 .74 81)。蛋脂含量与棉子的大小、被绒多寡、端绒颜色、株型、品种类型等有关。趋势是 :子指小、毛子、端褐子、零式果枝、育成品种等的蛋白质含量较高 ;子指大、光子、端绿子、长果枝、推广品种等的脂肪含量较高。吐鲁番地区是新疆海岛棉高脂肪区 ,喀什地区为高蛋白区。蛋、脂含量与纬度和海拔间呈线性相关。蛋指总量在品种间和地区间表现稳定 ,平均为 73.50 %。筛选出蛋白质、脂肪及其总含量较高的种质 13份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1985—1998年大豆品种育成概况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单宏  顾晓红 《大豆科技》2000,(4):17-20,28
1 育成概况1985 -1998年黑龙江省共育成大豆品种 10 9个 ,其中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系统所属的研究所共计育成品种 65个 ,占 5 9 6% ,大豆所育成品种 16个 ,黑河所育成品种 15个 ,合江所育成品种 12个 ;东北农业大学育成品种 6个 ,占 5 5 % ;农垦系统各单位共计育成品种3 0个 ,占 2 7 5 % ;余者为其他单位所育成。详见附图。2 品质结果分析对 1986-1997年我省审定推广的 88个大豆品种主要品质性状进行初步分析。( 1) 88个大豆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分布表 1 88个大豆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分布蛋白质分布脂肪分布含量 (‰ )占‰含量 (…  相似文献   

8.
中国野生和栽培大豆蛋白质及油脂含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质和油脂是大豆的主要营养成分,掌握大豆种质蛋白质和油脂含量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全国各生态区的野生豆138份、地方品种408份、国内育成品种145份、国外育成品种77份,合计768份大豆种质为材料,测定蛋白质和油脂含量,研究其遗传变异特点.结果表明:在南京同一环境下全国野生豆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蛋脂总含量变幅分别为39.2%~54.2%、7.5%~17.5%和47.3%~64.6%,地方品种38.8%~51.5%、11.5%~22.5%和55.6%~69.0%,国内育成品种41.7%~49.4%、12.9%~22.9%和55.6%~68.6%.野生豆驯化为栽培豆并经人工选育后油脂含量和蛋脂总含量有大幅增加,而蛋白质含量平均数和变异度则有减小,说明以往人工进化着重在油脂含量的改进.三个性状各群体在各生态区内均有较大变异,区平均间差异并不大,各区都有优良变异.野生豆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蛋脂总含量与来源地纬度并未发现相关;栽培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的油脂含量与地理纬度出现显著正相关;育成品种蛋白质含量与地理纬度还出现显著负相关;野生自然状态下蛋白质含量和油脂含量之间无相关,而栽培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依次增强了负相关;形成这种相关的原因在于地区间油脂含量人工进化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至1990年,共收集花生种质资源4329份,其中4150份完成了繁种入库任务,并开展抗病性和品质鉴定分析工作。鉴定出抗锈病资源255份、抗旱斑病222份、抗晚斑病92份、抗根结线虫病2份,抗青枯病85份。抗锈兼抗早斑病的170份;抗锈兼抗晚斑病种质51份;抗旱斑兼抗晚斑病的56份;抗三种叶部病害的45份;抗青枯病兼抗根结线虫病的2份。通过蛋白质、脂肪、油/亚比分析筛选出蛋白质含量在32%以上的262份;含油量在56%以上的资源226份;油/亚比在3—5.49的品种50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品质性状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23年采用系统育种方法育成黄宝珠和金大332至2000年,中国共育成大豆品种840余个.本文将中国大豆育种的历史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23-1950,共28年)育成大豆品种20个,平均蛋白质含量41.0%,脂肪含量20.6%;第二阶段(1951-1980,共30年)育成品种245个,蛋白质平均含量40.76%,脂肪含量20.15%;第三阶段(1981-2000,共20年)育成品种576个(统计到品质性状数据的有563个),平均蛋白质含量42.04%,脂肪含量19.77%.本文对第三阶段育成品种的品质分4个时期("六五"-"九五")进行重点分析,发现蛋白质含量以"八五"期间育成的品种为最高,110个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为42.8%,其中国审品种10个,平均含量44.36%.脂肪含量以"六五"期间选育的品种为最高,96个品种脂肪的平均含量为20.10%,其中17个国审品种的平均含量为20.73%."六五"-"九五"期间,在3大产区中,蛋白质含量以南方大豆品种为最高,44个品种平均含量达43.81%,比北方春大豆高2.81个百分点.脂肪含量以北方春大豆品种为高,220个品种平均含量为20.0%.113个黄淮海夏大豆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43.04%,高于北方春大豆,略低于南方大豆;脂肪含量低于北方春大豆,略高于南方大豆.经过20年的努力,3大产区产量逐步提高,其中,北方春大豆提高了12.1%,黄淮海夏大豆提高了7.9%,南方大豆提高了6.3%.大豆优质品质育种也取得了一定进展,选育出一批无豆腥味、无胰蛋白酶抑制剂、高异黄酮品种.  相似文献   

11.
Twenty one cultivars of winged bean (17 of Indian origin and 4 exotic strains obtained from Sri Lanka) were cultivated on marginal (alkaline) soils in the sub-tropics and evaluated for their food value. Whereas the seeds showed wide variations in total protein content (38.1 to 45 per cent), the amino acid compositions were in close proximity to those of soybean. Nevertheless, some strains of winged bean registered higher levels of certain amino acids as compared to soybean.  相似文献   

12.
大豆种子脂肪氧化酶同工酶缺失体的超弱发光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苏震  徐文英 《大豆科学》1997,16(3):245-251
利用超弱发光方法对具有不同脂肪氧化酶同工酶缺失体的大豆种子进行整体水平上的测试,跟踪测量了在种子吸涨到萌动以及发芽的全过程中顷豆种子超弱发光的变化,并且测定了它们的发光谱线。探索用发光强度鉴别是否有缺失Lox3异型材料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超弱发光发射光谱的差异来进一步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籽粒植酸含量降低率作为磷高效大豆品种筛选指标的可行性,本试验以26个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沙培盆栽法,测定正常磷和低磷水平下各品种产量、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和植酸含量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根据产量损失率将26个品种聚类成A^G共7个类型,A类品种产量损失率均小于10%,G类品种产量损失率大于60%;B^F各类品种产量损失率介于A、G中间。产量、植酸含量与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地上及地下部含磷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与茎粗和净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在正常磷及低磷条件下,A^G各类型品种籽粒植酸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但A类大豆品种籽粒植酸含量降低率小于30%,G类则大于80%。田间种植试验进一步证实植酸含量降低率低于30%的品种耐低磷指数大于1.0,属于强磷高效类型;G类品种耐低磷指数小于0.6,属于弱磷高效类型;B^F各类品种介于A、G中间。综上所述,正常磷与低磷水平下大豆籽粒植酸含量降低率可以作为又一个关键指标,与产量及部分农艺性状协同筛选磷高效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4.
大豆脂肪氧化酶缺失体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傅翠真 《大豆科学》2004,23(2):111-113
薄层等电聚焦电泳技术(IEF)具有准确、快速、分辨率高的特点.作者对IEF-PAGE电泳制胶及酶染技术进行改进,应用于大豆脂肪氧化酶同工酶类型鉴定,获得很好效果,大大降低实验成本,为此,作者研究制定了一套准确、简便的大豆脂肪氧化酶缺失体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豆种子脂肪氧化酶的缺失对种子劣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Suzuyutaka及其全套种子脂肪氧化酶缺失体近等位基因系作实验材料,研究评价缺失大豆种子脂肪氧化酶同功酶对种子劣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期间,所有缺失体类型与正常品种Suzuyutaka一样贮藏始期 都具有高的活力和发芽率,随着贮藏时间的推移,都以相似的规律和基本一致的速率丧失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而且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也基本一致。表明种子脂肪氧化酶的缺失对大豆种子劣变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豆被誉为“黄金食品”,萌芽大豆抗营养因子和气味得到改善,营养价值较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本实验选取了10个来源不同的大豆品种作为实验材料,用25 ℃蒸馏水浸泡使其萌发,通过测量不同时期萌芽大豆的蛋白质、还原糖、粗纤维含量,找出在萌发过程中大豆营养物质变化的规律,为萌芽大豆的进一步食品制作和生产提供实验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营养成分含量不同;大豆在萌发第1 d时,蛋白质的含量有所下降,之后随着萌芽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而还原糖和粗纤维的含量在萌发过程中平稳上升。综上所述,与未萌芽大豆相比,萌芽第7 d的大豆蛋白质、还原糖、粗纤维含量最高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实际生活中,选择萌芽7 d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翠扇大豆及还原糖和粗纤维含量较高的绿75进行生产、加工和利用。  相似文献   

17.
陈霞 《大豆科学》1996,15(1):91-95
本文对1988~1994年间,黑龙江省7个地区,60个县市主栽的22个大豆品种的脂肪,脂肪酸组份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相关性的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主栽的大豆品种脂肪含量较高。92个品种脂肪平均含量为20.73%。不同大豆品种亚麻酸含量变异系数大,表明黑龙江省大豆品种间亚麻酸含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92个大豆品种脂肪含量与亚麻酸含量呈负相关趋势,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是极显著的负相关,亚油酸与亚麻酸是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东北是我国大豆的主要生态区,长春是东北中部重要产区。本研究于2012-2014年以搜集到的东北地区各单位现存的361份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作为东北现存的本地种质,观察该群体在长春地区的表现,研究其潜在育种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在长春地区平均表现为全生育期114 d(93.88~137.75)、蛋白质含量41.09%(36.68%~45.85%)、油脂含量21.94%(19.00%~23.94%)、蛋脂总量63.09%(59.49%~66.24%)、百粒重20.53 g(9.47~28.20 g)、株高约83.82 cm(45.8~146.8 cm)、主茎16.7节(10.3~25.3)、分枝2个(0.1~10.1)、倒伏2级左右(1.4~4.0)。2)当地适合熟期组为MG0/MG I,生育天数在120 d左右。MG000、MG00生育天数集中在98~104 d,不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株高、节数均比MG0/MG I低约20~28 cm、3~4节。MGⅡ/MGIII在长春不能稳定成熟,其株高、主茎节数比MG0/MG I高约25~35 cm、2~3节。至于籽粒性状(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百粒重),不同熟期组间绝对值差异不大,而各熟期组内均含有表现突出的资源。3)根据各农艺品质性状在长春表现,油脂和蛋白质含量遗传率高但相对遗传进度较低,需加大选育强度;蛋脂总量的改良应建立在蛋白质、油脂改良的基础上;本群体在倒伏性状上潜力有限,应通过引进新的种质来进行改良。4)长春当地的82个地方/育成品种(共88个,其中6个育成品种未查到系谱资料)共有99个祖先亲本,这些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当地,其次为黑龙江省和国外;其中衍生品种最多的前20个祖先亲本对群体的贡献率约63%,衍生品种最多的前5个祖先亲本衍生品种数及贡献率分别为金元(58,6.35%)、铁荚四粒黄(50,8.16%)、十胜长叶(49,6.61%)、嘟噜豆(44,4.02%)、四粒黄(P340)(41,6.36%);虽然当地育成品种平均含有9.3个祖先亲本,但当地品种的遗传基础仍较为狭窄,需通过其它地区资源扩展当地种质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东北大豆品种生育期结构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孙志强  田佩占 《大豆科学》1990,9(3):198-205
根据“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资源鉴定与评价”中的生育期资料,分析了东北大豆品种生育期结构的遗传变异,比较了不同结荚习性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生育期结构的区别。结果表明,东北大豆品种资源的生育期结构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不同结荚习性的品种生育期结构有很大的差别。无限和亚有限型品种的生育期结构类似,生殖生长期较长,营养生长期相对较短,生育期比(R/V)相对较大。有限型品种的营养生长期较长,生殖生长期较短,生育期比明显小于无限和亚有限型品种。生育期和结荚习性相同的地方和育成品种相比较,育成品种的生殖生长期较长,营养生长期较短,生育期比较大,这种演变趋势在无限和亚有限品种上特别明显。辽、吉 黑三省的无限型育成品种营养生长期分别比地方品种缩短1.4,4.1和5.8天,生殖生长期延长1.1,1.5和1.4天,R/V值提高4.8,11.2和15.4%。吉、黑三省的亚有限有成品种的营养生长期平均较地方品种缩短了3.9和9.9天,生殖生长期延长了2.6和1.8天,生育期比提高了12.5和34.5%。有限型品种生育期结构的演变方向不明显。大豆育成品种生育期结构的演变是长期产量选择的间接效应。自觉地对生育期结构进行定向选择,有可能提高大豆产量的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20.
Linolenic acid is a precursor to components in plant defense responses to pests and pathogens. Soybean cultivars with altered seed linolenic acid content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improved oil qualities, specifically reduced fatty acid content with increased stability. We examined how three common soybean pests, the soybean cyst nematode (SCN, Heterodera glycines), brown stem rot (BSR) caused by Cadophora gregata and the soybean aphid (SBA; Aphis glycines), affect yield and seed linolenic acid percentage of low linolenic acid cultivars. In a micro-plot field experiment, soybean cultivars with varying concentrations of linolenic acid in the seed (ultra-low or low) and resistance to SCN (susceptible or resistant) were grown at a central Iowa research farm. Plots were kept free of pests (control) or artificially infested with a single pest (SCN, BSR or SBA) or the combination of all three pests (multiple pest). The use of resistant cultivars (SCN and BSR) or an insecticide at an economic threshold (SBA) was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 efficacy of current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for low linolenic acid soybean production. Seed was collected at the end of the season to measure yield and grain composition. All three pests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ere capable of reducing yield, but only the three pests in combination were capable of affecting seed linolenic acid percentages, increasing linolenic acid percentages by 11.7% in SCN-susceptible cultivars. For all three pests, current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resistant cultivars or economic thresholds) provided protection of both yield and grain composition, indicating no changes in management are necessary for altered linolenic acid soybean cultiv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