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云南省勐海县野生大茶树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勐海县野生大茶树资源现状及其表型变异情况,为野生大茶树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实地调查3个野生茶树居群,分析65株野生大茶树生长势、树体、叶片、花果形态和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表型变异。【结果】野生大茶树总体长势良好,生长势旺盛植株占调查总数的70.77%;树体性状变异系数均在20%以上,变化幅度为22.42%~56.24%,平均变异系数为40.71%,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叶片形态变异系数均小于15%,变化幅度为8.20%~14.45%,平均变异系数为10.99%,以叶面积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较大;花果形态变化幅度为5.83%~13.16%,平均变异系数为10.32%,以种径变异系数较大,萼片数变异系数较小;生化成分含量变化幅度为12.21%~33.57%,平均变异系数为18.75%,以氨基酸含量变异系数较大,水浸出物含量变异系数较小。3个居群的树体、叶片、花果及生化成分含量等表型性状变异趋势基本一致。【结论】勐海县野生大茶树表型多样性丰富,加强本地区野生大茶树资源的保护和鉴定评价等研究工作,对茶树遗传育种研究和生产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艾扦插繁殖的最佳条件,本文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以艾茎秆作为繁殖材料,研究插穗长度、插穗部位、NAA浓度对艾生根率、平均根数、平均根长、平均根粗和根系效果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20 cm长度的插穗生根效果最佳,平均生根率为66.67%,平均根数为41.8条,平均根长为11.07 cm,平均根粗为2.49 mm,根系效果指数为22.745;植株下端的插穗生根效果最佳,生根率为100.00%,平均生根数为18.62条,平均根长为10.03 cm,平均根粗为1.31 mm,根系效果指数为25.16;当NAA浓度为1 000 mg/L时生根效果最佳,生根率为66.67%,平均生根数为40.60条,平均根长为8.35 cm,平均根粗为1.04 mm,根系效果指数为21.69。综上所述,艾扦插繁殖时,应选择生长旺盛期进行,选取枝条代谢能力强的下部插穗,并用一定浓度的NAA处理插穗,可有效促进其生根。  相似文献   

3.
基于表型性状和生化成分对陕西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以期为优异茶树种质资源选育提供信息和科学依据,并加快利用和丰富陕西茶树种质资源种类。利用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陕西茶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和生化成分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并评价其遗传多样性。陕西茶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变异较丰富,不同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19.88%~55.96%,平均变异系数31.84%,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691 8~2.003 0,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1.105 9;陕西茶树种质资源内含物质成分较丰富,基于生化成分的变异系数为10.89%~30.03%,平均变异系数21.78%,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770 1~2.049 2,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1.890 0;基于表型性状和生化成分的聚类分析结果不一致,表明聚类分析结果与茶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生化成分、DNA分子的遗传多样性和地域分布关系密切,单一依据表型性状或生化成分进行茶树种质资源聚类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表明,陕西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优异资源筛选潜力较大,具有独特地域性,但属于江北茶区的陕南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程度稍低于南方茶区的四川、广西、贵州等地。基于生化成分初步筛选出高水浸出物(50%)茶树种质资源3份,高茶多酚(20%)茶树种质资源4份,高氨基酸(3%)茶树种质资源4份,低咖啡碱(1.6%)茶树种质资源4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灰木莲组培快繁体系,为灰木莲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灰木莲盆栽苗的带芽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添加不同种类、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不同培养基对腋芽萌发、芽增殖及生根的影响。【结果】1~5号培养基均可以诱导灰木莲腋芽萌发,其中3号培养基MS+6-BA0.5mg/L+NAA0.1mg/L腋芽萌发速度最快,芽的诱导率89.3%;添加KT(Kinetin,激动素)的10~13号培养基增殖系数为2.2~2.7,没有添加KT的6~9号培养基增殖系数为1.8~2.2,11号培养基MS+6-BA0.3mg/L+NAA0.05mg/L+KT1.0mg/L芽的增殖系数可达2.7,为最适宜的增殖培养基;添加生长调节剂浓度在0.5mg/L以上的17~21号培养基能诱导灰木莲组培苗生根,其中NAA浓度为0.5、1.5、2.0mg/L生根率分别为33.3%、45.4%、58.3%,21号培养基1/2MS+NAA2.0mg/L上生根率最高。【结论】初步建立灰木莲组织培养体系,组培苗的芽诱导率和增殖率较高,苗木长势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母树年龄对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解析其可能成因,为栓皮栎扦插繁殖提供依据。【方法】以1年生、5年生和10年生栓皮栎母树的半木质化嫩枝为材料,用200 mg·L-1生根粉(ABT-1号)浸泡处理2 h。扦插60 d后,测定各插穗生根率、生根数量、根直径、根长及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及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不同年龄插穗茎段的组织结构变化。【结果】①母树年龄越大,嫩枝扦插生根率越低。②栓皮栎不定根根原基在不定根形成后期被诱导;不同年龄插穗产生不定根时间存在差异,1年生为17 d,5年生为44 d,10年生未产生不定根。③1年生和5年生母树的插穗中IAAO、PPO和POD这3种酶活性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趋势,10年生母树的插穗POD活性总体呈增加趋势,PPO和IAAO活性变化不明显。【结论】母树年龄影响插穗不定根的生成,栓皮栎嫩枝扦插生根率和平均不定根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1年生、5年生、10年生,1年生平均生根率为92.69%,5年生的平均生根率为10.79%,10年...  相似文献   

6.
不同因子对切花月季卡罗拉扦插繁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月季扦插繁殖率,对切花月季卡罗拉进行了4因素(基质、激素种类、遮阴、扦插深度)3水平的正交扦插繁殖试验L9(34)。结果表明:各因子中基质对生根率、根长和根系数的影响大于激素种类、遮阴和扦插深度;扦插繁殖基质以土+蛭石+锯末(45∶35∶20),ABT 200mg/L,50%遮阴,扦插深度留3个芽眼为佳,此条件下卡罗拉月季扦插生根率为93.33%,且地下部分生长势较好,其根重、叶重、根长、根数和根系活力各项生根指标较高,该扦插繁殖基质可以在扦插切花月季卡罗拉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生根粉(ABT)在春、秋季对蚊母树Distyliumrace-mosum扦插生根的影响,探讨适宜蚊母树扦插繁殖的生长激素种类、浓度和扦插时间。【方法】以蒸馏水为对照,在春季(4月初)、秋季(10月中旬)使用不同浓度的NAA、IBA、ABT溶液处理蚊母树扦插枝条,在沙土中培养60d(春季)、100d(秋季)后统计每个处理的生根数、平均根长,并计算其平均生根率。【结果】扦插时间以春季最为理想,生根时间为40~60d,平均生根率达41%。浓度为1000mg/L的NAA处理插穗生根率60%,平均生根7条,平均根长2.2cm。【结论】在春季选取半木质化蚊母树枝条为插穗,用浓度为1000mg/L的NAA处理后扦插生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不同茶树品种扦插生根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同一扦插基质条件下,采用容器扦插方法,研究6个茶树品种的成活率、生根率及出苗率.结果表明,插穗的生根能力及后期长势与品种有关,白毫早品种发根最好,平阳品种特早次之,碧云品种最差,这为研究茶树品种的繁殖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根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澜沧江中下游流域古茶树形态多样性的丰富性,为古茶树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澜沧江中下游流域的5个云南省州(市)共45份茶树资源为分析材料,对茶树的叶质、叶形、叶长、叶宽、叶面积等20个叶片表型性状进行了形态多样性分析,根据变异系数、Shannon-Weaver、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结果】45份茶树资源20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9.63%,变异系数最大的为芽叶颜色(60%),最小的为叶脉对数(18%),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305,多样性指数最大的为叶脉对数(1.99),最小的为叶基(0.30),基于45份茶树资源20个叶片表型性状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为4时,聚为4类。【结论】澜沧江中下游流域古茶树有着丰富的变异程度和形态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华重楼组培快繁技术体系。【方法】以华重楼幼苗为试材,研究外植体预处理方式 和消毒方法,筛选适宜诱导的外植体,筛选不定芽诱导、增殖以及生根和结鳞茎最佳培养基。【结果】华重楼 外植体先经过 0.5% 多菌灵浸泡 2 h,再利用 75% 乙醇浸泡 45 s 和 0.1% HgCl2 消毒 10 min,污染率最低(1.67%), 诱导的不定芽长势最好。高 5~10 cm、带根系的华重楼幼苗或去掉茎叶的幼苗是最适外植体,不定芽诱导最佳 培养基为 WPM+2.0 mg/L ZT+0.1 mg/L NAA+30 g/L 蔗糖,诱导率达 98.33%,萌发的新芽生长更快;不定芽增殖 最适培养基为 MS+2.0 mg/L 6-BA+1.0 mg/L IAA+30 g/L 蔗糖,培养 90 d 后增殖系数为 3.75;不定芽生根和结鳞茎 最适培养基为 WPM+2.0 mg/L ZT+0.1 mg/L NAA+30 g/L 蔗糖,生根和结鳞茎率达 96.67%,根系数 3.84 条,根长 4.15 cm,鳞茎直径 0.86 cm。生根苗 3—5 月份移栽到基质为泥炭土︰珍珠岩︰河沙 =2 ∶ 1 ∶ 1 的组合物中成活 率最高,为 30%。【结论】建立了适合华重楼幼苗组培快繁的技术体系,为华重楼的资源保护及规模化生产优 质种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砂梨种质资源石细胞含量特征及其多样性,进一步优化砂梨石细胞含量分级指标。【方法】采用冷冻法检测480份砂梨种质资源石细胞含量,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480份砂梨资源的石细胞含量呈正偏态分布,为0.043%~2.748%,平均石细胞含量0.706%,变异系数为61.11%,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5。地方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和国内选育品种(品系)不同种质类型的平均石细胞含量分别为0.886%、0.440%和0.400%,变异系数分别为48.82%、48.79%和47.02%,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98、2.00和2.01。地方品种不同省份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云南地方品种的平均石细胞含量最多(1.239%),变异系数最高(51.07%);四川地方品种的多样性指数最大(1.90);浙江地方品种的平均石细胞含量最少(0.595%);广东地方品种的变异系数最低(14.02%),多样性指数最小(0.95)。国内选育品种(品系)不同区域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华东地区选育品种平均石细胞含量最少(0.372%),华中地区选育品种变异系数最低(43.41%),但多样性指数最大(2.04)。【结论】砂梨种质资源石细胞含量性状遗传多样性丰富,地方品种石细胞含量最高(0.886%),国内选育品种(品系)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2.01)。优化的7级梯度差分级指标更适用于评价砂梨种质的石细胞含量性状,7级标准分级为SC0.1%、0.1%≤SC0.2%、0.2%≤SC0.4%、0.4%≤SC0.7%、0.7%≤SC1.1%、1.1%≤SC1.6%和SC≥1.6%。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外源激素、不同处理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对小叶常春藤扦插生根、成活的效果,为小叶常春藤快速繁殖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当年生、1年生、2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日本小叶常春藤为试验材料,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外源生长激素吲哚乙酸(IBA)、α-萘乙酸(NAA)和ABT生根粉1号(ABT1)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和不同插穗类型对日本小叶常春藤扦插生根效果的影响。【结果】外源生长激素种类、浓度、处理时间及插穗类型对小叶常春藤扦插成活率、生根数、根鲜重和平均根长均有显著影响,其中S7处理(ABT1100 mg/L浸泡1年生小叶常春藤插穗12 h)的成活率最高达95.53%,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对插穗扦插成活率的影响大小顺序是:插穗类型>激素种类>激素浓度>处理时间。【结论】影响小叶常春藤扦插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是插穗类型,以1年生插穗扦插效果最好;选择ABT1100 mg/L浸泡1年生小叶常春藤插穗12 h最易于其生根和成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灰木莲组培快繁体系,为灰木莲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灰木莲盆栽苗的带芽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添加不同种类、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不同培养基对腋芽萌发、芽增殖及生根的影响。【结果】1~5号培养基均可以诱导灰木莲腋芽萌发,其中3号培养基MS+6-BA 0.5 mg/L+NAA 0.1 mg/L腋芽萌发速度最快,芽的诱导率89.3%;添加KT(Kinetin,激动素)的10~13号培养基增殖系数为2.2~2.7,没有添加KT的6~9号培养基增殖系数为1.8~2.2,11号培养基 MS+6-BA 0.3 mg/L +NAA 0.05 mg/L+KT 1.0 mg/L芽的增殖系数可达2.7,为最适宜的增殖培养基;添加生长调节剂浓度在0.5 mg/L以上的17~21号培养基能诱导灰木莲组培苗生根,其中NAA浓度为0.5、1.5 、2.0 mg/L生根率分别为33.3%、45.4%、58.3%,21号培养基 1/2MS+NAA 2.0 mg/L上生根率最高。【结论】初步建立灰木莲组织培养体系,组培苗的芽诱导率和增殖率较高,苗木长势良好。  相似文献   

14.
云南文山州古茶树资源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文山州古茶树资源特征,为其有效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文献调研和走访等方法,对文山州境内的古茶树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文山州古茶树资源物种丰富,表型多样;目前共发现古茶树资源分布点43个,记录到5种、2变种,古茶树资源储量8583株;古茶树平均树高6.89 m、平均基围1.35 m、平均分枝高度0.63 m、平均冠幅29.25 m~2,4个树体性状变异系数平均为52.11%;古茶树总体长势良好,其生长势为旺盛、一般、较差、濒死和死亡植株分别占调查总数的64.86%、26.00%、6.57%、2.00%和0.57%;古茶树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结论】基本掌握了文山州古茶树资源,建立了初步的古茶树资源档案。在保护利用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文山州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重庆茶树种质资源,了解重庆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已保存的30份茶树种质资源的30个农艺性状和5个主要生化成分指标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重庆茶树资源在农艺性状与主要生化成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介于11.01%~53.54%,平均变异系数29.13%;多样性指数介于0.32~2.04,平均多样性指数1.16;主要生化成分变异系数介于11.87%~28.56%,平均变异系数19.4%;多样性指数介于1.91~2.07,平均多样性指数2.00;前9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4.85%,包含了35个性状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可以用来进行综合评价重庆茶树种质资源;通过聚类分析将30份重庆茶树资源分为3个类群,第Ⅰ、第Ⅱ类群属于红绿兼制类型,第Ⅲ类群是开发红茶的优质原料;筛选出芽色变异材料1份,芽叶绒毛特多类型材料3份,特早生茶树材料10份,高茶多酚特异资源21份,高咖啡碱特异资源4份。  相似文献   

16.
不同处理对茶树穴盘扦插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扦插基质、生长调节剂、遮阴度、插穗规格、穴盘规格与垫底材料等对茶树穴盘扦插生根率和根系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泥炭土、珍珠岩、蛭石等轻基质能明显提高插穗生根率、促进根系生长。ABT 1号生根粉处理,慢浸法优于速蘸法,用50 mg·kg-1浸泡插穗05 h处理的扦插生根率高、根系发达。穴盘深度对插穗生根影响不大,茶树苗轻基质穴盘扦插宜适度遮阴、选用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作为插条,带梢扦插有利于促进根系发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正确评价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有效保护和利用茶树种质资源奠定基础。【方法】利用10对STR引物,对来自中国华南、江南、江北和西南4大茶区的87份茶树种质,以及来自日本的"薮北种"及来源不详的"箫"茶树品种共计89份茶树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10对STR引物共检测到124个等位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检测到等位位点12.4个,扩增位点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高于观察杂合度的平均值。等位位点的观察杂合度平均为0.771 1,Shannon指数平均为1.978 0,多态信息含量平均为0.81。聚类结果表明,89份茶树种质资源遗传相似系数为0.77~0.98,平均为0.80,主要分成4个大类。【结论】89份茶树种质资源并未按地域严格分开,通过茶树种质资源所在不同茶区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江北茶区茶资源与其他3大茶区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施加吲哚-3-丁酸(indole-3-butyric acid, IBA)对南川大茶树(Camellia sinensis)扦插生根能力、相关生理指标和茶树生长素应答因子(CsARFs)表达的影响。【方法】施用不同质量浓度的IBA (0、20、40、80、160和320 mg/L)对南川大茶树插穗进行处理,在扦插后30、60、90和120 d,分别测定根部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150 d时检测生根能力。同时,测定80 mg/L IBA处理组扦插30、60、90和120 d后,根部CsARFs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20、40、80和160 mg/L的IBA具有促进生根作用,并伴随着POD、PPO活性增加和IAAO活性降低,而320 mg/L IBA显著抑制生根(P0.05)。在80 mg/L处理组中,生根数、愈伤诱导率、生根率、最长根长和平均根长效果最优;且除120 d外,与对照组相比,CsARF 2-1、2-2、3-1、3-2、8、9和11的mRNA水平显著上调。【结论】南川大茶树扦插时IBA的最佳质量浓度为80 mg/L。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插穗规格和季节对米槁扦插生根的影响,为米槁扦插繁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米槁插穗的粗度(2~3、3~4、4~5、5 mm)、长度(7、l0、13、15、18 cm)和扦插的季节(3、6和9月)对扦插生根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并对扦插的生根率、愈伤组织形成率、偏根率、生根数、最长不定根长等指标比较分析。【结果】(1)春秋两季扦插的愈伤组织、不定根发生较夏季迟,夏季部分插穗皮部生根,生根时间短,但腐烂数量多。(2)综合各生根性状,3~4 mm粗的插穗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也最高;5 mm以上的插穗的最大根长高于其他处理。(3) 7~13 cm长的插穗除偏根率外各项生根指标均明显优于15 cm及18 cm的插穗。【结论】米槁在春季3月选取3~4 mm粗、10 cm长的枝条进行扦插生根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平欧杂种榛黄化萌条扦插的适宜环境及管理方式,为简化扦插环境及田间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将黄化萌条置于3个环境下扦插管理,分析比较萌条抽梢生长、根系生长及根系质量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在不同环境下,扦插生长根系指标存在差异性;3个环境条件下以塑料大棚(A)叶绿素含量及根系综合指标最佳,其次为榛子示范园行间(B),长山核桃大树行间(C)最低,说明扦插管理对根系生长影响较大。B环境因光照充足,综合根系指标高于C环境,但C环境抽梢生长及生根率指标较高,证明扦插中期土壤湿度增加可促进扦插生长,且土壤肥力同样影响根系生长力;此外,黄化萌条与嫩枝扦插相比较,管理复杂度降低50%,且生根速率、生根率、根系质量等均提高。【结论】生产中应以A环境扦插生长为参考,扦插管理前期严格控温控湿,后期逐步加大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大幅度降低了黄化萌条的扦插管理复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