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农家顾问》2013,(6):10-11
湖北省农业厅办公室2013年4月25日印发《省农业厅关于发布停止推广农作物品种的通知》,决定停止推广24个水稻品种、7个玉米品种。根据相关规定,这些品种不得再使用湖北省的品种审定证书申请种子生产许可,一年起后在湖北省停止经营、推广。  相似文献   

2.
天兴棉1号是荆州市天兴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2010、2011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12年参加湖北省生产试验,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现场考察。介绍了该品种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扬两优6号经在湖北省多年的区域试验、示范和大面积种植,现已成为湖北省的中稻主导品种之一。并2007年将扬两优6号作为湖北省中稻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在各试验点均表现出高产、优质、多抗的特点,现将各试点的试验表现进行了汇总分析,以为该品种的进一步示范应用及广大育种工作者选育新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张辑 《农家顾问》2011,(6):32-34
红菜薹鄂红4号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湖北鄂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育成的杂交红菜薹品种。2010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适于湖北省种植。  相似文献   

5.
绿豆鄂绿4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绿4号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绿豆[Vigna radiata(L.)Wilczek]品种,2009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产量高、熟期适中、植株直立、适于机械化收获,适宜在湖北省及同类型生态地区种植。介绍了鄂绿4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由湖北省农科院经作所、鄂蔬农业科技公司育成的杂交辣椒品种。2010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7~2009年在武汉、荆州等地试种,一般667平方米产量3500千克左右。  相似文献   

7.
《湖北农业科学》2012,(20):4676
品种来源:本溪市马铃薯研究所用五里白作母本,74-128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在子代实生系中选择优良单株经无性繁殖而成的马铃薯品种。由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华中农业大学引进。2012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薯2012001。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出适合湖北省种植的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早熟品种,对引进的7个品种安排5个冬种点进行了适应性、丰产性和抗逆性的种植考察试验。结果表明,春薯4号因生育期适中、产量最高、商品性好、抗病性强,可作为早熟品种在湖北省示范推广;克新21因生育期早、单薯重和商品薯率高,可作为湖北省的早熟马铃薯补充品种;DE03-79-1、YS301两个品种产量高、抗病性强,但生育期较长,可作为中晚熟品种在山区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9.
1997年从江苏省引进优质高产抗病两系杂交中稻新组合两优培九,2000年被评为国标二级优质稻米;2001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2002、2003年在湖北省年种植面积达20万hm2熏已成为湖北省中稻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10.
该品种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于1997年选育,先后在湖北省的枝江、钟祥、长阳、潜江、孝感、鄂州、黄石、江夏等地及河南、广西等省进行示范试种,普遍反映该品种的商品性和产量明显优于当地主栽品种伊丽莎白,而且抗病性较强,既增产又增收,深受瓜农的欢迎。并于2002年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认)定委员会的审定。  相似文献   

11.
两系杂交水稻纯度检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兆贤  高前宝  王友存  陈传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011-5011,5034
[目的]探索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的最佳检测方法。[方法]以丰两优香一号、丰两优四号和丰两优一号两系杂交水稻种子为材料,分别采用酯酶同工酶法和SSR分子法检测其纯度,并对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同工酶测纯结果与SSR测纯结果的相关性较显著(r=0.964),但同工酶测纯结果总体低于SSR测纯结果;了解种子的大致纯度时可采用同工酶方法测纯,精确掌握种子纯度时可采用SSR分子方法测纯。[结论]SSR测纯结果更接近种子的真实纯度。  相似文献   

12.
杂交水稻“头季稻+再生稻”栽培模式研究及优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 0 0 0~ 2 0 0 1年对不同熟期的杂交水稻进行了“头季稻 +再生稻”栽培模式的试验 ,结果表明 :两系杂交水稻“丰两优 1号”、“两优培九”和“653 96”适合于这种栽培模式 ,它们的产量较对照“汕优 63”高 ,且“丰两优 1号”的米质较优 ,“头季稻 +再生稻”栽培模式的全生育期比“早稻 +晚稻”模式短 1 7d左右  相似文献   

13.
刘晓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819-17821
[目的]研究丰两优系列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生育后期的光合特性及产量,为高产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汕优63为对照,对丰两优系列的3个代表品种丰两优一号、丰两优香一号和丰两优四号生育后期的光合特性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丰两优系列水稻品种产量比对照高9.7%%~19.5%。丰两优系列水稻品种生育后期功能叶的SPAD较高,剑叶净光合速率强,"光合午休"现象较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高于对照且下降缓慢,丙二醛(MDA)含量较低且上升缓慢。[结论]丰两优系列水稻品种光合能力强且光合功能的高值持续期长,具备超高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超级稻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简要回顾了自1996年我国启动超级稻研究以来,安徽省在超级稻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和推广应用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对超级稻品种(组合)Ⅲ优98、新两优6号、丰两优4号、丰两优1号、协优9019、K优52、双优4183、70优9号的选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了在超级稻高产理论和技术研究滞后、超级稻的增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超级稻育种与生产销售环节脱节3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安徽省应进一步加强超级稻育种攻关、与超级稻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超级稻的示范推广和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出适合安徽省种植的杂交中籼新品种。[方法]通过对12个杂交中籼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调查各品种的生育性状、抗性及产量等指标。[结果]从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表现筛选出综合表现好的品种有两优502、丰两优688、两优392;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种有Y两优5836、荃优金1号;两优8号、两优3451这2个品种的综合表现较差。[结论]降低株高可以提高品种的抗倒能力,但产量并不低;增加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可以有效提高水稻品种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两系杂交粳稻鄂粳杂3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粳杂3号系以粳型光敏感核不育系N5088S为母本,粳型恢复系闵恢12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两系杂交粳稻新组合,2004年3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穗大粒多,穗型半直立,适合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晚稻种植.介绍了鄂粳杂3号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及主要特征特性.提出了稀播壮秧、适时早插,重施底肥、酌施穗肥,科学管水、适度轻晒等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荃优丝苗是用不育系荃9311A和恢复系五山丝苗配组选育的三系杂交中籼水稻组合,该组合2013~2015年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水稻区试和生产试验,与对照丰两优四号比,其熟期略早,增产明显,抗性更好,米质更优。201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6028。该研究介绍了荃优丝苗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主要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以及制种技术要点,以期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方玉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4,(18):5783-5783,5788
[目的]筛选适宜霍山地区种植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促进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稻谷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方法]以目前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徽两优898、丰两优4号、新两优6号、丰两优9号、皖稻153、Y两优1号、深两优5814)为参试品种,以Ⅱ优838为对照。[结果]徽两优898无论是在产量还是在抗性上都明显优于对照。徽两优898产量最高为10 938.3 kg/hm2;全生育期与对照最接近,比对照早7 d;株高只有124 cm,穴有效穗较多达到11.5个,结实率最高达到86.7%;对稻瘟病表现出较强的抗性。[结论]徽两优898生育期适中,综合性状优异,可为霍山地区水稻高产优质生产提供品种支撑。  相似文献   

19.
杂交中籼稻药剂防倒伏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杂交中籼稻喷施植物生长延缓剂立丰灵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多点试验中,以丰两优3号、新两优6号和扬两优6号为试材,5%立丰灵粉剂的用药剂量设3个处理:300、600和900g/hm^2,在水稻拔节前10d进行喷施,同时以15%多效唑150g/hm^2制剂为对照用药,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研究杂交中籼稻的药剂防倒伏技术。[结果]施用5%立丰灵使植株明显矮化,药效长达25~30d,且随着剂量的加大,矮化作用越显著,显著降低倒伏指数。喷施300和600g/hm^2剂量的立丰灵可有效促进幼穗发育,使出穗提前2~4d,增加每穗粒数,增产3.0%~8.5%,但达到900g/hm^2的剂量,则表现减产。[结论]在同等条件下,施用5%立丰灵600g/hm^2的处理,既有显著矮化抗倒效应,又能促进穗粒发育,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数据的水稻LAI反演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和验证不同叶面积指数(LAI)机器学习模型迁移后的稳定性,以无人机获取的湖北鄂州与海南水稻田的多光谱影像数据为研究对象,使用8 种植被指数经验模型与3 种机器学习方法对鄂州试验田的水稻LAI进行反演,并推广至海南试验区。结果表明:1)非线性模型在鄂州试验数据的建模集测试中精确度较优,其中归一化红边差值(NDRE)非线性模型验证的变异系数(CV)=31.05%,但推广至海南试验区后精确度下降严重(验证集CV=74.90%),可移植性差;2)线性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在模型移植后表现出较优的稳定性,其中梯度提升回归(GBR)二波段模型在鄂州数据建模集CV=28.91%,在海南数据验证集CV=26.58%;3)增强植被指数(EVI2)线性拟合模型在鄂州数据建模集CV=33.78%,在海南数据验证集CV=27.90%。最后使用EVI2构建的经验模型,对各生育时期2 种不同水稻(珞优9348和丰两优4号)的LAI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相同氮水平下,珞优9348表现为氮高效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