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从灯诱数量看稻飞虱种群动态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肇庆市1991~1999年灯诱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该市近10年白背飞虱种群数量上升,而且早稻虫量比晚稻大。白背飞虱在稻飞虱混合种群中的数量比例达72.6%~89.7%,形成数量优势的种群。季节数量消长显示,白背飞虱发生时间早,而且大部分虫量发生在水稻生长的前、中期,这段时间发生的总虫量约占早稻发生的78.6%,而同期褐飞虱的发生数量只占早稻发生的64.9%。年变动趋势表明,白背飞虱已成为主导稻飞虱  相似文献   

2.
通过1992-1993年在我省12个县14个点对稻飞虱天敌种群调查及作者多年对稻田捕食性天敌研究,初步鉴定出天敌122种,隶属于30科。天敌数量总是随着水稻的生长,稻飞虱的增加而增加,在稻田里起着长期捕食飞虱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南部地区稻飞虱越冬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摸清贵州稻飞虱越冬情况,2010-2012年采用网捕、目查、灯诱等方法对贵州省南部地区进行稻飞虱越冬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今气候环境条件下,贵州南部地区(如,荔波的朝阳、永康等乡镇)有极少量灰飞虱与白背飞虱可在再生稻及自生稻上成功越冬,且长翅型多于短翅型,雌虫多于雄虫;越冬稻飞虱对贵州来年春季稻飞虱初始虫源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4.
5.
龙山县2006—2014年灯诱数据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该县白背飞虱种群数量上升,白背飞虱在稻飞虱混合种群中的数量平均比例达74.0%,形成数量优势种群。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年度间各月种群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6—7月白背飞虱种群占优势,白背飞虱在稻飞虱混合种群中的数量平均比例达88.8%。8月褐飞虱种群占优势,褐飞虱在稻飞虱混合种群中的数量平均比例达74.8%。年变动趋势表明,白背飞虱已成为主导稻飞虱混合种群变化趋势的关键种群。  相似文献   

6.
2003~2004年通过对黔东南州稻飞虱天敌的系统观察与调查,初步查明有11种,其中以黑肩绿盲蝽和蜘蛛为优势种群,对稻飞虱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做好保护天敌的前提下,当田间稻飞虱发生重时,仍需借助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植物检疫对象的种类及危害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94-1996年对全省86个县(市)1463个乡(镇)及98个粮库及粮食加工厂进行了植物检疫对象种类及危害程度的调查,发现检疫对象15种,危险性害虫1种,其危害情况与发生范围可分成四种类型;(1)发生面广,危害重的有柑桔大实蝇,柑桔溃疡病,水稻田白叶枯病,桑白蚧,(2)发生面窄,危害严重的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马铃薯癌肿病,柑桔黄龙病,柑桔小实蝇,蜜柑大实蝇,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香蕉束顶病,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稻飞虱种群在上海市宝山区水稻生产区的动态变化规律,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稻飞虱的预报和防治,根据宝山区2011—2019年稻飞虱灯下监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9年来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的灯下始见日、终见日、发生期、高峰期、灯诱量等。结果表明,在宝山区水稻生产上,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常年混合发生。稻飞虱年度灯下诱虫量在种类和年度间差异较大,白背飞虱年度灯下诱虫量明显比灰飞虱和褐飞虱多,成为近年宝山区稻飞虱相对优势种群;不同年度间年度灯下诱虫量最高值(2012年)是最低值(2018年)的137.84倍,且近年来总体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灰飞虱9年平均灯下始见日在5月17日,比白背飞虱早12 d,比褐飞虱早17 d;其平均发生期为119 d,比白背飞虱长5 d,比褐飞虱长13 d;三种飞虱的平均灯下终见日均在9月中下旬,差异不大。灰飞虱灯诱高峰期集中在6月上中旬,白背飞虱灯诱高峰期分别在7月上中旬和8月中旬,褐飞虱灯诱高峰期分别在8月中旬和9月中旬。  相似文献   

9.
三都县1996~2006年稻飞虱灯光诱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点在稻区采用灯光诱测法,每天对监测点的飞虱进行收集,分类鉴定,统计稻飞虱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三都县稻飞虱主要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2种,白背飞虱为优势种,褐飞虱相对较少,白背飞虱占总飞虱量93.84%,褐飞虱占6.16%,不同年度虫量变化大,当年发生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5月份为全年主迁入峰期,峰期虫量占全年总虫量70.94%,始见期为3月、4月,白背飞虱早见于褐飞虱,终见期2种飞虱基本一致,均为10~11月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资源调查及分类学研究,确定贵州紫珠属药用植物资源种类与地理分布。[方法]野外调查,标本鉴定和文献资料考证。[结果]通过研究,基本查清了贵州有紫珠属药用植物资源17种,其中黔西南州15种、黔南州15种、黔东南州12种、铜仁地区14种、毕节地区10种、遵义市13种、贵阳市10种、六盘水市8种、安顺市6种。[结论]该研究为贵州紫珠属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水稻品种是影响稻飞虱种群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对水稻8个品种对稻飞虱及其天敌种群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汕优428、汕优404、金糯和香优63对稻飞虱种群具有一定的比较抗性优势,同时水稻品种对稻飞虱天敌种群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根据田间稻飞虱和天敌优势种群数量的调查数据,运用天敌功能指数法评估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当益害比E/P>1时,EF值随害虫和天敌数量增加而极剧增长(指数型增长).而益害比0.01<E/P<1时,EF值随害虫和天敌数量增加而增长幅度减慢,特别是益害比0.001<E/P<0.01,EF值出现水平波动曲线,但无论是哪一种动态,均表现出EF值与害虫和天敌数量间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和文献报道资料,组建了水稻褐飞虱种群动态模拟模型,该模型采用生理时间、主要成分包括迁入种群的迁入时间、数量和格局;密度、生育阶段、温度、天敌和人为措施对死亡率和生殖力的影响;密度、生育阶段和短翅型比及迁出率的关系.有效性检验表明,该模型模拟的种群时间和数量动态与实际观察动态相似,在对比检验的10组历史资料中,模拟预测的全部主害代高峰期和9组主害代高峰虫量与实测值相符.实测种群动态与模拟种群动态间的差异表明,深入研究秋季低温对生殖力和死亡率的持续影响,研究田间天敌作用的正确评价及水稻生长模型,将有助于理解和预测褐飞虱的种群动态.  相似文献   

14.
灯光诱集白背飞虱种群的发生动态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得出白背飞虱灯下种群在惠水县的动态变化规律,更有效地进行白背飞虱的预报及防治。采用普通白炽灯灯诱法对惠水县白背飞虱进行诱集,根据近五年灯诱数据分析了该县白背飞虱灯下始见日、始盛日、高峰及末见日。结果表明:惠水县白背飞虱始见日为4月中、下旬,始盛日出现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末见日为8月中、下旬或9月下旬。始见日、末见日的早晚与各年气候差异有关;通过对贵州和邻近相关省份始见日、末见日的比较分析认为,惠水县为我国白背飞虱春夏随西南气流向北迁飞及秋末随偏北气流向南回迁的经由地,但回迁途中并不在惠水降落。  相似文献   

15.
田闻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抗性水稻品种间稻飞虱种群在时间系列上呈现迁飞规律一致;向北迁出前期,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种群在水稻2个敏感生育期间有所选择,6月底种群高峰集中在孕穗期水稻上,在7月上中旬转移至分蘖期水稻,回迁种群高峰出现在分蘖中期水稻上;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种群小范围生境转移规律性不强.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日均温和日均气压对褐飞虱种群数量波动的影响最大,当天的关联度分别为0.387 3和0.384 6,而回推3 d的关联度分别上升至0.449 0和0.424 3;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属于短期效应因子,日照时数属中长期效应因子,而日均风速的作用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亚洲玉米螟的种群发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绿色高效地防控亚洲玉米螟,于2011—2015年采用灯诱法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息烽县和安顺市平坝县进行高原山地环境下亚洲玉米螟成虫的灯诱种群发生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贵州亚洲玉米螟成虫始见于4月,终见于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高峰日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全年累计诱虫量最高663头,最低175头;高峰旬累计诱虫量占全年诱虫量的比例最高可达33.71%,最低为17.13%;灯下虫峰数量1~2个,主峰明显,多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贵州亚洲玉米螟的灯诱种群发生动态与田间的发生危害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贵州野生扇脉杓兰原生境植被物种的数量和种类,为其群落的动态监测、保护野生扇脉杓兰的遗传资源提供参考,运用线路调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道真县大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扇脉杓兰植物资源以及境内伴生物种进行了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大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扇脉杓兰原生境有植物89种、分属59科.按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进行分类,乔木有13种,分属10科;灌木层有57种,分属32科;草本层有19种,分属17科.扇脉杓兰原生境的物种数总体表现为草本层极少、乔木层较少、灌木层为主的特征,其中灌木层又以忍冬科植物为主,蔷薇科植物其次.  相似文献   

18.
宁乡县白背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虫情测报灯和田间虫情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分析了2008~2010年宁乡县回龙铺镇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动态.结果表明:2008至2010年白背飞虱灾情有逐年增强趋势;早稻田间白背飞虱若虫、成虫数量呈“翘尾型”,晚稻向背飞虱田间若虫数量呈“昂首型”,成虫呈现“首尾双峰型”;全年白背飞虱种群数量高峰主要集中在早稻灌浆期-乳熟期和晚稻拔节期-孕穗期以及蜡熟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