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葡萄品种(品系)对霜霉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1997年对目前生产上主栽的左山一、左山二、双丰、双优四个品种以及新选育17个两性花山葡萄品系进行室内、室外人工接种、田间自然感霜霉病、品种(系)的区域化感病对比试验和霜霉病大发生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东亚种山葡萄不抗霜霉病,但品种(系)间抗病力差异较大,这证明抗病的品种(系)中存在具有累加效应的微效抗病多基因。在山一、016、77-7-64、88-100进行上述试验均都表现抗霜病、存在高度  相似文献   

2.
山葡萄种内杂交F1对霜霉病抗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宋润刚 《园艺学报》1998,25(2):117-122
通过田间自然鉴定和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研究了山葡萄种内杂交、自交和自然授粉实生的12个组合2580株杂种苗对霜霉病的抗性及其遗传特征。结果表明,山葡萄有抗霜霉病和不抗霜霉病的类型。后代组合群体的抗病性差异显著,呈连续性分布,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特征,F1代感病级次高于亲中值,抗病类型的品种、品系中存在微效抗病多基因,后代群体抗病性主要由亲本抗病性所决定。已从通化3号×双庆、左山一自然授粉实生组合中选育出抗霜霉病的两性花新品系016、88-100和77-7-64。  相似文献   

3.
山葡萄品种脱毒苗遗传稳定性及其生产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1998年对山葡萄两性花品种双优和两性花品系016,88-100,75-1-104的脱除扇叶和卷叶病毒6-7代茎尖组培苗和同品种带毒的扦插苗相比较,在树形,叶形,果实形状和色泽,酒质,物候期,抗寒性等方面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异。组培树群体生长整齐一致,比插扦树增产3.49%-24.68%,具有稳定的遗传性状和良好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4.
两性花山葡萄双丰早期丰产栽培试验*宋润刚路文鹏张雅凤李昌禹王军林兴桂(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吉林左家132109)双丰是我所近年选育的两性花山葡萄新品种,1995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早期丰产、酿酒品质优良、抗寒、抗病、易栽...  相似文献   

5.
‘北国紫晶’新品系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2001年以‘左山二’ב双庆’杂交育成,经过吉林省部分地区的栽培试验,性状优良稳定,抗寒,抗霜霉病。山葡萄‘双庆’是我国至今发现的唯一野生两性花山葡萄资源,其发现奠定了山葡萄两性花育种的基础[1];‘左山二’是从野生资源中选育的山葡萄雌能花品种,其抗病、低酸[2]。‘左山二’ב双庆’组合的选配目的就是要选择一个低酸的两性花山葡萄品种(系),能够单品种酿造全汁干红的纯系山葡萄优良品种(系)。其产量780.0~1 120.1 kg/666.7 m^2,平均果穗重185.2~203.9 g,平均粒重1.44~1.61 g。单品种原汁干酒酒度12.5%vol,残糖3.70 g/L,总酸7.80~8.30 g/L,干浸出物23.50 g/L。  相似文献   

6.
以"左山一"和"双丰"的1年生扦插苗为试材,利用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分析技术,研究了山葡萄叶片被霜霉病菌侵染后的光系统活性,以深入研究霜霉病对山葡萄影响的生理机理。结果表明:山葡萄叶片感病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相对可变荧光在J点和I点的值Vj和Vi逐渐上升,电子传递受体侧受到伤害,不同品种间对霜霉病的抗性也存在差异,"左山一"较"双丰"更抗病。  相似文献   

7.
山葡萄应答霜霉病侵染过程中叶绿素荧光成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霜霉病的‘左山一’和易感病的‘双丰’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为试材,离体叶片接种霜霉病菌后观察叶绿素荧光成像及参数变化。结果显示: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可在接种霜霉病菌3 d时观察到病斑;霜霉病侵染叶片组织会显著改变叶绿素荧光参数;接种7 d时病斑与不接种对照相比,抗病品种‘左山一’Fv/Fm、ФPSⅡ、Y(NPQ)与Y(NO)的变化幅度(–73.42%、–100%、–49.64%、+ 3285.21%)均大于易感病品种‘双丰’的变化幅度(–22.98%、–28.17%、+ 5.62%、+ 26.18%),‘左山一’病斑周围组织的ФPSⅡ与rETR高于对照,而‘双丰’低于对照。由此可见,‘左山一’能够较早形成枯斑,快速改变病斑处的荧光参数,并提高病斑周围组织的ФPSⅡ与rETR值,从而增强对霜霉病的抗病性。因此,病斑周围组织的ФPSⅡ与rETR可以作为初步筛选山葡萄抗霜霉病种质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赵权 《北方园艺》2013,(1):15-17
以"左山一"、"左山二"、"双红"、"双优"、"双丰"、"北冰"6个山葡萄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比较了各品种葡萄籽中总多酚及绿原酸含量。结果表明:6个山葡萄品种总多酚及绿原酸含量差异显著。"左山一"山葡萄籽中总多酚的含量最高,为11.562mg/g;"双丰"山葡萄籽中多酚含量最低,为6.868mg/g;"双红"中绿原酸含量最高,为25.410μg/g,"双优"中绿原酸含量最低,为13.143μg/g。  相似文献   

9.
以48个鲜食葡萄品种为试材,通过室内离体叶盘接种霜霉病菌试验,对各品种的霜霉病抗性分级,结合对抗病相关基因PR1、PR5和NPR1的半定量RT-PCR试验,分析不同抗性级别品种在霜霉病菌侵染后表达模式的差异,以期为抗葡萄霜霉病的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48个品种中有30个品种对霜霉病高度敏感,7个品种对霜霉病敏感,4个品种中抗,6个品种高抗霜霉病,"金星无核"对霜霉病完全免疫。PR1和PR5基因在接菌前有本底表达,抗病和高抗品种接菌后均上调表达,感病品种接菌后无明显变化,仅"无核翠宝"和"红地球"有微量下调。NPR1基因接菌后在抗病品种中表达量上升,而在感病品种和高抗品种中均表现为半数品种上升,半数品种下降。  相似文献   

10.
山葡萄种间杂交F_1~F_4代对霜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73—2006年对我国东北山葡萄抗寒的种质资源(品种、品系)与不抗寒的欧亚种酿造葡萄品种进行种间杂交、回交和重复杂交。共定植42个组合杂种苗,定植成活7680株。观察42个组合7680株杂种苗F1 ̄F4代对霜霉病抗性的的抗性分离,共分离出抗病(2 ̄3级)3747株,占杂种苗总株数48.8%。其中抗病×抗病的10个组合共分离出抗病2303株、占69.3%,分别高于抗病×不抗病、中等感病×中等感病、中等感病×高感病、高感病×高感病的组合的23.2、29.2、45.3和54.8个百分点。遗传规律是:山葡萄种间杂交后代F1 ̄F4对霜霉病抗性分离,表现为连续分布,倾向于抗病亲本,后代群体抗病性主要由亲本抗病性决定,杂交组合中抗病亲本越多,分离出的抗病单株越多,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抗病基因"有累加效应、呈显性遗传给后代。已选育出抗霜霉病、抗寒、可酿造干红山葡萄酒的新品种左优红、品系94-7-75、94-8-168、95-2-482和2002-1-135。  相似文献   

11.
‘北国蓝’是1988年以山葡萄品种‘左山一’作母本、两性花山葡萄种质资源‘双庆’作父本杂交育成的山葡萄酿酒新品种。果穗圆锥形,平均穗重141.2 g;果粒圆形,平均单粒重1.43g,果皮蓝黑色,果粉厚;每个果粒含种子2~4粒,果肉绿色,无肉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90%~21.10%,可滴定酸含量1.83%~2.63%,总酚含量1.31%~1.68%,单宁含量0.21%~0.39%,出汁率57.20%;酿制的原酒具有黑宝石光泽,香气宜人,酒体饱满,典型性明显;在吉林省吉林市左家镇等地,葡萄成熟期在9月上中旬。2015年3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2.
张振文  李华 《园艺学报》2000,27(6):441-443
利用配对设计方法,田间人工接种,系统地研究了7个欧亚种葡萄品种和3个品系自交后代对霜霉病与白粉病的抗性分布。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后代对霜霉病和白粉病抗病性分布之间存在极显相关,即自交后代对两种病害的抗病性属于伴随遗传现象,并初步证明这种伴随遗传现象是由葡萄抗病基因的多效性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杨欢  舒楠  路文鹏  张庆田 《北方园艺》2017,(22):142-148
以集安地区6种山葡萄酒("双优""双红""公酿一号"(28号)"北冰红""雪兰红""左山一")为试材,采用皂土、果胶酶、单宁对其进行澄清处理。通过澄清处理前后可溶性固形物、酸度、pH、色度及色调的变化,确定各品种适宜澄清剂的选择、用量及处理时间。结果表明:澄清过程中各山葡萄原酒对不同澄清剂表现不同,其中"双优""雪兰红""左山一"对皂土澄清剂效果较理想,"双红""公酿一号""北冰红"用果胶酶做澄清剂效果较理想;同时各澄清剂的用量和作用时间均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不同鲜食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甘肃省不同鲜食葡萄品种进行了室内离体叶片接种和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调查,以期为葡萄抗性品种的选育和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室内接种试验和大田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室内离体叶片接种发现,供试的10个葡萄品种中“京亚”对霜霉病的抗性最强,“瑞必尔”和“火焰无核”的抗性最弱;从发病时间来看,抗性与发病时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抗性越强发病越晚;田间调查结果表明,34个鲜食葡萄品种可分为3类,其中“京亚”等16个品种属于抗病品种,“红地球”等10个品种属于感病品种,“瑞必尔”和“京秀”等8个品种为高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5.
以山葡萄抗性品种"双红"与敏感性品种"双优"为试材,离体接种霜霉病菌,在接种0、1、3、5、7d时,连续观察其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以揭示不同抗性品种山葡萄应答霜霉病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未接种时,双优的线粒体膜系统发育欠佳,MDA含量较高,抗氧化酶(SOD、CAT、GR、PPO、POD)活性较低;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抗氧化酶活性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接种5d时,"双红"葡萄的PPO活性和POD活性分别是"双优"葡萄的2.00倍和5.54倍,此时,"双红"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存在聚集现象;接种第7天时,"双红"叶肉细胞发生严重的质壁分离,真菌出现空泡化,孢囊梗干瘪,而在"双优"叶片表面的霜霉病菌繁殖旺盛,此时,2个品种的抗氧化酶活性差异已减小。"双红"对霜霉病的初始抗性较高,膜系统结构完善;在接种中期出现线粒体聚集、以提高PPO和POD活性来增强抗性;在接种后期可使组织快速失水,形成枯斑,削弱菌丝营养生长,从而防止病斑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6.
在吉林省集安市、柳河县、辽宁省本溪县和阜新县进行了酿造冰红山葡萄酒新品种"北冰红"、生产主栽品种"左优红"、"双优"和"双红"的定向栽培技术应用与推广研究。结果表明:"北冰红"、"左优红"、"双优"和"双红"品种均适宜这些地区的土壤和气候,各品种表现抗霜霉病、果粒和果穗大、出汁率和果实含糖高、总酸和单宁低,用其果实酿造的甜红、干红和冰红山葡萄酒酒质好;得出应用山葡萄定向栽培技术比常规的栽培技术增产平均27.6%,栽培效益是种植玉米2.1~3.0倍,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山葡萄生产主栽品种左山一、双红、双优和左优红、用“贝达”做砧木硬枝劈接亲和力、生根率、移栽苗圃地成活率和成苗率高。出圃苗木根系大于自根扦插苗木,用于生产建园表现生长和树体成型快、比同品种硬枝“扦插树”提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上述品种2~6年生“贝达”嫁接树的公顷产量比对照平均增产20.8%、有良好的生产性能和遗传稳定性。上述品种与“公酿一号”硬枝嫁接、表现接穗与砧木亲和力差、生根和成苗率低、生产建园开花株率和产量低、3~4年生树嫁接树出现满树开花坐果少、5~6年生树出现大量死亡。左山一和双红互做砧穗、左优红做接稳、左山一和双红做砧木硬枝嫁接的催根幼苗表现为“假活”、不能育出苗木。  相似文献   

18.
一个适合南方栽培的葡萄品种──胜宝葡萄速生丰产,适应性广。但大多数品种在南方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栽培,表现病害严重,产量低,品质差。笔者1994年春从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引进的葡萄品种胜宝(系日本板田良志从康拜尔葡萄枝变选育而成),经观察,表现抗病、早熟...  相似文献   

19.
赣黄瓜1号(901)系用86-7-1-7-31E和86-3-7-5-16两个优良的自交系配制的一代杂种。该品种早熟、较耐低温与弱光、抗枯萎病、耐霜霉病,品质优良,与对照品种长春密刺相比,前期产量增产18.8%,总产量增产20.8%。一般667m2产量可达5000kg左右。适宜长江流域地区塑料大棚春季早熟栽培  相似文献   

20.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已成为近年来危害番茄生产的重要病害,鉴定和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TSWV的有效途径。选取自主培育和引进的番茄品种(系),经过连续3a的大棚蓟马传毒和光照培养箱人工接种试验,鉴定番茄品种(系)对TSWV的抗性。结果表明,番茄自交系YNAU335对TSWV表现为免疫,其他品种全部表现为感病,而且在YNAU335人工接种和大田蓟马传毒叶片中并未克隆出TSWV核衣壳蛋白基因和小片段RNA3′端序列,而在其他感病品种(系)中均克隆出这2段序列。研究结果初步确定番茄自交系YNAU335为TSWV抗病品系,可作为TSWV抗病育种的番茄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