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9 毫秒
1.
科尔沁沙地几种灌木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五种典型灌木(小叶锦鸡儿、小红柳、差巴嘎蒿、达乌里胡枝子和冷蒿)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表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远高于非根际土壤,差异显著。五种灌木根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表现为:差巴嘎蒿>小红柳>小叶锦鸡儿>冷蒿>达乌里胡枝子;真菌为:小叶锦鸡儿>小红柳>差巴嘎蒿>达乌里胡枝子>冷蒿。灌木根际细菌所占微生物总数的比例高于非根际,放线菌所占比例较低。五种灌木微生物根际效应R/S:小红柳>冷蒿>差巴嘎蒿>达乌里胡枝子>小叶锦鸡儿。根际效应R/S是比根际微生物数量更好的反映沙地灌木对根际微生物影响的指标,它从根际与非根际两方面综合对土壤进行评价,具有更深刻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毛乌素沙地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为研究对象,采用株高和冠幅参数及其组合为自变量,分别构建了其枝条、叶、地上部分、根和整株生物量预测模型。通过综合分析各预测模型的判定系数、回归检验显著水平、总相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等指标,筛选出中间锦鸡儿最佳生物量估测模型,且以幂函数为主。枝条生物量WB=1.054H3.124,叶生物量WL=0.096e0.496HC,地上生物量WA=1.339H2.989,根生物量WR=1.302H2.368,总生物量WT=0.159e2.685H。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和林格尔地区柠条锦鸡儿生化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对内蒙古和林格尔地区柠条锦鸡儿中常量、微量金属元素,氨基酸,全氮,有机质及其生长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等进行了详细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柠条锦鸡儿中常量元素含量:根、老枝、新枝中为Ca>K>Al>Na>Mg型,侧枝为Ca>K>Al>Mg>Na型。Fe、Mn、Zn、Cu等微量元素在植物体不同器官中含量顺序不同;各部分的氨基酸含量顺序为:侧枝>根>老枝>新枝,其中侧枝氨基酸含量最高,为7.476 mg/100 mg;植物含水量顺序:侧枝>根>老枝>新枝;新枝、根、老枝、侧枝C/N比分别是31.16、23.48、23.38和22.79。土壤含水量:20-30cm土层>40-50cm土层>表层土;土壤C/N在20-30cm土层最大。对柠条锦鸡儿及其生长土壤的生化成分分析结果,为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选择优良的防风固沙树种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2017年6月-7月, 系统调查了树锦鸡儿、甘蒙锦鸡儿、荒漠锦鸡儿和中间锦鸡儿4种植物上第一代柠条种子小蜂种群动态及寄主荚果发育进程。结果表明, 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柠条种子小蜂幼虫、蛹、成虫数量有显著性差异, 密度大小依次为: 树锦鸡儿>中间锦鸡儿>甘蒙锦鸡儿>荒漠锦鸡儿。在发生时间动态上, 柠条种子小蜂幼虫、蛹和成虫的数量基本呈现先逐渐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4种寄主植物上不同虫态的柠条种子小蜂高峰期出现时间各不相同。甘蒙锦鸡儿上的小蜂出现最早, 6月17日幼虫达到高峰期; 中间锦鸡儿上的小蜂出现最晚, 7月2日幼虫高峰期, 7月14日成虫高峰期; 树锦鸡儿与荒漠锦鸡儿居中。柠条种子小蜂发育进程与锦鸡儿植物的荚果发育进程吻合。本文讨论了柠条种子小蜂种群动态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明确了柠条种子小蜂发生和达到高峰的时间, 为柠条种子小蜂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半干旱矿区的小叶锦鸡儿、北沙柳和沙棘为研究对象,利用TY8000伺服式强力机测定3种灌木1~5mm径级直根段和含侧根分支处根段的抗拉力及抗拉剪组合力,研究3种灌木根系的易损荷载类型和易损部位。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北沙柳直根段的平均抗拉剪组合强度均大于平均抗拉强度(46.39>39.96MPa、23.55>17.86MPa),含侧根分支处根段亦然(34.70>29.86MPa、14.16>11.43MPa);而沙棘反之,直根段和含侧根分支处根段的平均抗拉剪组合强度均小于平均抗拉强度(9.83<12.43MPa、8.18<8.90MPa),即小叶锦鸡儿、北沙柳直根段和含侧根分支处根段的易损荷载为轴向拉力,沙棘根系易损荷载为拉剪组合力。3种灌木含侧根分支处根段抵抗外力的能力低于相邻上、下级直根,即3种灌木根系易损部位均为侧根分支处。  相似文献   

6.
大棚番茄根腐病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进绪 《植物医生》2005,18(6):12-13
1症状表现 番茄的根腐病主要危害茎基部和根部,定植后即可发病.初发病时侧根和毛细根变褐(黑),根表面产生黑色小粒点或裂缝,根的表皮木栓化,又称"木栓病",严重的病根肿胀或变粗,随跟部病害的扩展,茎基部变成黑褐色以至腐烂,导致地上部分生长不良,下部叶片变黄干枯.发病初期病株中午萎蔫,早、晚可复原,但病情严重时不再复原,从茎基部枯烂严重,致全株枯死.因此,在生产上又习惯称为番茄"茎基腐病".  相似文献   

7.
以荒漠草原人工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灌丛为对象,研究降雨量及降雨强度对两类形态灌丛(健康组和退化组)穿透雨、树干茎流和冠层截留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试验期间共观测到有效降雨33次,以中小降雨事件为主,总降雨量为251mm,次平均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强度分别为7.6mm和1.14mm·h^-1,其中降雨量<2mm,降雨强度<1mm·h^-1的降雨事件出现次数最多。②健康组和退化组中间锦鸡儿平均穿透雨率、树干茎流率和冠层截留率分别为66.7%、8.5%、24.8%和75.4%、8.7%、16.0%,两类形态灌丛之间穿透雨和截留存在显著差异(P<0.05)。③两类形态灌丛的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截留量与降雨量成线性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关系,且其穿透雨率、树干茎流率和截留率与降雨量、降雨强度之间成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关系。灌丛形态退化显著改变了冠层降雨再分配格局,冠层截留显著降低,穿透雨显著增加,潜在提高了降水对土壤水分的直接补充,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工中间锦鸡儿稳定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8.
以西宁盆地长岭沟流域自建试验区为研究区,筛选出适宜当地气候条件下生长的2种灌木植物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Bunge)Maxim.]和2种草本植物细茎冰草(Agropyron trachycaulum cv.Slender)、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作为试验供试种,在试验区对4种植物采用单一种植和组合种植方式,探讨2种种植条件下植物根系在边坡地表以下垂直方向土体中K^+、Ca^2+、Na^+、Mg^2+、SO4^2-、Cl^-、HCO3^-、CO3^2-等8种易溶盐离子含量及其变化特征,评价了区内2种草本和2种灌木植物降低边坡土体盐分的能力。结果表明:单一种植细茎冰草、紫花苜蓿、柠条锦鸡儿、霸王对边坡土体中SO4^2-、Ca^2+、Na^+具有显著降低作用,草本与灌木组合Ⅰ(柠条锦鸡儿+紫花苜蓿+细茎冰草组合)和草本与灌木组合Ⅱ(霸王+紫花苜蓿+细茎冰草组合)对边坡土体中SO4^2-、Ca^2+、Mg^2+、K^+、Na^+表现出显著降低作用;紫花苜蓿的降盐效果相对较为显著、其次为柠条锦鸡儿和细茎冰草,霸王的降盐效果不及前者显著;草本与灌木组合Ⅱ的降盐效果相对显著于草本与灌木组合Ⅰ。  相似文献   

9.
香根草能够有效诱集水稻害虫稻蛀茎夜蛾Sesamia inferens雌成虫在其上产卵,但孵化出的幼虫在香根草上不能完成生活史。为了初步明确香根草对稻蛀茎夜蛾幼虫生理生化水平的影响,本研究分析测定了取食香根草后稻蛀茎夜蛾幼虫体内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取食水稻的幼虫相比,取食香根草后幼虫解毒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和AChE活性显著提高。其他两种解毒酶,羧酸酯酶CarE和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无显著差异。取食香根草后,4龄幼虫GSTs比活力约为取食水稻的2.1倍;2龄幼虫AChE比活力约为取食水稻的2.9倍。本研究结果表明香根草可能存在某些有毒活性物质或者次生代谢物质,诱导了稻蛀茎夜蛾体内GSTs和AChE的活性,这可能是稻蛀茎夜蛾取食香根草后的应急防御机制之一。此研究结果为深入阐明香根草在生理、生化水平上对稻蛀茎夜蛾幼虫的影响奠定了基础,为开发以香根草为基础的稻蛀茎夜蛾绿色防控新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多年生香豌豆扦插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对优良牧草多年生香豌豆茎段不同部位和不同扦插基质的生根能力分别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多年生香豌豆梢部茎段扦插生根能力最强,其生根率达到66.67%,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极显著(P0.01)高于其它茎段。地上部分生长状况为新叶数之间差异不显著而新梢高之间显著(P0.05);混合基质扦插的生根能力最强,其生根率达到65.3%,且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极显著(P0.01)高于其它基质。地上部分的生长状况为新叶数之间差异显著(P0.05)而新梢高之间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空间位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方农牧交错带地理位置特殊,脆弱性、敏感性是其主要特点。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范围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文中参考已有的界限指标,结合北方农牧交错带及其周边地区(1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208个站点1961-2010年的降水资料,确定新的界限指标划定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边界,并讨论其界限移动情况。经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气候变化对东部降水量影响较为明显,农牧交错带范围向东南方向移动,且南界移动幅度大于北界;北部西界向西移动约2个经度;同时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范围增加约3.5×104Km2,这一变化趋势与实际土地利用模式下农牧交错带移动情况相反,因此当前农牧交错带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利于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多年的NDVI,探讨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的空间结构变化,并结合同期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情况进行讨论。结果表明:① 过渡带植被变化总体上受地下水位控制,植被由绿洲向沙漠梯度递减;其内部植被覆盖区域与裸沙地并存,植被分布呈斑块状。根据过渡带NDVI的变化,将过渡带分为单向渐变型、双向渐变型和突变型过渡带。② 2001—2010年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边界变化剧烈,过渡带内边界主要受控于人为活动;过渡带外边界主要受控于自然因素。③ 虽然绿洲地下水受到持续过度开采,绿洲-沙漠过渡带不断被开垦成为耕地,但是由于封育保护,2001—2010年过渡带植被略有改善,基本上保持其自身的稳定。④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NDVI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但变化幅度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3.
结合实际调查结果和已有的研究资料,选定量化指标确定研究区绿洲—荒漠脆弱带的位置,并给予研究区的绿洲—荒漠脆弱带定义。根据此指标,利用两个时期TM卫星遥感图像进行分类处理,得到界定的脆弱带面积,在对此进行不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脆弱带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松原市土地沙化机制及可持续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分析松原市沙区沙漠化机制 ,指出自然环境因素只是沙化的必要条件 ,松原市沙地演化最终取决于人类活动 ;取决于人类对该区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提出应从经济效益入手 ,发展高效生态型的土地利用模式。通过合理配置林种、树种 ,建立沙区人工草场等措施 ,建设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固沙体系 ;发展农牧交错带沙区高效生态型农业 ;充分利用沙区资源兴办沙产业是沙区人民摆脱贫困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Cross-regional locality research reflects the influence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human activities due to the abundant land types and the multiple landscape combinations in related regions. The Chinese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is a typical large-scale region but few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his research contribut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cross-regional locality of the Chinese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from different scales, including national, sectional, and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units by utilizing geotagged photos(GTPs) obtained from the Panoramio website. The major results were as follows:(1) the locality elements of the Chinese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included 52 free nodes classified into 8 types of scene attributes;(2) there were huge differences between locality elements of different regions, and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imilarity degree of elements of different provinces and their spatial distances;(3) the Chinese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e northern, central and southern sections, whose localities had differences in element constitution, association structure and the strength of elements, system stability and the anti-interference capability; and(4) the evolution of the localities of the northern and central sections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while the locality of southern section retained more natural features. On a theoretical level, this research aimed to establish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loc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en data on the web with strong operability and replicability. On a practical level, this research could enrich the structuring recognition of the locality of the Chinese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and the comprehension of its dynamic mechanism. The result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locality differentiation prote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cross-regional scale.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空间序列方法,从土壤和植被二个方面探讨了绿洲──荒漠交错带环境演变的过程,并从微观及宏观上对其演变的原因和后果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针对交错带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探讨了该区域今后环境管理的重点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高原典型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鄂尔多斯高原的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以GIS及RS为手段,利用解译的1985,1995,2000年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草地是鄂尔多斯高原的唯一基质,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稳定性最高,达87%以上.土地利用最重要的转化方向有:一是耕地、未利用土地、林地向草地的转化;二是草地向水域、城乡工矿居民地的转化,还有城乡工矿居民地向未利用土地的转化,反映了鄂尔多斯高原既有退耕还林还草、积极治理沙漠的事实,又有毁林毁草开垦荒地的现实.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减少以及林地和草地的增加,说明当地环境的改善已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18.
萨拉乌苏流域位于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沙漠之间,是北方黄土与沙漠过渡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环境变化相当敏感。选择该流域典型沉积剖面(滴哨沟湾剖面),研究剖面Nd-Sr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揭示沙漠-黄土过渡带物质来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 风成粗颗粒(>75 μm)由鄂尔多斯中西部高地风蚀所致,河湖相粗颗粒主要由下覆风成沉积物水蚀改造而来;② [WTBX]∣ΔεNd(0)∣≤1[WTBZ]的风成细颗粒(<75 μm)基本上来自鄂尔多斯中西部高地的风化剥蚀和粗颗粒的就地改造,而[WTBX]∣ΔεNd(0)∣>1[WTBZ]的风成细颗粒有更复杂的物质来源;③ 城川组和中下部萨拉乌苏组的河湖相细颗粒由黄土高原的水土侵蚀提供,而萨拉乌苏组上部遭受了来自鄂尔多斯沙漠中东部风成细颗粒的干扰。这项研究对正确理解沙漠-黄土过渡带的演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半干旱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植物α及β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哈巴湖自然保护区四儿滩湿地生态系统为例,采用样线调查方法研究半干旱地区湿地植物α及β多样性。结果表明:沿湿地-交错带-草原的生境梯度,α多样性变化较为明显。除均匀度指数外,其它多样性指数交错带均高于湿地及草原植被带,体现了群落交错带的边缘效应。不同方向α多样性测度结果表明,受地形、人为活动的影响,6条样线方向α多样性差异较大;β多样性测度结果和α多样性较为吻合,交错带与草原植被带的相似性系数最大,与湿地植被带的相似性系数次之,而草原植被带与湿地植被带的相似性系数最小。  相似文献   

20.
农牧交错带地区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意义与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系统总结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涵、技术内容和类型的基础上,阐述了保护性耕作保土、保水、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农业效益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实际情况,从气候、土壤、农作物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对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牧交错带地区应用前景广阔,但社会经济因素将是制约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重要因子。加强配套技术的研究、增加资金的投入以及加快农民观念的转变是农牧交错带地区深入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与应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