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豆灰斑病菌小种与寄主间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生物间遗传分析方法,对60个抗大豆灰斑病不同生理小种的材料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60个材料中存在10个限定性抗性基因与10个限定性毒力基因。抗灰斑病菌的10个抗性基因,分别分散在2,3,4,5,6,7,9,13,14,16组中。有6个材料,钢辐85-47,H9674,202,90037,钢8463-3Hood抗全部的10个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2.
大豆灰斑病菌毒素筛选抗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庆凯  陈绍江 《大豆科学》1999,18(2):109-114
以大豆灰斑病菌7号小种的培养基滤液和层析后的粗毒素,对30个大豆品种的幼苗和叶的致萎初始时间和失水萎蔫程度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指明初始反应时间和失水率是大豆灰斑素效应的两个量化指标,也分别反应其品种的敏感性和受害严重度。滤液和粗毒素,幼苗和叶片鉴定结果以及它们和田间抗性鉴定结果一致性表明毒素可以用来作抗源鉴定,由此建立了大平灰斑病毒素筛选抗源的方法和标准。  相似文献   

3.
大豆灰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李本宁 《大豆科学》1989,8(1):65-70
大豆灰斑病从1981年以来逐年加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本文研究了灰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初步结果病菌孢子萌发适宜温度21℃—26℃;病菌孢子在水滴中萌发快,温度24℃时两小时萌发率可达37.9%;菌丝生长适温21℃—26℃。当最低温度12℃以上,日平均温17℃以上或日平均温度35℃以下病菌方能产生孢子。病菌孢子在温度20℃—22℃时生命力为7天。  相似文献   

4.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分别将灰斑病菌接种在5个不同抗性的大豆叶片上,分析了接种后不同时期大豆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理小种和供试品种组合不同,SOD的活性变化规律不同;但总的趋势是随着接种后时间的推移,抗感品种的SOD活性的变化呈曲线上下波动,这种曲线体现了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SOD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因此,认为接种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后大豆叶片中SOD活性的变化是大豆对灰斑病侵染后产生的一种普遍性反应,有利于提高大豆的抗病性;但不宜作为抗性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灰斑病菌1-10号生理小种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的规律,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抗感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植株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有所增高,并且抗感品种接种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幅度因生理小种的不同而不同,可见,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是大豆一种普遍性的抗病反应,而且抗感品种之间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差异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因此,不宜作为一种生化指标来鉴定大豆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6.
大豆灰斑病研究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灰斑病研究概况与展望马桂珍,暴增海(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农学系)大豆灰斑病又称大豆褐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1915年日本首次发现,以后其它国家相继报道。我国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也很普遍,尤其是黑龙江大豆产区。目前已成为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的...  相似文献   

7.
大豆抗灰斑病菌多个生理小种资源的筛选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用人工接种大豆灰斑病菌的方法对108份供试材料,在生理小种水平上进行了抗性共试材料对灰斑病菌各生理小种的抗感反应,从中筛选出抗8个以上生理小种的材料46份,占供试材料42.5%,其中。抗10个生理小种材料13份,占供试材料12.3%。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膜质过氧化反应及保护酶体系的变化、过氧化物酶、苹果酶脱氢酶同工酶的表达特性,分析了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对灰斑病1、7、8号小种的生理生化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灰斑病1、7、8号小种侵染中,感病品种膜质过氧化水平加重,保护酶体系失去活力,而抗病品种,虽然丙二醛(MDA)含量有所增加,但膜质的保护酶系统活性都很强,植株受害较轻。而过氧化物酶、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变化反应了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这两个  相似文献   

9.
美国鉴别寄主对中国大豆灰斑病菌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大豆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分别接种于美国的12个灰斑病鉴别寄主上进行抗性鉴定,参考美国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对这12个美国鉴别寄主抗性反应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2个鉴别寄主对中国灰斑病菌4号生理小种和对美国灰斑病菌1号生理小种的抗感反应一致,其它中国和美国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和对美国灰斑病菌1号生理小种的抗感反应一致,其它中国和美国灰斑病菌生理小种没有相似之处,美国鉴别寄主中的Bragg和Hoo  相似文献   

10.
大豆抗灰斑病菌的生化基础刘丽君,高明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哈尔滨市,150086)陈连文(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农业局)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发生范围较广。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发病较重。其优势小种以1号、7号为主。近两年8号小种又有所抬头,使...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关联分析挖掘大豆对灰斑病12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位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26份SSR标记对320份对大豆灰斑病12号生理小种具有不同抗性的大豆材料进行基因组扫描、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分析,并用STRUCTURE软件、TASSEL软件中的GLM分析方法对大豆抗性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320份大豆品种中有23个表现高抗,53个表现抗病,178个表现中抗,56个感病,10个高感。找到与大豆抗灰斑病12号生理小种的相关位点共7个:H连锁群上的Satt052、F连锁群上的Satt335、C2连锁群上的Satt557、A1连锁群上的Sat_368、D1a连锁群上的Sat_346、O连锁群上的Satt243、J连锁群上的Sat_151。  相似文献   

12.
2008~2009年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明确近年黑龙江省主要大豆产区灰斑病生理小种的消长情况,在黑龙江省6个大豆生态区收集鉴定出灰斑病菌样43份,采用自行筛选出的鉴别寄主进行鉴定.共鉴定出18个生理小种,其中1号生理小种仍然为黑龙江省的优势小种,2008年出现频率为27.8%,2009年为40%.15号生理小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固相抗源(体)型酶联免疫测定方法(ELISA),对接种灰斑病1、7号生理小种后,不同抗性大豆品种(系)的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抗病类型大豆品种(系)叶片内IAA含量较高,品种抵抗病菌能力增强;感病品种IAA含量较低,GA含量降低,IPA含量升高;大豆叶片内的内源激素含量的诱导表达与病原菌有关,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对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培育灰斑病抗性品种可降低灰斑病对大豆生产的危害。本研究以202份黑龙江省近25年主栽的大豆品种构建关联群体,在人工接种条件下鉴定大豆品种对灰斑病10号生理小种抗病指数。利用187对SSR标记对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位点进行分析,通过GLM 和MLM两种模型对大豆品种的灰斑病抗性与标记进行关联分析,进一步分析抗性关联位点等位变异与抗性表型效应关系。结果表明:202份大豆品种对灰斑病10号生理小种抗性遗传变异系数为14.26%;187个标记在群体中共获得809个等位变异,平均等位变异为4.42个,变幅2~10个,其中17号染色体的平均PIC值最高(0.64),12号染色体的平均PIC值最低(0.26);检测到稀有等位变异146个,特有等位变异位点58个;无论共线性组合位点还是非共线性组合位点均存在不同程度LD,连锁不平衡P<0.05支持的对数占总对数的21.65%;202份大豆品种被划分为3个亚群,亚群POP1与POP3之间遗传距离最小(0.03),亚群POP2与POP3之间遗传距离最大(0.35);两种模型共同检测到11个SSR标记与灰斑病10号生理小种抗性显著关联,其中位于3号染色体上的Satt549的贡献率最大,可解释表型变异14.74%;具有增效效应的等位变异共有24个,增效效应超过10的等位变异有7个,增效效应最大为Satt703-247(19.62),典型载体材料为合丰29;其次是Satt587-185(19.58),典型载体材料为东农50;Satt549位点增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值最高(13.87),Sat_366位点增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值最低(0.84)。聚合优异等位变异和载体材料可为培育抗灰斑病品种的亲本选配和后代等位条带辅助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品种甜菜褐斑病抗性分析及早期鉴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病圃和自然病田同步进行抗褐斑病性鉴定筛选,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甜菜品种的含糖率随着抗病性的增强而明显提高,凡抗褐斑病品系材料,综合性状表现也较好。通过3期播种试验,植株生长至2~4对真叶期接种鉴定抗褐斑病性与田间成株鉴定结果相同,可以作为田间鉴定育种新材料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玛纳斯人工接种的最佳时间7月中下旬接种效果较理想,这为解决干旱地区抗病品种筛选鉴定提供了一条途径。利用甜菜褐斑病尾孢毒素粗提液对甜菜种子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鉴定不同品种的抗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各品种抗性结果与人工接种及自然病田抗性鉴定结果有一致性。试验表明采用早期鉴定方法,方法准确,可行性高,可以提高育种效率,有效缩短抗褐斑病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6.
水稻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综述了水稻基因组测序的工作进展和水稻基因组信息。至2002年,籼、粳稻两个亚种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测定及粳稻基因组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已相继完成。初步得到了水稻非冗余序列389.81~409.76 Mb;预测水稻基因总数达32 000~56 000个,少于30%的基因被功能分类;基因内GC含量梯度明显;外显子变异少、内含子变化大;籼稻和粳稻的序列差异达22%以上;水稻与其他禾谷类基因之间有广泛的共线性,但与拟南芥的共线性是有限的。基因组测序不仅开辟了基因组学这一生命科学的新兴学科,而且带动了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等一批新兴学科和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木质素在植物体中具有运输水分、支撑植株和加强植物体免受侵害等功能,是苯丙烷代谢途径的重要产物之一。其中肉桂醇脱氢酶(cinnamyl alcohol dehydrogenase,CAD)是该途径中重要的限速酶。本研究在胡椒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用RACE法进行克隆,对PnCAD基因全长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其蛋白进行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和系统进化树等分析;最后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得到CAD基因的全长cDNA,长度为1364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1071 bp,编码356个氨基酸,预测相对分子量为3.879 kDa,等电点为6.27,属于亲水性蛋白;含有3个N-糖基化特征序列和9个磷酸化位点,可能处于细胞质内。结构域分析发现,胡椒CAD蛋白含有NAD(P)结合位点、多个催化锌和结构锌结合位点。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胡椒CAD与细辛CAD6亲缘关系最近,胡椒和细辛的同源性最高为76%,均隶属于比较原始的双子叶植物。通过荧光定量分析发现,黄花胡椒在辣椒疫霉菌侵染下表达量升高,在8 h达到最高值,约为对照的10倍;之后在24 h时出现小幅度升高,约为对照组的6倍,之后下降。‘热引1号’胡椒的表达量在侵染8 h时达到最低,之后缓慢上升。总体来说,所有时间下黄花胡椒基因表达量均高于‘热引1号’胡椒,且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研究胡椒抗非生物胁迫功能提供参考,为PnCAD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大豆紫斑病发生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凤玲  高凤菊 《杂粮作物》2008,28(3):202-203
针对德州市2007年大豆收获前阴雨寡照、致使大豆紫斑病严重发生的生产实际,对大豆紫斑病发生的原因、病症、规律、传播途径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探讨,为指导今后的大豆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高良姜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其系统进化发育关系,本研究以高良姜总DNA为材料,采用NovaSeq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高良姜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并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高良姜叶绿体基因组的图谱构建及注释分析。结果表明:高良姜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62 137 bp,呈典型的环状四段式结构,包括87 264 bp的大单拷贝区、15 349 bp的小单拷贝区以及2个29 762 bp的反向互补重复区;共编码132个基因,其中蛋白编码基因86个、核糖体RNA基因8个以及转运RNA基因38个。高良姜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较弱,偏向于以A/T碱基结尾。碱基替换分析表明,高良姜叶绿体基因组中大多数编码基因的碱基替换没有引起氨基酸的改变。基于20种物种叶绿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高良姜与同属植物艳山姜、益智的亲缘关系更近。本研究获得了高良姜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信息,为高良姜资源保护、遗传进化和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