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叉角厉蝽的人工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Canthecomidea furcellata)(wolff)属蝽科pentato-midae是一种能捕食多种鳞翅目及鞘翅目害虫的捕食性蝽。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印度和马来西亚有其捕食稻田、菜地、果园害虫的报道,我国台湾也有发现。 1985年至1986年,我们多次自泰国引入,在广州室内用大蜡螟幼虫及米蛾幼虫饲养,可正常繁殖。为解决大量人工饲养、繁殖厉蝽问题,我们试用柞蚕蛹血淋巴及体外培育赤眼蜂用的混合培养液,喂养叉角厉蝽,同样完成正常发育及产卵。但世代历期略为延长,产卵量低于以米蛾幼虫饲养的,且以混合培养液为最差。  相似文献   

2.
采用捕食行为观察、多种猎物共存、功能反应测定和干扰反应测定试验研究了叉角厉蝽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特性。结果显示,叉角厉蝽主要在上午时段搜寻猎物,能捕食草地贪夜蛾2~6龄期幼虫和预蛹,对6龄期幼虫和预蛹具有喜好性;其雌成虫和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捕食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分别为N_a=(0.981 9N_0)/(1+0.040 8N_0)和N_a=(1.333 6N_0)/(1+0.159 7N_0),日最大捕食量分别是11头和6头;叉角厉蝽3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和5龄幼虫的捕食反应以及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5龄幼虫的捕食反应均为常数,捕食量为1~2头/d;叉角厉蝽自身密度不影响其捕食行为。  相似文献   

3.
四物种共存系统中天敌对斜纹夜蛾控制作用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主要捕食性天敌草间小黑蛛、叉角厉蝽和拟水狼蛛捕食斜纹夜蛾低龄幼虫的综合效应,并建立了综合效应模型。对捕食量模型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各天敌类群之间相作用和对斜纹夜蛾捕食量的影响程度,主效分析表明,斜纹夜蛾密度的大小对天敌的总捕食量影响最大。在3种天敌中,对总捕食量影响最大的是草间小黑蛛,其次为叉角厉蝽若虫。交互效应表明,拟水蛛对草间小黑蛛和叉角厉蝽若虫有杀伤作用,相互间干扰作用大,而草间小黑蛛与叉角厣蝽对斜纹夜蛾总捕食量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e对茶谷蛾Agriophara rhombata Meyr.的控害作用,在实验室及田间测定了不同虫态叉角厉蝽对于不同虫龄茶谷蛾幼虫的捕食能力,研究了该蝽对于茶谷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干扰作用及田间控害效应。结果表明:叉角厉蝽对不同虫龄茶谷蛾都有捕食作用,总体呈现出若蝽对茶谷蛾低龄幼虫的捕食量大于高龄幼虫,成蝽对高龄幼虫的捕食量大于低龄幼虫;对不同虫龄茶谷蛾幼虫的捕食作用均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其中对1~2龄幼虫的捕食效能(a/Th)最强(30.2886),日最大捕食量(1/Th)最大(28.6588头)。对不同虫龄茶谷蛾的搜寻效应与其密度呈负相关,且对低龄幼虫的搜寻效应显著大于高龄幼虫。建立了叉角厉蝽密度、不同虫龄茶谷蛾密度对捕食作用的干扰反应方程,干扰发生后该蝽的捕食量及捕食作用率逐渐下降。田间控害试验表明:4~5龄若蝽对茶谷蛾低龄幼虫的防效显著高于5~6龄幼虫,在第7 d时,对1~2龄幼虫的防效达42%;成蝽对3~4龄幼虫的防效较好,在第7 d时达到47%。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捕食性天敌——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在全球的潜在地理分布,基于叉角厉蝽在全球已有的历史分布记录,结合环境数据,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结合GIS技术对其在全球范围的适生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最暖季降水和最冷季平均温度是影响叉角厉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预测的叉角厉蝽在各个洲均可能发生,适生区集中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亚大部、印度半岛东部、非洲南部东西沿海岸地区、南美洲中部地区及澳洲北部沿海岸地区。表明叉角厉蝽适生性较强,可以充分利用其捕食性释放到田间用于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6.
真猎蝽属(Harpactor Laporte)及猛猎蝽属(Sphedanolestes Stal),均隶属于真猎蝽亚科(Harpactorinae),我国的这两个属共记载20余种,在我国广泛分布,常活动干林区,灌木及田间,一般捕食鳞翅目幼虫及叶(虫甲)等虫,为有效的捕食性天敌。本文将讨论江西常见的真猎蝽及猛猎蝽两属的种类,以供生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叉角厉蝽是一种能够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等鳞翅目农业害虫的捕食性天敌昆虫,低温贮藏是天敌昆虫开展大规模生产与释放的重要环节之一。本研究对叉角厉蝽适合低温贮藏的虫态进行了筛选,探究了不同低温与食物条件组合的贮藏方式对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寿命、存活率和致死中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叉角厉蝽最佳贮藏虫态为成虫期,该时期低温贮藏效果优于若虫期和卵期;在低温贮藏成虫时,供水组、供水与食物组的效果要好于供食物组和饥饿组。在同时提供食物与水的条件下雌成虫在16 ℃、雄成虫在10 ℃或13 ℃下各项指标较优,平均寿命分别为49.78 d、39.41 d和44.00 d,存活率达80%的冷藏时间为22.00 d、25.33 d和21.00 d,LT50分别为49.32 d、38.98 d和43.62 d;综合考虑存活率、寿命等适合度因素,叉角厉蝽的低温贮藏可选择雌成虫在16 ℃、雄成虫在10~13 ℃,同时提供食物与水的条件下进行。  相似文献   

8.
三突花蛛对绿盲蝽和苜蓿盲蝽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研究表明,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捕食行为始于二龄幼蛛,可捕食绿盲蝽和苜蓿盲蝽的各龄若虫及成虫。其成蛛对两种盲蝽捕食功能反应属H0llingⅡ型,日捕食绿盲蝽和苜蓿盲蝽二龄、四龄若虫可分别达56.5、22.1头和30.4、9.3头。选择试验表明,三突花蛛对两种盲蝽无取食选择性差别,但对不同龄期的同种盲蝽趋于选择体型较大个体。环境温度对三突花蛛的捕食量有明显影响,以20~35℃为适宜捕食温度;低于10℃下日捕食量显著降低。2007年棉花田间调查结果显示,三突花蛛与盲蝽自然种群动态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表明三突花蛛是绿盲蝽和苜蓿盲蝽的重要捕食性天敌。  相似文献   

9.
室内饲养叉角厉蝽时,成虫的饲养温度控制在不低于25℃为宜,以利于成虫交配、产卵。以菜青虫5龄幼虫饲养叉角厉蝽,平均1.95头菜青虫可使一头叉角厉蝽完成若虫期的发育,此时叉角厉蝽的繁殖增长率为108.37。菜青虫和斜纹夜蛾是大量繁殖叉角厉蝽的较好饲料。  相似文献   

10.
蠋蝽(一名蠋敌)为捕食性蝽科昆虫中最常见的类群之一,捕食多种农林害虫,近年来在生物防治工作中日益受到注意和重视。本文讨论此属的分类,以供生防工作者和分类学工作者参考。蠋蝽属Arma Hahn由Hahn氏建于1831年。Schouteden(1907)首先指定属模为Cimex custos Fabricius。Kirkaldy(1909)在其编写的《世界蝽科目录》中错误地认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叉角厉蝽人工大量繁殖技术和其在草地贪夜蛾防治中的应用,笔者测定了室内饲养条件下叉角厉蝽的平均发育历期和存活率,分析了饲养密度和饥饿处理对叉角厉蝽存活率的影响,并初步研究了叉角厉蝽田间释放密度和时期对防治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影响。结果表明,室温25~32℃、相对空气湿度60%~80%、光照周期L∶D=14∶10的条件下,饲养叉角厉蝽一个世代需要41.40 d。饲养密度过高或过低都显著降低总产卵数。雌虫平均产卵量和存活率随饲养密度升高而降低,室内饲养叉角厉蝽成虫的最佳密度为4头/L。饥饿处理对不同龄期的叉角厉蝽存活时间的影响有显著差异。雌虫耐饥饿能力最强。在田间玉米虫量约为20头/百株时,按照0.24头/m2释放叉角厉蝽5龄若虫,7 d后草地贪夜蛾虫口减退率达72.41%;玉米拔节期释放叉角厉蝽效果好于喇叭口期和抽穗期,7 d后草地贪夜蛾虫口减退率达68.75%,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大眼蝉长蝽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本春 《昆虫天敌》1993,15(4):157-159
大眼蝉长蝽(Gcocoris pallidipennis)属半翅目、长蜷科、大眼长蝽属。为捕食性昆虫,为了探讨其生物学特性,以便更好地应用于生物防治,笔者进行了室内饲养田间系统调查研究。现将其生物学特性整理如下。一、生物特性1.各虫态历期:  相似文献   

13.
蠋蝽对荔枝蝽一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筛选在荔枝蝽若虫期对其具有良好防效的天敌昆虫,本试验探究蠋蝽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捕食潜力,在室内条件下评价了蠋蝽4龄若虫、5龄若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捕食能力,结合果园的观察总结了蠋蝽捕食行为特点。结果表明:蠋蝽4龄若虫、5龄若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模型,对荔枝蝽若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9.066、8.210、8.354和5.903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956、1.327、1.100和1.244,处理时间分别为0.10、0.162、0.132和0.149 d。不同龄期蠋蝽对荔枝蝽1龄若虫的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室内外观察发现,蠋蝽捕食荔枝蝽若虫时的行为和捕食草地夜蛾等其他猎物时相似,经历搜索、跟随、攻击、取食、转移等行为反应。捕食功能试验证实蠋蝽对荔枝蝽1龄若虫具有较高的控害潜能,是实现荔枝蝽绿色防控的一种良好备选天敌产品。  相似文献   

14.
广斧螳若虫对荔枝蝽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广斧螳Hierodula patellifera(Serville)若虫对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rury)若虫的捕食潜力,采用捕食功能反应方法研究了广斧螳若虫对荔枝蝽若虫的捕食能力变化、捕食功能反应、捕食行为及搜寻效应。结果表明,广斧螳7龄若虫对荔枝蝽1龄若虫、广斧螳8龄若虫对荔枝蝽1~4龄若虫、广斧螳9~10龄若虫对荔枝蝽1~5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拟合HollingⅡ型方程。广斧螳9、10龄若虫对荔枝蝽5龄若虫的攻击系数最高,分别为1.3617和1.2422;广斧螳8、10龄若虫的日最大捕食量最高,均为122.0头。捕食同一龄期荔枝蝽若虫时,广斧螳若虫的搜寻效应会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下降,9龄若虫对荔枝蝽5龄若虫的搜寻效应随密度增加下降趋势最大。研究结果表明广斧螳可能具有作为有效天敌应用于荔枝蝽生物防治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捕食性蝽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捕食性蝽是重要的天敌昆虫类群,可用于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汇总了国内外利用捕食蝽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相关报道,概括了捕食蝽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能力、取食草地贪夜蛾后捕食蝽的生命参数、植物及化学农药对捕食蝽防控草地贪夜蛾的影响,归纳了捕食蝽规模化饲养工艺,分析了当前利用捕食蝽防治草地贪夜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蠋蝽Arma custos(Fabricius)属半翅目、蝽科,又名桃茶色蝽。在河北迁安县一带分布于果园、农田、荒坡、林木中,捕食鳞翅目幼虫,以及金龟子,象鼻虫,金花虫幼虫等,特别喜吃刺蛾和榆树金花虫幼虫。我们在1978—1982年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人工饲养、田间释放和治虫效果进行了研究。现将生物学特性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对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的捕食作用和生物防治潜能,于室内系统研究东亚小花蝽3~5龄若虫和成虫对茶棍蓟马雌成虫的捕食行为、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自身干扰反应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干扰效应。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取食单头茶棍蓟马雌成虫的时间随着自身发育阶段的增大而变短,成虫取食时间最短,为7.40 min。在一定的猎物密度范围内,东亚小花蝽3~5龄若虫与成虫对茶棍蓟马的捕食作用均符合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东亚小花蝽3~5龄若虫与雌成虫的捕食量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东亚小花蝽雌成虫对茶棍蓟马雌成虫的瞬时攻击率、捕食能力和日最大捕食量均最高,分别为0.459、124.05和250.00头。东亚小花蝽对茶棍蓟马的捕食量与猎物密度呈正相关,但搜寻效应与猎物密度呈负相关,且东亚小花蝽雌成虫的搜寻效应最高。东亚小花蝽对茶棍蓟马的捕食作用同时受自身密度的影响,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大其平均捕食率降低。东亚小花蝽成虫的捕食作用率随着自身密度和猎物密度的增大而降低。表明东亚小花蝽对茶棍蓟马有较好的生物防治潜能。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南方小花蝽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方小花蝽(Orius similis Zheng)属半翅目,花蝽科,其捕食范围广泛,是棉田内优势天敌种之一。为了充分发挥它的控制作用并为室内繁殖提供参考,1986年进行了温度对该虫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益蝽Picromerus lewisi(Scott)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本文研究了其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捕食作用,为亚洲玉米螟的生物防治及益蝽的生防作用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室内(27±1)℃、光周期16L:8D条件下,采用圆盘法测定了益蝽2、3、4和5龄若虫及雌、雄成虫对亚洲玉米螟2和3龄幼虫的捕食作用与搜寻效应,利用HollingⅡ方程对捕食测定数据进行模拟,建立了益蝽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结果表明:益蝽2、3、4和5龄若虫及雌、雄成虫对亚洲玉米螟2和3龄幼虫均具有捕食作用,其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 II型,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益蝽5龄若虫对亚洲玉米螟2龄幼虫的控害效能最强,为252.900,瞬时攻击率为1.012,实际日最大捕食量为26.40头/d;益蝽雌成虫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控害效能最强,为202.900,瞬时攻击率为0.812,实际日最大捕食量为14.60头/d。益蝽雄成虫与益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之间各指数无显著性差异。综合以上结果,益蝽5龄若虫和成虫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具有较强的捕食作用,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20.
蠋蝽对小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在室内研究了蠋蝽3~5龄若虫及成虫对小菜蛾幼虫的捕食能力,采用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和Hassell模型,以明确蠋蝽对小菜蛾的捕食潜能以及蠋蝽自身密度对小菜蛾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蠋蝽3~5龄若虫及成虫对小菜蛾幼虫的捕食模型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蠋蝽3~5龄若虫和成虫瞬时攻击率由大到小依次为1.461(3龄若虫)1.322(4龄若虫)1.086(5龄若虫)0.803(雌成虫)0.734(雄成虫);蠋蝽5龄若虫的日最大捕食量最高,为83.33头。随着小菜蛾幼虫密度增大,蠋蝽的搜寻效应逐渐降低,5龄若虫的搜寻效应明显大于其他虫态。蠋蝽3~5龄若虫及成虫自身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的干扰效应明显,其中蠋蝽3龄若虫的竞争参数最大,为0.862。本研究表明蠋蝽对小菜蛾具有较好的捕食潜力,尤其是蠋蝽5龄若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