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渗透红色资源、运用红色资源,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认识,目的是为了让每个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本文简单阐述了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探讨了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红色资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红色旅游不断兴起,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开发与利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红色旅游资源与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契合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了红色旅游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红色旅游资源在新时期思政教育中,红色旅游资源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红色旅游场景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红色旅游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有力推动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3.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在高职思政教育过程中,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阐述了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功能,探讨了红色文化蕴含的意义,分析了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途径:丰富课堂教学和讲座中的红色文化资源;拓宽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载体和方式;整合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多方力量;强化高职大学生自觉学习红色文化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同时对改善我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一大批湮没于乡村的红色文化资源得到了社会关注、挖掘与保护,获得了新生,成为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依托。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文化价值,促进红色旅游资源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地区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留下了丰富厚重的北京红色文化资源,其具有极高的育人价值。将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传承北京红色文化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路径。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从融入意义、融入内容和融入方式三个方面探索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红色文化资源天然地具有理想信念的导向功能以及历史印证、文明传承、经济开发等不可取代的价值功能。合肥环巢湖沿线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可以发挥红色资源的独特作用。第一,通过对环巢湖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整合、优化研究,科学开发、优选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结合。第二,通过整合红色资源和绿色、古色等资源,开发红色旅游和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在十九大做出乡村振兴战略决策的大背景下,探讨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所面临的实际形势与亟待完成的建设任务.立足于红色旅游资源与高校教育,将二者有机耦合.基于此,提出了挖掘红色资源深度与创新高校教育平台、将红色资源与高校教育体系融合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数革命先驱在信阳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对当今的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精神养成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探索运用信阳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有效实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疫情之下,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思政教育引导进课堂已经成为高校艺术类教育的必然 需要。通过思政教育的引入,让艺术类学生明确设计创新要立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弘扬“非遗” 文化,树立乡村“非遗”文化自信,具有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组成师生共同体努力 实现高校艺术生思政教育与乡村非遗文化互融共生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大的革命力量和重要的文化价值,具有政治引领、思想凝聚、行为教育等作用。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红色文化在助推乡村振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乡村振兴又能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时机、提供保障。新时代下,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启智铸魂功能,助力乡村振兴,需要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促进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基层治理、拓宽红色文化宣传途径。  相似文献   

11.
做好新时代思政教学,关乎立德树人百年大计.红色资源是新时代思政教学的重要载体,对于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价值.从价值分析的维度切入,系统考察并阐述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学对于文化传承、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立足社会现实,从实践维度考察和分析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学在价值引领、载体依托、教学方法上面临的困境.并坚持问题导向,从强化价值引领、增进主客体互动、创新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等方面,探寻红色资源与思政教学融合发展的可行进路.  相似文献   

12.
加强党史学习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党的历史、感悟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全过程需要思政课教师让学生深切领悟学习党史的重要意义,把红色文化的实践性、感染性、实效性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拓宽思政育人渠道,通过多样化的创新教学方法将党史学习融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之中,以探寻提升高校思政育人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红色文化资源是推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新丰县作为广东省革命老区之一,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新丰县在整合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品牌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仍存在红色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宣传手段和方式较为单一和滞后、宣传队伍力量薄弱等问题。新丰县应加强协同合作,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发掘,利用“互联网+”模式推广新丰红色文化,夯实红色教育基础,为新丰红色文化宣传提供人才保障,发挥本地红色文化优势,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红色故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道德风范、责任担当和人格魅力,是大学生修身立德、教师开展课程思政、高校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高校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红色故事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坚持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统一、思想性与亲和力的统一、理论分析与实践引导的统一。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红色故事的铸魂育人功能,重视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发展的需要,最终让大学生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要以扶贫扶智为主要教育方向,使大学生树立先进思想,毕业后参与到小康社会的决胜实践中。本文先分析将乡村振兴理念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之后探讨高校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性,最后探讨具体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红色文化坐标是一种优质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因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性和意识形态性,而成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探索“文化+思政”的思政课机制创新,构建“情境课堂”,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特别是“三进”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也是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题中之义,从而让学生通过触摸历史、亲历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诗,了解新中国的建国大业,提升红色文化坐标“三进”思政课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河南省信阳市有很多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信阳乡村产业发展、基层党建、乡村治理有着重要价值。本文深入探讨信阳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起因,针对红色文化资源对旅游等行业发展的辐射力有待提升,对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引领力不足,对乡村治理的规范性、引导力有待加强等现实问题,提出创建“红色旅游+”经营模式、开展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红色制度文化学习培训等解决路径,以期更好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8.
刘西军  徐小牛  于珍珍  刘华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8):197-199,205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对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林学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木材供给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林学专业及学生特点,挖掘林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生态文明、顽强拼搏、团队协作、森林文化、生命价值、法制教育等思政元素,探讨林学专业教育与思政课程的结合点,重构林学课程体系顶层设计,探索适合林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并付诸实践,将有利于提升林学教学质量,促进林学专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校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发展、人才培养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将其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以党建育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采取校外"体验式"党课与学生宣讲团双向互动式教育模式,切实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章分析了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价值及运用策略,探索了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路径,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