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意义]以“公共文化空间”概念指称乡村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研究趋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了解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究未来研究重点,对新时期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促进农民精神富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方法/过程]文章对2012—2022年10年来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归纳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研究重点。[结果/结论]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整体研究和特定类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研究。前者包括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空间类型、价值功能、发展演变等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重构路径;后者包括乡村传统文化空间、乡村现代文化空间、乡村新型文化空间建设研究。研究的政策导向和问题导向明显,研究日渐深化、系统化、理论化。未来可从不同类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路径对比、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数字空间建设、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创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评价指标、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国际经验及中国特色等层面开展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2.
贵阳市白云区十九寨的建设反映了我国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工程的规划与设计技术,并从田园风光、亲水空间、民俗风情、旅游产业等多元设计构思,打造独具特色的布依族农耕文化、禅佛文化、现代广场文化和山水田园自然生态景观。从规划设计入手,以贵阳市白云区十九寨为例,对江西省西湖李家村10年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经验与投资效果进行了评价,肯定了投资方向的有效性和投资模式的可行性,为我国南方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农村脱贫致富作出了示范。  相似文献   

3.
杨丽娟 《乡村科技》2021,(7):29-30,33
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为背景展开研究,以村寨中的公共文化空间为载体,明确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与在地文化的关系,通过赋予公共文化空间在地性特色,建设当下实用、未来可期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更加美丽、具有侗族文化特色的乡村,使侗乡旅游业发展始终具有活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生态文明与乡村人居环境逐步提升,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在营造与活化研究中成为了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人点。通过聚焦宁波区域四个典型传统村落地域结构、乡土文化、空间绿化、生态旅游、村校合作,探索公共空间营造在乡村可持续发展中的内在联系,提出保存乡土风貌、传承传统因素、打造特色景观、拓展空间旅游等发展思路,为助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振兴和美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将阜阳市的地域文化与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相融合,以延续地方文化脉络,唤醒乡土记忆,提升乡村活力.该文分析了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以及阜阳市可用于乡村景观建设的地域文化类型及表现形式,对具体的营造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为阜阳市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乡村公共空间的“传统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城市化时期-新时期”四个时期的治理流变,以云浮市云吟村“共同缔造”的实践历程为研究对象,针对乡村公共空间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当前乡村公共空间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对策。结果表明,乡村公共空间面临着公共价值理念淡化、公共空间失落退缩、公共文化逐渐式微、公共组织功能弱化等问题,对此,提出应该弘扬乡村公共文化、培育多元文化主体、挖掘乡土文化内涵、优化公共组织结构、建立乡村公共空间多元治理格局,重建乡土公共性,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乡村公共空间是农村居民社会交流、文化沟通及政治活动的重要场域,承载着农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及民俗风尚,在乡村系统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功能和作用.所以激发乡村公共空间活力,关乎着现代乡村的发展进程.社区营造理念是全新的营造思想,可以结合社会学、园林学、规划学、建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革新乡村公共空间系统,使乡村公共空间能够满足现...  相似文献   

8.
城乡融合的基础是产业融合,而产业融合的基础又是产村融合。城市边缘区乡村公共空间是城乡纽带中产村融合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城市边缘区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应在产村融合的导向下,构建"产业模式—行为规律—乡村公共空间"科学联系,遵循适度开发、分类建设和营造田园意境的原则。城市边缘区乡村公共空间设计要以产业引领、民生促进和生态保障为设计维度来营造符合现代村民、城市居民行为规律的人居环境,从而激活城市边缘区乡村内生动力,实现城市边缘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化发展,最终促进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9.
从乡村活力这一视角出发,选取了邯郸市108个村庄样本,构建了乡村公共空间使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约束的BCC-DEA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基于乡村活力的公共空间使用效率。结果表明:(1)共有24.07%的样本综合技术效率为1;(2)各类型村庄样本的公共空间使用效率的排名为“信仰型”>“生活型”>“文化型”>“政治型”;(3)低效率区村庄的公共空间数量远超其他区间,但村民进行集体活动的种类较少、频率较低,导致该区间村庄将公共空间使用高效转化为乡村活力的能力较弱;(4)部分村庄过分重视公共空间数量的增加,而轻视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和引导使用。基于此,提出了注重对乡村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从类型和规模2个方面进行合理布局、听取群众意愿,增强政府、村民和市场三方之间的沟通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乡村植物景观营造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现有乡村植物景观营造受“城市公园景观”建设思想影响已出现诸多问题。同时,随着浙江省全面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为乡村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乡村植物景观营造提出了新思路和新要求。对此,本文基于大花园建设视角提出全域花园建设与特色景观营造、生态产品供给与生态美学导向、内容主题创新与乡土文化传承、乡村场所营造与多元功能维系4个层面的再认识,并基于此认识提出建立基于全域视野下的植物景观保护、开发、利用体系,探索乡村植物景观营造与产业融合发展新动能,引导形成共建共享的乡村植物景观营造新态势3条建议。  相似文献   

11.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发展领域,公共空间不仅是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乡风乡情、民俗文化的主要载体。本文从公共活动与场地特点的角度探讨了乡村公共空间的类型以及设计策略等方面,通过对乡村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与公共空间的规划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以鞍山台安县下薄村为研究对象,将乡村公共空间设计方法运用在其设计中,这为下薄村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也为乡村文化和旅游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南京地区20个美丽乡村的107个公共空间为调查对象,分析乡村公共空间植物群落的物种构成、植物多样性和垂直结构特征,并对不同类型乡村和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植物群落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南京地区乡村公共空间调查共记录植物111科259属344种,植物群落丰富度和乡土性较高,以“乔+灌+草”模式为主。从乡村类型来看,休闲旅游型乡村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最高,但乡土性最低,乔木、灌木层的多样性、均匀度较高;而自然生态型乡村植物群落乡土性最高,草本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也最高。从公共空间类型来看,点状和面状公共空间植物群落的丰富度以及乔木、灌木层的多样性比较接近且明显高于线状。此外,不同类型乡村和不同类型公共空间优势乔、灌、草的差异较小。不同类型乡村和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植物群落特征存在差异,植物景观也各有不同,应在了解植物景观特点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针对性的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和植物景观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为了传承乡村历史文脉,弘扬乡村文化传统,促进乡村对外交往与旅游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绍兴市紫洪山村为例,研究乡村古台门建筑群现状及更新改造的关键性问题。分析认为紫洪山村具备“五古”特色、原生态自然环境、深厚人文内涵和丰富民风民俗,其中现存数量众多古台门建筑群是其侨乡文化的代表性遗产。同时,乡村存在内部交通不便、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力资源缺乏、古建筑修缮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建议在乡村建设与规划中,将“五古”特色转化为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复兴传统民俗活动,营造侨乡文化氛围,将古台门建筑群的更新与保护相结合,塑造公共空间,焕发台门活力,建设自然风光与历史文脉结合的特色古村落建筑群。  相似文献   

14.
乡村公共景观设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元素。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壶镇镇陇东村的乡村文化特色为切入点,研究乡村公共景观设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陇东村既注重保护历史特色、生态底色,又兼顾现代化的人性设计和村庄发展的融合,通过乡村公共景观设施同乡村自然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改善乡村的空间环境与生态质量,充分体现了乡村的自然和谐之美,成功打造了生态环保、生活和谐、精神文化充实的“魅力陇东”,从而探索出一条乡村公共景观设施“美丽”的传承与嬗变的具体路径,是类似山区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范本。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空间的整合、保护,村落文化价值的挖掘、利用等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叙事理论为乡村聚落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解析的基础上,利用叙事手法,将传统村落空间、公共活动空间和叙事景观空间进行空间耦合,通过叙事思路与叙事主题的营造、叙事情节与叙事单元的编排、叙事空间序列的连接与贯通等手段构建乡村聚落景观设计策略,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乡村文化振兴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提升乡村整体精神风貌,为文化自身建设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但乡村文化振兴仍面临着政府的引领力不足、乡土文化渐行渐远、乡风文明尚待重建、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缺位、现代性公共文化空间功能发挥阙如等现实困境。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发挥其引领作用;重振乡土文化,培育乡风文明新风尚;发挥主体力量,形成乡村文化振兴的整体“合力”;完善现代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的场域意义,来提升乡村整体的精神风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升乡村公共空间品质,促进村民公共交往活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绍兴市张家葑村为例,研究乡村公共空间和人群交往的关键性问题。分析认为乡村公共空间可归纳为开放型、半开放型、半私密型及私密型四大类,存在乡村特色风貌缺失、传统文化传承断裂、休闲交往功能匮乏等问题。建议充分利用乡村风貌资源,传承乡村传统文化,设置多元一体化功能区块、搭建多种盈利模式,重建乡村公共空间的架构,实现乡村公共空间全方位的建设与更新。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的聚集具有地域性以及多样性,其空间未经过规划,但是其空间的形成以及功能性又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性息息相关。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当地村民对现代生活的追求,传统的村落公共空间现已无法满足村民日益丰富的生活习俗。在积极响应国家"美丽乡村"的政策下,在改善村落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村民营造出一些舒适、悠闲的功能区域。  相似文献   

19.
郭佳 《安徽农业科学》2016,(13):250-253
该研究从颍州西湖的自然环境状况和历史文化资源入手,总结风景区的现存问题,针对城市与风景区的关系、文化的传承以及景观的塑造,提出城湖一体的发展战略,构筑城湖相生的城市格局;打造“水云之洲,西湖清晏”的文化品牌;制定“东拓西进,南北串联”的空间发展战略,构筑“一湖连两河,一脉生两翼”的“大西湖”生态景观格局,打造以欧苏文化为核心的中部“诗画西湖”景区,以“清晏”文化为主题的东部“西湖清晏”景区,以自然田园景观为背景的西部“水云之洲”景区,传承西湖文化,再现西湖胜景。  相似文献   

20.
激发村民参与乡村规划意愿、增强村民议事水平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何通过当地村民更易接受的方式,让其表达出对于村庄发展的真实想法,是当前乡村人居环境规划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浙江省宁海县下畈村公共空间选址规划为例,采用可以提供实时空间分析结果的“三维电子沙盘”规划决策支持工具,将交互式乡村规划方法应用于下畈村公共空间选址过程中。结果表明:基于可视化的“三维电子沙盘”技术,将实时空间分析结果融入到交互式规划过程中,可以使包括村民在内的各参与主体有效参与到公共空间选址的交互讨论与决策过程中,有效管理矛盾冲突,为乡村人居环境规划提供合情、合理、合法的依据,使各方顺畅地达成公共空间选址共识,同时其可实施性得到极大提高,有效促进了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