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双碳目标是近年来我国相关学者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其中心思想是在不影响我国各部门发展的前提下结合传统生态智慧与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我国各产业的改革。完成双碳目标的基本条件便是实现低碳经济,在低碳经济的理念下加速我国各行业转型。本文对低碳经济以及双碳目标的内涵进行了简要概括,并对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所面临的挑战及低碳转型趋势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可以对我国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一点帮助,加快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在“碳达峰、碳中和”重要历史机遇期,陕西省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事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绿色低碳新增长点,推动全省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近年来,陕西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区域资源禀赋,聚焦资源利用、产业布局、安全生产、模式创新、产业融合、规划引领、环境整治等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绿色低碳发展引领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但仍然存在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突出、农业碳减排机制不完善、农业投资融资短板和长效管护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从“绿色革命”向绿色、高质量发展实质性迈进的起步期,陕西省应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区域布局,抓好绿色高效生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补齐“三农”政策短板,以绿色低碳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对优质、安全的畜牧产品日益增长需求的有效途径。“十二五”以来,我国畜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畜牧业生产运行情况良好,畜牧业生产基本满足了国内需求。基于新疆畜牧业发展现状,阐述了“双碳”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对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做了简单定义;对新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实现绿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并以新疆畜牧业的未来发展为研究方向,着重探讨了新疆畜牧业如何从传统生产模式向高质量绿色低碳生产模式转型升级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双碳经济下我国林业面临转型的发展现状,并剖析了碳汇林业发展所面临的若干问题。结合林业建设和双碳目标,提出林业增汇减排主要通过增加林草资源总量、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加强林草资源管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开发资源复合利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推进碳汇市场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碳汇科普宣传等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应充分发挥风景园林的积极作用。通过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气候变化工作组的专访,了解亚太地区各国风景园林应对“双碳”目标的切实行动,将弹性设计与低碳设计作为风景园林未来的发展目标,并对风景园林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油气企业既是推动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实施主体,也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碳减排双赢的主要阵地,油气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对有序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双碳”目标新形势及油气企业发展新方向,结合相关理论及文献研究分析,讨论油气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深入剖析当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双碳”目标驱动下油气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双碳”背景下油气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定义为“油气企业主体以自身拥有的资源总量为基础,为破解能源环境要素的瓶颈约束,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结构来增强发展动力,重塑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的高质量发展价值体系,实现更低碳、合理、创新、可持续的发展”。油气企业发展面临的关键挑战包括减排压力大、无法保障能源供应及技术创新不足等。油气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主要包括聚力节能减排、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数字经济应用、加快绿色技术进步、强化资本支撑、加速绿色人才培养、创建长效管理体系、提高绿色合作水平等。【结论】“双碳”背景下油气企业必须主动适应发展需求,实现保障能源供应与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重塑高质量发展价值体系。(参22)  相似文献   

7.
减少农业碳排放,提高农业碳汇能力,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潜力所在,故厘清农业碳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为助力我国“双碳”目标早日实现,本文基于农业碳排放、农业碳汇以及农业低碳发展驱动因素3个维度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全面梳理:首先,明确了农业碳排放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了常见的测算方法,同时基于时序演变、空间分布、效率特征、减排路径等视角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其次,界定农业碳汇的基本概念,进而引申出森林碳汇、土壤碳汇和海洋碳汇并介绍各自的测算方法,而后则围绕农业净碳汇与碳汇市场化展开重点阐述;最后,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探讨影响农业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前者着眼于政策、经济、社会等方面,而后者则侧重于户主的内在因素和农户面临的外部环境。针对未来农业碳问题的研究方向,本文认为可重点围绕以下4个方面,即农业碳达峰的科学预测与差异化减排路径设计、农业减碳固碳潜力的科学评估与实现路径探讨、农业碳市场的构建与碳汇价值变现的思路探索以及农户低碳生产技术供需匹配探究与其制度优化。  相似文献   

8.
农业具备碳源和碳汇的双重功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具有代表性、连续性、稳定性、数据丰富等特点,不仅有助于探索土壤质量演变规律,而且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文献分析,论述了我国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发展、重要作用以及与实现“双碳”目标的本质关系,发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存在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足、试验设置落后、数据资料利用率低等问题。并在建立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网络、加强跨学科间的交叉、深入分析土壤固碳效应的内在机制、强化政策和经费支持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双碳目标的双赢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碳达峰与碳中和已成为我国长期战略.我国是粮食消费大国,95%以上的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供应仍然靠国内农业生产.农业既是主要的碳排放源,更是重要的碳固定汇,固碳减排潜力巨大.因此,现代农业不仅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而且可以且应该助力国家双碳目标.为此,作者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及...  相似文献   

10.
乡村生态建设既是乡村振兴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双碳”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以“双碳”目标为背景,在梳理乡村生态建设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生态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了乡村生态建设的实现路径。本文认为,当前乡村生态建设仍然存在能源结构不优、农业生产不节约、绿色低碳发展意识不强和减排增汇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和挑战。因此,应该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入手,构建适应“双碳”目标的乡村生态建设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路径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智慧农业作为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新兴领域,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关于智慧农业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对其整体发展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与精准把脉。本文基于对智慧农业概念、特征科学界定,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和2019年全国智慧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数据,分析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探讨未来发展的战略路径与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智慧农业发展具有信息感知数字化、管理决策科学化、装备控制智能化、要素投入精准化和信息服务个性化特征。聚焦智慧农业基础设施、智慧种植业、智慧养殖业、农产品智慧供应链等领域,我国农业新基建取得初步成效,在农情自动化监测、水肥一体化、精准饲喂、农产品采后自动化处理等得到较好应用,但也面临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数据资源共享不足、人才与资金缺乏等问题。据此,围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推动我国智慧农业发展,提出强化智慧农业顶层设计、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机制、加强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健全信息化人才培育体系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加速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进程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智慧农业发展需要数字技术支持、数字人才支撑和数字能力的提升。数字能力作为全民全社会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和使用能力,不仅是数字经济的社会基础,也是数字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分析了新疆智慧农业发展成效及面临的问题,明晰了加快智慧农业数字技术应用、加强智慧农业数字人才培养、提升数字能力、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提出以问题求解为导向、以数字技术为桥梁,基于“计算+数据+算法+系统+网络”5个数字技术的核心要素,构建数字能力的提升路径,夯实数字能力赋能智慧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兴起与现代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与现代农业的内涵,分析了现代农业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关系,阐述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双赢互动性。并对如何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现代农业,推动循环型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4.
根据嘉兴市实际农林产品产量和土壤含碳量测算了主要农作物和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672.8万t,释放氧气489.3万t,每年固碳制氧生态价值达102.36亿元,远超过当年度农林业产品价值60.19亿元。另外,嘉兴市土壤贮存碳汇也高达860.7万t。根据当地农业特点,提出了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低碳农业技术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广西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及实践成效,为积极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相关文献资料查阅的方法,阐述了低碳农业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意义,总结广西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及实践成效,并提出广西低碳农业发展对策。【结果】广西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立体生态循环模式、绿色植保安全模式、科学节肥减排模式、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免耕栽培节能模式、再生能源替代模式、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模式等,这7种发展模式均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议】应树立低碳理念、提高低碳意识、加大鼓励扶持、建立健全低碳农业发展政策、积极推动低碳农业多元化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加强宣传培训等,以推动广西低碳农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总结立体农业发展历程及其实践,分析福建现代立体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提出现代立体农业研究必须开拓创新的战略构想与技术对策,指出要围绕现代立体农业展开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因地制宜地提出实用模式与配套技术,以求拓展研究领域,结合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绿色农业、设施农业、精确农业等方面技术研究新突破,优化集成合理配置,优势互补,着力创新种养加复合体系,提高整体协调度与高效利用率,为福建省乃至南方区域现代立体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智慧农业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农业机械装备和生物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转型初期,为给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参考借鉴,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SCIE数据库收录的全球智慧农业领域的40 812篇相关文献,对智慧农业的核心知识元素、研究主题和前沿热点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2016年后全球智慧农业领域文献量大幅度增长,中国是全球在该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对智慧农业近10年的632篇高被引论文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显示,智慧农业的核心知识元素包括遥感、人工智能、无人机、物联网和大数据;智慧农业可分为三大研究主题:以生物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和遥感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无人机和农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的发展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农业生产高度精确化、智能化、高效化的过程。关键词演化分析显示,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感知、处理和管理以及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算法是近年来智慧农业研究的前沿热点。从政策制定、人才培养和核心技术等方面对智慧农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讨论,提出通过布局重点领域、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和开...  相似文献   

18.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技术路径及支撑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低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推广应用"节省"型农业技术、循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以及农作制度创新技术等,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系统中的碳排放量,是现阶段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关键所在。文章主要从降低碳排放的视角出发,在深入探讨低碳农业科学内涵和我国低碳农业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技术路径,并构建包含科技硬支撑及政策制度软支撑在内的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9.
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探究我国智慧农业未来发展的目标、任务与政策,本文基于系统工程学视角,阐释了智慧农业的概念与内涵,介绍了国外智慧农业相关战略布局与行动计划,分析了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特点以及与国际上的差距,提出了我国智慧农业未来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与政策建议。美、德、英、日等国在农业传感器、农业大数据智能、农业智能装备等智慧农业科技领域占据国际前沿;中国在政策引领与规模经营趋势下,常用环境类农业传感器、农业遥感技术、农业无人机、农机北斗导航、农业大数据与智能算法等智慧农业技术研发应用取得了长足进步,部分产品基本实现国产替代。发展智慧农业是“十四五”时期乃至2035年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针对我国农田地块细碎化、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智慧农业技术有效供给不足、政策体系与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未来智慧农业的发展亟需在技术攻关、应用示范、政策试验和社会试验等方面共同发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算法管理对智慧农业的促进作用,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方法 】文章系统分析物联网与传感器、遥感技术、多源数据融合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探讨版本控制、包管理、容器技术和云计算等算法管理技术对智慧农业发展,以揭示算法管理在智慧农业中的潜在优势。【结果 】农业中的算法管理可以降低软件开发、维护、应用过程的复杂性,促进算法和应用的有机结合,提高智慧农业的发展效率与准确性,为智慧农业领域的算法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结论 】增强算法管理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可以降低融合创新的成本,促进新应用的落地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