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镉胁迫对茶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了解茶树菇菌丝对镉的耐受性及富集情况,通过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镉对茶树菇菌丝进行胁迫试验,测定其菌丝的生长速度、镉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的镉处理对茶树菇菌丝生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当镉的质量浓度为0~0.1 mg·mL-1时,茶树菇菌丝中SOD、POD、CAT的酶活性增强;当镉的质量浓度大于0.1 mg·mL-1时,菌丝受重金属镉的毒害较大,超过了茶树菇自我保护的限值,且镉富集量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含镉限值(≤0.2 mg·kg-1)。此次研究结果可为人工控制茶树菇重金属镉含量提供参考,同时为茶树菇的质量安全检测提供理论参数。  相似文献   

2.
硒元素对茶树菇As-1菌丝营养成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世平  毛慧玲  欧阳涟  王筱凡 《食用菌》2010,32(2):68-69,73
采用不同成分、不同硒含量的培养基培养茶树菇菌丝,研究富硒菌丝的主要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硒元素能促进茶树菇菌丝多糖及维生素C含量的提高、脂肪含量下降,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菌丝的产蛋白能力。5μg/mL硒浓度的影响尤其显著,是As-1菌株的最适硒浓度。茶树菇菌丝营养的变化因培养方式不同而不同。振荡培养方式强于静止方式,加富培养更有利于菌丝营养成分的富集。  相似文献   

3.
姬松茸儿种胞外酶的最适反应pH的最适反应温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姬松茸的胞外CMC酶,FP酶,βGase,HC酶,淀粉酶和果胶酶的最适反应pH和最适反应温度分别是4.6和55℃,5.2和50℃,4.6和50℃,5.8和40℃,4.0和50℃,菌丝最适生长pH下的相对酶活力系数远远小于酶最适反应pH下的相对酶活力系数;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下的相对酶活力系数远远小于酶最适反应温度下的相对酶活力系数。  相似文献   

4.
以茶树菇(Agrocybe cylindracea)为材料,通过在培养料中添加毒死蜱、敌敌畏、多菌灵和氯氰菊酯4种农药,研究其对茶树菇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和在子实体内的残留量。结果表明,4种农药对菌丝生长速度的抑制效果为:毒死蜱敌敌畏多菌灵氯氰菊酯;4种农药对茶树菇子实体生长影响较大,且随着农药浓度的增加均呈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毒死蜱、敌敌畏浓度达到8 mg·L-1时,不长菇。子实体农残含量检测结果显示敌敌畏和毒死蜱残留量大,多菌灵和氯氰菊酯残留量小,均都符合绿色食品食用菌标准。  相似文献   

5.
以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为试材,以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和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2种菌草、木屑和棉籽壳为主要原料栽培真姬菇,研究真姬菇菌丝胞外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淀粉酶、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在其生长发育阶段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无论在何种培养料中,真姬菇菌丝分泌的木质素酶类(漆酶、锰过氧化物酶)活性最大值都在菌丝后熟阶段,而非木质素酶活性最大值则都在菌丝生殖阶段;不同培养料中真姬菇菌丝分泌的同种胞外酶,其活性在各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在变化趋势上,木质素酶类的活性趋势差异在菌丝体后熟阶段,非木质素酶类基本相似。由此说明真姬菇胞外酶活性与生长发育阶段密切相关,并且呈现阶段性变化;真姬菇胞外木质素酶类的活性及变化趋势,与其菌丝生长阶段和培养料的组成有关,非木质素酶类活性的变化趋势由真姬菇生长阶段决定,培养料的不同仅对其活性大小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1株具有选择性降解木质素能力的树舌灵芝(Ganoderma applanatum)为基础菌株,通过液体发酵培养,对该菌株的木质素降解酶系进行初步分析,进而以木质素磺酸钙为底物,利用正交试验优化该菌株对木质素的降解条件.结果 表明,树舌灵芝可同时合成漆酶、锰过氧化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其中漆酶活性显著高于锰过氧化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经优化后,确定较适合树舌灵芝降解木质素的条件为:以3.0 g·L-1豆粕为氮源,底物浓度2.5 g·L-1,初始pH 6.0,发酵温度28℃,在此条件下木质素降解率达到44.72%.  相似文献   

7.
以香菇808为材料,人工模拟镉(1 mg/L)污染,研究不同外源水杨酸(SA)添加量对香菇液体培养过程中3种胞外酶活性及蛋白含量变化,菌丝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杨酸浓度为50、100 mg/L能显著提高镉胁迫下香菇胞外蛋白含量;20 mg/L水杨酸处理能显著提高胞外羟甲基纤维素酶活性,低浓度(1、10 mg/L)的水杨酸处理可显著提高镉胁迫下香菇胞外漆酶的活性;同时,低于100 mg/L的水杨酸处理不仅能促进镉胁迫下的香菇胞外淀粉酶的合成,也能促进香菇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茶树菇菌株富硒生长及营养成分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五种茶树菇菌株富硒生长的状况及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野生种和As-1在耐硒和蛋白质及多糖的合成上都优于其他3个菌株。2μg/mL和5μg/mL硒浓度对5种茶树菇菌株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5μg/mL硒浓度中的菌丝生物量和蛋白质、多糖的含量达最高值,野生种和As-1的蛋白质含量分别达022mg/mL和0.23mg/mL,多糖含量分别达038mg/mL和0.41mg/mL。硒浓度超过10μg/mL,对各菌株的生长表现为抑制,当硒浓度大于50μg/mL,时,除野生种外所有菌株停止生长。野生种具有较高的耐硒能力,在硒质量浓度在50μg/mL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生长。  相似文献   

9.
本文测定了温度对香菇胞外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木屑基质培养90天的香菇胞外游纸纤维素酶(C_1酶)、羧甲基纤维素酶(C_X酶)和半纤维素酶(H_C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分别是55℃、55~60℃和50℃。在50~55℃条件下保温1小时后,C_1酶和H_C酶活性大幅度下降,而C_x酶活性下降较为缓慢,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本文提出相对活力系数(Relative activity coefficient,RAC)作为表示香菇菌丝生长温度与酶最适作用温度之间关系的一个参数。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硒源对榆黄蘑(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 Sing.)菌丝生长的影响,在PDA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有机硒C5H11NO2Se和无机硒Na2SeO3,通过菌丝培养,确定榆黄蘑菌丝培养的硒浓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添加有机硒的试验组中,对照组和浓度0.10 mg·L^-1试验组的菌丝长势较好,其余浓度试验组(0.05 mg·L^-1、0.50 mg·L^-1、1.00 mg·L^-1、5.00 mg·L^-1)均对菌丝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添加无机硒的试验组中,菌丝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相较于浓度40 mg·L^-1、60 mg·L^-1、80 mg·L^-1试验组的培养基,浓度10 mg·L^-1~20 mg·L^-1试验组的菌丝长势较好。研究为榆黄蘑菌丝富硒培养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不同浓度硒处理对茄子幼苗生理特性及硒富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茄子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将幼苗种植于不同浓度硒(0、5、10、25、50、75、100mg·kg~(-1))的土壤中,研究不同浓度硒对茄子幼苗生理特性及硒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壤硒浓度的增加,茄子幼苗的根系、茎秆、叶片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叶绿素含量呈降低的趋势,但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毒害症状,说明茄子幼苗对土壤硒胁迫具有一定的耐性。随土壤硒浓度的增加,茄子幼苗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其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则呈降低趋势。茄子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土壤硒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土壤硒浓度为5mg·kg~(-1)时,茄子幼苗的这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达到最大值。茄子幼苗的根系、茎秆硒含量随土壤硒浓度的增加均呈增加的趋势,而叶片的硒含量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土壤硒浓度为50mg·kg~(-1),其值为147.26mg·kg~(-1))。这些结果说明,茄子幼苗对硒胁迫的耐性较强,且硒富集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EDTA对重金属胁迫的缓解效应,以猴头菇为试验材料,人工模拟Cd2+胁迫(20 mg/L)处理下,添加不同质量浓度EDTA对液体培养过程中猴头菇菌丝干重及3种胞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在液体培养4 d达峰值;羧甲基纤维素酶及漆酶活性于12 d达高峰。添加20 mg/L、40 mg/L EDTA能显著提高镉胁迫下猴头菇液体培养菌丝3种胞外酶活性及菌丝干重(P<0.05),且以40 mg/L EDTA处理组酶活性及菌丝干重最高。结论:40 mg/L EDTA能有效缓解Cd2+对猴头菇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提高菌丝生长量和胞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为在菌棒菌丝胞外酶活性较低的时间点采取措施,提高菌丝细胞活力,促进菌棒转色,选取两个主栽香菇品种(灵仙1号和808)为试验对象,采用DNS法、酪蛋白法、ABTS法测定4种胞外酶活性。结果表明菌丝满袋到转色前,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蛋白酶的活性均下降,但漆酶活性基本不变;转色初期,4种酶活性均上升;转色中期,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继续上升,其他酶活性均变化不大;转色后期,4种酶活性均上升。  相似文献   

14.
以1株鸡腿菇菌株Cc-900为试材,采用平板培养和液体发酵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外源硒对鸡腿菇菌株Cc-900的生长、富硒效果和菌丝合成蛋白质和多糖的影响,以期为富硒鸡腿菇的栽培和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鸡腿菇菌丝可耐受10 mg·kg-1硒浓度的固体培养基和最大硒浓度为3 mg·L-1的液体培养基,高浓度硒对菌丝活性损伤较大;当液体培养基中硒浓度为3 mg·L-1时,菌丝干质量可达1.97 g·L-1,菌丝干粉的硒含量为38.24 mg·kg-1,其硒富集系数可达12.75,菌丝中粗蛋白和多糖含量分别为2.58%和3 081.82μg·g-1,发酵液中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分别为50.98μg·mL-1和266.38μg·mL-1。液体发酵培养中硒浓度在3 mg·L-1以下可促进鸡腿菇菌丝的生长和硒的富集,同时促进菌丝中蛋白质的合成和释放,但会抑制菌丝中多糖的合成。  相似文献   

15.
以茶树菇2511菌株为试材,通过比较菌丝生长速度以及菌丝生物量,研究了14种不同C/N培养基以及8种不同碳源物质、11种氮源物质对茶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旨在筛选出母种阶段适宜茶树菇菌丝生长的最适C/N培养基及最适碳源和氮源物质。结果表明:最适C/N为27∶1~33∶1,最适碳源物质为葡萄糖,其次为蔗糖;最适氮源物质为酵母浸粉。  相似文献   

16.
以棉子壳培养基为对照,向棉子壳培养基中分别添加淀粉、尿素、石膏,研究在金针菇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培养基中胞外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果胶酶、过氧化物酶、漆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呼吸消耗及绝对生物学效率。结果表明:(1)添加尿素能明显提高金针菇的绝对生物学效率;而添加淀粉、石膏不能提高金针菇的绝对生物学效率;(2)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在金针菇菌丝生长阶段活性较低,子实体发育期活性较高。淀粉酶、果胶酶、过氧化物酶在菌丝生长阶段活性较高,子实体发育期活性较低,漆酶活性变化趋势不明显;(3)金针菇具有完整的胞外纤维素酶系;(4)不同添加物只影响酶活性的相对大小,而对胞外酶的活性变化趋势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以香菇菌株808为试材,研究了赤霉素对培养第9天~第17天香菇发酵液中的淀粉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漆酶3种胞外酶、胞外蛋白质活性的变化的影响,同时测定了第15天和第17天多糖以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淀粉酶在不添加赤霉素时酶活性达最高,最高达29.26 U;羧甲基纤维素酶在0.2 mg/L赤霉素浓度下酶活性最高,最高达31.50 U;漆酶在3.0 mg/L赤霉素浓度下酶活性最高,最高达30 U;3种胞外酶的最高值均出现在第15天左右.蛋白质浓度在2.0 mg/L赤霉素浓度下最高,第11天达高峰0.048 mg/mL; 2.0 mg/L赤霉素浓度下胞外多糖含量最高达23.64 g/L,1.0、2.0 mg/L赤霉素浓度下菌丝干重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8.
该实验对纯香灰菌(Hypoxylon sp.)培养及其与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混合培养过程中的纤维素酶、淀粉酶、漆酶等培养原料基质降解相关酶变化规律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香灰菌长满菌袋后淀粉酶与漆酶活力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木聚糖酶活力在培养至15 d达到最大值5 000 U·m L-1,纤维素酶活力培养至5 d后,稳定在40 U·m L-1左右,可以有效降解木料培养基。银耳与香灰菌混合培养后,在固体培养过程中,其中胞外可溶性蛋白浓度和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活力变化规律与香灰菌纯培养相似,而淀粉酶在培养至第10天达到最大值2 253 U·m L-1,其胞外可溶性蛋白浓度与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力显著提高,漆酶活力培养至第5天达到最大值71.33 U·m L-1,随后迅速下降,蛋白酶活力变化情况与淀粉酶相似,第15天酶活力达到最大值3.05 U·m L-1。说明混合培养中两者具有互作效应,可以有效促进胞外蛋白的分泌,提高基质降解相关酶活力,促进菌体对基质的降解,提高养分的供应。该结果可为银耳优良菌种的选育,两者的配比以及栽培料的选择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优化液体发酵环境条件,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吲哚乙酸(IAA),改变培养基成分组成的方法,研究吲哚乙酸对黑脉羊肚菌发酵培养产胞外SOD酶以及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脉羊肚菌发酵培养过程中,最适菌丝体生长的培养条件为温度28℃,初始p H7,培养时间9 d;最适产酶的培养条件为温度20℃,初始p H5.5,培养时间5 d;IAA添加浓度为1.0μg·m L~(-1)时,菌丝体重量最大为14.03 g·L~(-1),浓度为2.5μg·m L~(-1)时,相对酶活性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20.
提取苦参主要活性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和生物碱,分别测定其抑菌活性|并通过苦参提取物对茄子黄萎病菌菌丝干质量、菌丝毒素含量与胞外酶活性的影响来分析其化感抑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经过抑菌活性测定,对茄子黄萎病菌具有化感抑制作用的苦参活性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在苦参黄酮类化合物浓度为4.00 mg?mL-1培养7 d时抑菌率达100.00%,培养9 d时抑菌率为98.28%,与其他处理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培养12 d时,苦参黄酮类化合物浓度大于1.00 mg?mL-1的抑菌率还维持在90%左右。苦参生物碱处理的抑菌率均低于同浓度的黄酮类化合物处理的抑菌率。经过苦参提取物处理后,茄子黄萎病菌菌丝干质量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菌丝毒素含量也随之下降,同时胞外酶活性降低。在苦参提取物浓度大于10 mg?mL-1时,抑制作用均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苦参提取物通过降低茄子黄萎病菌胞外酶活性、菌丝毒素含量,从而达到对菌丝生长的化感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菌丝干质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