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湖风景名胜区管理范围大,规划层级高,涉及信息面广,丰富、多源、多层次的业务数据集成应用是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基础。针对太湖风景名胜区实际,以全面提高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水平为目的,充分运用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采用GIS、卫星遥感以及分布式数据库等技术集成,研建了太湖风景名胜区信息化监管平台和移动端微应用平台,实现了太湖风景名胜区规划“一张图”和业务成果数据信息化矢量化管理,构建了太湖风景名胜区遥感监测数据库,对推动风景名胜区信息化和智慧化平台建设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风景名胜区植被规划大多偏重定性分析和经验决策,而较少引入定量化的分析和规划手段,在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传统的植被规划方法理应有所突破.以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植被规划为例,运用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对规划前后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比较,为探索RS与GIS在风景名胜区植被景观格局规划中的运用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3.
信息报道     
建设部规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监管系统建设近日,建设部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拟通过组建建设部监管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和省级建设(园林)主管部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两个层面的子系统,规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将综合运用遥感技术等信息化手段,以风景名胜区规划为依据,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和利用状况进行动态监  相似文献   

4.
赵珍 《林产工业》2016,(8):67-70
随着国家对史迹型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对史迹型风景区生态资源的保护与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植被规划,在理论上与方法上却显得相当单一。通过对史迹型风景名胜区植被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史迹型风景名胜区植被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并以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延庆部分)植被修复规划为例,通过对风景区场地生境的调查、植被调查、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推演出现状植被评价结果,结合现状植被评价结果以及总体布局,提出风景区内植物修复以及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为相关风景区植被修复与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社区发展是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重要问题,对社区价值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认知,直接关系到风景区规划管理的方法和途径。文中以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从生活价值、游憩价值、保护价值等3个方面建立了风景区社区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将社区的价值特征与风景区生态敏感性、景观资源重要性进行用地叠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风景区社区调控的类型,并结合经济发展引导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控措施。通过资源保护、游憩利用与社区发展3个方面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伴随旅游业快速的发展,风景名胜区环境受到较为强烈的冲击,亟需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协调景区规划为目标,切合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景区发展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支撑。生态保护与游览规划相辅相成,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协调平衡,是一对耦合关系,为探究两者之间的耦合模式及规律以促进风景区资源合理利用和旅游体系的优化,以重庆市潭獐峡风景名胜区为例,基于GIS技术和耦合模型分析,初步提出景区生态保护与游览规划在空间利用上相互促进的方法以及游览规划制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地踏查与问卷调查,针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州白云山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发展趋向进行民意调查,就白云山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为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现代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指出引入绿道网络的规划设计原理的必要性及其在维护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提高游客游憩质量的重要意义,初步探索风景名胜区绿道网络构建的原则、内容,并对未来风景名胜区绿道网络建设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对微山湖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进行分类统计,运用打分分级方法进行定量评价,总结该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特征。文章主要从风景资源分类和风景资源评价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便为该风景名胜区规划方案编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结合对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和建设的调研和观察结果,从布局、功能、配套设施、生态结构4个方面加以分析,试图总结并归纳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为相关风景区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老百姓习惯于把风景名胜区称之为公园,由此可以看出.其公共属性是第一位的.对待这些风景名胜区必须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只有做到科学规划、科学开发、科学利用、科学管理,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园林专业的特色核心课程,也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课程实践,分析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联系性、操作性、完善性及互动性的不足,提出“依托园林学科、借助生态学科、提升技术创新”的课程定位,围绕着课程体系、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实践教学、教学条件、教学团队6个方面改革进行探索和实践,为风景区规划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西樵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为例,在反思当前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的基础上,试图从土地利用协调视角对总体规划编制方法进行探索,以提高规划实施和管理的实践性,协调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简讯     
汕头市首次风景名胜区规划工作会议,于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二日至十五日在汕头市妈屿岛旅游风景区召开。会议以妈屿岛为现场,通过实地勘查,评议了妈屿岛、岩石风景区、潮阳莲花峰的建设规划和潮州西湖、达濠青云岩、饶平石壁庵、揭阳西湖等风景点的现状,着重研究、制订了如何加强汕头市风景名胜区的建设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风景名胜区规划作为风景名胜区工作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从做好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等方面探讨了保护培育规划,针对风景资源保护的专项规划,在多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天台山七里坪风景区保护培育规划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天台山七里坪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是风景名胜区与城市、农村等地带交叉的区域,它是风景名胜不可或缺的一大组成部分,虽然其性质、特征等属性与风景名胜区基本相同,但也具有自身所特有的“边缘”特性。在风景区建设的大浪潮中,其边缘地带由于复杂的行政管辖、居民社会关系、产业发展等原因,往往被人们所轻视甚至是忽视,可以说在过去很长的时间内一直是规划工作中的一个盲点,常见的现状即是因为经济利益驱使,本来就比较脆弱的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就逐渐丧失其生态、社会、游憩效益,从处于风景区边缘的生态防护地带沦为景观格局混杂的城市边缘地带,并对风景的…  相似文献   

17.
机构改革后,风景名胜区转隶至林草部门监管,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该如何发展,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通过简述湖北省风景名胜区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了风景名胜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为湖北省风景名胜区事业的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风景名胜区中的居民社区系统规划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居民点规划的延伸和系统化。所谓社区,在《旅游社会学》上指地域团体社会及地域组织单位,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系统是社会的一部份,是指长期或相对长期居住在风景名胜区内的居民(含农民、职工、单位和部队)。  相似文献   

19.
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都是自然留给人类的珍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国家资源。作者通过对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森林公园规划的比较,找出两者在具体规划中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在实践中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两者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是集峻拔挺秀的山水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规划是景区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该文对景区内动植物物种进行分类调查研究,提出适合鼓山风景名胜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和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