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目的]为检验草原牧区牦牛舍饲育肥的可行性和黄贮玉米秸秆与微贮青稞草对育肥牦牛增重效果的差异性,[方法]本试验选择膘情中等,年龄和体重基本一致的成年健康牛只18头,随机分试验1组(青稞微贮组)、试验2组(玉米黄贮组),经90d育肥,[结果]表明,试验2组比试验1组增重多12.4g,增重率提高5.5%。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试验研究筛选适合合作地区牦牛舍饲育肥的来源广泛、适口性好、价格低廉的粗饲料类型。[方法]通过将甘南州现有的燕麦草、青稞草和毗邻地区临夏州的玉米秸秆通过不同方式的加工处理,对阉牦牛进行舍饲育肥。[结果]经过60d的舍饲育肥,微贮青稞草组增重42.75kg,日增重712.5g;青贮燕麦组增重37kg,日增重616.67g;微贮玉米秸秆组增重32.2kg,日增重536.67g。[结论]试验结果表明,从营养价值、对牦牛的适口性、饲料成本、牦牛增重效果五方面综合分析,对冷季在合作市进行牦牛舍饲育肥而言,微贮青稞草优于青贮燕麦优于微贮玉米秸秆。但燕麦在甘南州相对匮乏,大量青贮后用于育肥不太现实。因此,微贮青稞草和微贮玉米秸秆应作为牦牛育肥的首选粗饲料。  相似文献   

3.
甘南牦牛传统放牧生产模式使牦牛生产存在周期长、收益低、草场压力大等问题,而“国家”、“地方”和“牧民”对草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增加收入的迫切需求,使得高生产效率已成为牦牛发展的迫切需要。[目的]为提高牦牛暖季育肥效果,[方法]本试验利用不同饲料对牦牛进行暖季补饲育肥,筛选适合甘南牧区最佳育肥方式,为牦牛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蒸汽压片玉米+放牧补饲育肥组试验末总增重分别比苜蓿颗粒+放牧和纯放牧的方式分别提高了32.46%,20.97%,经济效益分别比以上两组提高了23.21%,13.55%。[结论]因此,蒸汽压片玉米+放牧暖季补饲育肥方式组适合在广大牧区甘南牦牛生产中推广适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青贮燕麦和干燕麦舍饲育肥牦牛的错峰经济效益,从而为提高燕麦的利用率和牦牛错峰育肥出栏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在同等精料水平条件下,试验组粗饲料用裹包青贮燕麦草和青稞草,对照组用干燕麦草和青稞草,舍饲育肥60d。[结果]试验组比对照组平均每头多增重6.21kg,增重率提高50.16%。每增重1kg试验组比对照组节约饲料成本39.98元。通过60天的保膘育肥,除去饲料成本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错峰效益分别为1 309.45元/头和1 094.01元/头。[结论]燕麦青贮育肥牦牛效果远远高于干燕麦,牦牛低成本舍饲育肥,必须从错峰出栏上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高海拔牧区牦牛冷季短期育肥是提高牦牛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之一,[目的]为了弄清育肥方式成本和效益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头2.5岁公牦牛,早晚各补饲精料一次(0.5kg/次),对照组不补饲精料。[结果]表明试验组活重平均增加66.3kg,扣除饲料成本头均增加收益。[结论]:证明增加精料投入,对提高育肥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探索牧区牦牛育肥的最佳饲养方式,促使牦牛商品化,消除越冬时消瘦和死亡风险,实施牦牛高效饲养技术与适时出栏技术相结合,改变本地区传统的放牧饲养模式,促进牦牛业向效益型畜牧业转变,为今后普及牦牛全舍饲育肥、放牧补饲育肥等饲养方式,提供可靠数据和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方法]于2012年11月~2013年4月,在贵南县开展了牦牛全舍饲、放牧补饲两种育肥方法,并对其生长情况及育肥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4个月的育肥,全舍饲育肥组、放牧补饲组、对照组的体重分别为162.00、164.70、100.40。且对照组与牛舍饲组、放牧补饲组的体重增长影响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选择6月龄和4周岁的无角牦牛进行屠宰性状测定,并以同年龄的有角牦牛作为对照,比较分析了无角牦牛和当地有角牦牛的产肉性能,以期为今后无角牦牛新品种的培育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结果表明:6月龄无角公牦牛和母牦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和肉骨比均显著高于同龄的有角牦牛(P0.05),4周岁的无角牦牛的宰前活重和胴体重也均显著高于同龄有角牦牛(P0.05)。以上结果说明无角牦牛具有较高的产肉性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试验筛选适合甘南地区冷季牦牛舍饲育肥适口性好,育肥效果优的低水分裹包青贮粗饲料。[方法]通过将在合作市卡加道乡岗吉草产业专业合作社种植的饲用青引2号燕麦,甘农2号小黑麦,刈割后用秸秆发酵剂调制成裹包青贮饲料,经过牦牛舍饲饲喂试验观测低水分青贮饲料饲喂效果。[结果]经过60d的舍饲育肥,试验Ⅰ组平均每头增重43.1kg,试验Ⅱ组平均每头增重36.1kg,试验Ⅲ组平均每头增重30.2kg,Ⅰ组比Ⅱ组每头平均多增重7.0kg,Ⅰ组比Ⅲ组每头平均多增重10.9kg,Ⅱ组比Ⅲ组每头平均多增重3.9kg。[结论]试验结果表明,从营养价值、食口性来看,青贮燕麦秸秆组>青贮燕麦秸秆50%+青贮小黑麦秸秆50%组>青贮小黑麦秸秆组;在饲料成本上涨不计人工成本的情况下,三组经济效益青贮燕麦秸秆最大。因此,低水分青贮燕麦秸秆应作为甘南冷季牦牛育肥的首选加工调制粗饲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根本上打破天祝白牦牛夏秋季草原育肥的单一模式,有效解决冷季市场天祝白牦牛冷季鲜肉短缺的难题,实现农牧民及天祝白牦牛养殖户再次实现增产增收,[方法]:在高寒牧区天祝白牦牛养殖区冷季利用暖棚对天祝白牦牛公牛进行短期育肥。采用一定混合精料加青贮玉米秸秆,育肥3个月,利用天祝白牦牛肉季节性生产反差,在春节前后市场天祝白牦牛肉短缺时出栏,与传统草原育肥季节性出栏效益相对比,结果表明,经冷季育肥后的天祝白牦牛公牛反季节出栏后经济效益显著。[结论]:利用暖棚,反季节出栏,是提升天祝白牦牛经济效益的良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提高甘南牦牛的个体生产性能,研究放牧条件下甘南牦牛的饲养管理模式,[方法]本课题通过引进大通牦牛,加强种公牛、母牦牛的饲养管理,对杂种犊牛进行全哺乳暖棚育肥试验,[结果]表明,甘南牦牛的发情率、受胎率、繁殖成活率都显著升高,流产率和犊牛死亡率下降明显.所产犊牛的初生重大,生长发育快.经全哺乳培育和暖棚育肥的犊牛,初生重和体尺与对照组相差不大,到6月龄断奶和12月龄体重都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宜甘南牦牛杂交改良的综合饲养管理模式,从而指导甘南牦牛的生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探究驱虫对牦牛体重变化的影响以及本实验室专利产品吡喹酮透皮剂和依普菌素透皮剂的驱虫效果。[方法]在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分别于春秋两季对牧区牦牛进行驱虫,2019年10月和2020年5月分别驱虫1次。[结果]2次驱虫后,驱虫组比未驱虫组多增重13.17%和14.63%。[结论]驱虫可提高牦牛抵抗力,有利于牦牛保膘育肥。本实验室产品与市售其他驱虫药相比,驱虫效果相当但使用更方便、更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探索在育肥条件下高寒牧区牦牛犊的生长发育情况,促使牦牛犊商品化,实施牦牛高效饲养技术与适时出栏技术相结合,改变本地区传统饲养模式,促进牦牛业向效益型畜牧业转变,为今后普及牦牛犊舍饲育肥,提供可靠数据和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方法]于2012年12月~2013年5月,在贵南县开展了断乳牦牛犊舍饲育肥及生长发育效果观测试验。[结果]显示育肥牦牛犊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分别达到了86.19cm、94.07cm、113.50cm、12.10cm、91.63kg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对断乳牦牛犊进行舍饲育肥是牧区加快牦牛出栏、调整牛群结构、增加牧民收入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云岭牛的无角性状进行分子鉴定,以加快云岭牛无角品系的培育速度。[方法]采用PCR扩增与琼脂糖电泳分型的方法。[结果]在263头云岭牛中,221头牛的基因型与其无角与有角性状完全一致,分子鉴定成功率为83.03%,还有42头云岭牛(16.97%)不能正确鉴定其无角与有角性状。[结论]分子鉴定技术可以有效鉴定云岭牛的无角与有角性状,将缩短云岭牛的无角品系选育进程。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水平探讨有角和无角牦牛群体的体况和代谢差异,为无角牦牛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试验检测了有角、无角牦牛群体的30项血液生理与生化指标,并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个群体测得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群体间有11项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5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14项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从测定的数据初步判定,有角与无角牦牛群体在高原低氧适应性、肝脏代谢、肾脏代谢及骨质形成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无角牦牛比有角牦牛更适应高原低氧的环境。本试验结果可为牦牛品种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以及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开展尕力巴牛在榆中县的适应性研究。[方法]从甘南州夏河县引进20头尕力巴牛,分别以尾菜青贮料和以全株玉米青贮料为粗料开展了为期100天的育肥试验,通过增重性能、屠宰性能及肌肉营养价值测定。[结果]表明:育肥期日增重分别为0.85 kg和0.71 kg,屠宰率分别为53.11%和56.36 %,牛肉pH值正常,肉色鲜艳,保水性能强,肌肉较韧,粗蛋白含量平均为22.035 %,肌内脂肪1.085 %,育肥经济效益显著,[结论]说明在榆中县进行尕力巴牛夏季育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夏南牛无角性状的分子鉴定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检测夏南牛公牛和母牛的有角与无角性状及其相应的基因型,为夏南牛无角品系的选育奠定分子遗传学基础。[方法]采用PCR扩增,琼脂糖电泳分型的方法。[结果]通过对夏南牛P202ID位点进行检测,发现其基因型有三种,即PC/PC,PC/prs和Prs/Prs,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54%,78.76%和17.70%。分子鉴定结果表明,113头夏南牛的基因型与其无角与有角性状一致。[结论]可利用单倍型P202ID有效鉴定夏南牛无角与有角性状,并用于夏南牛无角品系的选育,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延长牦牛鲜肉供给时间,增加农牧民的养殖效益,进行牦牛错峰育肥出栏试验。[方法]选取秋季没有达到出栏体重的牦牛73头分为两个试验组,分别补饲1.5kg粉料和1kg颗粒饲料,进行60d放牧+补饲育肥试验。[结果]试验一组平均增重16.04kg,比对照一组增重32.04kg(P0.01);试验二组平均增重6.84kg,比对照两组增重16.59kg(P0.01)。在牦牛肉市场价不变的情况下,试验一组相对增收417.1元/头,试验二组相对增收179.38元/头。[结论]通过肥育试验得出,在牛肉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甘南牦牛应在掉膘前(10月下旬)出栏,若推迟出栏,需进行适当补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新疆褐牛舍饲育肥周岁出栏的效果。[方法]选择4~5月龄新疆褐牛20头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2组,在相同日粮、不同舍饲方式条件下进行日增重、屠宰性能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舍饲育肥新疆褐牛犊牛有较高日增重和较高屠宰率;不同舍饲方式对新疆褐牛犊牛育肥增重效果差异不显著。[结论]说明舍饲育肥新疆褐牛犊牛具有较好的日增重效果,可进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9.
牦牛角性状候选基因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筛选牦牛角性状候选基因,为角发育机制的研究和无角牦牛的培育提供科学依据。采集牦牛角发育初期胎龄90d的有角和无角牛的角基及额部皮肤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比较牛角性状候选基因OLIG1、OLIG2、IFNAR1、IFNAR2、C1 H21orf62、GCFC1、IFNGR2、SYNJ1、IL10RB、GART、RXFP2、FOXL2、TWIST1、TWIST2、ZEB2、E-cadherin和P-cadherin mRNA在角基间及皮肤间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候选基因OLIG1、IFNAR1、C1 H21orf62、SYNJ1、IL10RB、GART、RXFP2、TWIST2和E-cadherin在有角和无角牦牛角基间和皮肤间转录量差异不显著(P0.05)。IFNGR2、FOXL2、TWIST1和P-cadherin在有角和无角牦牛角基间转录量差异显著(P0.05)。IFNAR2和GCFC1在有角和无角牦牛角基间和皮肤间转录量差异都显著(P0.05)。OLIG2和ZEB2在有角和无角牦牛角基间转录量差异极显著(P0.01)。推测OLIG2和FOXL2可能是牛角性状的关键候选基因,同时ZEB2、TWIST1和IFNGR2基因可能对牛角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P-cadherin基因可能参与了牛角的发育。  相似文献   

20.
试验采用舍饲、放牧+补饲及放牧的饲养方式,对30头24月龄牦牛进行育肥试验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舍饲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达到484.83 g,放牧+补饲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达到358.27 g,对照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达到117.11 g,舍饲组与放牧+补饲组及对照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对比,差异显著(P0.05);放牧+补饲组与对照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对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采用舍饲及放牧+补饲的育肥方式,显著提高育肥牦牛的增重效果,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