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施氮量对油菜(Brassica napus L.)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为稻茬直播油菜精确定量施用氮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扬油6号为材料,测定不同施氮处理(0、45、90、135、180、225、270、315和360 kg/hm2)初花期和成熟期各器官干重和氮素含量。[结果]油菜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满足二次曲线关系。当施氮量低于110 kg/hm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油菜对氮素的吸收量和利用率都呈增加的趋势;当施氮量在110~315 kg/hm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吸收量仍呈增加的趋势,但氮素利用率已呈下降的趋势;当氮施用量超过315 kg/hm2时,随施氮量的增加二者均呈下降趋势。籽粒产量与施氮量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78 kg/hm2。施氮量为278 kg/hm2时的氮素吸收量和利用率分别为209.90 kg/hm2和20.01 g(籽粒)/g(N),与最大氮素吸收量211.78 kg/hm2和最高氮素利用率20.88 g(籽粒)/g(N)相比,获得最高产量时的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分别下降0.89%和4.17%。[结论]油菜达到最大氮素吸收量和最大氮素利用率的施氮量分别为315和110 kg/hm2。施氮量为278 kg/hm2能较好地协调油菜对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关系并取得最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氨水平下,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有效穗数、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籽粒和稻草N含量及氮素积累量,但施氮量达到一定水平后,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均以施氮180 kg/hm2处理最高;籽粒、稻草N含量.稻草氮素积累量及氮素总积累量则以施氮225 kg/hm2处理最高,而N180处理仅次于N25处理;氮肥用量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影响明显,氮素利用效率(NUE)、氮素收获指数(NHI)、氮素农学效率(NAE)、氮肥利用率(RE)和氮肥偏因素生产力(PFP)等指标均随氮肥施用量的提高而降低,施氮180 kg/hm2处理的氮素吸收利用各项指标均高于施氮225 kg/hm2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和生物产量是影响氮素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重要影响因子,单位面积成穗数和结实率对氮素利用吸收效率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3.
2014—2015年在河南省信阳市开展氮肥和播种方式对豫南稻茬小麦信麦9号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设置0、150、225 kg/hm~2 3个氮肥水平,撒播和条播2种播种方式。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有利于信麦9号产量、干物质积累、子粒氮含量的提高。不同的播种方式下,单产均以施氮量为225 kg/hm~2达到最高水平。随氮素供应的增加,植株地上部吸氮量和子粒氮积累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农学效率、氮素偏生产力、氮素表观回收率等参数呈下降趋势,氮素生理效率呈上升趋势。在豫南稻茬麦区目前的生产水平下,条播处理的施氮量225 kg/hm~2可以获得较高的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施氮量对番茄生长发育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确定番茄生产中氮肥适宜施用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对番茄生长、产量、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番茄的株高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施氮量为324 kg/hm2时表现为徒长,但各处理之间茎粗无显著差异;施氮处理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高于无氮处理,施氮量为162 kg/hm2时达到最高。施氮量低于243 kg/hm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番茄产量和植株地上部吸氮量逐渐增加,但进一步增施氮肥会导致番茄产量和吸氮量下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番茄氮肥偏生产力逐渐降低,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施氮量为162 kg/hm2时达到最高。综合分析施氮量对番茄生长、产量、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可以发现,本试验条件下番茄合理施氮量应控制在162~243 kg/hm2。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深耕加秸秆还田条件下的适宜施氮量,研究了深耕加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量[0、240、270、300(当地生产平均施氮水平)、330、360 kg/hm2N]对土壤碳氮比、玉米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加秸秆还田下增施氮肥可以提高玉米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调节土壤碳氮比,进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氮效率。深耕加秸秆还田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加,碳氮比降低;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籽粒产量及氮素农学效率、氮素表观利用率均先增加后降低,以330 kg/hm2处理最高,其籽粒产量、氮素农学效率、氮素表观利用率比当地生产平均施氮水平300 kg/hm2处理分别显著提高9.3%、23.6%、46.7%,但其产量与360 k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表明,深耕加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需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试验区玉米适宜氮肥用量以330 kg/hm2(较当地平均施氮水平高10%)为宜。  相似文献   

6.
氮肥施用量对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明确氮肥用量在晚稻上的施用效果,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04、5、90、135、180、225、270 N kg/hm2对长沙县干杉乡晚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氮水平下,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有效穗数、稻谷产量,稻谷和稻草的氮吸收量,但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后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其效果相应降低。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农学效应均随氮肥施用量的提高而降低。综合考虑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推荐该地区晚稻的氮肥适宜用量为135~180 kg/hm2。  相似文献   

7.
以济麦22为试材,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设置4个试验处理:N0(不施氮),施氮量210 kg/hm2(N210)、270 kg/hm2(N270)、330 kg/hm2(N330),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70 kg/hm2内,随施氮量的增加,籽粒产量呈增加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施氮量,籽粒产量无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和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随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吸收效率均降低;氮肥利用效率则先升高后降低,以施氮量270 kg/hm2最高。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以施氮量27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四川省成都平原稻田直播油菜高产、氮肥高效利用的氮肥施用量。【方法】连续两年(2015—2017)在四川省广汉市西高镇进行大田定位试验,设置5个不同施氮量处理(0、135、180、225、270 kg N/hm2),测定油菜成熟期0~2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含量、籽粒产量和植株氮素吸收量,分析不同施氮量对直播油菜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农田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与不施氮(N0)处理相比,增施氮肥能显著增加油菜株高、分枝部位、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和籽粒产量,但株高、分枝部位和籽粒产量在4个施氮处理(135、180、225、270 kg N/hm2)之间无显著差异。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且各施氮量处理间差异显著。当施氮量为135~180 kg N/hm2时,氮输出总量与氮输入总量差异不大,氮素表观损失较低,氮素盈余较低,且氮素盈余以土壤无机氮残留为主。由于连续两年相同施氮处理的累积效应,第2年的氮素表观损失和氮素盈余均高于第1年相同施氮处理。随施氮量增加,氮肥表观...  相似文献   

9.
施氮水平对高产夏玉米氮磷钾积累和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施氮水平对河北平原区高产超高产夏玉米氮磷钾累积特性和产量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产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为随施氮水平提高呈单峰曲线型变化,于375kg/hm2处理达到最大值。植株叶片、叶鞘和茎秆等各营养器官的氮磷钾累积数量动态随生育进程也呈单峰曲线型特征,生育后期籽粒氮磷钾积累随生育进程不断增多。不同氮素处理相比,在施氮量0~450kg/hm2范围内,随施氮水平提高,处理后各生育时期植株各器官和整株氮、钾累积量也随之增加,在450kg/hm2处理达到最大值;植株磷素吸收呈抛物线型,于375kg/hm2处理达到最大值。植株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表现为随施氮水平提高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300和375kg/hm2处理,植株生育期间具有较多氮素积累数量,同时植株表现良好的单位氮素生产籽粒能力和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效率和植株氮素利用效率维持较高水平,表明上述施氮处理是河北平原区夏玉米高产超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氮范围。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丹江口库区小麦和油菜的氮合理用量。结果表明,在施用90.0kg/hm2P2O5和75.0kg/hm2K2O基础上,小麦最高产量施氮量和最佳经济施氮量分别为228.6和205.7kg/hm2;在施用90.0kg/hm2P2O5、75.0kg/hm2K2O和3.0kg/hm2持力硼基础上,油菜最高产量施氮量和最佳经济施氮量分别为254.0和215.2kg/hm2;当小麦施氮量为150.0kg/hm2时,比不施氮增产79.9%,氮产投比、农学效率和表观利用率分别为7.18、15.26kg/kg和36.3%,小麦氮吸收总量为142.7kg/hm2,养分吸收量之比为N∶P2O5∶K2O=1.00∶0.34∶0.57;当油菜施氮量为180.0kg/hm2时,比不施氮增产62.7%,氮产投比、农学效率和表观利用率分别为4.44、4.34kg/kg和21.9%,油菜氮吸收总量为90.5kg/hm2,养分吸收量之比为N∶P2O5∶K2O=1.00∶0.40∶0.84。  相似文献   

11.
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在黄淮冬麦区,研究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利用规律的影响,为该区旱地小麦合理的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09-2010和2010-2011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6个施氮量处理(0、90、120、150、180和210 kg•hm-2),研究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在150 kg•hm-2及以下的处理增加施氮量,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开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吸收量显著增加;在150 kg•hm-2基础上增加施氮量,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开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吸收量与150 kg•hm-2处理无显著差异,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降低,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升高。施氮量为180 kg•hm-2和210 kg•hm-2,成熟期0-1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150 kg•hm-2处理,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施氮150 kg•hm-2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最高,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较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50 kg•hm-2,是兼顾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适宜施氮量。  相似文献   

12.
氮锌配施对冬小麦氮利用、产量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豫农202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氮锌配施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氮吸收的影响,并探讨氮锌配施对冬小麦氮素利用率、产量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氮锌配施能够促进冬小麦对氮素的吸收,与单施氮肥相比,氮锌配施的冬小麦在开花期、灌浆期吸收的氮素较高,成熟期小麦茎杆氮素含量较低而籽粒含氮量较高.氮锌配施能显著提高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施氮90、180和270 kg/hm2分别配施锌肥15和30 kg/hm2,与单施等量氮肥相比,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4.8%~14.4%、1.4~9.8 kg/kg和0.6~6.4 kg/kg.氮锌配施比单施同量氮肥增产8.6%、10.5% (N90),5.9%、14.6% (N180)和5.9%、5.3%(N270),其中施氮180 kg/hm2配施锌肥30 kg/hm2的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氮锌配施比单施同量氮肥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8.3%、9.8% (N90),11.4%、2.3%(N180)和6.9%、5.7% (N270),其中N180Zn15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N180Zn30在实现高产的同时可以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农学利用率,是比较好的氮锌配施组合.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稻-麦两熟制中接种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与不同施氮量(250、260和270 kg/hm2)对还田稻秆氮素的释放量、土壤酶活性、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显著增加了250 kg/hm2)对还田稻秆氮素的释放量、土壤酶活性、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显著增加了250 kg/hm2和260 kg/hm2和260 kg/hm2施氮量下土壤蛋白酶和脲酶的活性、小麦全生育期稻秆的总氮素释放量以及小麦的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接种AM真菌对260 kg/hm2施氮量下土壤蛋白酶和脲酶的活性、小麦全生育期稻秆的总氮素释放量以及小麦的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接种AM真菌对260 kg/hm2与270 kg/hm2与270 kg/hm2施氮量下小麦的千粒重和产量无显著影响,但均显著高于250 kg/hm2施氮量下小麦的千粒重和产量无显著影响,但均显著高于250 kg/hm2施氮量和空白对照下的。因此,在秸秆还田条件下,260 kg/hm2施氮量和空白对照下的。因此,在秸秆还田条件下,260 kg/hm2施氮量+接种摩西球囊霉菌剂为本试验的最佳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14.
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为临沂市实现小麦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济麦22作为供试冬小麦品种,设秸秆还田下5个施氮水平(0、90、180、270、360kg/hm2,分别表示为T1、T2、T3、T5、T6,以及秸秆不还田+施氮量180kg/hm2(T4)共6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的冬小麦籽粒产量明显高于单施氮肥的,增产率为18.48%。其中秸秆还田配施氮肥270kg/hm2的处理冬小麦籽粒产量最高,达到8410kg/hm2。秸秆还田配施氮肥与单施氮肥相比,明显提高了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7.6%、6.7kg/kg和3.6kg/kg。结论:综合考虑临沂市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应控制在180~270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5.
选用高产小麦泰山23号,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施用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及氮肥和磷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磷钾水平条件下,施氮量(N)在0~240 kg/hm2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产量、蛋白质含量、磷肥农学利用率提高,而氮肥农学利用率下降;同一施氮钾水平条件下,施磷量(P2O5)在0~210 kg/hm2范围内,随施磷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而磷肥农学利用率除不施氮条件下随施磷量增加升高外,其他处理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先增后减。综合考虑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肥料利用率,每公顷施用N 180 kg,P2O5105 kg,K2O 105 kg为最优氮磷钾组合,其配比为1.7∶1∶1。  相似文献   

16.
为通过控制施氮量来实现高肥力条件下小麦的高产、高效、安全生产提供依据,以冬小麦品种‘藁8901’为材料,研究了高肥力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籽粒产量和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高肥力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和植株吸氮量均是先增加后降低,籽粒产量和植株吸氮量均以N150最高,氮素生产力则以N0最高。在冬小麦的拔节期和成熟期,土壤NO3-N含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减少氮肥施入量能降低冬小麦拔节期和成熟期土壤0-100 cm土层中的硝态氮含量。施用氮肥能提高小麦拔节期和成熟期植株全氮积累量和土壤NO3-N积累量,但两者并非同步增加,土壤NO3-N积累量增加的幅度远远大于植株全氮积累量的增长幅度。在施氮量0-180 kg/hm2范围内时,植株全氮积累量有所增加,且土壤中硝态氮的积累量增加较为缓和;而在施氮量180 kg/hm2的基础上继续提高氮素用量,植株全氮积累量下降,而土壤硝态氮积累量却开始大幅度增加。据此综合考虑,冬小麦‘藁8901’的适宜施氮量应控制在15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120、180、240 kg/hm~2)对3种基因型优质小麦品种(郑麦0943、郑麦0856和郑麦7698)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旨在深入揭示优质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为发挥其产量潜力和优化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施氮可不同程度地促进3种优质小麦生长,施氮量在0~240 kg/hm~2时,功能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相关指标总体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郑麦0856除外)。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比较,郑麦7698所有处理的产量均高于其他2个小麦品种,主要归因于其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较高,其中施氮240 kg/hm~2处理的产量(11 591.70 kg/hm~2)、小麦干物质转移率(29.45%)及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91.66%)最高,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变化幅度较大。郑麦0856在不施氮条件下产量最低,较其施氮180 kg/hm~2处理的最高产量(10 200.00 kg/hm~2)降幅最大,为18.63%,氮素农学利用率明显高于其他2个品种,说明郑麦0856对氮素较为敏感。郑麦0943在不施氮条件下干物质转移率及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其他2个品种,产量较其施氮240 kg/hm~2处理的最高产量(9 933.45 kg/hm~2)降幅最小,为8.89%,氮素收获指数则高于其他2个品种,且氮素利用效率在不施氮和高氮条件下均较高,说明郑麦0943具有氮素高效利用特征,且干物质积累以生育前期为主。综上,郑麦7698不施氮条件下具有较高的产量,最佳施氮量为240 kg/hm~2;郑麦0856产量对氮素缺乏较为敏感,最佳施氮量为180 kg/hm~2;郑麦0943产量对氮素缺乏不太敏感,具有氮素高效利用特征,最佳施氮量为240 kg/hm~2。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施氮量对棉花产量、养分吸收分配及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在覆膜滴灌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棉花产量、养分吸收分配及利用的影响,为新疆棉花合理施氮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试验设在新疆玛纳斯县试验站兵湖村五队,选用当地主栽棉花品种中棉297-5为材料,设N 0、90、180、270 kg/hm24个氮水平,于棉花苗期、蕾期、花期、花铃期及吐絮期采集植株样本,分为茎、叶、蕾+花、壳、絮、籽不同器官,测定氮、磷、钾含量,计算棉花主要生育期植株养分吸收、分配、氮素利用特性、产量及经济效益。【结果】施氮量0~180 kg/hm2,棉花产量及经济效益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用量超过180 kg/hm2棉花产量下降。结合当年棉花和氮肥的价格,求得棉花最佳经济氮肥用量和最高产量氮肥用量143和159 kg/hm2,对应的产量分别是1 634和1 637 kg/hm2,与最高产量施氮量相比,采用最佳经济施氮量在保证棉花产量基本不降低的条件下(为最高产量的99%~100%),可节约氮肥10.1%。施用氮肥可提高棉花各主要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施氮水平在0~180 kg/hm2,棉花氮、磷、钾素吸收量和后期在生殖器官中的分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过量的施用氮肥使氮、磷、钾素吸收量和后期在生殖器官中的分配下降。氮肥利用率与棉养分吸收、分配趋势一致,以180 kg/hm2处理最高。【结论】综合产量、经济效益、养分吸收、分配及利用等,新疆玛纳斯县中等肥力棉田推荐经济施氮量为143 kg/hm2。  相似文献   

19.
以“小麦—水稻”为对照,研究了沿江地区“大棚作物—水稻”、“牧草—水稻”种植模式下水稻氮肥的施用效应。结果表明,在不施氮和施氮量225 kg/hm2时,以小麦茬水稻为对照,大棚作物茬较之依次增产56.20%和10.78%,纯收益依次增加95.39%和14.49%,而牧草茬与小麦茬相比,产量和纯收益差异均不明显。大棚作物茬稻在施氮量150 kg/hm2时产量、纯收益、新增纯收益率最高,施氮量75 kg/hm2时边际成本报酬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为最高。牧草茬在施氮量300 kg/hm2时产量最高,施氮量225 kg/hm2时纯收益、新增纯收益率、边际成本报酬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施氮量150 kg/hm2时氮肥偏生产力最高。3种茬口水稻不施氮时的品质差异主要在加工品质及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上,施氮量225 kg/hm2时的品质差异主要是在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及其直链淀粉含量上。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氮肥对不同冬油菜品种越冬期营养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方法]连续两年(2009-2011)田间试验,以早熟品种中油116和中晚熟品种中油杂12号为材料,设5种氮肥用量(0,90,180,270,360kg/hm2)。在越冬期对油菜干重,根系和地上部氮含量及比例,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进行测定,并对籽粒产量进行考查。[结果]中油116在施氮量从0增加到180kg/hm2时,地上部干重迅速增加;而在施氮量从180kg/hm2增加到360kg/hm2时,地上部干重缓慢增加。中油杂12号的地上部干重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在270kg/hm2时达到最大值。当施氮量从90kg/hm2到180kg/hm2时,地上部和根中的氮含量及比例均迅速增加,并且中油杂12号根中的氮含量及比例高于中油116。两个品种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在施氮量从90kg/hm2到180kg/hm2时增加最为明显。[结论]合理施用氮肥能够显著增加不同熟期油菜品种越冬期的干重及氮素吸收,并提高油菜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