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2019—2021年的雷电灾害资料,对潮州地区的雷电活动特征及其造成的损失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若干防御措施。结果表明:2019—2021年潮州市6—9月均有雷电灾害发生,月份分布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8月;夏季是雷电灾害多发期;雷电灾害与雷暴日数的时间分布大体一致;2019—2021年潮州市雷击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为0;雷击事故地区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在所有雷击事故类型中,电子电器设备占雷击事故总数的75%;农村是雷电防御薄弱区和雷电灾害多发区。针对雷电灾害事故,潮州市气象部门应科学指导大众采取有效的雷电防护措施;加强防雷安全检查工作;加强雷电灾害监测预警;提高雷电监测水平和雷电灾害的预警预报能力,从而更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雷电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2.
雷电监测技术是开展调查鉴定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该文通过调取湖南雷电监测系统2002—2008年相关数据资料,对落雷次数、雷电密度、雷电流幅值、雷电日等数据资料分析,系统地阐述了湖南地区雷电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雷电流幅值等特征等,从而更为直观地了解了湖南地区的雷电特征。并通过湖南地区雷电灾害的致灾分析,能较为直观地了解到湖南雷电灾害的湖南雷电灾害行业分布、湖南雷电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时间分布及雷击人群及环境事件百分比,为今后广泛开展雷电监测系统在农村民居雷灾调查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区域雷电灾害风险管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空间角度出发,首次考虑雷电流强度在区域雷灾风险中的重要影响,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与建筑结构相关的建筑质量、雷击大地密度以及雷电流幅值对雷灾风险具有较大的影响;结合闪电定位资料,基于GIS平台构建了简单易行的区域雷电风险评估模型,实现了对现有雷电灾害风险进行动态分析评价,有效地提高了雷电资料的利用效能.结果表明,江苏省南京市为雷电灾害高风险区,各地级市区域的雷灾风险较高,其他地区风险较低,与《全国雷电灾害汇编》中2007-2012年统计的雷电灾害事故结果大致相符.该方法能较好地表现区域雷电风险空间分布规律,实现了更快捷、合理地评价区域雷电灾害风险,对区域雷电灾害风险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农村防雷安全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998—2014年湖南省雷电灾害汇编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当大比例的雷灾发生在农村,特别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农村占90%以上,且整个雷灾态势呈现城市向农村转移的特征。究其原因,包括人们对雷电知识的了解不够,防灾减灾的意识不足;由于监管的广度和难度,防雷工作的开展城市比农村相对成熟,城市中建设项目的防雷装置相对于农村完善。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为确保农村防雷安全,在分析省内雷灾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农村灾害频发原因提出雷电安全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其防御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当前农村防雷设施严重滞后和不足,农民防雷知识匮乏、防雷意识淡薄,农村地区最容易发生导致人员伤亡的雷灾事故,加强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刻不容缓。阐述了农村雷电灾害发生特点,分析了农村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现状的问题和雷电灾害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农村雷电灾害的防御措施,指出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雷知识宣传和雷电预警信息传递、提高农民防雷知识水平、增强防雷意识,是当前加强农村防雷工作的策略和重点。  相似文献   

6.
在收集与整理2008—2018年广东省气象局雷灾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得出广东省人员伤亡的雷灾特点。在这11年中,平均每年遭雷击死亡近17人,总死亡人数占气象灾害总死亡人数的37.5%。从广东省地闪密度空间分布的特征出发,分析了雷电灾害易损性与风险区划、1995—2009年广东省雷电灾害时空特征等方面。因此,利用2008—2018年广东省雷电灾害资料,针对雷电灾害伤亡人员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人员伤亡的雷灾特点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希望可以提供相应的雷电防御对策,为广东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门头沟区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及灾害防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北京市门头沟区雷电的特征变化及活动规律,加强雷电灾害防御、防雹增雨,对门头沟区的雷电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及分析,提出合理的防范措施与建议,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力求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十分重要。本文利用1980—2013年门头沟区气象台及斋堂观测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门头沟区雷暴变化的气候特征及风险区划。结果表明:门头沟区气象台及斋堂站年平均雷暴日数分别为36、41 d。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13年雷暴日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并有明显的季、月变化;5—6月迅速增多,7—9月变化逐渐减少。雷暴13:00—20:00发生频率最高。雷暴日出现最多的年份在1986年斋堂(58 d),最少的年份为2013年门头沟城区(24 d)。门头沟区雷电灾害总体表现:一是雷电灾害多呈周期性和季节性;二是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局地小气候特征明显,极易发生局地强天气;三是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居民防灾减灾意识相对淡薄,极易导致严重的人员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对门头沟区进行雷电特征分析及区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吉林省1997-2014年的雷电灾害统计资料,初步的分析了吉林省雷灾事故的行业分布情况以及时空分布特征,并与吉林省闪电定位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雷电灾害的分析帮助人们提高防雷减灾的意识,合理安排防雷工程建设,减轻雷灾所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SPSS统计分析系统,通过对2007—2011年宁夏雷电监测资料和1998—2013年宁夏的雷电灾害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显著性检验的方法,探讨了宁夏5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了雷击事件数、雷击死亡人数、雷电日数、雷电闪击次数、雷电闪击密度等因素与行政区域面积、总人口数、农业人口数等的相关性,阐述了宁夏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的指标和区域划分,提出了雷电灾害风险指数的研究思路及其评估与区划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1—2017年全国雷电灾害汇编数据,重点针对农村雷灾事故、学校雷灾事故、气象系统内雷灾事故以及雷灾导致的人身伤亡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合广西雷电易发区域及数据分析情况,分析雷电灾害变化趋势,提出目前广西防雷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利用拉萨市历年人工地面观测资料、闪电定位仪等资料,采用ArkGIS等软件和层次分析法,研究拉萨市城区历史雷击及雷灾情况、爆炸危险场所分布,最终划分出拉萨市城区雷灾易发区,并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结果表明,拉萨市城区年均雷暴日数为70.5 d,月雷暴日数主要在5—9月,11月—次年3月几乎无雷暴出现,月雷暴日分布呈单峰型;雷电活动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主要出现在14∶00—次日02∶00。拉萨市城区闪电分布较为均匀,负闪电占绝大多数。雷电灾害具有发生频次多、范围广、雷暴活动期长等特点。城中、城东、城南区域为雷电灾害易发区域;城北、城西/开发区雷灾易发等级中等,柳梧新区雷灾易发等级最低。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近10年的雷电灾害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安徽省2006~2007年的闪电定位资料和1998~2007年的雷电灾害资料,以安徽省自然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为背景,分析了雷电灾害在安徽17个地级市的分布特征,统计了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以及经济损失。通过雷击发生频率与雷击灾害的对比分析,得出闪电频数大小并不是雷电致灾的唯一判据。这为提高全民防雷减灾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雷电防护技术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及防雷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了农村雷电灾害事故发生的现状;分析表明农民防雷科学知识贫乏、观念淡薄,防雷设施滞后、防雷管理不到位及雷电预警信息发布不畅等因素是导致农村雷电灾害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做好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对策,包括:加强防雷知识宣传、创新管理模式、加快雷电预警信息发布和强化责任落实等,对加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喀左县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久才 《农学学报》2015,5(10):113-117
为了给雷电预测及防雷减灾提供有利科学依据,加强做好对雷电的监测,使人工防雹站点布局更加合理,增强防雹增雨效果。利用1959—2014 年喀左县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喀左县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喀左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1 天。20 世纪90 年代至2014 年雷暴日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并有明显的季、月变化;4—6 月迅速增多,7—9 月变化逐渐减少,10—11 月迅速减少。雷暴13:00—20:00 时发生频率最高。雷暴日出现最多的年份在1991 年(41 天),最少的年份为1961 年(12 天);喀左 县雷暴日数月变化呈单峰型,其峰值位于6 月;平均雷暴初日为4 月23 日,平均雷暴终日为10 月6 日;平均雷暴持续期为165.8 天;因此,研究喀左县雷电的特征变化及活动规律,开展防雷减灾、加强雷电灾害防御、防雹增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河南省1957-2005年121个有效气象台站雷暴观测资料,对河南省末雷暴日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全省末雷暴日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末雷暴日随着年份的增加有推迟的趋势,统计发现1977-2005年平均末雷暴日比1957-1976年平均末雷暴日推迟6 d,末雷暴日的推迟可能是由温度升高引起的。统计末雷暴日的雷暴天气发生时段发现,12:00-16:00时段发生的雷暴最多,占到全部雷暴次数的43.4%,其次是16:00-20:00,占到总时段的24.0%,雷暴次数最少的时段是00:00-04:00和20:00-24:00,这与全省雷暴日的日变化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全省末雷暴日的空间分布大概分3个区域:西南及南部区域末雷暴日结束最迟,其次是北部区域,中部末雷暴日结束较早,末雷暴日较迟的区域多分布在山区或气温较高的南部,这些分布特征与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6.
张科杰  成勤 《农学学报》2018,8(9):52-57
为了研究城市化建设对区域雷电的影响,揭示自然环境的改变对雷电活动规律产生的变化,为不同区域雷电防护重点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湖北省5个城市样本2007—2016年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所选样本城市城区和非城区云地闪密度以及日频、月频、季节变化、雷电流强度。结果表明:城区云地闪密度小于非城区云地闪密度,城市效应减小了城区雷电发概率;云地闪日频次分布城区波动幅度比非城区大,分时城区雷电流平均跨度值明显大于非城区,城区受到局地气候的影响较大;全年各月正闪频次占比城区均大于非城区,雷电高发的月份城区云地闪强度均大于非城区。整体来看,城市效应使城区的云地闪密度降低,强度增加,且呈现出雷电流幅值跨度大等不稳定性,相对于非城区更容易出现极端雷暴事件。  相似文献   

17.
雷暴是一种能引起严重灾害的自然现象。2007年7月9日,秦皇岛市发生多起雷击事故,局部地点还出现了冰雹。利用"GDS-2型高精度闪电探测仪"监测到的雷暴天气和此次雷暴灾害天气过程资料,对出现雷暴、强雷暴灾害的电荷结构、闪电出现频率、闪电放电轨迹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月9日雷暴、冰雹发生时,地面电场电荷以正电荷为主,地面电场闪电放电轨迹具有离散性、集中性和线性特征。揭示了闪电频次〉10次/min出现雷暴灾害、冰雹可能性大;闪电发生的集中地点极有可能出现雷暴、冰雹天气,应当及时预警预报,并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对该地区进行防护。  相似文献   

18.
利用内蒙古河套地区1974~2011年9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和2007~2011年雷电灾害统计数据,分析了河套地区雷暴日和雷电灾害频度特征,然后基于内蒙古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选取雷暴日数、生命易损模数和经济损失模数作为雷电灾害易损性风险评估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各旗县雷灾易损性分析指标值,并采用5级分区法对各指标进行分级获得各旗县的易损性等级值,完成了对河套地区雷电灾害综合易损性区划。结果表明,巴彦淖尔市7个旗县均属于中易损区以上,其中临河区、五原和杭锦后旗的雷电灾害易损度极高,乌拉特前旗和乌拉特中旗的易损度较高,磴口和乌拉特后旗属于中易损度区。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用现场勘查、闪电定位和雷达监测等多种资料,对宁夏石嘴山市2011年“8.21”雷击事故进行了调查分析。在综合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定量分析和假设计算的方法,详细推算并推断证实了由于雷电跨步电压致人员伤亡是主要原因.进而简要阐述了此次事故产生的主观、客观及社会综合因素,指出了目前群众防雷认识中存在的误区和隐患,提出了针对社会公众和公众场所建(构)筑物的防灾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59—2011年马鞍山市、含山县、当涂县、和县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雷暴资料、2005—2010年安徽省闪电定位监测资料,运用surfer、ArcGIS软件以及本地GIS信息分析了马鞍山地区雷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上马鞍山多雷区主要集中在含山县中东部、和县北部、市区北部;时间分布上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季节性分布上主要集中夏季;日变化明显,主要发生在午后13:00至夜间;年际变化呈明显的波动下降的特点,并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雷暴日数下降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