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村新技术》2004,(9):48-49
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 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 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其他  相似文献   

2.
《农家顾问》2004,(5):22-23
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其他地区也要对本省(区、市)粮食主产县(市)的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  相似文献   

3.
《福建农业》2005,(3):36-36
省政府要求福建省建立粮食安全预警应急制度,实现粮食生产、消费、库存、价格等信息的定期发布,稳定省内粮食的供给。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机制,粮食风险基金优先用于对出售订单粮食农民的直接补贴,严格补贴资金的监管,严禁截留、挪用。  相似文献   

4.
<正>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改革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发展多元化市场购销主体。科学确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国家储备规模,完善吞吐调节机制。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加大专项建设基金对扶贫、水利、农村产业融合、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三农"领域重点项目和工程支持力度。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  相似文献   

5.
珂辑 《新农业》2004,(4):5-5
2004年3月28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范围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实施意见》,省委、省政府决定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范围,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  相似文献   

6.
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效应、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初,粮食直接朴贴政策在河南、山东等13个粮食主产区开始实施.这标志着直接补贴政策在我国正式届动并直接进入大范围的试验和推广阶段。财政部颁布的买施意见中关于私贴对象及补贴方式有明确表述:“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有三冲方式可供选择.即按计税面积补贴、按计税常产补贴、按粮食宴际种植面稠补贴”。关于补贴规模,中央则是要求各粮食主产省在中央互补资金基础上再从各省粮食风险基金中匹配相应的比例。  相似文献   

7.
建立粮食直补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国情及粮食生产现状做出的一项英明决策。从2004~2006年,中央财政共拿出290亿元对种粮农民进行粮食直接补贴。按中央1号文件要求,2007年各地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达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粮食生产。2008年中央财政将继续稳定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大直补力度,使7亿多种粮农民直接受益。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国家为保护粮食主产区农民的利益,拿出了大量补贴,但由于补在流通环节,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粮食企业对政策的依赖性,使企业出现“收粮靠贷款、储存有补贴、亏损就挂账”的现象,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负担。 为进一步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伐,既保护农民利益,又减轻财政负担,去年河南省在洛阳、安阳、商丘、三门峡、信阳5个省辖市开展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试点工作,试行将粮食风险基金直接补贴给农民。此次粮食“直补”改革,能否让农民得到实惠,粮改试点工作是否取得了应有的成效,请看本期报道——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当前在部分粮食主产区对农民直接补贴改革试点的必要性,提出制定直接补贴政策必须遵循合理补贴、简便易行、适度渐增、制度效率等原则。认为当前直接补贴农民的同时,应注重与之相配套的改革和措施的落实,进一步使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减负增收。  相似文献   

10.
粮食风险基金,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用于平抑粮食市场价格,补贴部分吃返销粮农民因粮食销价提高而增加的开支,维护粮食正常流通秩序,实施经济调控的专项资金。 目前我省正在酝酿建立粮食风险基金,今后农民种粮可望从政府手中直接获得补贴。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业处处长胡万海向记者介绍,粮食风险基金直补农民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最深刻的农村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还要起到保护农民利益和推动农村经济发 展的双重作用。基于此,本文从农民权益保障和利益提高的双重维度对制度改革问题展开了分析,提 出了政策调适策略,希望能够推动制度完善和改革深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苏北农民收入结构现状分析以及和苏南、苏中的对比分析发现,苏北工资性收 入比例相对较低、家庭经营性收入比例相对较高,财产性收入比例与苏南的差距较大、转移性支 付收入比例稳中有升。为了拓展苏北农民的增收路径,本文基于收入结构,提出提升农民职业 素质、培育乡村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医疗、社保等专项转移支付等 农民增收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市民社会建设的途径及其整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为农村市民社会的内源性发展释放了空间,但是由于特殊原因,农村市民社会内源性发展乏力以及非正常化发展,迫使农村市民社会建设走上了国家主导的外源性发展道路,而国家主导则在制度内卷与农民非制度参与的非良性互动中陷入困境。阐述了我国农村市民社会建设的核心与实质、途径及其困境,提出了我国农村市民社会建设的整合路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我国是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小农户比重大,自产自消(费)程度高,他们的食物生产、消费与营养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健康保障,调查江苏省、河南省、四川省农民的饮食多样性(人日均摄入的食物种类)以及农业生产多样性(日常生产的食物种类)与饮食多样化和营养健康(BMI)的相关性,旨在为农民良好饮食习惯形成以及农村人力资本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基于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问卷调查方法,利用食物频率法从江苏省10个村、河南省10个村、四川省6个村共收集395份农民调查问卷,开展总样本与各省分样本自产食物种类情况、各类食物摄入的来源与数量、每日摄入自产食物的营养状况的描述性分析;根据食物消费与个人健康效用的经济理论,在不存在内生性问题的前提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农民的农业生产多样性对其饮食多样化的影响和采用Probit模型探讨农民的农业生产多样性对其营养健康的影响。结果 受访者的农业生产多样性程度不高,平均生产3.37个食物种类,省际差距较小,摄入的食物如水产品、水果类、奶及奶制品、畜禽肉主要来自购买;农民的饮食多样化程度也不高,人日均摄入食物种类3.34个,省际差距较大,摄入自产食物的数量均低于推荐量;在总摄入量中,畜禽肉摄入过多,而奶及奶制品、水产品摄入不充分;农民人日均摄入自产食物获得的营养不均衡,从自产食物获取的能量充足,但获取蛋白质、脂肪、钙、镁、钾、维生素A等营养素较低;近6成农民的BMI值正常,但省际差距较大。农民的饮食多样性、营养健康与农业生产多样性在10%统计水平上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农民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总纯收入、营养知识认知、市场准入等因素也对饮食多样化有显著影响,而农民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食物营养教育等因素对个人的营养健康产生显著影响。结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的农业生产多样性促进了农民的饮食多样化和营养健康。然而,随着我国农业商品化程度和农民非农收入的提高,农民购买食物满足饮食多样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在水土资源有限的实际情况下提高农民农业生产多样性的可行性不大。因此,鼓励在农村建立规范化的农产品市场,加强食物营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营养知识可能是保障他们饮食多样化和营养健康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5.
黎明 《农学学报》2015,5(2):114-117
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是基本国策。粮食安全需要中央政府统筹规划,地方政府经济利益分配和粮农收入提高的三者共赢才能实现。通过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与原因的分析,中外粮储目的和功能的对比研究,提出保障粮食安全应是中央把粮食生产、储备、销售、经营权利下放到各粮食主产、主销省负责制,不宜由央企肩负国家粮食安全储备,必定要进行粮食主产省自主经营权和国家购买社会粮储能力的新改革。  相似文献   

16.
郑颖  高真真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3):27-28,131
近年来,失地农民的生存就业等相关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该文结合对成都部分郊县及雅安地区的调查结果,对比分析农民失地前后的收支情况,提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增加收入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传统农业结构调整模式存在的问题,揭示粮食生产核心区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矛盾的经济学根源在于两权分离的土地制度,对传统农业结构调整模式困境引起的农业小规模经营、粮食安全政策激励不相容性、社会不公及社会福利损失等不利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乡关系是我国社会结构性的深层问题,在改革实践过程中经历了政策引导、科技引导、投入引导和市场引导等数次深刻变化。当前城乡关系问题突出体现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土地权益和劳动权益保护,农村公共资源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缺失,支撑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治理的人力资源匮乏,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的趋同化。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将城乡关系基础构筑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的市场环境上,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中的决定作用。未来改革的要点包括尽快实施农村金融改革,实现土地政策三个保护,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新的有效形式,保护农民非农方面权益和强化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民消费水平变化以及影响农民消费因素的分析,发现农民近年来消费具有如下几方面特征:(1)总体消费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纯收入和消费支出两方面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农民边际消费倾向出现了上升趋势;(3)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农户消费中商品性消费支出比重下降,出现了向自给性消费回归的现象;(4)农户耐用消费进入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王方  段豫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74-21376,21418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了重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并利用ELES模型和"消费-收入对数模型"计算出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和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从而得出结论:政府对公共品的供给力度逐渐加大;农民对交通和通讯需求极大,公共品供给明显不足;农民对医疗的需求突出,且农民的医疗费用高,负担重;义务教育改革使农民负担减轻,但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突出;消费需求的迫切使农民更多的自行支付公共品的消费。最后提出了改善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