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流域生态补偿作为流域管理的一个热点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汾河流域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成为阻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建立汾河流域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理论研究与分析,结合汾河流域的实际情况,明晰建立汾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因和原则,分析建立汾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主体、客体、方式和标准,同时提出建立汾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保障措施,从而构建起汾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整体框架.在汾河流域引入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可以调整生态效益及相关的经济效益在保护者与受益者、破坏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分配关系,而且还可以保护和改善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促进全流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当前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状况不断加剧,流域内湿地面积迅速减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科学分析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对该流域生态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海河流域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根据研究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了3层次生态保护目标体系,结合湿地分类分级计算,选取植被需水量等8项指标,分析计算了不同层次生态保护目标下衡水湖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最小、最优以及最大几个典型状态下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分析评估.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衡水湖湿地供水仅能满足生态环境最小需水量,与湿地现况基本吻合.该研究结果可为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与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大凌河干流水环境承载力偏低、生态水量不足等问题,应用消耗性和非消耗性生态水量公式确定大凌河干流生态蓄水量占年均天然流量的15%~18%。通过加快推进工农业节水、强化生态流量调度管理、非常规水源利用和水系连通工程建设等措施修复流域水生态环境,为河道生态需水提供可靠保障,可为修复和保护流域生态环境提供一定支持。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决策信息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的中尺度流域单元,根据生态环境建设决策管理中关注的规划、监测、效益评价、区域发展评价等各类问题,总结分析黄土高原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决策与管理中的主要信息需求,为该区流域生态环境决策与管理系统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浅谈城郊型生态观光小流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城市郊区小流域生态建设 ,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综合功能、发展城市经济等起着积极作用。城郊生态观光小流域建设 ,既解决了城市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又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城郊型生态观光小流域建设应搞好小流域总体规划、主体景观设计、园林小品设计及流域治理工程与景观开发项目的衔接设计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研究成为生态环境研究领域的热点.黑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农牧交错带上,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区.近年来流域生态环境严重退化,成为我国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分别从黑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状况、生态环境演变及驱动力等方面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以不同的时间尺度在发展演变.近年来,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集中于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研究,缺乏历史时期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研究.期望为今后黑河流域及其他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研究的深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韦晨 《南方农业》2022,(4):208-210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速度飞快,但同时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基于此,研究了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成因,重点探究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包括预防土壤侵蚀与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加强耕地保护意识与避免耕地流失,加大科技与管理投入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农业生产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及...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陕西省东庄水库流域生态环境开展实时准确的监测,为流域开发与保护、城镇经济发展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方法] 选取2000,2010,2020年Landsat遥感影像,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构建湿度、绿度、干度、热度4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遥感生态指数,对东庄水库流域20 a间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监测与评价,基于IDRISI软件的CA-Markov模型对2030年东庄水库流域生态环境情况进行模拟。[结果] ①20 a间东庄水库流域生态环境整体维持在一个水平,RSEI均值由0.499上升到0.500,生态环境状况略微有上升; ②从RSEI各等级变化来看,20 a间东庄水库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较为复杂,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恶化长期持续并存,渭北地区1999年以来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对流域生态环境改善起到正向作用,且效用开始凸显。[结论] 东庄水库生态环境恶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城镇及其周边区域,改善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林区和丘陵地区。今后仍需继续关注经济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二者间的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9.
宁夏的水土保持工作长期处于“治理-贫穷-破坏-治理”的恶性循环,这种状况已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清流河流域“顶部生态保护利用、中部生态经济开发、底部生态景观休闲”的治理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产业开发、文化旅游休闲、新农村建设等相结合,在治理规划阶段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流域经济统筹考虑,着力提升水保措施自身经济效益并加强经济产业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为解决流域治理反弹问题和创新流域治理模式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流域“四源一干”生态需水量的估算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塔里木流域“四源一干”气候干旱 ,降水量少 ,蒸发强烈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春旱、夏洪、盐碱、风沙是流域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塔里木流域的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根据对地下水、土壤水、植物生长与生态环境状况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 ,界定合理的生态水位 ,并应用植被耗水及定额法估算塔河流域、叶尔羌河流域、和田河流域及开都河—孔雀河流域 4源流区的生态需水量分别为 16 .18× 10 8m3,14.796×10 8m3,7.985 3× 10 8m3及 10 .4998× 10 8m3,干流区在 2 0 0 5年、2 0 10年及 2 0 30年 3个目标年的生态需水量分别为 31.85 9× 10 8m3,36 .2 72 3× 10 8m3及 41.0 35 5× 10 8m3。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程中 ,探讨塔里木流域生态可持续的需水理论与模式 ,在目前及未来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滦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总结了国内外对流域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的实践,以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和“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基础,构建了滦河流域(内蒙古山区部分)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滦河流域生态环境健康状态得分为0.82,健康指数为0.48。滦河流域应加强水土保持,减少土壤侵蚀;加大围栏育草、禁牧、休牧、轮牧等力度,治理沙化草场,恢复植被;降低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以减少流域非点源污染;减少对流域内湿地的围垦和破坏;有计划地恢复河滨湿地生态系统,促进河流生态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石羊河流域多目标水资源配置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石羊河位于甘肃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降雨稀少,生态环境脆弱,水是控制生态系统演变和限制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子,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流域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遵循生态平衡原则、效率原则以及公平性原则,以流域生态需水满足度最大为生态目标、流域总的净效益最大为经济目标、流域内各计算单元人均净效益变率的均方差最小为社会公平目标,建立了水资源配置多目标评价函数。从供水、节水、结构调整、虚拟水等措施假设不同的水资源模拟配置情景,通过计算单元优化配置模型和水资源转化模拟模型的耦合模型得到各方案的配置结果,由多目标评价函数评价各方案的优劣,提出了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治河治水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头等大事,我国以前所建的河道型高坝水库无疑在防洪、灌溉、发电与航运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移民和少水区的高坝下游断流,尤其以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为甚,致使水库下游段的沿河生态系统发生劣变或崩溃。运用水利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认真分析我国不同水资源区纯自然型河流运行特点及人为科学调控措施方面的特点、适应性、运行特征与其正、负面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指出要保持河道型高坝水库下游沿河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新的治河理念和采取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治河治水措施。河流的沿河生态系统可否持续发展,主要影响因素有水量、水质、边岸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及人为干预的科学性等五大类,并提出六点科学建议,特别是突出了修建低坝群的“小水利”和全流域综合性科学管理措施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湄公河流域是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门户,核算流域各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与利益补偿量,对建立各国资源利用与经济补偿的联动关系、促进流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对湄公河流域1995—2015年的ESV和生态盈余(或赤字)状况进行了动态评估,结合流域各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对生态补偿优先级进行量化分析,初步建立了各国ESV与实际生态补偿量的转化关系,并对"生态消费型"国家在现状年(2015年)的实际生态补偿量进行了确定。结果表明:1)湄公河流域ESV由1995年的1 289.76亿美元下降至2015年的1 259.21亿美元,各国ESV从大到小依次为: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缅甸;各国林地ESV的比例最大(60.0%),水域和湿地ESV比例的增幅最快,近20 a增加了4.5%。2)1995-2015年间,流域境内的缅甸、老挝两国为生态盈余状态,其他3国为生态赤字状态,且赤字水平呈逐年加重趋势,其中泰国、越南两国对全流域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的贡献比例高达80.1%。3)流域上游的缅甸、老挝两国为"生态输出型"国家,下游的3个国家为"生态消费型"国家,其中泰国、越南两国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且生态补偿优先级系数(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riority Sequence,ECPS)更低(分别为0.05和0.09),均低于其他3个湄公河流域国家(缅甸:2.67,老挝:1.16,柬埔寨:0.55),应率先进行生态支付。4)结合流域各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初步确定下游"生态消费型"国家应支付实际生态补偿合计680.63亿美元,泰国、越南和柬埔寨分别支付507.73、167.61和5.29亿美元。该研究结果可为湄公河流域资源管理和生态补偿政策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并为其他跨境流域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青海湖流域河流生态系统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河岸草甸生态特征、河岸土壤性状及河流水质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为评价青海湖流域河流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青海湖流域内主要河流沿海拔梯度进行野外采集河流水样、河岸表层土壤和统计植被生长特征,并且结合室内试验分析。[结果]青海湖流域河流生态系统18个评价指标随着海拔梯度的变化均表现出一定规律性,河岸植被、表层土壤及河流水样各评价指标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由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知,COD(化学需氧量)与Pb、盖度与有机质、生物量与丰富度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p0.01),河岸土壤砂粒与河流水中全氮含量、全盐量与盖度、砂粒与丰富度间具有极显著负相关(p0.01);化学需氧量、有机质、盖度和砷元素可以作为评价河流生态系统优良状况的主要指标。[结论]人类活动对青海湖流域沿河草甸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必须降低草场的载畜量和减少不必要的工程建设,以实现区域生态、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大别山区罗田县巴河流域为例,分析了区域自然环境特征,认为这一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为流域中段丘陵区,以坡耕地的面蚀为主;依据流域系统结构的内部差异提出分层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即上段以保护为主,中段治理为主,下段开发利用为主,结合区域实际提出以延长土地覆盖期限为目的的旱地作物经营模式,基于水土保持型农业的特征与概念, 论证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效益,即随着中段旱地作物经营模式的改变,特别是随着土地覆盖期的延长,水土流失量将大大降低,农业结构调整对控制区域水土流失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Soil erosion contributes negatively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quality of source water for drinking, ecosystem health in land and aquatic environments, and aesthetic value of landscapes.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erosion severity are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landuse management. This study uses the Kelani river basin in Sri Lanka as the study area to assess erosion severity using th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RUSLE) model supported by a GIS system. Erosion severity across the river basin was estimated using RUSLE,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15 × 15 m), twenty years rainfall data at 14 rain gauge stations across the basin, landuse and land cover, and soil maps and cropping factors. The estimated average annual soil loss in Kelani river basin varied from zero to 103.7 t ha-1 yr−1, with a mean annual soil loss estimated at 10.9 t ha−1 yr−1. About 70% of the river basin area was identified with low to moderate erosion severity (<12 t ha−1 yr−1) indicating that erosion control measures are urgently needed to ensure a sustainable ecosystem in the Kelani river basin, which in turn, is connected with the quality of life of over 5 million people. Use of this severity information developed with RUSLE along with its individual parameters can help to design landuse management practices. This effort can be further refined by analyzing RUSLE results along with Kelani river sub-basins level real time erosion estimations as a monitoring measure for conservation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8.
结合塔里木河流域近50多年来的水文、气象及遥感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塔里木河径流量变化对下游地区沙漠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塔里木河不同河段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使塔里木河下游的径流量在不断的减少,导致下游河段断流,湖泊干涸,并对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植被、沙尘暴及大风天气、沙漠化程度都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河流径流量、地下水位、植被、沙漠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干旱、半干旱区。因此,在对水、土等资源的利用过程中,要注重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9.
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淮河流域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现状及其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分析历史上淮河流域水资源的变化情况和原因 ,探讨了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淮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 ,多个因素相互耦合 ,从而导致了水资源数量的增减和水质的突变。因此 ,淮河流域的治理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进行。针对淮河流域水资源的现状 ,提出了实现该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应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干旱区台兰河流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出发,在确定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类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台兰河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定量模型,估算了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的规模。计算结果表明,台兰河平原区最大生态环境需水量为4.146×108m3,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372×108m3,最适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983×108m3,分别占台兰河平原区水资源总量(8.121×108m3)的51.05%,29.21%和36.73%。在不考虑河流输沙需水量的情况下,台兰河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平均为1.440×108m3。在考虑输沙需水量的情况下,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平均为2.604×108m3。明确了在确定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时,必须考虑研究区环境状况和生态保护目标,从而在不同区域和用水部门间进行调配,并针对流域不同的生态系统状况和对应生态系统类型确定了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