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丝核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丝核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内容包括丝核菌的分类概况、菌丝融合群在丝核菌分类中的应用、丝核菌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丝核菌分类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
对丝核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内容包括丝核菌的分类概况、菌丝融合群在丝核菌分类中的应用、丝核菌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丝核菌分类研究展望 .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研究立枯丝核菌致病机理及其有效防治方法,综述了立枯丝核菌的研究进展情况,着重在立枯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生物防治、遗传多样性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研究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江苏几种作物病原丝核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苏省不同作物纹枯病菌菌株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来源于水稻、玉米、大豆和棉花的菌株属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Ohn),经融合群测试,水稻、玉米、大豆为立枯丝核菌AG_1-1A群,棉花为AG_4群;来源于大、小麦的菌株,同属于禾谷丝核菌(R.cerealis Vander Hoeven)的CAGl群。  相似文献   

5.
 从云南省12个地州的土壤,感病组织上分离到共70个丝核菌株,经与标准菌株配合测定,可划分为12个融合组,其中有8 组已知,它们是AG1-IC,AG4HG-Ⅱ,AG4HG-Ⅰ,AG-6GW,AGB(a),AGBa, AGI-Ⅱ,AGBb,AGK,WAG-E,WAG-O,其中AG6GW属于国内尚未被报道的融合群。昆明地区分布丝核菌菌丝融群最为丰富,在所有11群中占有5群,其它地州分别分布有1-4群。温度梯度测定中,大多数丝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29 ℃。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地区马铃薯立枯丝核融合群的变化,对不同取样地的马铃薯立枯丝核菌进行了分离培养。通过番红O-KOH染色观察,确定分离获得的丝核菌菌株均为多核菌丝体。对获得的35株分离株与标准菌株进行对峙培养,利用菌丝融合试验判断其融合群,发现丝核菌菌株主要归属于AG4融合群;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丝核菌菌丝对马铃薯的侵染。  相似文献   

7.
从四川棉区采集棉花立枯病标样,分离得到699个分离物,从中鉴定出414个丝核菌菌株,经Giemsa核相染色,鉴定出409个菌株属多核丝核菌,占丝核菌总数的98.8%。另5个菌株属双核丝核菌,占总数的1.2%。用载片定位融合法,以生越明(1992)提供的国际标准菌测定,409个多核丝核菌分属三个菌丝融合群,即AG-1、AG-2和AG-4,其中AG-4出现比率占多核丝核菌总数的79%,是四川棉苗立枯丝  相似文献   

8.
云南双核丝核菌不同融合群菌株的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2个随机引物对23个双核丝核菌菌株进行DNA指纹分析,结果表明,12个引物共获得210条多态性DNA谱带,多态性检测率为100%。利用UPGMA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分析发现,以遗传距离0.86为阈值,可以将供试的23个菌株分为13个RAPD组,三个测试菌株:Bch-61、SM-18、RY-86的融合群归属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确定。上述结果说明供试的双核丝核菌菌株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从13种植物上分离得到58个丝核菌(Rhizoctonia spp.)菌株,在确定其种类和融合群的情况下,将所有供试菌株分别接种于水稻(Oryza sativa L)、甜玉米(Zea mays var.saccharata)、黄瓜(Cucumis sativus)及甘蓝(Brassica capitata)上,测定其致病性.结果表明:从玉米(Zea mays)和甜玉米上分离得到的菌株(大部分归属于AG-1)的致病力最强;其次为其它植物上分离的菌株(归属于AG-4),其致病力属于中等;从其它植物上分离得到的、归属于其它融合群及非立枯丝核菌的菌株的致病力最弱.  相似文献   

10.
广州地区10种作物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培养性状比较和细胞核染色研究 ,确定分离自广州地区 10种作物上的 5 3个丝核菌菌株为立枯丝核菌 ,并对其进行了菌丝融合群测定 结果表明 ,5 3个菌株中有 30个菌株属菌丝融合群AG 1 ⅠA ,2个为AG 1 ⅠB ,4个为AG 1 ⅠC ,12个为AG 4 ,3个为AG 2 2 ⅢB ,尚有 2个菌株归属不明  相似文献   

11.
西南地区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及其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川、滇、黔、藏的代表地区,采集植物及土壤样品812份,分离出具丝核菌特征的菌株361株。根据菌丝细胞宽度,细胞核数目等,鉴定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n)229株,双核丝核菌132株。将立枯丝核菌分离菌与已知融合群菌株分别配对进行菌丝融合试验,结果有207株分属于AG-1,AG-2,AG-3,AG-4,AG-5,AG-6,AG-77个菌丝融合群。其中AG-4频率最高(67.7),AG-1次之(22.7)。AG-6,AG-7为我国首次记录。还有22株不与现有已和融合群发生融合。立枯丝核菌在西南地区地理分布很广,寄主或基物种类多。在海拔300-3760m的高度范围及pH5-8的土壤中都有发现,但在300-1000m的高度,pH6-7.5及0-10cm的土壤中分布更丰富。季节变化对土壤中主要融合群的分布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采自南疆主要植棉区的4地(州)18县(市)的棉花立枯病病株上分离得到455个病原分离物,从中鉴定出345个立枯丝核菌(Rhizotonia solani Kühn)菌株。采用菌丝融合性判定方法判明345个立枯丝核菌菌株分属于AG-1,AG-4和AG-5三个菌丝融合群,其出现频率分别为3.76%,91.88%,4.35%。其中AG-4在所有立枯丝核菌菌株中出现频率最高(91.88%),是南疆棉花立枯丝核菌的优势菌群。营养体亲和性判别结果表明,各菌丝融合群均有营养体亲和群分化,其中判定为AG-4的317个菌株分属于3个营养体亲和群,判定为AG-1的13个菌株和判定为AG-5的15个菌株各自分属于2个营养体亲和群。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黑痣病在世界各马铃薯种植区域广泛分布,给马铃薯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马铃薯黑痣病在我国很多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有逐年扩大和加重的趋势,已成为制约我国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对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侵染幼芽、茎基部及块茎产生的症状,湿度、连作与病害发生程度的关系,温湿度、酸碱度及不同碳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病原菌的鉴定方法、致病机制以及分布情况及各地区优势菌种进行归纳,并对农艺措施、选育抗性品种、化学药剂与生物防治等不同措施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马铃薯黑痣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丝核菌菌群分类及对禾谷类作物的致病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丝核菌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寄主范围极广,是一种土传植物病原真菌。目前有关学者把它分为多核丝核菌和双核丝核菌两大类。自1921年Matsumoto用菌丝融合方法区分R.solani的种下分类群以来,迄今已发现多核丝核菌(R.solani)有9个菌丝融合群(AG-1~AG-8和AG-1 BI),双核丝核菌有15个菌丝融合群(AG-A~AG-0)这些菌群均有各自在遗传等方面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的标准菌株和中国西南地区融合群的部分菌株,在25℃,PDA和查氏培养基上培养,比较了各融合群的菌丝生长速度和培养性状,试验结果表明:除AG—4与AG—5,以及AG—8,AG—9和AG—BI外,菌丝融合群互相间的菌丝生长速度差异显著;菌丝融合群内分离菌的培养性状是比较一致的,而融合群间分离菌的培养性状差异较明显。  相似文献   

16.
新疆奶花芸豆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疆奶花芸豆主产区采集的奶花芸豆立枯病、根腐病、茎腐病病苗及土样中分离得到85个丝核菌(Rhizoctonia DC)菌株,经鉴定均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对85个立枯丝核菌菌株进行的菌丝融合群判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在新疆对奶花芸豆造成侵染为害的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有AG1、AG2、AG4、AG5,其出现频率分别为16.5;、34.1;、29.4;和20.0;;各融合群对奶花芸豆苗期致病性存在一定差异;在4个融合群中,以AG2分布最广,致病性最强.试验对奶花芸豆立枯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组成,及各融合群对奶花芸豆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菌菌丝融合群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97~1999年从湖北省襄樊、黄冈、荆州、宜昌等各主要麦区小麦纹枯病病株样上分离出丝核菌65株,其中双核丝核菌43株,多核丝核菌22株。分别与双核和多核丝核菌融合群国际标准准菌株进行测试表明,湖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菌属于Rhizoctonia AGD(CAG1)和R.solani AG5、AG4 、AG2-2IIIB、AG1-IC,相应菌株数分别为43、12、6、2、2,出现频率分别为66.2%、18.5%、9.2%、3.1%、3.1%。  相似文献   

18.
从采自南疆主要植棉区的4地(州)18县(市)的棉花立枯病病株上分离得到455个病原分离物,从中鉴定出345个立枯丝核菌(Rhizotonia solani Kühn)菌株。采用菌丝融合性判定方法判明345个立枯丝核菌菌株分属于AG-1,AG-4和AG-5三个菌丝融合群,其出现频率分别为3.76%,91.88%,4.35%。其中AG-4在所有立枯丝核菌菌株中出现频率最高(91.88%),是南疆棉花立枯丝核菌的优势菌群。营养体亲和性判别结果表明,各菌丝融合群均有营养体亲和群分化,其中判定为AG-4的317个菌株分属于3个营养体亲和群,判定为AG-1的13个菌株和判定为AG-5的15个菌株各自分属于2个营养体亲和群。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小麦纹枯病原菌菌丝融合群和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7~ 1999年从湖北省襄樊、黄冈、荆州、宜昌等主要麦区小麦纹枯病病株标样上分离获得丝核菌 6 5株 ,其中双核丝核菌 43株 ,多核丝核菌 2 2株。将所得菌株分别与双核和多核丝核菌融合群国际标准菌株进行融合测试表明 ,湖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菌属于Rhizoctoniacerealis的AGD融合群和R .solani的AG5、AG4 、AG2 2ⅢB、AG1 ⅠC融合群 ,相应菌株数分别为 43、12、6、2、2 ;各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 ;菌丝融合群间致病力不同 ,AGD、AG5、AG4 、AG2 2ⅢB、AG1 ⅠC融合群在鄂麦 12上的平均病级值分别为 2 .38、2 .15、2 .0 2、1.0 4、0 .44。  相似文献   

20.
用11个限制性内切酶处理代表11个已报道的立枯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的25个种内类群的161个样品,来研究18S核rRNA的基因区的DNA多态性。该研究采用基于PCR的限制性图谱方法,即对酶催化的DNA扩增片段和亚片段用1个或2个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从这25个种内类群构建了4种类型的DNA限制性图谱,18S rDNA区段的图谱类型Ⅰ代表立枯丝核菌种内类型的大多数分离物,图谱类型Ⅱ和Ⅲ分别代表种内类群2E、9分离物和5C分离物,它们与图谱Ⅰ的区别在于图谱类型Ⅱ少一个限制性位点,图谱类型Ⅲ少2个位点。图谱类型Ⅳ代表种内类群10A和B(或者菌丝融合群10),该图谱表现出重要的限制性位点多样性,即与其余的种内类群或菌丝融合群相比,该具有5种酶切位点,在18rRNA基因的25个限制性位点中有10个具有信息的位点,并被用来进行分析。以前报道的5.8S rRNA基因片段包括转录内间隔区在内的限制性图谱被用来和这些片段农一对准,有12个具有信息的限制性位被鉴定出来,这些数据被单独或混合用于研究类群的相互关系,通过最大相似性和似然法分析表明,菌丝融合群(AG)10明显与这个种复合物中的其他菌丝融合群的大多数分离物不同,且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