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麦丛矮病的病毒寄主范围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生物测试和电镜检查,明确小麦丛矮病的病毒感染寄主植物是小麦、春麦、燕麦、大麦、谷子、高粱、画眉草、大画眉草、牛筋草、狗尾草、金色狗尾草、虎尾草等十二种。非感染植物是水稻、玉米、毛马唐、黑麦草及棉花。稗草和早熟禾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田间的小麦丛矮病非典型病株申常常分离到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CMV)及玉米粗缩病毒(MRDV)两种病原物。单独用前者接种,仅表现小麦丛矮症,单独用后者接种,仅表现小麦蓝矮症,即植株矮化、暗绿、分蘖减少,叶坚挺。两者混合侵染时,往往表现两者的混合症状,但以何种病毒占优势而倾向于优势病毒的症状。典型丛矮症植株中电镜检出弹状病毒粒体,40—70×270—400nm尺度与日本报导的稍异。典型丛矮病株中不存在玉米粗缩病毒的粒体。小麦丛矮病毒很可能是北方禾谷花叶病毒的一种地方性株系。  相似文献   

3.
小麦丛矮病(又称坐坡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小麦病毒病,近年来有回升蔓延的趋势。冬前和早春是灰飞虱传播小麦丛矮病毒的两个高峰期,而早春防治小麦丛矮病的重点是棉茬麦田和间作套种麦田。其主要防治措施为:  相似文献   

4.
王亚洲 《植物保护》1989,15(1):60-60
小麦丛矮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病原是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CMV)。全国主要产麦区均有发生,1976年和1977年河北省发病严重,损失小麦达三亿多斤;东北春麦区以内蒙呼盟岭北地区病情最重,  相似文献   

5.
小麦丛矮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传毒而引起的毁火性病害.我国特别是黄(河)、淮(河)麦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河南省周口地区为害尤甚.小麦患病后,一般减产30~5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防治小麦丛矮病,必须采取“防病先治虫”的策略和方法,即抓紧麦播期和秋苗期两个有利时期,狠治传毒媒介——灰飞虱,以达到“治虫防病”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小麦丛矮病病原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年4月,从河北邯郸、邢台、保定麦田采集表现小麦丛矮病症状的植株,经室内人工饲养的无毒灰飞虱饲食传毒,可致健康小麦表现叶脉间褪绿,矮化,分蘖增多,整株黄化等典型丛矮病症状。根据已报道的小麦丛矮病毒(Wheat rosette stunt virus,WRSV)各基因片段和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NCMV)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利用反转录PCR (RT-PCR)方法,在上述3个标样中均检测到了NCMV,而未检测到WRSV。用RT-PCR扩增到NCMV全基因组序列,长度为13221nt,具有9个开放读框。核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该序列与日本报道的NCMV有93%的同源性;推导氨基酸序列与日本报道的NCMV有99%同源性;但核酸和氨基酸序列与WRSV无明显同源性。上述结果表明,从河北省小麦丛矮病株中检测到的病原是NCMV,首次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检测到中国小麦上感染有NCMV。  相似文献   

7.
近年部分麦田小麦丛矮病有所回升 ,究其原因 :一是气候反常 ,小麦播种出苗期温暖干燥 ,有利丛矮病传播危害 ;二是套种麦田增多 ,带毒植物杂草和传毒昆虫灰飞虱多 ,传播机会增多。小麦丛矮病毒是杂草带毒和灰飞虱刺吸后而传播给麦苗的。所以只有通过防治带毒杂草和灰飞虱来达到防治小麦丛矮病的目的的。1症状及危害小麦丛矮病在小麦冬前苗期和春季返青期都能感染发病 ,但发生愈早危害愈重。麦苗感病以后 ,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 ,植株矮化、分蘖明显增多 ,形成矮丛状。冬前感病的 ,严重植株冬前枯死不能越冬 ,感病较轻的植株 ,越冬后有的不…  相似文献   

8.
小麦黄矮病毒寄主范围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阐明小麦黄矮病流行病学和培育抗病品种,从1974—1984年对我国小麦黄矮病毒的寄主范围用生物学方法陆续进行了测定。除寄主小麦和大麦以外在温室共测定了禾本科19个属28个种。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杂草种子由南京植物园、庐山  相似文献   

9.
小麦丛矮病取样调查方法比较王凤延刘俊臣郑光辉(山东德州市植保站253016)小麦丛矮病是我省近几年发生严重的一种病毒病害,一般减产10%以上,严重地块达50%以上,甚至绝产。小麦丛矮病一般在地头、地边严重,地块中间相对较轻,其病株分布与距地头、地边的...  相似文献   

10.
 用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经卵带毒虫接种47种禾谷类作物和禾本科杂草,以无毒若虫进行回接和血清学反向间接炭凝法检测被接种植物。结果水稻矮缩病毒的寄主除水稻(oryza sativa L.)外,还有:Oryza sativa var.fatua,O.australiensis,O.barthii,O.brachyantha,O.latifolia,O.nivara,O.glaberrima,Hordeum distichum,H.distichum var.nudum,H.vulgare,Triticum aestivum,Secale cereale,Avena sativa,Zea mays saccharata,Setaria italica,S.viridis,S.Faberii,Echinochloa crusgalli,E.crusgalli var.hispidula,E.crusgalli var.mitis,Alopecourus aequalis,Paspalum thunbetgii,Polypogon fugax,Leersia japonica,Setaria lutescens,Eragrostis ferruginea,Lolium multizlorum.和Beckmannia erucaeformis.等28种。  相似文献   

11.
小麦丛矮病是我国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通过灰稻虱(Laodelphaz striatellus Falén)在病株上吸毒和在介体内注射病毒证实能传本病。除灰稻虱外,是否还有别的介体?灰稻虱的传毒特性又怎样?本文是1979~1981年对这方面研究的总结。材料和方法毒源是在1979年8月从浙江省临安县上溪公社高山夏播小麦典型病株上,用无毒灰稻虱反复饲毒和接种所得的病株。虫源是在杭州室内分离的灰稻虱无毒虫。供试寄主用感病品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浙麦1号,二棱裸大麦(Hor  相似文献   

12.
 收集新疆地区的7个属22个种的多年生小麦近绿植物,进行了小麦白粉病菌10个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接种和回接小麦实验,获得了成功,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13.
 通过温室接种及在栽培草圃和野外进行调查,本研究证实我国小麦条锈菌禾草寄主共有11属62种,其中麦薲草(Elymus tangutorum (Nevski) Hand.-Mazz.)等22种禾草过去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可作为该菌的寄主;另外还有16种禾草为国内首次报道的小麦条锈菌寄主。
分小种接种的结果表明,同一禾草材料的感病性,因小种的不同而异;同一小种的致病性也因禾草材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种但不同来源的禾草材料,对小麦条锈菌的反应也是不尽相同的。  相似文献   

14.
玉米粗缩病的病毒寄主范围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作者在1980~1981年,通过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接种,试测了36属70种禾本科植物和棉花等9种双子叶植物。根据病状和回接结果,57种禾本科植物感染,所试双子叶植物均不感染。  相似文献   

15.
 灰飞虱是小麦丛矮病毒病的传毒介体。1969年yamada和Shikata报道过丛矮病毒可在灰飞虱虫体内繁殖。  相似文献   

16.
 粟锈病菌(Uromyces setariae-italicae(Diet.)Yoshino)的寄主范围,国内外研究报导不一,戴芬澜等(1958)曾报导青狗尾草(Setaria virids)和金狗尾草(S.glauca)上发生粟锈病。国外也有类似报导,有的文献还未加说明地将这些杂草列为粟锈病的寄主,这些杂草上的锈菌是否起传播粟锈病的作用还应澄清。  相似文献   

17.
 小麦丛矮病毒对传毒介体灰飞虱的有害影响,表现在:使带毒若虫历期延长5.3天,羽化前死亡率比无毒虫高一倍以上,并有3.3%的不羽化个体;使雌虫产卵前期延长1.4和3.5天,产卵天数少8.2和11天,寿命缩短6.5和15.4天,日平均产卵量少1.9粒,每头雌虫平均产卵量少95.4和107.7粒。病毒对子代无影响。
获得丛矮病毒的介体表现抗御低温能力差,如在田间、不加温的温室越冬,长期在0~-4℃及-16~19℃、-21~-24℃各3小时的低温处理,带毒虫死亡率比无毒虫高25~35%。对湿度敏感,在RH 50% 24小时后带毒虫死亡率比无毒虫高10%。耐饥五天,春天带毒若虫死亡率比无毒虫高20%,夏天带毒成虫死亡率比无毒虫高25%,而雄虫耐饥力又比雌虫要差。  相似文献   

18.
 1.油菜菌核病在我国的分布共有19省,而以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各省为主。它的分布区域决定于較低的温度(15℃左右)、充沛的雨量(月平均超过100毫米)及寄主易感阶段(一般为花期)三者的密切配合。在秦岭以南的早春和深秋以及松花江流域的夏季,其配合是符合于这种情况的,因此发病較为普遍而严重。秦岭以北,包括华北与西北,上述三方面的配合基本上是不协調的,因此菌核病很少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