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禁牧政策是继2000年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之后,为巩固其成果实施的重要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政策,政策的实施使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对农户的收益产生较大影响,为此,以地处农牧交错带的宁夏盐池县为案例,在对69户农户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基础上,对农户主体收益结构——耕地、畜牧业和打工收益进行了投入产出分析。发现禁牧政策实施后农户的整体收益是受损的,实践证明,政策的实施需要与农民生计有效结合起来,生态效益才可以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东胜区从1999年4月实行"禁牧令"以来,采取多种措施,全面实施封禁,大力推广牲畜舍饲圈养,促进了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林草面积逐年增加,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入黄泥沙,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初步改善,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禁牧舍饲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水保治理成果,促进了当地生态建设与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原州区退耕和禁牧前后近10 a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和农民收益及牧业收入情况。对比发现,畜牧业收入的增幅高于农民纯收入的增幅,原州区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表明,饲料、人工、资金、技术投入的增多,以及政策的扶持使该区畜牧经济影响因子的关联度出现了较大变动。  相似文献   

4.
禁牧前后盐池县农牧生产系统的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农牧系统耦合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系统耦合模式的建立和耦合过程的分析,对系统耦合方法和程度定量化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对盐池县部分典型村镇禁牧前后农牧业耦合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1年的系统耦合度为0.29,2004年为0.98,都低于系统耦合效果的基本标准1,2001年和2004年农牧系统有效能值利用率与低质能产品转化为高质能产品的能值利用系数分别为0.6,0.48和1.12,0.87,这说明随着禁牧政策的实施,农牧户在失去草地放牧权后农牧系统耦合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长期的农牧分离习惯仍未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需要进行系统内和系统间的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5.
河南是个农业和畜牧业大省,畜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在河南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其畜牧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该文简述了河南省畜牧业发展的概况,分析了河南畜牧业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是资源与市场的矛盾、成本与质量的压力、自然灾害与贸易风险的威胁、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养殖环境差,畜禽发病率高、农村人畜混居引起的疾病传染等。同时提出了发展规模养殖、实施标准化生产和示范带动是推进河南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6.
育肥牛养殖是当下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给养殖户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益。把握育肥牛养殖过程中的关键性技术,有利于提高育肥牛养殖的效益。基于此,剖析育肥牛选种、运输应激处理、疫病防控、环境控制、适度规模、饲料配制、饲养管理和适时岀栏等内容,帮助广大养牛户掌握育肥牛养殖的关键性技术,降低风险,增加养牛收入。  相似文献   

7.
河南是个农业和畜牧业大省,畜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在河南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其畜牧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该文简述了河南省畜牧业发展的概况,分析了河南畜牧业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是资源与市场的矛盾、成本与质量的压力、自然灾害与贸易风险的威胁、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养殖环境差,畜禽发病率高、农村人畜混居引起的疾病传染等。同时提出了发展规模养殖、实施标准化生产和示范带动是推进河南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8.
东胜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中部隆起地带。畜牧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几百年来传统的畜牧业经营方式一直没有改变,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畜牧业的相对效益低下。东胜市采取全面禁牧政策,禁牧后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建设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为半农牧区解决多年未决的林牧矛盾树立了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快速发展,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在市场经济之下,保持畜产品价格水平的合理性,不仅关系到肉蛋奶等"菜篮子"商品的足量供给与农民收入,更关系到物价的消费水平与社会生活的稳定.以肉类消费占比最高的猪肉产品为代表,将《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选取1989—2018...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小区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特别是广大农村发展畜牧生产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在我国正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现阶段,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对于提高畜牧生产效率和水平、增强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该文简要论述了我国发展畜禽养殖小区的意义和现状,分析了目前养殖小区在生产、管理、建设等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畜禽养殖小区健康发展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临汾市实行禁牧轮牧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推进我国水土保持生态体系建设中 ,临汾市水利水保部门探索出了一条以禁牧轮牧为主要内容的正确处理林牧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县 (市 )作出了禁牧轮牧、加快生态建设的决定、规定 ,由政府组织实施 ,并把该项工作作为考核领导政绩的内容之一 ,实行奖惩兑现 ;对发展畜牧业做出科学规划 ,大力种植优良牧草 ,改革饲养方式 ,引进优良圈养品种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 ,走畜牧产品深加工之路 ;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工作人员责任制、违法违纪监督制 ,确保禁牧轮牧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农牧交错带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效应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该文运用能值理论与方法,首次提出了农牧系统耦合度的概念,并对农牧交错带两个典型县域的农牧系统耦合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牧耦合效果不好,主要表现为两种典型结构模式,一种以安塞县为代表,农牧能值总体利用率较高,但畜牧业内部结构偏重食粮动物使得高质能转化率低下;另一种以武川县为代表,农牧业结构总体上朝趋于协调方向发展,但畜牧业规模过大,由于草畜平衡严重失调,导致农牧系统耦合机制难以稳定。该文根据能值指标分析结果,还提出了提高农牧系统耦合的一些措施及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现代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演替分析--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研究了现代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演替情况。结果表明,曲周农业生态系统年总投入能值和总产出能值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农业投能以系统以外的化石能投入为主,系统环境资源投能的绝对数也在增加,主要表现在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上;总产出能值先以种植业产出能值占绝对优势后演替为农牧结合同时兼顾林业和渔业发展的能值产出形式,但农牧业系统多样性降低;农业发展在全国居于较好水平,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能值产出效率增加幅度减慢,系统连接网络不佳,优势度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林业和渔业的子系统能值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太低。  相似文献   

14.
小流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土地利用方向及经济结构的合理程度。干旱少雨、山高坡陡的山区,粮食生产受到很大限制,要想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就必须针对山区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商品性畜牧业。然而多年来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基本农田建设目标比较明确,但在草地开发建设及管理利用方面,缺乏定量分析和有效、周密的系统设计,致使不少地方超载、过牧,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本文依据寒山流域天然草地、林间草地牧草的生长规律,确定了该流域草地生物量动态方程,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以草定畜,实行轮封轮牧的合理经营模式,将草地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合理地解决了在保土保水条件下畜牧发展与饲草利用的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15.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衡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指标,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绿色TFP尤为关键。现有文献在测算省域绿色要素生产率时忽视了各省份之间的异质性,生产率指数基于以自身为参照的距离函数,导致结果不能相互比较,无法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政策建议。本文提出了一种可以测算各省份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对提升全国绿色TFP贡献率的新方法,主要基于稳健型整体方向性距离函数和整体Luenberger绿色生产率指标,将中国整体作为统一的方向衡量各省份对全国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使得各省份的效率值具有可比性。通过分析中国31个省份2001—2016年畜牧业绿色TFP的增长变化,研究发现:1)从整体上看,样本期我国畜牧业绿色TFP的年均增长率为5.01%,其中经济效率对畜牧业绿色TFP的贡献率达88.83%;技术进步对绿色TF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8.65%。2)从区域上看,我国畜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和中部地区畜牧业发展快于西部地区。3)我国畜牧业绿色TFP增长存在改进空间,且环境效率改进空间大于经济效率,东部地区经济效率改进空间趋小,畜牧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出现弱脱钩状态;中部地区经济效率与环境效率均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西部地区经济效率及碳减排还有一定改进空间。因此,为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畜牧业绿色TFP应加快由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向注重环境改善转变,加强绿色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同时要突破城乡及区域要素流动制度障碍,提高人均畜牧产值来推动畜牧业区域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划区轮牧理论的祁连山北麓牧区动态草畜平衡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恢复和保护祁连山北麓草地生态系统,建设生态畜牧业,该文以肃南县祁连山北麓牧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划区轮牧理论模拟不同降水情景下轮牧区理论载畜量并分析现状牧区草畜平衡状况,分析理论载畜量下轮牧牧区产草需草过程,进行牧区动态草畜平衡分析,并与传统方法和基于关键场理论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肃南县祁连山北麓牧区降水量极大地影响着牧区理论载畜量,宜将平水年理论载畜量100.9万标准羊单位作为今后牧区畜牧业管理的主要参考指标;2015年牧区同时存在牲畜超载和欠载并且冷暖草场理论载畜量差异较大,应在后期发展中注重调整当前的畜牧业发展结构和合理配置冷暖草地资源。通过3种方法的草畜平衡动态对比分析,基于划区轮牧理论方法不仅能保证不同轮牧区的草畜动态平衡,且能保持饲草的高效利用,在轮牧区草畜平衡分析计算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海南农牧生产体系氮素养分流动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氮素是生命活动必须的元素之一,然而一定区域内过多的氮素输入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本研究以热带地区的海南岛为研究对象,明确其农牧生产体系氮素流动过程和特征,分析氮素输入和输出量变化关系及其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以期优化农牧体系养分管理,为制定海南省农牧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运用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NUFER)并结合Origin和ArcGIS等软件分析海南地区1987-2016年间农牧生产体系氮素养分流动时空变化特征,同时首次对海南省农牧生产体系内部氮素流动在理想与实际情况下的时空变化做出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地区30年间农牧生产体系氮素总输入量由134.15 Gg增长到406.39 Gg,总输出氮素由84.75 Gg增长到307.77 Gg。30年来,农田生产子系统氮素利用效率由12.39%增长到20.54%,动物生产子系统氮素利用率由6.10%增长到13.88%,农牧结合体系氮素利用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由1987年的12.84%增加到2016年的21.63%。空间上,农田生产子系统中,氮素总输入与总输出项中增幅最高的分别是澄迈县和琼海市,五指山市两项增长均最低;动物生产子系统中,氮素总输入与总输出项增幅最高的分别是文昌市和儋州市,五指山市两项增长均最低。1987-2016年海南岛农牧生产体系氮素投入持续增长,氮素利用率低下,空间差异较大,土壤氮素盈余量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农田生产子系统与动物生产子系统出现较严重的脱节。因而,为提高海南地区氮素流动效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应注重提高本地饲料产量、合理使用肥料、循环利用畜禽粪尿,进一步优化农牧业发展布局,建立农牧结合的高效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计算了毛条等5种灌木和杨树等4种乔木在整地,栽培,抚育管理和采伐等各个环节的人工,畜工和机具投能量,对各种林木的活立木和薪材产能做了对比分析,分析了沙打旺,紫花苜蓿和红豆草生产的人工种子投能和畜力,幼畜,鸡蛋和畜禽类等产能,在分析家畜,家禽投能结构与产能关系的基础上,对畜牧业子系统能量流做了系统分析,建议发展养羊和畜牧,限制和减少兔,鸡的饲养量。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户的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析法,以新疆尉犁县达西村40个典型农户的农业生态系统为对象,分析了农田、果园和畜牧业等亚系统能量流动途径、人工辅助能投入、能量产出、能量结构偏差以及能量转化效率等能流特征。结果表明:农户生态系统是综合经营性的、既保留有传统农业精华又具有现代农业特点的系统。由于人工辅助能投入、有机能投入偏低,农田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率和产出水平都处于较低水平。增加人工辅助能投入、提高有机能投入比例能够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增加能量产出。初级生产系统和次级生产系统之间结构比例不协调、能流结构偏差很大,既造成初级生产提供的生物能流失和浪费严重,又使初级生产系统缺乏足够的有机肥源。扩大农户畜禽饲养规模,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是优化农户生产结构、协调各亚系统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向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Low input grazing-based meat production is often practised on land where alternative land use is restricted and where high biodiversity warrants specific environmental payments. Although these systems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external nutrient inputs, significant nutrient losses may occur per unit of produce, even though losses per unit area are low. If the aim is to have animal production without further eutrophication of watercourses, these losses should be minimized,. However, if nutrient-poor grasslands characterized by high biodiversity are the aim, some losses must be accepted to balance nutrient inputs by atmospheric deposition. The impact of grazing animals on nutrient dynamics in grasslands i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and options to further improve nutrient management are discussed. It is concluded that nutrient management should largely be addressed indirectly through management of animal behaviour in relation to grazing and supplemental feeding, as well as through optimization of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livestock size. A case study indicated that N losses from a cattle farm could be reduced considerably by these means, while animal production could actually be improved. Sustainability issues and trends in legislative and social pressures on low input grazing-based systems of animal production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nutrient management and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