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的生态经济效益与技术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在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的试验结果,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探讨了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的生态、经济效益,归纳提出了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的4项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高寒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具有农业与牧业兼业,耕地与草地交织的特点.畜牧业的发展主要靠草地提供饲草和农作物副产品提供饲料.但由于草地破坏严重,影响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本文以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地区为例,分析了退耕还草与发展畜牧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代士良  马礼  刘云亮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119-8121
研究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养分的相互关系,可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合理利用土地提供科学依据。以位于冀北高原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康保县为例,对其3个综合农业区相互毗邻的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土样采集,通过土样的化验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为退耕还林地〈撂荒地〈耕地〈退耕还草地〈天然草地;土壤全氮含量为退耕还林地〈退耕还草地〈撂荒地〈天然草地〈耕地;土壤速效氮含量为退耕还林地〈耕地〈退耕还草地〈天然草地〈撂荒地;土壤速效磷含量为天然草地〈退耕还林地〈退耕还草地〈耕地〈撂荒地;土壤速效钾含量为退耕还林地〈耕地〈退耕还草地〈天然草地〈撂荒地。综合可知,3个不同农业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北部低山丘陵区〈中南部波状平原区〈东部缓坡丘陵区;土壤全氮含量为北部低山丘陵区〈中南部波状平原区〈东部缓坡丘陵区;土壤速效氮的含量为北部低山丘陵区〈中南部波状平原区〈东部缓坡丘陵区;土壤速效磷含量为北部低山丘陵区〈东部缓坡丘陵区〈中南部波状平原区;土壤速效钾在3个农业区含量相当。对比分析不同农业区土壤养分状况,为合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当地经济效益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2005,(11):27-28
一、西北地区饲草、饲料发展趋势 1.将会出现饲草料产品的高峰期 当前饲草料来源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退耕还草地区将有大批干草进入国内外市场,这主要在西北农牧交错带中水土流失严重及风沙为害引发沙尘暴的地区.那里大力种草,以蓄水、拦沙、固土、改善生态环境与养殖草食家畜为目标.例如陕西省黄土高原大于25°的陡坡耕地有167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1.4%,正在陆续退耕还草还林,2001年已退耕310万亩.又如沙源治理大力种草,在内蒙古化德县,作为环北京沙源治理工程,2001年已退耕种草1.02万亩等.  相似文献   

5.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退耕方式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退耕还林、退耕还灌、退耕还草不同退耕方式对土壤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耗水主要靠降水满足;3种不同退耕方式的植被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均随降水量而变化;土壤表层(0~30 cm)水分含量相差不大;在30~100 cm土层,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始终高于灌木地和草地,草地的最低;对于0~100 cm土层,林地相对于灌木地和草地能更好地维持土壤水分;2005年3种退耕方式的植被在生长季中对水分的消耗均超过降水补给.  相似文献   

6.
大同市地处山西省北部,属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为了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在开发建设中保护环境,对大同市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善建议。结果表明,大同市生态环境属于中度脆弱,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退耕还草是该地区生态治理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7.
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对土壤微生物量CN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牧交错带以小麦为对照,研究了退耕还草对土壤微生物量 C、 N的影响.结果表明, 0~ 20 cm土层微生物量 C、 N的大小顺序为混播草地 >相应的单播草地 >小麦地.不同单播处理对土壤 0~ 20 cm微生物量 C、 N影响明显.无芒雀麦+冰草( 1∶ 1)在增加土壤微生物量 C、 N方面效果较佳.一个生长季结束后,单播牧草比小麦能更好地提高土壤的微生物量 C、 N.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生态退耕前后农牧交错带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方法]以宁夏盐池县为案例区,利用土地利用类型的年转移率、耕地适宜性特征和能值分析,定量分析在生态退耕前后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变化特点。[结果]建设用地扩展占用耕地的趋势逐渐增强;生态退耕后,耕地面积仍然大于宜农地面积;耕地农业化学物质的投入逐渐加大,单位种植业能值产出所需的农业化学物质能值投入不断增加。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波动降低。[结论]监管建设用地的开发和利用、深化生态退耕政策,根据降雨量控制单位种植业能值产出所需的农业化学物质能值投入是提高农牧交错带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自然地理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长期不合理利用,导致这一地带人地关系恶化,成为我国北方主要沙源地、贫困带和生态难民源地.本文通过对近10a来察右后旗大九号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深入调查研究,得出结论: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人口持续迁出、农民非农收入增加,耕地面积大幅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调查研究安徽长江流域区域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国务院提出的综合治理长江的方针 ,从农牧渔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退田还潮,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的“三退三还”基本原则以及农业发展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退耕还草战略的意义,指出了退耕还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退耕还草工作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述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方法]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降水及水源涵养、气候和覆被4个方面的影响出发,对我国农牧交错带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农牧交错带研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结果]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不够深入和全面。建议:目前我国的农牧交错带研究应围绕怎样解决农田和草地退化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对农牧交错带研究较薄弱的方面进行多领域融合式的深入分析;将农牧交错带的研究成果充分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提高生产力等实际生产生活中;将农牧交错带各方面的研究归结到全国以至全球的高度上,进行各领域更加全面的延伸。[结论]为我国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农牧交错带的草牧业文化为研究对象,选择雁门关草牧业演变的独特视角,对雁门关过渡带农牧业的历史发展过程、发展现状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通过雁门关草牧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文化传承,着重考证文化这一重要因素对草牧业发展、演变的影响,为农牧交替区草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晗  郝建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778-12781
[目的]综述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方法]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降水及水源涵养、气候和覆被4个方面的影响出发,对我国农牧交错带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农牧交错带研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结果]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不够深入和全面。建议:目前我国的农牧交错带研究应围绕怎样解决农田和草地退化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对农牧交错带研究较薄弱的方面进行多领域融合式的深入分析;将农牧交错带的研究成果充分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提高生产力等实际生产生活中;将农牧交错带各方面的研究归结到全国以至全球的高度上,进行各领域更加全面的延伸。[结论]为我国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农牧交错带的草牧业文化为研究对象,选择雁门关草牧业演变的独特视角,对雁门关过渡带农牧业的历史发展过程、发展现状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通过雁门关草牧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文化传承,着重考证文化这一重要因素对草牧业发展、演变的影响,为农牧交替区草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记述了蚤草(Pulicaria prostrata(Gilib.)Ascher)(菊科)、黄花羊角蒿(Incarvillea sinensin var. przewalskii(Batalin))(紫葳科)和坚硬女娄菜(Silene firmaSieb et Zucc.)(石竹科)3种植物的分布新纪录。蚤草是黄土高原植物新记录,蚤草在国内分布于新疆北部和西部,在黄土高原于宁夏海原南部的月亮山首次发现。黄花羊角蒿,早记载于甘肃兰州市,后记载于宁夏罗山,调查表明广泛分布于西北部农牧交错带东部海拔1 200~2 000 m丘陵地区。坚硬女娄菜首次记录于陕北靖边、吴起、志丹的西北农牧交错带地区。  相似文献   

17.
数字     
<正>1500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五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综合治理等7项工程,将成为甘肃省推进生态扶贫的主要抓手。其中,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将向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力争到2020年退出25度以上坡耕地、  相似文献   

18.
李嫱  王绍斌  王嘉  琚慧媛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578-6579
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较为广泛,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概述。  相似文献   

19.
杜雄  张立峰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2):2788-2795
 【目的】讨论华北农牧交错区以退耕为特征的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演替与增进机制,为区域保持持久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提供思路和技术依据。【方法】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在退耕后的生态系统中,退耕子系统的生物生产力比农作子系统降低38.34%~72.3%,其主要功能应偏重社会性的资源环境生产力,使理想中的“退耕-还草-养畜-赚钱”的良性循环难以实现。伴随退耕子系统的分化,农作子系统在自然与社会资源等方面汇集叠加,为退耕区域生态系统启动经济生产力新属性的阶跃奠定了基础。实证研究表明,通过退耕子系统与农作子系统的再度耦合,以及通过同田块创造以水肥为中心的微域生境分化与作物生产耦合,可使系统经济生产力提高8.85~13.35倍。【结论】退耕后生态系统的结构重建与开放运行,发挥市场经济下区域间互补性合作生产优势、建立开放式农牧生产结构,是华北农牧交错区系统生产力增进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在地区国民经济和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农牧交错带发展饲用作物,能够建立以种植业为基础的生态系统,既能综合发展农业生产和拯救生态资源的恶化,又能通过养殖业加工增值,实现农牧结合良性循环,并提高农牧交错带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牧交错带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共存永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