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处西北内陆的半干旱与干旱气候区的甘肃省,降水资源少且分布不均,水资源的配置必须在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必要用水和社会经济合理用水的同时,大力节约并逐步压缩农田灌溉用水。外流河流域的降水首先为当地的植被耗用,剩余的才形成可供开发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水资源配置的顺序是:当地植被耗水,当地社会经济用水,最后形成干支流出境的径流供中下游地区使用。内陆河流域首先满足居民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再满足工业用水,最后供给农业;同时,内陆河流域用水量的最高开发利用率应不超过70%,并确保生态环境的耗水不低于水资源总量的50%。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的现状,提出在沙漠绿洲地区应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城市,治理污水,保护水源涵养林,保护沙漠生态,调整水价,提高节水意识  相似文献   

3.
大同市是全国10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上,主要存在着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用水效率低下、水体污染加剧、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采取增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意识、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开辟新的水源、加大节水治污力度、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构建有力的法制保障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淤地坝拦泥蓄水及其水资源利用潜力,为淤地坝水资源利用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本文通过调查法对甘肃省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现状、拦沙数量及空间分布、水资源利用效益和利用潜力进行分析。[结果] 截至2019年底甘肃省共建成淤地坝1 600座,其中大、中、小型坝各为559,452,589座;坝控面积4 101 km2,总库容4.82×108 m3,其中设计拦泥库容2.29×108 m3。目前拦泥库容1.43×108 m3,占设计拦泥库容的62.37%;拦泥库容中,大、中、小型坝各占80.86%,13.21%和5.93%;泾河流域、黄河干流、渭河流域、洮河流域各占71.46%,13.91%,12.72%,1.91%。由于流域产沙量减少,大型坝平均淤积17 a后(平均设计淤积年限15 a)剩余拦泥库容占设计拦泥库容的43.88%;中型坝平均淤积后(平均设计淤积年限10 a)剩余拦泥库容占设计拦泥库容的38.81%。全省淤地坝剩余拦泥库容8.62×107 m3,可作为今后蓄水利用的潜在库容。目前,淤地坝蓄水主要用于应急抗旱、农业及果园高效节水灌溉、土地多种经营及经济综合开发、畜禽养殖、淤地坝田园综合开发利用等。庆阳、平凉、天水和定西市安定区今后可开发用于人饮备用水源地、提灌补灌工程水源地、水体养殖(鱼塘)的淤地坝数量共147座。[结论] 为满足当地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对淤地坝的社会需求,对有蓄水用水需求的区域,应提高新建坝的设计标准,建设可长期蓄水的高标准淤地坝;对已建成的大中型淤地坝进行提质改造,保证淤地坝坝体、防洪及水资源利用的安全性,同时建立淤地坝风险管控预警机制,有效化解缺水地区淤地坝蓄水用水与防汛管理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太原市是水资源极为匮乏的城市之一,针对水资源总量少、人均水资源量极低、天然降水分布集中以及长期采煤影响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的现实,从水资源管理角度出发,分析了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提出了水资源规划应把握的重点,探讨了加大宣传、队伍建设、加强领导和部门协调等基础性工作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水资源变化与生态环境时空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河西走廊地区2003—2015年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时空关联关系进行分析,为该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GRACE重力卫星数据、TRMM降水数据与MODIS的植被指数数据,通过线性回归与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别对河西走廊整体、3个流域分区和像元尺度的水资源变化与生态环境时空变化规律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年尺度上河西走廊及3个流域分区的水储量均呈现下降趋势,黑河流域与石羊河流域下降速度最大。研究区历年降水趋势稳定无明显变化,植被呈正增长趋势。月尺度上水储量变化与降水量和植被指数呈正相关,年尺度上水储量变化量与降水量不存在相关关系,与植被指数年均值存在高度负相关,并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尺度效应。[结论]研究区人工植被尤其是耕地的快速、持续上升,加大了水资源的消耗,造成水储量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7.
长治市是北方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地区之一,通过对区域水资源的特点,利用现状及近、远期供水需求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善水生态环境,拓展区域空中人工增雨开发,煤水资源保护利用,拦蓄洪水资源以提高区域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并通过完善科学管理体系,建全水市场运作机制,利用水权的合理有偿转让引导水资源利用按效益最大化准则运行来促进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黑河是西北地区较大的内陆河,是河西人民的生命线,过去由于人们保护意识差,致使上游的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之中游地区人口剧增,耕地扩大,生产生活用水大量挤占了生态用水,导致下游内蒙古额济纳旗东、西居延海先后干涸,草原沙化严重,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从而严重影响到了我国西北、华北乃至东北地区的环境质量。为了遏止这一局面,改善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实施跨流域调水,启动了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进一步加大了保护和改善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特别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建设,中游地区进一步调整农作物结构,完善水利设施。强化节水措施,从而实现跨流域调水,改善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本文围绕科学合理地配置黑河水资源这一中心,简要概述了黑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深刻分析了中上游地区黑河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详细论述了保护和改善黑河中上游生态环境,进一步调整农作物结构,完善了水利设施,强化节水措施,科学合理地配置水资源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水资源是影响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瓶颈因子。通过分析西部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认为这些问题都与水因子有关 ,进一步分析了西北水资源利用的状况 ,提出科学利用西北地区水资源的途径。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有以水为切入点 ,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 ,才能改善西北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新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资源是影响新疆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新疆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均与水资源有关,进一步分析新疆水资源利用的状况,提出科学利用新疆水资源的途径。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以水资源为切入点,科学地开发利用,才能改善新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有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布局要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兼顾区域特点,要明确每个监测站点的具体任务和监测重点,对不同的监测内容应明确其主要监测方法。开展水土保持监测与公告,应正确认识监测在整个水保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处理好时与段的关系、点与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科学系统地阐述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与内涵 ,辩证地分析了植被建设、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荒漠化防治等与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同时对生态环境用水的水量需求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河西走廊水资源变化对环境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对河西走廊干旱系统的主要制约要素——水资源的变化进行了纵向比较研究,探讨了水资源变化对环境生态的影响,提出了干旱系统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重点讨论了实现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安定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效与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定区发扬“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坚持“水保立区、农业稳区、工业富区、科教兴区、依法治区”的发展战略,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 176 km2,治理程度达65.7%,年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5 640 t/km2下降到现在的2 700 t/km2,年减少进入黄河的泥沙约1 000万t。马铃薯、畜草、劳务三大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 593元。介绍了区内水土保持发展概况、取得的成效和今后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玛纳斯河流域经过近 5 0年的开发治理 ,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引水、蓄水、配水灌溉体系。人工绿洲代替了荒漠 ,人工植被代替了荒漠植被 ,有效地利用了干旱地区最宝贵的水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建议尽早开展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规划。  相似文献   

16.
黄河河口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是黄河河口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通过分析河口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沙变化特点及生态环境现状,指出目前该地区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探讨了问题存在的根源,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