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常规淹水栽培和无水层灌溉栽培条件下,秸秆还田的水稻有效穗、结实率、产量都比不施秸秆的处理提高,油菜秸秆和小麦秸秆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不同利用方式以覆盖效果较好.水稻有效穗、结实率、产量等以常规淹水栽培处理较?舷 高.秸秆还田处理的后茬油菜产量比不施秸秆的提高1.8%~9.3%.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半干旱地区如何节水种稻,试验以垦稻12和龙粳21两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3个灌溉处理(湿润、间歇和常规灌溉),通过田间小区对比,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水稻品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株高降低,有效分蘖茎数增多,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根冠比增大,产量提高。其中间歇灌溉处理产量最高,垦稻12和龙粳21产量分别较常规灌溉增产22.8%和20.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不同灌溉方式对旱直播稻的综合效应,以指导寒地旱直播的生产,进行了大田试验,研究了旱直播喷灌、旱直播稻控制灌溉、旱直播稻间歇灌溉和移栽常规灌溉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旱直播喷灌、旱直播控制灌溉、旱直播间歇灌溉分别比移栽常规灌溉节水90.5%、84.1%和77.8%,产量比移栽常规灌溉水稻降低19.6%、15.4%和18.0%,经济效益比移栽常规灌溉水稻提高2.6、3.6和3.3倍。旱直播控灌水稻产量高于其它直播稻的原因是其有效分蘖率、有效穗数和千粒重高,更有利于直播稻高产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为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方式,以29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计2个处理,常规灌溉(和普通水管理相同)、节水灌溉栽培,每品种6行,行长10m,3次重复,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育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常规灌溉下水稻株高、分蘖一直大于节水灌溉,两者变化的趋势相同。常规灌溉下水稻最高茎数、最高分蘖数、分蘖穗数均大于节水灌溉,且最高茎数、最高分蘖数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分蘖穗比例、有效分蘖率、成穗率均表现为节水灌溉高于常规灌溉,且有效分蘖率、成穗率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节水灌溉下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均高于常规灌溉。相关分析可知,两种灌溉方式下水稻产量与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关系密切。说明节水灌溉方式下对水稻株高的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灌溉方式的不同不会改变水稻分蘖基本的规律,只会影响水稻分蘖增加或减少的幅度,进而影响到有效分蘖率,最终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5.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汕优10号、923、珍汕97B3种不同水稻品种在常规淹灌、间歇灌溉和旱种3种灌溉方式下的生长、产量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汕优10号与923两品种在间歇灌溉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而珍汕97B的产量则是淹灌处理的最高;3个品种的最低产量均出现在旱种处理。生理研究的结果表明,与常规淹灌相比,汕优10号与923两品种的间歇灌溉处理水稻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提高,氮素吸收及利用率增强,后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旱种处理虽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也有显著提高,但其氮素吸收与利用受到严重影响,后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小,颖花形成能力及有效穗数较低,导致产量显著下降。3品种以杂交稻汕优10号抗旱性最强。  相似文献   

6.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天津农业科学》2016,(1):106-110
为探讨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水分管理方式,通过盆栽试验,以中优849为材料,研究了常规淹水灌溉、干湿交替灌溉和湿润灌溉3种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分蘖动态、生长、产量、产量构成和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淹水灌溉处理相比,干湿交替灌溉能促进分蘖,分蘖发生早,对株高无明显影响,而湿润灌溉不仅造成前期茎蘖增长慢,茎蘖数下降,而且还会影响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干湿交替灌溉能增加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使产量提高12.63%,而湿润灌溉的结实率较低,产量降低8.71%。不同水分管理对穗长、千粒质量影响不大。干湿交替灌溉下稻米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高于常规淹水和湿润灌溉,但垩白率和垩白度低于常规淹水和湿润灌溉。在水稻生产中以干湿交替灌溉取代常规淹水灌溉不仅可促进水稻生长、提高产量,而且还可以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水稻节水灌溉技术与常规灌溉技术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处理Ⅰ水分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灌溉田,处理Ⅱ常规灌溉田。结果:处理Ⅰ用水量5060立方米/公顷,处理Ⅱ用水量为6240立方米/公顷,每公顷节水1180立方米/公顷。水稻生育期调查结果,处理Ⅰ较处理Ⅱ分蘖期提前2天,齐穗期提前3天,成熟期提前4天。处理Ⅰ较处理Ⅱ株高增加2.3厘米,穗长增加1.6厘米,每平方米穗数增加26穗,穗着粒数增加6.1粒,结实率提高2.6%,增产率达5.93%。结论: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比常规灌溉技术节约用水量,并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8.
选用3个氮高效水稻品种(武运粳7号、南光和4007)和1个氮低效水稻品种(Elio),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7个施氮水平(0、60、120、180、240、300和360kg·hm-2)下水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茎蘖变化动态、库容量以及光合产物和根系伤流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7个施氮水平下氮高效水稻品种的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Elio,籽粒产量的差异主要是由穗数决定。Elio的最大茎蘖数与氮高效水稻差异不显著,但其成穗率仅为25%左右,而3个氮高效水稻的成穗率为35%~49%,最终导致氮高效水稻的库容量大,差异呈显著水平。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差异不显著,但齐穗期后Elio的群体光合速率下降比4007快;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齐穗前的生物产量无差异,齐穗期后氮高效水稻品种的生物产量显著高于Elio。与地上部分生长相对应的是,从分蘖期到齐穗期后30d氮高效水稻4007的根系伤流强度显著比氮低效水稻Elio高。  相似文献   

9.
从灌溉方式、品种类型、栽插密度和施肥量研究了对水稻汕优63和盐粳2号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库限制型品种盐粳2号,常规灌溉的产量高于节水灌溉;源限制型汕优63,节水灌溉的产量与常规灌溉相近.在中肥条件下,常规灌溉的产量高;在高肥条件下.节水灌溉的产量接近或超过常规灌溉.在节水灌溉时,增加栽插密度有明显的“以密补水”的作用.节水灌溉区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减少,结实率相应提高,但千粒重在两类灌溉方式处理间差异甚小.  相似文献   

10.
肥水耦合对盐碱地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农业科学》2017,(6):18-22
采用裂区设计,以吉粳511和吉粳809为试验材料,研究肥水耦合对盐碱地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肥料与水分处理间在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有效分蘖数、结实率和产量上均存在耦合效应。其中两个品种均以减氮22%,传统灌溉方式下水稻产量最高。间歇及控制灌溉均不利于盐碱地水稻稳产及增产。  相似文献   

11.
不同灌溉方式对南方优质食味晚籼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明南方优质食味晚籼稻产量、品质对不同灌溉方式的响应特征。【方法】于2018—2019年在江西农业大学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上高创新基地,开展不同灌溉方式对优质食味晚籼稻产量及稻米品质影响的大田试验,水分处理设置常规灌溉(CK)、持续淹水灌溉(CFI)和间歇灌溉(AWD),供试品种为优质食味籼稻泰优871与普通食味籼稻荣优华占,分析测定稻田水分利用率、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结果】不同灌溉方式对供试品种的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存在显著影响,且2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与CK和CFI处理相比,2年AWD处理总水分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8.2%—62.5%、41.2%—91.7%。相比CK,AWD与CFI处理有增加2个供试品种产量的趋势,但优质食味籼稻品种产量无明显变化,仅2018年普通食味籼稻品种产量在AWD处理下增加显著,增产原因主要在于每穗粒数增加明显。AWD处理总体有利于稻米加工品质,而与CK和AWD处理相比,CFI处理则显著降低了稻米的垩白率和垩白度,有利于外观品质的改善。不同灌溉处理下不同食味类型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存在年度间差异,2019年AWD较CFI处理显著增加了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同时,2年AWD较CFI处理也显著增加不同食味类型品种的胶稠度、峰值黏度及崩解值,且降低了消减值,提升了稻米的适口性,而CFI处理较CK与AWD处理则显著增加稻米的蛋白质含量,但不同灌溉方式对优质食味籼稻品种直链淀粉、营养品质与稻米RVA谱特征值的影响效应要高于普通食味籼稻品种。【结论】间歇灌溉处理提高了供试品种的水分利用率,有利于增加优质食味籼稻产量,改善了稻米加工,但不利于外观品质的改善,同时间歇灌溉处理可降低消减值及稻米蛋白质含量,提升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及崩解值,有利于改善稻米蒸煮食味的适口性;而持续淹水灌溉有利于改善稻外观品质。间歇灌溉方式可作为南方优质食味晚籼稻品种高质高效的节水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2.
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目的】探讨协同提高产量和稻米品质的灌溉技术。【方法】以扬稻6号(籼稻)和扬粳4038(粳稻)为材料,自移栽至成熟设置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水势达到-15 kPa再灌水)处理,以农民习惯灌溉为对照,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产量与品质的形成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提高了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叶片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根系中吲哚-3-乙酸和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的产量较农民习惯灌溉增加了6.16%—11.6%。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还显著提高了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清蛋白、谷蛋白以及稻米淀粉黏滞谱(RVA)的最高黏度和崩解值,降低了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垩白度、醇溶蛋白含量和消减值。两品种结果趋势一致。【结论】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可以显著提高产量并改善稻米品质,根系和冠层性能的改善是上述两种灌溉方式增加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if super rice could better cope with soil water deficit and if it could have better yield performance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WUE) under 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AWD) irrigation than check rice. Two super rice cultivars and two elite check rice cultivars were grown in pots with three soil moisture levels, well watered(WW), moderate water deficit(MWD) and severe water deficit(SWD). Two cultivars, each for super rice and check rice, were grown in field with three irrigation regimes, alternate wetting and moderate drying(AWMD), alternate wetting and severe drying(AWSD) and conventional irrigation(CI). Compared with that under WW, grain yield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under MWD and SWD treatments, with less reduction for super rice than for check rice. Super rice had higher percentage of productive tillers, deeper root distribution, higher root oxidation activity, and greater aboveground biomass production at mid and late growth stages than check rice, especially under WMD and WSD. Compared with CI, AWMD increased, whereas AWSD decreased grain yield, with more increase or less decrease for super rice than for check rice. Both MWD and SWD treatments and either AWMD or AWSD regim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UE compared with WW treatment or CI regime, with more increase for super rice than for check ric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uper rice has a stronger ability to cope with soil water deficit and holds greater promising to increase both grain yield and WUE by adoption of moderate AWD irrigation.  相似文献   

14.
以冈优527、D优363、汕优63为材料,设4个不同水分灌溉方式,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下水稻生育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湿润灌溉(前期) 浅水灌溉(孕穗期) 干湿交替灌溉(抽穗-成熟期)的灌溉方式,可促进叶片和根系生长,剑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高,有利于干物质积累;植株生理活动旺盛;其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均高于淹水灌溉。湿润灌溉有利于根系生长,延缓根系和叶的衰老;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比淹水灌溉略高。旱种抑制水稻根系生长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比淹水灌溉显著降低。因此,湿润灌溉(前期) 浅水灌溉(孕穗期) 干湿交替灌溉(抽穗-成熟期)的灌溉方式更有利于稻株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提高。冈优527、D优363的水分利用率显著高于汕优63。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与持续淹水灌溉相比,节水灌溉能够提高水分利用率。但是,节水灌溉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以探明节水灌溉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综合效应。【方法】 在本研究中,以持续淹水灌溉为对照,节水灌溉为处理,筛选出了34篇文献,建立了包含263对观测值的数据库。利用Meta分析方法,针对不同试验类型、节水灌溉类型、种植制度、水稻类型、节水灌溉时期、土壤全氮、土壤质地、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次数,探究了节水灌溉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 从总效应来看,与持续淹水灌溉相比,节水灌溉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均无显著影响。从不同的节水灌溉类型来看,与持续淹水灌溉相比,轻度节水灌溉显著提高了稻米糙米率(+0.9%)、精米率(+1.5%)和整精米率(+2.3%),对水稻产量、垩白粒率、垩白度、长宽比、直链淀粉、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是,重度节水灌溉显著降低了水稻产量(-22.1%)、糙米率(-2.7%)、精米率(-2.7%)和整精米率(-3.6%),同时显著增加了稻米垩白粒率(+28.0%)和垩白度(+46.7%),对稻米长宽比、直链淀粉、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显著。此外,从不同的种植制度来看,与持续淹水灌溉相比,在我国双季晚稻区进行节水灌溉显著降低了稻米蛋白质含量(-9.8%);而在双季早稻区、中稻区和单季稻区进行节水灌溉对稻米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显著。【结论】 与持续淹水灌溉相比,轻度节水灌溉显著提高了稻米加工品质,对水稻产量、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影响不显著;重度节水灌溉显著降低了水稻产量、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对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影响不显著。本研究结果为评估节水灌溉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秸秆还田是促进农田养分循环的重要方式,也对提升农田地力有较好效果。以南方典型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设置三个秸秆还田水平和两种水分管理方式的两因子田间定位试验,于定位试验开展后的第5年通过测定早稻和晚稻季稻田土壤无机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动态、植株吸氮量动态以及收获期主要土壤肥力因子、水稻产量和植株各部分氮素累积量,分析秸秆还田与水分管理制度下水稻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土壤p H,长期淹水较之间歇灌溉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在氮肥用量一致条件下,早稻季秸秆还田降低了分蘖期土壤氮素有效性,导致水稻生育期内氮素吸收量显著下降,且显著降低水稻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较对照下降2.0~7.6个百分点,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降低。晚稻季秸秆还田提高了生育期内土壤氮素有效性,显著提高了水稻生育期内氮素吸收量,增加水稻产量且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较对照提高8.6~13个百分点,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间歇灌溉和长期淹水灌溉两种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早稻季秸秆还田配合长期淹水灌溉将加剧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下降。双季稻稻田实行间歇灌溉下的早稻季秸秆不还田、晚稻季秸秆全量还田(6 t/hm2)有利于获得较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不同灌溉方式对寒地粳稻抗旱生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东农425和东农427为试验材料,在水稻全生育期内以土壤水势为灌水衡量指标,研究了五种不同灌溉方式对寒地粳稻抗旱生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处理的叶片脯氨酸(Pro)、丙二醛(MDA)积累量、变化幅度基本趋势为:旱作>重干湿交替灌溉>轻干湿交替灌溉>中干湿交替灌溉>常规灌溉,重干湿交替灌溉和旱作处理显著增加了叶片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叶片脯氨酸、丙二醛含量与植株抗旱性及产量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脯氨酸含量相关性显著;重干湿交替灌溉和旱作处理的叶绿素(Chl)含量明显低于常规灌溉及轻干湿交替灌溉、中干湿交替灌溉处理,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轻干湿交替灌溉、中干湿交替灌溉处理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反而高于其他处理。中干湿交替灌溉处理能够显著增加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叶绿素含量与植株抗旱性及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中干湿交替灌溉处理是较为合理的灌溉方式,即田间土壤水势灌溉下限不应低于-20kPa。通过对植物抗旱性及抗旱相关生理指标的分析得出东农425的抗旱性较东农427强。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双季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模拟我国南方双季稻作区不同的水分条件,设置4种灌溉处理,研究不同的灌溉条件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灌和天灌的叶面积在抽穗期达到最大.而湿灌和配灌在孕穗期达到最大,此后叶面积减小的趋势表现为天灌最快,淹灌最慢。早稻以淹灌的生物量最大,而晚稻以配灌最大;早稻各处理产量差别不大,以淹灌的产量最高,天灌的产量因水文年型不同而有较大的波动,晚稻各处理的产量差别加大,特别是天灌,产量难以保证,最大减产率达到22.9%,而配灌产量最高;各处理多年平均灌溉水分生产率为1.48kg/m^2,早稻较晚稻高,其中湿灌的水分生产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采用塑料大棚遮挡自然降水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分胁迫下8个甜玉米品种散粉至吐丝间隔期(ASI)、营养器官和产量构成因素性状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各品种的散粉至吐丝间隔期(ASI)受到不同程度的延迟,营养器官和产量构成因素性状指标呈下降趋势。轻度干旱对各甜玉米品种上述性状的影响较小,中度干旱对其影响比较大,与正常水分条件相比部分品种受到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以散粉至吐丝间隔期(ASI)、产量及产量的耐旱系数为主并结合营养器官形态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耐旱性综合评价较为可行。粤甜13号和正甜38号耐旱性相对较好,在生产中可作为耐旱节水型的品种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夜间增温下农田管理(节水灌溉/晚播)对稻-麦轮作农田作物产量及CH4和N2O排放的影响,采用2因素2水平试验设计进行田间模拟试验。夜间温度设2水平,即常温对照(CK)和夜间增温(NW),用铝箔膜夜间(19:00—次日6:00)覆盖植株冠层模拟夜间增温。水稻季水分管理设2水平,即常规灌溉(F,间歇淹水,5 cm水层)和节水灌溉(M,湿润,无水层);冬小麦季播期设2水平,即正常播期(NS)和晚播(LS)。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夜间增温或湿润灌溉均降低水稻生物量和产量,降幅分别为14.69%~18.16%和7.27%~9.14%;而增温下适度晚播则使冬小麦产量增加0.71%。与常温淹水灌溉相比,夜间增温或湿润灌溉均显著降低稻田CH4排放通量,但湿润灌溉下夜间增温则显著提高稻田CH4排放通量。常温对照下,与淹水灌溉相比,湿润灌溉使稻田CH4累积排放量降低79.46%,而使N2O累积排放量增加97.21%。夜间增温下,与淹水灌溉相比,湿润灌溉使稻田CH4和N2O的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39.98%和45.62%。晚播使麦田N2O累积排放量降低21.46%~53.77%。用持续变化全球增温/冷却潜势(SGWP/SGCP)评估稻田和麦田温室气体排放对稻麦系统增温潜势的贡献,各处理稻田CH4排放的贡献均为主导作用。夜间增温显著降低淹水/正常播期稻麦轮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显著增加湿润/晚播稻麦轮作系统的GHGI。研究认为,综合考虑产量和环境效益,水稻季采用常规灌溉和冬小麦季正常播种是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农田应对气候变暖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