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绵羊无浆体(Anaplasma ovis)高度保守的Groel基因,建立了快速、特异、敏感的绵羊无浆体检测方法。根据Gen Bank上登录的绵羊无浆体Groel基因序列(FJ460438),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绵羊无浆体PCR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试验及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能特异性地检测绵羊无浆体,与山羊无浆体、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牛无浆体、边缘无浆体、吕氏泰勒虫、绵羊泰勒虫、羊附红细胞体、弓形虫基因组均无交叉反应;该方法检测下限可达到7.7×10-15g·μL-1,比文献报道的PCR敏感10倍(77×10-15g·μL-1);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对81份羊临床血液样品检测结果表明,绵羊无浆体感染率为32.1%(26/81),高于文献报道的PCR(MSP4基因)检测结果(18.5%,15/81)。  相似文献   

2.
新疆山区草原牦牛革蜱感染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近几年来在新疆牦牛放牧区常发生由蜱虫传播的血液原虫病,对牦牛养殖造成严重的威胁.查清牦牛体表寄生的革蜱感染情况,能有效的对蜱传疾病进行综合防治.并为新疆媒介蜱虫及蜱媒病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跟从当地兽医人员及畜主从牦牛体表采集蜱虫800只,带回学校实验室,借助组织解剖镜及光学显微镜对采集于牦牛体表寄生的蜱虫进行鉴定和感染情况调查.[结果]牦牛体表寄生的革蜱种为高山革蜱(20;)、巴氏革蜱(20;)、银盾革蜱(21;)、草原革蜱(20;)和森林革蜱(19;).在观察分析其蜱种基本形态性状的同时,对其蜱种之间的气门板的形状,背突的大小,足第Ⅱ~Ⅳ胫节到前跗节是否有腹距等的“鉴别性”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建立了新疆革蜱类优势分布种的检索表.[结论]经此次调查及鉴定发现其中高山革蜱、巴氏革蜱是首次发现寄生于牦牛体表的优势革蜱种,为进一步研究新疆革蜱类蜱虫的公害及其蜱媒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奶牛边缘无浆体病的PCR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嫩江市、大庆市和安达市奶牛场具有无浆体病症状奶牛血液样本,用PCR方法扩增边缘无浆体msp5基因,然后将扩增的DNA片段克隆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发现扩增的4个基因序列与标准边缘无浆体(Anaplasma.marginale)同源性均大于99.5%,与Genbank上已发表的边缘无浆体msp5基因序列同源性百份率均不低于95.8%,进而首次从分子水平证实黑龙江省存在奶牛无浆体病。  相似文献   

4.
电镜观察显示,人工感染边缘无浆体,多数位于红细胞内边缘部位,外面有一个不规则的边缘和一个界限膜,带有6个或7个周边突起.边缘无浆体内由3个、4个或8个初级小体组成.每个初级小体都有一个细胞壁和原生质的膜.初级小体有一个时呈卵圆形、或椭圆形。叵初级小体数目增加时,边缘无浆体大部份呈不定形,四角形或五角形.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内蒙古草原革蜱的发育生活史,同时为草原革蜱及其蜱传病的研究提供可控、充足的试验材料。对采自内蒙古地区的蜱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小鼠为唯一供血动物,在实验室自然光照条件下进行人工饲养,观察记录该蜱的生活史周期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草原革蜱;饱血雌蜱产卵期为13~18 d,日均产卵量约219枚,总产卵量达2 680~4 050枚;蜱卵经25~29 d孵化为幼蜱,孵化率达到93.33%;幼蜱吸血期为4~6 d,蜕化期为4~15 d,蜕化率达到80.89%;若蜱吸血期为4~8 d,蜕化期为12~21 d,蜕化率达到68.10%。说明成功建立内蒙古草原革蜱实验室人工饲养方法,明确从饱血雌蜱产卵至下一代成蜱平均需90.66 d。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湖羊血液无浆体病的流行情况,采用巢式PCR对采自河南省驻马店、洛阳、安阳、汝州市共4个地区湖羊的165份血液样品,基于无浆体16S rRNA和MSP4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共测出嗜吞噬细胞无浆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牛无浆体(A. bovis)和绵羊无浆体(A. ovis) 3种无浆体,阳性率分别为1. 21%(2/165)、9. 70%(16/165)和24. 85%(41/165);无浆体总阳性率为32. 73%(54/165)。表明湖羊无浆体感染普遍存在,不同饲养方式、不同年龄湖羊的无浆体阳性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病原真菌是一种具有致病性的真菌,对植物有极大的危害。DNA条形码技术是通过对足够变异、短、能够作为标准目的基因的DNA序列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未知物种进行快速、高效地分类和鉴定或者发现新物种的一项新技术。在介绍DNA条形码技术概况的基础上,对DNA条形码技术在病原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推进我国病原真菌DNA条形码在相关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肉牛的特点是:体躯丰满、增重快、饲料利用率高、产肉性能好,肉质口感好。肉牛不仅为人们提供肉用品,还为人们提供其他副食品。肉牛养殖的前景广阔。经济效果可观。肉牛无浆体病又称牛边虫病,是由无浆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和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高热、贫血、消瘦、黄疸。对其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治措施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巴州地区绵羊肺炎病原的流行情况,抽检240只患肺炎羊的脏器、血清、眼结膜拭子、鼻腔拭子样品,对脏器和鼻腔拭子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支原体抗体、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抗体、副流感病毒抗体、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采用荧光PCR方法对眼结膜拭子进行小反刍兽疫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发现,溶血性曼氏杆菌检出率27.1%,链球菌检出率21.6%,多杀性巴氏杆菌检出率17.9%,支原体抗体检出率16.7%,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抗体检出率40.0%,副流感病毒抗体检出率18.8%。溶血性曼氏杆菌检出率显著高于多杀性巴氏杆菌、支原体、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抗体检出率显著高于副流感3型病毒抗体检出率。表明巴州地区绵羊肺炎为多种细菌、病毒混合感染,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溶血性曼氏杆菌为其主要致病源。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阿克苏地区羊无浆体病流行分布情况,采用PCR方法对965份羊抗凝血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羊血液样品中检出2种无浆体,分别为嗜吞噬细胞无浆体和绵羊无浆体,阳性率分别为29.43%(284/965)和33.16%(320/9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2,P>0.05);舍饲和散养条件下,嗜吞噬细胞无浆体阳性率分别为4.04%(19/470)和53.54%(265/495)(χ2=284.35,P<0.05),绵羊无浆体阳性率分别为21.49%(101/470)和44.24%(219/495)(χ2=56.31,P<0.05)。调查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是羊无浆体病流行地区。  相似文献   

11.
该试验对重庆忠县感染山羊的无浆体主要表面蛋白4(MSP4)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对其系统进化、基因型以及推导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克隆的MSP4基因片段大小为870bp,CDS序列全长852bp,编码283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HQ840746.该序列与已公布的羊无浆体MSP4(AY702923,HQ456347,HQ661165)同源性最高,均达99.8%.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序列被聚类到羊无浆体群.抗原表位预测表明忠县山羊无浆体MSP4蛋白的优势B细胞抗原表位在N端第77-82(AGTALS),93-98(APSLSG),216-220(TAGLV)和244-249(GSTLAI)4个区段.本研究从分子水平证实重庆存在羊无浆体感染,我国羊无浆体至少有5个基因型,重庆山羊无浆体MSP4蛋白具有4个优势B细胞抗原表位,为羊无浆体病亚单位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舍饲小尾寒羊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l至12月对廊坊某羊场的舍饲小尾寒羊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3-9月份附红细胞体呈上升趋势,10-2月份附红细胞体呈下降趋势。证实了附红细胞体的感染情况与吸血昆虫出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新疆小麦品种(系)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低并分析相关基因变异类型和分布,为新疆小麦育种和品质的遗传改良奠定基础。【方法】 分别利用TaPod-A1TaPod-D1基因位点的显性互补功能标记TaPod-3A1/TaPod-3A2和TaPod-7D1/TaPod-7D6对113份新疆小麦品种(系)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合新疆小麦材料POD活性的测定结果,分析POD活性相关基因不同等位变异对小麦籽粒POD活性的影响,验证TaPod-A1TaPod-D1基因位点功能标记有效性的同时,对新疆小麦材料POD相关基因的等位变异分布频率进行分析。【结果】 新疆小麦品种(系)中,在TaPod-A1位点,具有TaPod-A1b基因型的小麦品种(系)POD活性(2 595.3 U/(g·min))极显著(P<0.01)高于具有TaPod-A1a基因型的材料(2 346.0 U/(g·min)),2种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6.3%和63.7%;在TaPod-D1位点,具有TaPod-D1b基因型的小麦品种(系)POD活性(2 503.9 U/(g·min))显著(P<0.05)高于具有TaPod-D1a基因型的材料(2 376.9 U/(g·min)),2种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6.9%和53.1%。在113份新疆小麦材料中,共检测到TaPod-A1a/TaPod-D1aTaPod-A1a/TaPod-D1bTaPod-A1b/TaPod-D1aTaPod-A1b/TaPod-D1b 4种变异组合类型,在新疆小麦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1.9%、31.9%、21.2%和15.0%。TaPod-A1b/TaPod-D1b(2 706.2 U/(g·min))类型的POD活性显著(P<0.05)高于TaPod-A1a/TaPod-D1a(2 283.6 U/(g·min))。【结论】 新疆小麦品种(系)以TaPod-A1a(低POD活性)和TaPod-D1a(低POD活性)等位变异类型为主;TaPod-A1TaPod-D1的功能标记均能较好的区分小麦籽粒POD活性的高低,将2个位点特异性标记结合起来使用,有效地筛选出高POD活性的材料,提高新疆小麦品种(系)优异等位变异的频率,促进新疆小麦品质的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DNA条形码技术用于鉴定新疆蝗蝻的可行性,同时对这些样本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利用目前广泛应用的DNA条形码识别技术,以新疆地区的蝗蝻为靶标扩增其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 I gene,mtD NA COI)基因(658 bp),联合运用相似性方法 (BLAST in NCBI and species identification tool at BOLD Systems v3)和NJ聚类分析对所获得的蝗蝻碱基序列进行物种鉴定,系统发育分析则采用ML建树法。【结果】研究表明所采集到的蝗蝻均能准确确定其分类地位;在系统发育分析中,如果按照国际通用OSF分类体系,Oedipodinae则为一单系群,而按夏氏分类体系,研究支持将原本属于斑翅蝗亚科的小车蝗属归为飞蝗亚科,有关的系统发育关系如下:(((飞蝗属+车蝗属)+小车蝗)+斑翅蝗属)。然而,按夏氏分类体系,网翅蝗亚科未能形成一单系群,其下五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土库曼蝗属+((草地蝗属+异爪蝗属)(戟纹蝗属+米纹蝗属)))。【结论】由此推断基于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及综合运用相似性方法和NJ聚类分析可以用于蝗蝻的快速准确鉴别,该方法在蝗虫早期防治过程的种类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系统发育分析中,658 bp的COI序列虽能解决部分系统发育问题,然而,丰富的样本量及包含更多系统发育信息的基因片段或数据集则有助于提供更全面正确的系统发育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新疆23个不同区域设采样点,共采集1 501个蔬菜样品,分析样品中51项农药残留,研究了不同种类蔬菜农药残留检出的规律性.结果表明,新疆不同区域蔬菜质量安全状况良好,合格率较高,部分蔬菜存在农药检出、超标现象,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蔬菜种类、生长季节及我国农药产业结构等因素有关.根据实验结果提出降低蔬菜农药残留的对策,以规范该区农药使用,提高蔬菜生产产量、质量及效益.  相似文献   

16.
在新疆23个不同区域设采样点,共采集1 501个蔬菜样品,分析样品中51项农药残留,研究了不同种类蔬菜农药残留检出的规律性。结果表明,新疆不同区域蔬菜质量安全状况良好,合格率较高,部分蔬菜存在农药检出、超标现象,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蔬菜种类、生长季节及我国农药产业结构等因素有关。根据实验结果提出降低蔬菜农药残留的对策,以规范该区农药使用,提高蔬菜生产产量、质量及效益。  相似文献   

17.
新疆地区四种草莓病毒病原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新疆草莓病毒病病源种类及田间发生情况,建立主要病毒病原多重RT-PCR检测体系,为无病毒草莓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利用已报道的4种草莓主要病毒病原4对特异性引物,分别对新疆主要草莓种植区采集表现疑似病毒病症状的草莓样品共450份,采用单一反转录PCR(RT-PCR)及多重PCR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检测,分析新疆草莓病毒病的发生情况。【结果】感染新疆草莓有3种主要病毒,南北疆15个不同栽培区均能检测出这3种病毒,每个采集地的病毒检出率均在26%以上。所有样品中病毒总检出率为64.22%;其中,草莓镶脉病毒(strawberry vein banding virus,SVBV)检出率最高,为51.78%;草莓斑驳病毒(strawberry mottle virus,SMoV)检出率为23.78%,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trawberry mild yellow edge virus,SMYEV)检出率为9.33%,草莓皱缩病毒(Strawberry crinkle virus,SCV)没有检出。病毒复合侵染率达18.45%,两种病毒病复合侵染检出率为16.67%,三种病毒病复合侵染检出率为1.78%;所有样品中对3种病毒的多重RT-PCR与单一RT-PCR检测结果一致。【结论】新疆草莓受SVBV、SMoV和SMYEV三种病毒危害,单一病毒病感染率以及两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侵染率都较高,在无病毒种苗的培育和生产中加强病毒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线粒体DNAD-loop区序列分析研究不同羽色新疆鹅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方法]从新疆鹅核心群中随机选取灰羽、花羽、白羽新疆鹅各10只,共30只,作为试验材料,采集其翅下静脉血。运用DNA测序技术对新疆鹅线粒体DNAD-loop区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其多态性。通过与参考序列的对比分析,估计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结果]不同羽色的新疆鹅线粒体DNAD-loop区的A、G、C、T含量分别为28.85%、17.05%、25.38%和28.72%。平均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583和0.056。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新疆鹅与灰雁聚为一类。[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羽色的新疆鹅均起源于灰雁(Anser anser)。  相似文献   

19.
Detection of papillomavirus DNA in human semen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Human papillomavirus DNA has been detected in the semen of three patients, two of whom have severe chronic wart disease. These data support the contention that sexual transmiss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DNA could occur via semen, a possibility suggested by epidemiological data on the sexual transmiss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相似文献   

20.
部分新疆杏品种水不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不溶性固形物含量是杏干制备的一项重要指标。以14个华北杏为对照,研究了33个新疆杏品种的水不溶性固形物含量。结果表明,两大品种群的杏水不溶性固形物含量在总体上差异不明显,水不溶性固形物含量在品种间有明显差异。在新疆杏中,赛来克佳娜丽、卡巴克胡安娜、托户地库都、卡巴克西米西的水不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高于是2.5%,是比较理想的制干品种。不同成熟期的杏水不溶性固形物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从中熟品种群中选择高水不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品种最为有效。另外,采摘期也明显影响水不溶性固形物含量,制备杏干宜在八成熟时采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