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定量分析艾比湖地区荒漠草地和胡杨林地土壤甲烷排放通量的日变化,探讨影响土壤CH4排放的主要环境因子,为该地区环境因子对荒漠生态系统土壤CH4排放的影响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方法]采用静态暗箱法结合Li-7 700快速CH4分析仪测定荒漠草地和胡杨林地土壤生长季的甲烷排放通量,同步进行气温、风速、大气相对湿度等环境因子的观测.[结果]观测期内荒漠草地的平均通量为2.19μg/(m2·s),最大值为48.96 μg/(m2·s),最小值为-38.58 μg/(m2·s);胡杨林地的平均通量为-0.96μg/(m2·s),最大值为36.15 μg/(m2·s),最小值为-16.82 μg/(m2·s).荒漠草地CH4排放具有较明显的昼夜变化,呈双峰曲线;胡杨林地则不明显.荒漠草地、胡杨林地土壤CH4通量排放与不同深度土壤温度之间没有固定的关系.荒漠草地甲烷通量与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相关性高于胡杨林地,且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地表温度与甲烷通量相关性不强;大气相对湿度和风速与甲烷通量日变化之间相关均不显著.[结论]观测时间内的甲烷排放通量几乎为负通量,表明土壤以吸收CH4为主,故荒漠草地和胡杨林地均是甲烷的吸收汇.  相似文献   

2.
3种城郊防护林土壤呼吸与温湿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津市3种代表性的城郊防护林(杨树、火炬树、刺槐)为研究对象,利用便携式土壤碳通量全自动分析仪ACE进行定期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在2018年4—10月生长季3种城郊防护林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表现为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10:00—15:00,最小值出现在20:00—5:00。(2)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为明显的单峰曲线,杨树土壤呼吸速率在7月达到峰值,为3.80μmol/(m~2·s);而火炬树和刺槐土壤呼吸速率在8月达到峰值,分别为3.84、4.75μmol/(m~2·s);杨树、火炬树和刺槐的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分别为2.01、2.25、2.62μmol/(m~2·s),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3)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之间具有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P0.05),拟合度为78.8%~84.7%;与土壤湿度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拟合度为66.8%~90.2%。(4)对土壤呼吸速率和10 cm深度的土壤温度(T_(10))及5 cm深度的土壤湿度(M_5)之间进行多元线性拟合,相关系数为0.826~0.950,说明多元线性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土壤温度和湿度对土壤呼吸的协同作用,表明土壤温度和湿度是3种城郊防护林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3.
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规律,确定最佳观测时间。【方法】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华南地区马占相思人工纯林土壤3种温室气体CO_2、CH_4、N_2O通量进行连续观测。【结果】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3种温室气体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为CO2和N2O的排放源及CH_4的吸收汇,其通量日变化幅度分别为:401.33~555.59 mg·m~(-2)·h~(-1)、24.50~34.72μg·m~(-2)·h~(-1)和-10.96~-41.88μg·m~(-2)·h~(-1)。地表CO_2、CH_4通量和5 cm深土壤温度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相关,地表N_2O通量同温度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通过对矫正系数分析,综合考虑3种温室气体以及取样的可操作性,华南地区马占相思人工林雨季的最佳观测时间为09:00时左右。  相似文献   

4.
利用呼和浩特市2013年至2017年2种主要温室气体(CO_2和CH_4)的观测数据及同期气象要素观测数据,分析了2种温室气体的平均浓度的日、月、季变化规律及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的温室气体浓度低于全球水平。CO_2和CH_4呈现较为明显的日变化,两者的最小值均出现在午后15:00左右,最大值出现时间有所差异。不同季节的CO_2和CH_4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不尽相同。CO_2月均值最小出现在7月份,CH_4月均值最小出现在4月份,两者最大值均出现在1月份。CO_2浓度冬季最高而CH_4浓度在秋季最高,CO_2浓度夏季最小而CH_4浓度在春季最小。CO_2与气温具有明显的负相关,CH_4与日照时数具有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陇中旱作小麦农田不同生育时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旱区农业合理施用氮肥、减排温室气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长期施氮春小麦田为供试土壤,其中5个处理组氮肥投入量分别为0,52.5,105.0,157.5,210.0kg/hm~2.采用静态暗箱-气象色谱法测定旱作小麦农田土壤N_2O的排放通量,利用EGM-4便携式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测定小麦农田土壤CO_2的排放通量.【结果】春小麦全生育期内,不同施氮水平下N_2O排放通量变化趋势一致,其中在分蘖期(4月25日)、抽穗期(6月8日)和灌浆期(7月10日)出现排放峰,且灌浆期排放峰明显高于其他时期,出苗期出现排放最低峰.在灌浆期N_5处理组N_2O气体通量最高,其排放值为0.806mg/(m~2·h).CO_2通量变化在不同处理间较为一致,在分蘖期前变化幅度较小,至三叶期开始降低,其中N_1、N2处理组在三叶期到分蘖期CO_2通量变化幅度最大,分别从0.563、0.402μmol/(m~2·s)降低到0.238,0.183μmol/(m~2·s),其他处理变化幅度较小.相关分析发现,N_2O平均通量与各土层土壤温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与0~5cm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与5~10cm和10~30cm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6和0.105.CO_2平均通量与各土层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7、0.419和0.367;与0~5cm和10~30cm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9和0.385.【结论】在整个生育期内,小麦田N_2O和CO_2的排放量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共同影响.同时,小麦田不同施氮水平处理下N_2O的平均排放通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且N_5处理组N_2O排放量最高;小麦田CO_2的平均排放通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N_1处理组CO_2排放通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和顶空法测定了草海湿地CH_4、CO_2排放通量及沉积物孔隙水CH_4浓度。结果表明:草海湿地CH_4排放通量为0.50~8.57 mg/(m~2·h),浅水区轮藻(Charophyceae)+水葱(Scirpus validus Vahl)群落最大,落干区灯芯草(Juncus effusus L.)群落最低;CO_2排放通量为-59.62~547.33 mg/(m~2·h),干湿过渡区藨草(Scirpus triqueter L.)群落最大,沉水区光叶眼子菜(Potamogeton lucens L.)群落最低;沉积物孔隙水CH_4浓度剖面均值为2.07~3.81μmol/L,与CH_4排放通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轮藻+水葱群落藨草群落灯芯草群落光叶眼子菜群落,垂直剖面上从表层至底层逐渐降低,不同区域沉积物孔隙水CH_4浓度剖面变化规律并不一致。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沉积物DOC、SOC含量是影响草海湿地CH_4排放的重要因子,水位、生物量、沉积物pH值是影响CO_2排放的重要因子。沉积物DOC、容重、土壤pH值、CO_2通量、水位、土壤含水率、生物量、株高对沉积物孔隙水CH_4浓度分布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南岩溶丘陵区生长季漫长,而土壤表面CO_2、CH_4通量受地表植被覆盖的影响较大。为探究岩溶丘陵区生长季有植被覆盖(有草)和无植被覆盖(无草)的土壤表面CO_2、CH_4通量及其日变化特征,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重庆市南川岩溶丘陵区土壤表面CO_2、CH_4通量进行观测,结合土壤温、湿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溶丘陵区土壤表面在生长季表现为CO_2源、CH_4汇,有草的土壤表面CO_2通量明显高于无草土壤表面CO_2通量,CH_4通量则无明显差别,说明在生长季地表植被覆盖是影响土壤CO_2通量的重要因素,而植被覆盖对土壤CH_4通量无显著影响,土壤表面有草和无草的CO_2通量分别为552、352 mg/m2·h,CH_4通量分别为-80、-75μg/m2·h(生长季6个月平均值)。在生长季日变化尺度上,土壤也表现为CO_2源、CH_4汇,有草土壤表面的CO_2通量明显高于无草土壤表面CO_2通量,且二者的变化特征一致,CH_4通量受到植被覆盖的影响较小;生长季土壤CO_2、CH_4通量受土壤温、湿度的共同影响,其中土壤CO_2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即土壤温度升高会促进土壤CO_2通量的提高,而土壤CH_4通量与土壤温度无相关关系,即土壤温度对土壤CH_4通量无显著影响;由于生长季土壤湿度变化较土壤温度小,因此土壤湿度对土壤CO_2、CH_4通量的影响较土壤温度小。  相似文献   

8.
降雨和凋落物对人工杨树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科尔沁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中人工杨树林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5—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CO_2、CH_4和N_2O进行了原位观测,探究降雨和凋落物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实验共设3个处理:"Ⅰ-去除凋落物"、"Ⅱ-维持原状"和"Ⅲ-加倍凋落物"。结果表明:土壤状态较干燥的5月23日及7月20日雨后CH_4吸收值在短时间内均有所增加,土壤温度较高的7月20日雨后CH_4吸收值增长率远大于土壤温度较低的5月23日,土壤状态较湿润的8月4日雨后CH_4吸收值呈明显降低趋势;降雨前后CH_4通量均表现为吸收,且其吸收强度表现为: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生长季N_2O排放与CH_4吸收之间呈现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P0.05)。Ⅰ、Ⅱ、Ⅲ处理后生长季CO_2通量平均值分别为243.47、357.14、406.36 mg·m~(-2)·h~(-1),去除凋落物使土壤CO_2通量显著降低30.81%,加倍凋落物则使CO_2通量显著提高13.78%,去除凋落物处理对土壤CO_2通量的降低幅度远大于加倍凋落物对土壤CO_2通量的提高幅度;生长季土壤CO_2的温度敏感性(Q10)表现为:处理Ⅰ(1.070)处理Ⅱ(1.046)处理Ⅲ(1.011),不同凋落物处理下林地土壤CO_2通量对土壤温度响应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干早区内荒漠-湿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区域CO_2通量的研究提供支持。【方法】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对艾比湖地区荒漠-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观测,分析冬末-春季(3月21日5月20日)CO_2通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这一时期艾比湖地区荒漠-湿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变化范围为-1.035月20日)CO_2通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这一时期艾比湖地区荒漠-湿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变化范围为-1.031.04 mg/(m1.04 mg/(m2·s);冬末、初春表现为碳释放,春季为碳吸收;最大吸收值出现在5月19日的11:30,为-1.03 nag/(-·s),最大释放值出现在5月15日的23:00,为1.04 mg/(m2·s);冬末、初春表现为碳释放,春季为碳吸收;最大吸收值出现在5月19日的11:30,为-1.03 nag/(-·s),最大释放值出现在5月15日的23:00,为1.04 mg/(m2·s);白天碳吸收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夜晚在15℃C时CO_2释放量达到最大值。【结论】在整个时间段,初春、春季白天表现为碳吸收,夜晚为碳释放;白天NEE值表现为冬末>初春>春季,夜晚NEE值表现为冬末<初春<春季;冬末除正午左右生态系统表现为碳吸收,其余时间均表现为碳释放;总体表现为碳释放,释放总量为3.68 mg/m2·s);白天碳吸收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夜晚在15℃C时CO_2释放量达到最大值。【结论】在整个时间段,初春、春季白天表现为碳吸收,夜晚为碳释放;白天NEE值表现为冬末>初春>春季,夜晚NEE值表现为冬末<初春<春季;冬末除正午左右生态系统表现为碳吸收,其余时间均表现为碳释放;总体表现为碳释放,释放总量为3.68 mg/m2。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碳排放变化特征及O层土壤对土壤碳排放的贡献,以藏东南色季拉山主要类型森林(冷杉、杜鹃、高山栎、云杉)为研究对象,设置移除和保留O层处理,分别测定其土壤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供试的4种森林土壤均呈酸性(pH6.0),且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pH值逐渐增大;(2)土壤温、湿度变化具有单峰型日变化特征,最大值均出现在12:00—14:00,最小值出现在8:00—9:00;日变化尺度上,土壤CO_2排放速率同样表现为单峰型日变化特征,4种森林类型土壤CO_2排放速率均表现为保留O层移除O层O层,不同处理土壤CO_2排放速率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累计碳通量变化特征与土壤CO_2排放速率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以天津市2种城市绿地国槐梨树林(GL)和国槐银杏林(GY)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绿地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分析了土壤呼吸和土壤温度、土壤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城市绿地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多呈现单峰型,峰值于14:00—18:00出现,而在8月和10月日动态呈现非单峰型;(2)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动态呈现出单峰趋势,GY和GL分别在7月和8月达到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分别为2.26±0.19、2.46±0.27μmol/(m~2·s),2种城市绿地土壤呼吸均值均为2.51μmol/(m~2·s),但变幅不同;(3)城市绿地土壤呼吸速率与深度10 cm处土壤温度(T_(10))间的关系以二次模型拟合最好,而与深度5 cm处土壤湿度(M_5)间的关系以指数模型拟合最好;(4)对土壤呼吸速率和T_(10)、M_5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元线性拟合,相关系数达0.70以上,表明多元线性模型能更好地解释T_(10)和M_5对土壤呼吸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枸杞、柽柳、木槿、花椒、黄杨为试验对象,采用盆栽称质量法、CI-340光合测定仪测定灌木树种的蒸腾耗水特性。结果表明: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典型天气树种耗水量介于0.023~0.095 g/(cm~2·d)之间;7、8月份的耗水量最大;在整个生长季节,枸杞耗水量[0.089 g/(cm~2·d)]最多,木槿[0.083 g/(cm~2·d)]、黄杨[0.059 g/(cm~2·d)]和花椒[0.037 g/(cm~2·d)]次之,柽柳[0.026 g/(cm~2·d)]耗水量最少;枸杞、柽柳Pn日变化为单峰型,最大值分别出现在11:00、9:00,木槿、花椒、黄杨为双峰型,最大值出现在11:00;柽柳Tr日变化是单峰型,枸杞、木槿、花椒、黄杨是双峰型,柽柳峰值出现在11:00,为3.20 mmol/(m~2·s),枸杞、木槿、花椒、黄杨峰值在11:00、15:00;Tr总体表现为枸杞最高[3.33 mmol/(m~2·s)],其次是木槿[3.25 mmol/(m~2·s)]、黄杨[2.51 mmol/(m~2·s)]和花椒[2.32 mmol/(m~2·s)],最低的是柽柳[2.17 mmol/(m~2·s)];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Gs呈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Ci呈指数负相关;5个树种WUE均是7:00最高。综合分析可知,枸杞、木槿适应逆境能力强于黄杨、花椒、柽柳。研究结果可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绿地的科学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比新疆干旱区滴灌和传统灌溉对春小麦田土壤CO_2和N_2O排放通量及综合增温潜势的影响差异,旨在为该区有利于农田温室气体减排的农业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春小麦田中,设置滴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其中滴灌包含滴灌管间和滴灌管上2个不同的空间处理),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两种灌溉方式下不同处理的土壤CO_2及N_2O排放通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春小麦生长季,滴灌方式下土壤CO_2排放通量均值比漫灌减少了35.76%。滴灌管间和滴灌管上两个处理的土壤CO_2排放通量无显著差异,均值分别为906.28、838.25 mg·m~(-2)·h~(-1),但均与漫灌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滴灌方式下土壤N2O排放通量达74.81μg·m~(-2)·h~(-1),比漫灌增加25.87%。滴灌管间和滴灌管上处理土壤N_2O平均排放通量均高于漫灌,分别为85.76、63.62μg·m~(-2)·h~(-1),3个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滴灌和漫灌方式下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 188.68、3180.91 g·m~(-2),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88.62、160.60 mg·m~(-2),滴灌方式下春小麦田土壤CO_2和N_2O的综合增温潜势比漫灌减少983.55 g CO~(-2)·m~2。相关性分析表明,滴灌管间处理土壤CO_2排放通量与大气温度及5、10 cm地温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P0.05),与10~20 cm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呈极显著相关(P0.01);漫灌方式下,0~10 cm和10~20 cm层土壤水分显著影响土壤N_2O排放通量(P0.05);滴灌方式下滴灌管上处理的0~10 cm层土壤水分与土壤N_2O排放通量显著相关(P0.05),滴灌管间处理的10~20cm层土壤NH_4~+-N含量是影响N2O排放通量的显著因素(P0.05)。  相似文献   

14.
采用箱法对栗钙土、灰钙土、粗骨土和山地灰褐土4种有代表性的干旱土壤表面CO2通量进行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土壤(粗骨土和山地灰褐土)的通量显著大于草原土壤(栗钙土和灰钙土)。干旱区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平均值为230.05 μmol/(m2·h),变化范围为-147.27~2 319.55 μmol/(m2·h)。不同土壤类型之间存在差异,粗骨土(351.82 μmol/(m2·h))山地灰褐土(347.33 μmol/(m2·h))栗钙土(193.36 μmol/(m2·h))灰钙土(162.37 μmol/(m2·h))。土壤表面CO2通量存在季节变化,趋势呈“S”形。9月份最高(516.79 μmol/(m2·h)),以土壤向大气释放为主;1月份最低(-7.09 μmol/(m2·h)),以大气进入土壤为主;具有春夏秋冬交替规律,与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表面CO2通量稍有后滞。全天候土壤表面CO2通量呈“山峰”形变化,04:00最小(154.13 μmol/(m2·h)),12:00最大(349.65 μmol/(m2·h)),具有昼夜交替规律,比气候日变化稍有滞后。影响土壤表面CO2通量的环境因子有地表空气温度、土壤温度(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壤含水量(0~10 cm、10~20 cm和20~30 cm);其中,地表空气温度、土壤温度(0~10 cm、10~20 cm和20~30 cm)和土壤含水量(0~10 cm)分别与土壤表面CO2通量呈正相关关系,而10~20 cm和20~30 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与土壤表面CO2通量呈负相关关系,地表空气相对湿度与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关系不显著。大气与土壤之间的CO2存在双向转移机制,CO2不仅从土壤向大气转移,而且也从大气向土壤转移,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差异性分布,导致温带和寒带地区的土壤具有平衡大气CO2浓度的功能,是温带、寒带地区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5.
玉米秸秆还田对黑土碳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态箱法测定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耕作措施下东北春玉米生长季土壤CO_2排放。结果表明,种植玉米的黑土CO_2排放通量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02:00—06:00;秸秆还田处理CO_2排放通量日变化较不还田处理波动大。玉米生育期土壤CO_2排放量呈显著的季节变化:春季玉米播种期及秋季玉米收获期土壤CO_2通量低,排放峰值出现在温度、降水量较高的7月末,秸秆还田处理的CO_2排放峰值高于相应不还田处理。土壤CO_2排放总量受秸秆还田和耕作措施影响显著,免耕秸秆还田、翻耕秸秆还田、翻耕、免耕等4个处理的总排放量分别为9.41、8.91、7.33、6.43 t/hm2,免耕排放总量最小;秸秆还田处理CO_2排放总量较相应的不还田处理多排放1.59~2.98 t/hm~2;但若将不还田处理秸秆焚烧,其CO_2排放总量达到17.78~19.48 t/hm2,是秸秆还田的2倍左右。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减缓因秸秆焚烧而增加的CO_2释放量,且对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DLT-100FMA快速甲烷分析仪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生态系统进行定位连续观测,分析兴安落叶松生态系统甲烷(CH_4)的日变化、月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生长季不同月份兴安落叶松CH_4浓度的日变化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00和13:00左右。2)CH_4浓度的月变化呈现先减少后增大的规律,5月平均浓度为1.350mg·m~(-3),6-9月分别为1.332、1.330、1.336mg·m~(-3)和1.349mg·m~(-3),11月为1.384mg·m~(-3),7月最低为1.330mg·m~(-3)。3)CH_4浓度随气温的升高而降低,相关关系为:y=7E-07x~3+1E-05x~2-0.001 8x+1.358 3(R~2=0.638 5,P0.01);CH_4浓度随着空气湿度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湿度低于9 285.71mg·m~(-3)时,CH_4浓度随湿度增大而降低;湿度高于9 285.71mg·m~(-3)时,CH_4浓度随湿度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樟子松光合日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之间的作用关系。[方法]通过研究4年树龄的樟子松光合日变化特征,设置接种彩色豆马勃菌[Pisolithus tinctorius(Pers.)CokerCouch](接菌组)和不接菌(对照组)2种处理,采用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樟子松08∶00—18∶00的净光合速率(Pn)及其参数,研究其光合日变化特征。[结果]对照组和接菌组的Pn日变化绘制的都是"双峰"曲线。对照组的Pn是0.89~6.67μmol/(m~2·s),接菌组的Pn是0.51~10.90μmol/(m~2·s),最小值均出现在18∶00,最大值均出现在09∶00。接菌组Pn的日均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影响Pn的环境因子存在共线关系。得到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方程,对照组:Pn=-120.96+63.083Cond-0.157Ta+8.06Ls+0.001PAR-0.05Ca+1.644RH(R~2=82.9,F=161 279.83);接菌组:Pn=5 910.823+92.104Cond-11.807Ta+12.622Ls-0.006PAR(R~2=0.92.7,F=2 045.23)。通过通径分析得到对照组环境因子对Pn的通径系数(直接作用)的顺序是CondTaLsPARCaRH,间接通径系数(间接作用)的顺序是RHPARTaCaLsCond;接菌组环境因子对Pn的通径系数大小顺序是CondLsPARTa;间接通径系数顺序是LsPARCondTa。接菌组RH、Ca不是限制因子。[结论]试验结果为不同处理下影响Pn的主导因素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于2014年3~5月通过室外定位观测10年生岩茶生长季节土壤呼吸速率从8:00到18:00的动态变化,探讨了岩茶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岩茶3~5月生长季节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范围为0.63~3.56 μmol CO2/m2·s,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在1.74~2.52之间.岩茶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趋势为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小值出现在8:00,土壤呼吸速率在4、5月明显增大.茶园土壤呼吸速率与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关系,且10~15 cm深度的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最为显著.Q10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在3月及较深土层较大.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在室外条件下系统地研究了北美引种的红花槭Acer rubrum‘Red Sunset'和‘October Glory'两个品种以及挪威槭A.platanoides‘Crimson Sentry'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红花槭的两个品种的光补偿点相似,为20~50μmol/(m~2·s),挪威槭‘Crimson Sentry'较低为0~20μmol/(m~2·s);红花槭2个品种的光饱和点相同,为1 500μmol/(m~2·s),挪威槭‘Crimson Sentry'的光饱和点为900μmol/(m~2·s);3种槭树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是不对称的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1:00左右和16:00左右;红花槭‘Red Sunset'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和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趋势一致;红花槭‘October Glory'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和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趋势相近,峰值出现时间稍有不同,分别是9:00和16:00左右;挪威槭‘Crimson Sentry'气孔导度的日变化与红花槭‘October glory'的表现相似;红花槭‘Red Sunset'蒸腾速率基本呈现单峰曲线的趋势,峰值出现在12:00左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自然状态下研究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的霸王与白刺的光合日变化特征.【方法】采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分析仪测定光合日动态.【结果】霸王与白刺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峰值均出现在10∶00与16∶00,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且主要是由气孔因素引起的.白刺净光合速率日均值(4.91±0.74)μmol/(m2·s)大于霸王(3.24±0.76)μmol/(m2·s);2种植物蒸腾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10∶00与16∶00,白刺蒸腾速率日均值(4.15±0.31)mmol/(m2·s)大于霸王(2.44±0.33)mmol/(m2·s);霸王与白刺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结论】相同环境条件下霸王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白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