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估传统轮作方式对西洋参参田土壤中真菌群落的影响,为研究老参田土壤改良制定合理轮作提供依据。采用基因间隔序列(ITS)测序分析新茬地西洋参采收后大田土(A组)、轮作1年大田土(B组)、轮作2年大田土(C组)、未种植过西洋参的大田土(D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差异,采用FUNGuild解析大田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结果表明,随着传统轮作年限的增加,大田土壤真菌群落整体多样性及丰富度渐次增加。测序结果表明,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西洋参大田土壤真菌群落中的优势菌门,在各组土壤中所占比例约为50%。毛壳菌属(Chaetomium)、镰刀菌属(Fusarium)、被孢霉属(Mortierella)、Saitozyma、unclassified_f_Chaetomiaceae为老参田土壤优势属,随着轮作年限的增加,优势菌门和优势属门丰度出现一定的差异。西洋参老参田土壤真菌以腐生型为主,其次是病原菌型,菌群功能呈现渐次性变化。新茬大田土与传统轮作参田土壤中微生物组成和结构均具有明显差异,对于探究参田土壤改良种植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也为建立西洋参与农作物的合理轮作制度提供了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有机质含量农田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土壤微生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对土壤健康有重要的生物指示功能。比较东北不同有机质含量农田黑土间土壤微生物的生态特征,为维持或提高东北农田黑土的生态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利用Biolog法与常规分析方法相结合测定空间移位(嫩江、北安、海伦、德惠、梨树)5年后5种不同有机质含量农田黑土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活性、群落结构及其代谢特性。【结果】土壤微生物量碳、基础呼吸、细菌数量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真菌数量则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且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北安土壤与其它土壤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平均色度变化表明,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北安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代谢能力高于有机质含量最低的梨树土壤;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有机质含量农田黑土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不同,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北安和嫩江黑土中的土壤微生物对a-丁酮酸、腐胺、D,L-a-甘油的利用能力较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北安农田黑土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最高。【结论】在外界环境一致的条件下,农田黑土有机质含量不同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功能及其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3.
东北黑土微生物群落对长期施肥及作物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为表征长达35年轮作与施肥条件下东北黑土微生物群落特征,解析长期施肥及作物对土壤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东北黑土微生物群落变化与施肥及不同作物间的相互关系,为进一步改良耕作制度与施肥方式提供依据。【方法】依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长期定位试验站,选取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季的4个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处理(CK)、有机肥处理(M)、无机肥处理(NPK)和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MNPK)的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处理前加字母m表示玉米季样品,加字母s表示大豆季样品。借助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和Real-time PCR技术,以16S rRNA基因为分子标靶,研究作物与施肥方式对黑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分析群落变化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结果】玉米季土壤16S rRNA基因拷贝数(6.32×10~8—8.83×10~8/ng DNA)比大豆季的低(0.96×10~9—2.30×10~9/ng DNA);玉米季土壤微生物多样性(ACE指数为3 674.58—4 034.84)也低于大豆季(ACE指数为4 167.47—4 887.36);玉米季的细菌丰度以Acidobacteria(24.47%—27.90%)最高,而大豆季丰度最高的是Proteobacteria(27.78%—34.40%),Bacteroidetes和Actinobacteria丰度在两季作物中差异明显。同一作物季的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处理的16Sr RNA基因拷贝数高于无机肥处理,且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的微生物α多样性指数也比无机肥处理的高(sMNPK的Chao1指数比sNPK高出11.89%);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群落组成存在差异,Alphaproteobacteria在sMNPK和sNPK处理的相对丰度分别比sCK增加3.31%、5.24%;Gammaproteobacteria在sMNPK和sNPK处理均比sCK处理增加1.72%和1.2%,二者相对丰度变化大。相关性分析显示,16Sr RNA基因拷贝数与土壤硝态氮和速效钾正相关;微生物菌落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结论】东北黑土不同作物季和不同施肥均会影响土壤微生物丰度、α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有机肥无机肥配施能够有效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微生物的丰度和多样性,并提高土壤p H,减缓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土壤微生物区系是表征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角度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对热区农田土壤健康的影响,为优化槟榔林下间作香露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方法】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设置槟榔单作(DB)、香露兜单作(DX)和槟榔间作香露兜(JZ)3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等指标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探究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驱动土壤微生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因子。【结果】槟榔间作香露兜对真菌群落的影响较小,却显著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指数。槟榔间作香露兜显著提高土壤细菌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所有土壤样品中的细菌群落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相对多度分别为22.59%、19.60%、16.66%和16.11%。尽管间作模式不改变细菌群落多度,却相比于槟榔单作显著提高酸杆菌门细菌多度75.09%,同时降低厚壁菌门细菌多度75.42%。相关性分析与RDA分析结果共同表明土壤细...  相似文献   

5.
溶磷菌对大豆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添加外源溶磷菌wj1和wj3对大豆根际土壤的影响及其改良盐碱土的可行性,以吉林省主推高产高油大豆品种"吉育406"为材料,将wj1和wj3菌液施入到不同处理的土壤中,分析外源溶磷菌对不同生育时期大豆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豆生长的R2和R6两时期,混合菌能显著增加黑土中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蛋白酶的活性;菌株wj1在整个生育期内提高了黑土磷酸酶活性;黑土添加溶磷菌对大豆根际各种微生物数量均有提高;菌株wj1有利于促进黑土中溶磷菌和自身固氮菌数量的增加,添加wj3和混合菌对整个生育期内土壤中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数量增加效果明显;添加溶磷菌可显著增加混合盐碱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改善土壤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加菌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未接菌处理差异明显;V3-R6,黑土与混合土壤加菌处理均提高了土壤Shannon指数与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增强了混合盐碱土中微生物代谢能力。添加外源溶磷菌可有效增加黑土及混合盐碱土土壤微生物数量,使土壤营养水平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东省不同区域菜园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群落结构的特点与差异.【方法】采用Biolog生态微平板方法分析广东的粤北、粤东、粤西和粤中4个不同区域菜园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群落结构.【结果和结论】4个不同区域的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c Intosh指数变化趋势均不同,反映微生物活性的AWCD表现为:粤北粤东粤西粤中,表明不同区域菜园土壤微生物在碳源利用能力、微生物丰度等方面存在差异.4个区域土壤微生物对6类31种碳源的利用程度存在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4个区域土壤微生物代谢基质主成分1的贡献率为54.76%,主成分2为13.25%;主成分1载荷0.18以上的基质有22种,主成分2有15种;碳源在主成分分离中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是氨基酸类、羧酸类、酚类和碳水化合物类碳源.表明不同区域菜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模式及代谢功能不同,即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娄)土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及其机制,以"国家黄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24a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T-RFLP),结合其他常规分析,研究(土娄)土不施肥(CK)和3种常用施肥方式[单施氮肥(N)、平衡施化肥(NPK)、高量有机无机肥配施(M2)]对土壤主要化学性状及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施肥方式均对土壤主要化学性质影响显著,其中施M2能明显改善土壤肥力;与CK处理相比,M2和NPK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质量分数和微生物量氮质量分数显著增加,而N处理无显著变化;N处理的Shannon指数和Evenness指数较CK处理分别显著降低6.1%、5.8%,施NPK和M2有利于维持土壤微生物丰富度和均匀度。M2处理对(土娄)土微生物群落结构有积极影响,而N处理效果相反。RDA分析表明,与CK处理相比,N和M2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且M2处理变化程度较大。长期不同施肥可对(土娄)土细菌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土壤主要化学性状的改变是其主要原因。总之,NPK和M2处理都能较好地维持(土娄)土微生物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8.
通过水稻连作对江苏地区稻田土进行不同的处理大田实验,探讨3种耕作方式对江苏地区稻田土细菌微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本实验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测序技术对细菌的16S保守区进行了测序,研究了轮作、连作1年、连作3年3种状态下,稻田土细菌微生物的变化。结果显示:轮作的土壤环境微生物处理丰富度(Chao1和Ace)远高于连作,连作1年和3年的土壤,在细菌门和属水平的群落结构分析显示,连作后的土壤中放线菌的比例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套种大豆对猕猴桃林下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的影响,分析猕猴挑林下种植大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未种植大豆的猕猴桃林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为研究猕猴桃种植土壤微生态改良和绿色种植以及提高偏远山区土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猕猴桃林下不同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群落丰度,分析猕猴桃林下土壤样品与套种大豆的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群落丰度与结构组成的差异性,探究猕猴桃林下套种大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采集种植大豆和未种植大豆的猕猴桃林下土壤样品进行预处理、DNA 提取和 PCR 扩增,再基于 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纯化和定量,建库测序,数据分析,了解不同样本土壤微生物群落分类结构、丰富度和多样性,确定优势菌群。【结果】通过Tags 丰度和 OTU 的质控与统计的结果显示,种植大豆的土壤(EK)扩增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未种植大豆土壤(CK);多样性分析显示,EK 和 CK 的微生物群落构成差异明显;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EK 和 CK 在科、属、种水平上占据的比例平均值分别为 27.06% 和 28.11%、32.66% 和 29.33%、0.46% 和 0.37%,EK 土壤微生物群落在属、种水平上均高于 CK;6 个土壤样品共得到 651 883 条有效序列,经聚类后 EK 与 CK 分别获得 4 740 个和 4 551 个 OTU;LEfSe 分析结果显示,CK 有 19 个优势菌群,而 EK 有 41 个优势菌群,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 EK 的优势门,根瘤菌科剑菌属(Ensifer)的剑菌(Ensifer adhaerens)为 EK 的优势菌。【结论】猕猴桃套种大豆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以及土壤优势菌群数和有益菌群。综上,猕猴桃林下套种大豆对改善土壤的有效成分和提高土壤肥力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应用氯仿熏蒸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研究了菜地土和松林土喷施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杀虫剂后,土壤微生物量和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菜地土喷施Bt杀虫剂后,土壤微生物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松林土喷施Bt杀虫剂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2种土壤均在喷施1 315 ghm-2的Bt杀虫剂后,微生物量碳达到最大值。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菜地与松林土壤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图谱带型有较大的差异,菜地土壤细菌群落具有更高的丰富度。土壤类型是决定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性的关键因素,Bt杀虫剂梯度喷施并不足以形成新的群落结构。菜地土喷施Bt杀虫剂后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上升(P<0.05),而松林土则表现出显著下降(P<0.05)或不变的趋势。图3表3参20  相似文献   

11.
1、土壤及有机肥备存蔬菜育苗用的土壤应选择近年来未种过蔬菜的大田土,以沙壤土为最佳,多年种植蔬菜的菜园土,虽然土壤肥沃,物理结构好,但病源菌较多,往往导致苗期病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微生物角度探究有机种植方式的优越性,揭示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环境因子,为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有机种植与常规种植方式的0~15和15~3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基于db RDA分析明确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土壤环境因子。【结果】2种种植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以细菌高于真菌。有机种植表层0~15 cm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和物种的均匀度均较高,且与其他土层有显著差异(P<0.05,下同)。2种种植方式均表现为细菌以变形菌门、真菌以子囊菌门为优势菌门。有机种植方式显著提高细菌群落中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真菌群落中担子菌门和球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其中15~30 cm土层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0~15 cm,而真菌2个菌门的相对丰度在不同土层间未表现出明显差别;常规种植则明显增加细菌中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及真菌中被胞菌门、壶菌门和捕虫霉门的相对丰度。有机种植能增加土壤中Haliangium和Mortierella等有益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常规种植则显著提升土传病害致病菌Ralstonia及植物病原菌Fusarium、Colletotrichum的数量和丰度。dbRDA分析表明,土壤环境因子对细菌群落的影响依次为全氮>全磷>有机质>pH>全钾,土壤环境因子对真菌群落的影响依次为全氮>全磷>pH>有机质>全钾。pH、有机质、全氮和全磷是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结论】不同土层起核心作用的微生物群落存在明显差异;有机种植能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菌群的丰度,降低土传病害及致病微生物的丰度。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和p H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3.
植物种类、品种是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因素。为了明确不同种香草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差异,利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分析墨西哥香草兰、帝皇香草兰、大香草兰、大花香草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4种香草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总碳源能力不同,帝皇香草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增长速率最快,在整个培养周期均显著高于大香草兰及大花香草兰;帝皇香草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多聚物类碳源利用能力最强,墨西哥香草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酚酸和胺类碳源利用能力最强;墨西哥香草兰和帝皇香草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大香草兰及大花香草兰,其中,帝皇香草兰McIntosh指数分别比大香草兰和大花香草兰高39.5%和65.4%,墨西哥香草兰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3种香草兰;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种香草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与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相关的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5.45%,碳水化合物、羧酸和氨基酸是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的主要碳源。综上,4种香草兰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能力及群落功能多样性不同,帝皇香草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最高。  相似文献   

14.
以东北典型黑土区表层(0~10 cm)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和Biolog-ECO微平板法,通过平均颜色变化(AWCD)、丰富度指数、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Mc Intosh指数和碳源利用率等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生物炭添加量对黑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黑土耕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平均颜色变化,随培养时间呈现对数变化规律,在"拐点"处(168 h)平均颜色变化的范围为0.56~0.98,且以SA2处理(质量分数为2%)最高;(2)土壤微生物Mc Intosh指数表现出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平均颜色变化范围为5.61~8.53,同样以SA2处理最大;(3)外源生物炭对黑土耕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微生物对碳水类和胺类碳源的利用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大量研究表明,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中微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特征影响不同,为探讨这种影响差异是来自生物炭类型还是土壤本身特征,选择红壤和黑土两类典型土壤同时开展了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微生物量及其群落结构的影响作用研究,为生物炭在不同类型农田土壤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采用玉米秸秆生物炭(炭化温度500℃)作为供试材料,分别按照炭土质量比0、1%、2%和4%施用于红壤和黑土中,通过41d的好气培养试验,研究生物炭对土壤pH、有机碳(SOC)、全氮(T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的影响,以及磷脂脂肪酸(PLFA)表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时间尺度变化规律来看,两类土壤中SOC和TN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土壤NH_4~+-N、NO_3~--N、MBC以及MBN呈现波动性变化规律,这与土壤中可利用态碳氮养分消耗有关。从生物炭添加效果来看,生物炭对两类土壤生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差异显著:生物炭能够显著提高红壤pH,达1.9%~17.0%,而对黑土pH影响不明显;生物炭能显著提高红壤和黑土中SOC含量,对红壤SOC的提升潜力更大,达18.6%~85.7%,而对NH_4~+-N和NO_3~--N含量影响不显著。生物炭会降低红壤中MBC、MBN和PLFA含量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降低幅度分别为17.4%~50.2%、19.8%~23.9%、24.9%~43.1%,对细菌/真菌没有显著影响;然而,生物炭的添加能够提高黑土MBC、MBN和PLFA含量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PLFA总量是对照的1.2~1.6倍,并增加微生物群落结构中细菌的比例。施用生物炭能够改善红壤和黑土的养分状况,且对有机质含量较低的酸性红壤的提升潜力更强;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短期影响受特定土壤生化性质影响很大,其长期作用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集贤县地处三江平原的高阶地,全县有耕地126万亩,主要耕地土壤类型是黑土和草甸土,其中黑土占全县耕地的41.4%,草甸土占全县耕地的37.2%,二者  相似文献   

17.
以东北典型黑土区表层(0~10 cm)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和Biolog-ECO微平板法,通过平均颜色变化( AWCD)、丰富度指数、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和碳源利用率等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生物炭添加量对黑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黑土耕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平均颜色变化,随培养时间呈现对数变化规律,在“拐点”处(168 h)平均颜色变化的范围为0.56~0.98,且以SA2处理(质量分数为2%)最高;(2)土壤微生物McIntosh指数表现出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平均颜色变化范围为5.61~8.53,同样以SA2处理最大;(3)外源生物炭对黑土耕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微生物对碳水类和胺类碳源的利用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会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发生改变,土壤微生物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质量及不同生态系统功能的演变.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三江平原3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农田、湿地、林地为研究对象,采集其中的原始湿地、开垦后改种大豆田、林地3种土壤,采用基于细菌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上述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并研究其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但土地利用方式明显改变了土壤细菌属的组成和丰度.结合Chao指数和ACE指数,发现农田细菌生物丰富度显著高于林地土壤及湿地土壤,3种土壤中辛普森(Simpson)、香农(Shannon)指数几乎相同,说明细菌群落多样性没有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值及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组成的重要驱动因子.说明土壤利用方式改变后改变了土壤pH值、含水率及土壤养分含量,从而对细菌群落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高通量测序技术可用于精确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角度阐释微生物肥料对有机农田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在红壤有机农田轮作种植条件下,施用微生物肥料后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指数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从6个有机农田根区土壤样本中获得7 729个细菌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简称OTU)和3 271个真菌OTU,细菌和真菌文库测序覆盖率均在99%以上。微生物肥料会显著降低土壤细菌和真菌种群多样性,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细菌群落丰富度,显著降低真菌群落丰富度;并减少根区土壤特有细菌和真菌物种数量。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是优势细菌,子囊菌门是优势真菌;微生物肥料会提高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9. 46%、9. 17%、129. 33%、165. 73%;但会降低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子囊菌门、接合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比对照组降低30. 14%、33. 50%、17. 27%、86. 33%。因此,施用微生物肥料可改变红壤有机农田根区土壤细菌和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有助于控制作物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20.
山地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土壤养分的指示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桂西北喀斯特山地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土壤养分的指示作用。【方法】采用经典统计分析与排序分析,连续3年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山地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与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①桂西北喀斯特山地草地土壤pH变化范围为7.01~7.87,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加,土壤养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不同土层土壤全磷差异均不显著(P0.05)。②土壤微生物以细菌数目最多,占到90%以上,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目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③根据培养第100小时的AWCD值计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H)、均匀度指数(E)、优势度指数(Ds)和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土层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差异均显著(P0.05);优势度指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土层优势度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④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数量均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贡献最大(其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⑤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均呈正相关(除了pH);沿着RDA的第1排序轴,随着显著性影响因子(土壤养分各指标)的增加,微生物丰富度指数逐渐增加。【结论】微生物丰富度指数与pH值呈负相关;其中全碳和全氮与丰富度指数相关性最大,全碳和全氮是影响该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