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polyhexamethylene biguanidine hydrochloride)与氟环唑(epoxiconazole)混配对水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毒力,旨在明确二者混配对水稻稻曲病菌的联合作用类型及最佳配比。结果表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氟环唑对水稻稻曲病菌的EC_(50)分别为44.111、1.743 mg·L~(-1),氟环唑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活性明显高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与氟环唑25:1配比表现为相加作用;5:1、10:1、15:1和20:1四个配比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配比为10:1和15:1的SR分别为1.64和1.66,增效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
采用室内生长速率法,研究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混配对橡胶树炭疽病菌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橡胶炭疽病菌的联合作用表现为拮抗性、加和性及增效性3种不同作用,不同的炭疽病菌株对同种配比的药剂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戊唑醇与苯醚甲环唑以1∶3混配对胶孢炭疽菌RC178的增效最明显;1∶3和2∶5混配时,对尖孢炭疽菌RC169增效最佳;2∶5混配时,对胶孢炭疽菌RC227增效最优。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烯肟菌胺与苯醚甲环唑不同比例混配对西瓜蔓枯病菌联合作用类型,采用含毒介质法测定了烯肟菌胺与苯醚甲环唑及其5 种配比对西瓜蔓枯病菌的毒力;并在田间测定了24%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西瓜蔓枯病防效。结果表明:烯肟菌胺与苯醚甲环唑及5:1、3:1、1:1、1:3 及1:5 混配对西瓜蔓枯病菌的EC50值分别是17.6、0.22、0.68、0.63、0.35、0.28、0.26 mg/L;共毒系数分别是182.70、134.63、124.16、104.33 和101.29。在西瓜蔓枯病发病初期连续喷施24%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有较好防效,推荐剂量为200~400 mg/L。烯肟菌胺与苯醚甲环唑5:1、3:1 及1:1 配比对西瓜蔓枯病具有增效作用,1:3和1:5配比具有相加作用。24%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可用于防治西瓜蔓枯病。  相似文献   

4.
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nsLTP)是植物中大量存在的小分子脂类结合蛋白,具有抗菌防御功能。分析黄瓜非特异性脂质转运蛋白基因nsLTP的序列特征及其在细菌性角斑病菌浸染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对其应用于黄瓜等农作物转基因工程,增强作物抗病性具有重要意义。在黄瓜叶cDNA文库中,获得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nsLTP)cDNA序列,命名为CsnsLTP;该基因全长566 bp,编码121个氨基酸残基;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具有N端信号肽,具有nsLTP家族共有的典型保守区域,属nsLTP家族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CsnsLTP在黄瓜叶中有表达。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浸染下,该基因在黄瓜叶中表达增高,并随浸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明显受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诱导,推测该基因在抵御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浸染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抑茵圈法测定17种杀菌剂对桃细菌性穿孔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链霉素和春雷霉素的毒力最高,其EC50分别为27.5193g/L和17.2010g/L;链霉素和春雷霉素对桃细菌性穿孔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两药以6:1混配,具有增效作用;抑菌谱试验发现该混剂对6种病原茵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为了明确氟硅唑与代森锰锌混配对梨黑星病菌的联合毒力,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氟硅唑、代森锰锌及其不同配比对梨黑星病菌的毒力,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其对梨黑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硅唑与代森锰锌质量比为1:20、1:25、1:30、1:35和1:40进行复配对菌丝生长均表现为增效,其中1:25增效作用最明显,增效系数为2.68。在田间药效试验中,40%氟硅唑乳油  相似文献   

7.
20种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及联合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0种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制作用以及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混配后对芦笋茎枯病菌抑制作用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苯醚甲环唑、氟环唑、戊唑醇、百菌清、噻菌灵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强,其中咪鲜胺的毒力最高,EC50为0.035 5mg.L-1,而代森锰锌、噁霉灵、福美双、嘧霉胺、井冈霉素、硫酸铜钙和氨基寡糖素对芦笋茎枯病菌抑制作用较弱。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按照1∶1的比例混配后对芦笋茎枯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共毒系数(CTC)为123.42,表现为增效作用。苯醚甲环唑与嘧菌酯按照8∶5、1∶5、1∶8的比例混配后抑制芦笋茎枯病菌菌丝生长的CTC分别为164.17、132.91、141.91,也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8∶5混配后增效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8.
采用抑菌圈法测定17种杀菌剂对桃细菌性穿孔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链霉素和春雷霉索的毒力最高,其EC50分别为27519.3125、17 201.0417mg/L;链霉索和春雷霉素对桃细菌性穿孔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两药以6:1混配,具有增效作用;抑菌潜试验发现该混剂对6种病原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复配对桃枝枯病菌的抑制效果。[方法]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10种生物药剂对桃枝枯病菌的毒力,将毒力强的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咪鲜胺、多菌灵和烯唑醇进行复配,探讨复配剂对桃枝枯病菌的联合毒力效果。[结果]毒力作用最强的生物农药是中生菌素,其次是申嗪霉素和梧宁霉素,其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41 9、0.231 4和0.655 4μg/m L,与3种化学药剂复配,发现申嗪霉素与3种化学农药复配均达到增效作用,而中生菌素和梧宁霉素与化学农药复配大多配比具有增效作用或相加作用。[结论]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复配能增加对桃枝枯病菌的毒力。  相似文献   

10.
腐霉利和多菌灵及其复配剂对黄瓜菌核病菌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多菌灵和腐霉利对黄瓜菌核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腐霉利和多菌灵的EC50分别为0.4874mg·L^-1和0.9949mg·L^-1;腐霉利与多菌灵以有效成份浓度1mg·L^-1按1:3和1:6混配,对黄瓜菌核病菌具有增效作用。另外,腐霉利与多菌灵以1:3和1:6混配对黄瓜菌核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85.51%、80.97%和65.35%、60.97%,但对甜瓜叶枯病菌和枯萎病菌则抑制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1.
采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作为包被抗原,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较优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方法。通过对抗原包被浓度和抗体稀释浓度、封闭液和封闭时间、抗体温育时间等的优化,确定ELISA法最低检测限。结果表明:抗原的较优包被浓度为106cfu·mL-1,抗体的较优工作浓度为1∶4000,以5%胎牛血清作为封闭液,在37℃下封闭1.5h,加入抗体温育1.5h是间接ELISA法的较优反应条件,方法的检测限为105cfu·mL-1。对田间采集的病叶进行检测表明,该方法可准确检测出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可用于田间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开发一种可同时检测黄瓜靶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的三重PCR快速检测方法。【方法】根据ITS或16S r DNA序列分别设计黄瓜靶斑病原菌、黄瓜炭疽病菌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特异性检测引物;通过鉴定引物的特异性,筛选可在目标菌株中扩增出特异片段的特异引物;选择可以组合的3种病原菌特异性引物进行三重PCR,对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延伸时间和循环数分别进行优化,优化三重PCR体系。【结果】针对黄瓜靶斑病菌、黄瓜炭疽病菌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分别设计出5对、7对和6对特异性引物,其中引物CC4F/CC4R和CC5F/CC5R可特异扩增黄瓜靶斑病菌ITS,引物CL1F/CL1R、CL2F/CL2R、CL3F/CL3R、CL3F/CL4R、CL3F/CL5R、CL3F/CL6R和CL3F/CL7R可特异扩增黄瓜炭疽病菌ITS,引物PS3F/PS4R和PS4F/PS4R可特异扩增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16S rDNA。引物CC5F/CC5R、CL3F/5R和PS3F/4R扩增片段长度分别为370、275和698 bp,其混合扩增产物可在3%琼脂糖凝胶上得到充分分离,这3对引物选择作为三重PCR引物。在三重PCR反应体系中,当引物CC5F/CC5R、CL3F/5R和PS3F/4R的终浓度分别为0.16、0.4和0.16μmol·L~(-1)时,3个目的片段能同时得到有效扩增;当退火温度大于65℃时,部分目的片段不能有效扩增。最终建立并验证了适合上述3种黄瓜主要病原菌的三重PCR检测体系,即25μL PCR反应体系中含有12.5μL 2×Hiff~(TM) PCR Master Mix(With Dye)、0.16μmol·L~(-1) CC5F/CC5R、0.4μmol·L~(-1) CL3F/CL5R、0.16μmol·L~(-1) PS3F/PS4R。反应程序:95℃预变性3 min;95℃变性30 s,65℃退火30s,72℃延伸2 min,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结论】建立的三重PCR方法能够快速检测田间采集的黄瓜发病叶片中的黄瓜靶斑病菌、黄瓜炭疽病菌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灵敏度均可达到0.4 pg·μL~(-1)。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4株拮抗细菌对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制活性和6种化学药剂对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毒力,探讨了它们协同控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效果.结果表明,叶枯唑和链霉素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杀真菌剂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4株拮抗细菌对细菌性条斑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其中X-35对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抑菌圈面积为804.3 mm2,B-916、X-1、X-10的抑菌圈面积分别为675.6、522.0、755.9 mm2.上述4株拮抗细菌与链霉素、叶枯唑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在500 μg/mL链霉素、500 μg/mL叶枯唑时,4株拮抗细菌均可正常生长;4株拮抗细菌分别与链霉素、叶枯唑混配后,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拮抗细菌B-916、X-10与链霉素混配后,均比单用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好,提示拮抗细菌B-916、X-10可以部分替代链霉素、叶枯唑用于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相似文献   

14.
<正>手机尾号为0914的用户问:黄瓜叶片背面有褐色水浸状病斑,多角形,有的叶背有白色菌脓溢出,有的病斑处出现穿孔,请问这是怎么回事?专家解答:这是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此病经常与霜霉病混发,要综合防治,并做好整枝绑蔓。可以选择药剂有:中生菌素、叶枯唑、氯溴异氰尿酸、乙蒜素、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克隆CsGPX基因并研究其与黄瓜抗病性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技术克隆黄瓜CsGPX基因cDNA序列全长,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析CsGPX基因在细菌性角斑病侵染0~96 h下的表达情况.[结果]CsGPX基因cDNA序列全长914 bp,包含一个513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70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9.02 kD,理论等电点是8.66,为亲水性蛋白,不具有跨膜结构,不含信号肽序列.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CsGPX在黄瓜叶中有表达.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侵染下,该基因在黄瓜叶中表达增高,明显受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诱导.[结论]CsGPX基因的分子鉴定为进一步解析该基因在黄瓜抗病机制方面的作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山西农业科学》2016,(3):382-384
为了探讨咪鲜胺和异菌脲混配对辣椒枯萎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的增效作用,采用抑菌圈法测定了咪鲜胺和异菌脲混配不同比例对辣椒枯萎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异菌脲与咪鲜胺以1∶7比例混配对辣椒枯萎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其EC_(50)为10.65μg/m L,增效系数(SR)为4.73;异菌脲与咪鲜胺以9∶1比例混配对西瓜枯萎病菌的抑菌效果较好,其EC_(50)为12.45μg/m L,增效系数(SR)为1.43。  相似文献   

17.
两种不同杀菌剂混配对香蕉黑星病菌的增效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采用抑制生长速率法研究了腈菌唑与醚菌酯混配剂对香蕉黑星病菌生长抑制的增效作用及最适混配比例优选。试验结果表明:腈菌唑与醚菌酯混配比的增效区间为9∶1~2∶8,其中配比为6∶4和2∶8的增效作用最为明显,毒力比率高,分别为1.93和2.24;共毒系数也大,分别为844.85和1 183.83。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叶菌唑与肟菌酯的复配增效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以葡萄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和白腐病菌(Coniothyrium diplodiella)为供试病原菌,采取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叶菌唑、肟菌酯以及二者混用对葡萄炭疽病菌和白腐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采用SR值法筛选得到叶菌唑与肟菌酯(复配组合3∶1、1∶1、1∶2、1∶3、1∶5)的最佳配比为1∶3,对葡萄炭疽病菌和白腐病菌的EC_(50)值分别为0.614 7、0.939 8μg/mL;田间防效调查结果表明,40%肟菌酯·叶菌唑4 500倍液、3 000倍液、1 500倍液、10%叶菌唑1 500倍液和30%肟菌酯1 500倍液施药后50 d对葡萄炭疽病防效依次为53.00%、64.35%、73.85%、68.87、55.12%,对白腐病的防效依次为74.29%、82.29%、90.94%、83.52和59.45%,40%肟菌酯·叶菌唑1 500倍液对葡萄炭疽病和白腐病的防效显著高于30%肟菌酯1 500倍液,对炭疽病的防效高于10%叶菌唑1 500倍液,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对白腐病的防效显著高于10%叶菌唑1 500倍液。因此,肟菌酯和叶菌唑复配防治葡萄炭疽病和白腐病增效明显,其中以质量比1∶3混合后对葡萄炭疽病菌和白腐病菌防治增效作用最为显著,果穗套袋前可采用40%肟菌酯·叶菌唑1 500倍液浸果防治葡萄炭疽病和白腐病。  相似文献   

19.
采用孢子萌发法和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多菌灵与代森锰锌混配对梨黑星病菌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 ,5种不同比例的多菌灵与代森锰锌混配制剂对 2种病原菌均具有显著增效作用 ,多菌灵∶代森锰锌为 1∶ 1~ 1∶ 4的混配组合均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 ,SR值均 >1.5 ,仅 1∶ 5的混配组合 SR值 <1.5 ,表现为相加作用。研究结果初步还表明 ,病原菌抗药性水平愈高 ,混剂增效比率值越大 ,增效作用越显著。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克服病菌的抗药性方面考虑 ,应以 1∶ 1~ 1∶ 3的配比组合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咪鲜胺与噁霉灵及其混配对串珠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的影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咪鲜胺与噁霉灵及其5种配比对2种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与噁霉灵及其1:1、1:2、1:4、1:6、1:8等混配组合对串珠镰刀菌的EC50分别是0.0197、69.492、0.021、0.028、0.082、0.163、0.215mg/L,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分别是0.247、25.140、0.444、0.469、1.041、1.495、2.012mg/L;5种混配组合对串珠镰刀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是1.85、2.14、1.20、0.84、0.82,对立枯丝核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是1.10、1.55、1.14、1.09、1.02。咪鲜胺对2种病菌的毒力均高于噁霉灵,咪鲜胺与噁霉灵1:2配比对串珠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均有显著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