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济麦20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筛选与气候、生产条件相适应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方法]在大田条件下,以济麦20(JM20)为供试材料,设置低密度适期早播精播栽培技术(T1)、稳妥型改良精播栽培技术(T2)、中密度适期晚播限量灌溉栽培技术(T3)和高密度晚播限量灌溉栽培技术(T4)4种栽培技术体系。分析4种不同技术体系对JM20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JM20子粒产量以采用稳妥型改良精播栽培技术最高,显著高于采用其他3种栽培体系的子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以采用中密度适期晚播限量灌溉栽培技术最高,显著高于低密度适期早播精播栽培技术,但与稳妥型改良精播栽培技术和高密度晚播限量灌溉栽培技术差异不显著。[结论]稳妥型改良精播栽培技术更能实现JM20的高产高效,适宜于节水并兼顾全年产量为主地区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在最佳播期条件下的最佳播种量,以期为制定有利于发展冬小麦生产的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泰农18及济麦22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播量播种来研究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泰农18子粒产量降低,即小播量(R1)子粒产量达到最大值;随着播种量增加,济麦22子粒产量先升高后降低,中播量(R2)达到子粒产量最大值。随着播种量增加,泰农18及济麦22小麦穗数逐渐增加,大播量(R3)达到穗数最大值。随着播种量增加,泰农18及济麦22小麦穗粒数及及子粒千粒重逐渐减小,小播量(R1)达到穗粒数及子粒千粒重最大值。[结论]随着播种量增加,2个品种小麦穗粒数及子粒千粒重逐渐减小,即小播种量达到穗粒数及千粒重的最大值;随播种量增加,2个品种小麦穗数逐渐增加,大播量达到穗数最大值。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陕西关中地区小麦新品种西农20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设计播期(T1~T3,主因素)和3个播量(C1~C3,副因素)的裂区试验,以探讨播期和播量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农20籽粒产量和品质特性受播种期与播量互作效应的影响显著。籽粒产量最高(7 503.5 kg·hm~(-2))的播种期和播量组合模式为处理T2-C2(10月13日播种,播种量为150 kg·hm~(-2)),该处理有效穗数最多(689.4×10~4·hm~(-2)),穗粒数最高(33粒),且具有适宜的千粒重(40.4 g)。其次为T2-C1(10月13日播种,播种量为180 kg·hm~(-2))和T1-C1(10月5日播种,播种量为120 kg·hm~(-2))组合,也可以获得7 100 kg·hm~(-2)以上的高产。播期和播量处理组合对西农20品种的籽粒容重、面粉吸水率和沉降值无显著性影响,但对其蛋白质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湿面筋含量影响较大。T3-C2处理组合有利于西农20的面团稳定时间(14.6 min)形成;T2-C1处理组合有利于蛋白质(15.8%)和湿面筋(33.8%)的积累和形成。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西农20优质高产的适期播种期为10月13日左右,播量应控制在120~150 kg·hm~(-2);晚播或大播量均降低其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4.
以高产优质广适新品种济麦4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其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济麦4号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的影响较大,小麦籽粒千粒重受群体大小影响较大。播量对济麦4号穗数、千粒重的影响大,对穗粒数的影响小。济麦4号适宜播期以10月10—15日为最佳,播量以115 kg/hm2为最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不同栽培体系对冬小麦营养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筛选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途径,以济麦20为试验材料,采用4种综合栽培体系,分别为低密度早播栽培技术(T1)、稳妥型栽培技术(T2)、中密度适期晚播限量灌水栽培技术(T3)和高密度晚播限量灌水栽培技术(T4),对4种技术体系下冬小麦的产量品质等指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穗数以T1最低,显著低于其他3种栽培体系;T3和T4高于T2;T4略低于T3,但差异不显著。T1和T2的穗粒数均显著高于T4,且略高于T3,但差异不显著。千粒重以T2最高,显著高于T3,且略高于T1和T4,但差异不显著;T1、T2、T3的千粒重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经济产量T2显著高于T3和T4,与T1差异不显著,但相比T1增加了5.92%。T2小麦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T3和T4;略高于T1,但差异不显著。T1和T2的氨基酸总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T3和T4,分别高出12.2%,18.0%和8.9%,15.0%;T4氨基酸总量最低,显著低于T3。总体呈现为T1T2T3T4。稳妥型改良精播栽培体系更能提高小麦的品质和产量,从而实现小麦的高效、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6.
以多穗型品种济麦22和大穗型品种泰农18为试材,研究其在鲁中地区的适宜播期和播量。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产量和穗数先增后减,穗粒数逐步递减;随播量加大,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在2011~2012年度气候条件下,最适宜播期是10月7日,济麦22最适播量(基本苗)是180万株/hm2,泰农18是240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播期、播量对富麦2008产量水平、容重、千粒重、蛋白质含量、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以及湿面筋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播种期以10月10~20日为宜,播量以7~10 kg/亩为宜。适播期内精量播种有利于兼顾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统一,而其他情况则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产量水平与品质指标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8.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泰农18、济麦22为试材,研究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小麦生育期推迟,穗数逐渐降低,产量及千粒重先升后降,产量峰值出现在S2处理;泰农18随播期推迟穗粒数先升后降,而济麦22则先升后降,之后又升高。  相似文献   

9.
垄作栽培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采用垄作与传统平作相比较的方法 ,研究了垄作与传统平作两种不同种植方式对烟农 19和济麦19两个优质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不同种植方式下两品种单位面积穗数无显著差异 ,穗粒数和千粒重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产量增加 7 5 3%~ 13 2 8%。品质分析表明 ,垄作栽培可以显著提高两品种的籽粒容重和出粉率 ,提高面团的耐揉性 ,改善面粉的加工品质 ;而对籽粒蛋白质含量、面粉吸水率和面团形成时间影响未达显著水平 ;垄作栽培可显著提高烟农 19的面筋含量、沉降值和济麦 19的面团稳定时间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设置不同的播期和播量组合,研究播期和播量对济研麦7号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穗数和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增加;随着播量的增加,穗数和产量增加,但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播期对产量的影响大于播量。对于济研麦7号小麦来说,播期10月15—20日、播量187.5~225.0 kg/hm~2条件下,成产三因素协调发展,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种植密度和播期是影响冬小麦籽粒品质的2个重要因素,为量化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构建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籽粒品质影响的模拟模型,以济麦44为材料于2019—2020和2020—2021年度开展了种植密度和播期试验,分析了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籽粒主要品质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10月10日播期内,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小麦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吸水率均先增大后减小,出粉率逐渐减小,而面团稳定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在10月20日播期内,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小麦各品质指标均先减小后增大;在10月30日播期内,小麦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吸水率均先增大后减小,而出粉率和面团稳定时间则先减小后增大;随着播期延迟,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面团吸水率先减小后增大,湿面筋含量和出粉率逐渐减小,而面团稳定时间则逐渐增大。通过引入种植密度和播期影响因子,构建了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籽粒品质影响的模拟模型。经2020—2021年度冬小麦生长季试验数据检验,根均方差(RMSE)、绝对误差(da)和绝对误差(dap)占实测值比率均显示模拟值和实测值有较高的一致性,所建模型可较好地模拟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小麦-玉米集约化、全程机械化生产中小麦的适宜播期和播量,选择大面积种植的济麦22(J)和藁优5766(G)为材料,以当地传统播期和播量为对照,设置晚播10天、15天和20天共4个播期处理,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匹配各播期处理的适宜播量,研究其对小麦群体性状、产量和抗倒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晚播降低两个品种小麦的出苗率、单株分蘖数和次生根数;晚播并合理增加播量能够不显著影响有效穗数,两品种与对照比其波动幅度分别在-4.63%~10.49%和-4.71%~4.51%之间。两品种晚播处理千粒重表现不同,3个晚播处理济麦22的千粒重均显著高于对照,而藁优5766晚播处理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穗粒数的差异是造成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匹配适宜播量可缓解晚播对有效穗数的影响,晚播15天匹配适宜的播量(济麦22和藁优5766分别为142.5、172.5 kg/hm~2)能够获得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的产量。晚播15天处理增加两个品种的株高和植株重心高,同时降低第二节间长,增加其厚度和干物质重,表现出高于其它处理的机械强度。综之,适宜晚播并根据品种特性匹配合理的播量能够在显著增加小麦产量的同时增强抗倒伏性,以晚播15天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设置不同的播期和播量组合,研究了播期和播量对小麦品种济研麦7号产量及产量三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随播期的推迟,产量先升高后降低,每公顷穗数和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逐渐增加。随播量的增加,产量和每公顷穗数增加,而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播期对产量的影响大于播量。济研麦7号在10月15日-10月20日之间播种,播量在187.5-225kg/hm2之间,成产三因素协调发展,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4.
以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山9818为材料,研究了氮肥用量与追氮时期对高产、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山9818生理指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氮肥用量及氮肥后移技术可使小麦群体叶面积指数下降幅度减小、维持较高灌浆速率、灌浆时间相对延长,株高、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性状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加,以及蛋白质含量、吸水率、湿面筋含量等也得到了提高;不同处理间的面团稳定时间变异最大,其次为面团形成时间,这表明不同氮肥处理对这些指标影响较大,而沉降值和吸水率变异系数最小,湿面筋变异系数均较小且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5.
以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山9818为材料,研究了氮肥用量与追氮时期对高产、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山9818生理指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氮肥用量及氮肥后移技术可使小麦群体叶面积指数下降幅度减小、维持较高灌浆速率、灌浆时间相对延长,株高、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性状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加,以及蛋白质含量、吸水率、湿面筋含量等也得到了提高;不同处理间的面团稳定时间变异最大,其次为面团形成时间,这表明不同氮肥处理对这些指标影响较大,而沉降值和吸水率变异系数最小,湿面筋变异系数均较小且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6.
增施生物有机肥对旱地小麦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以济麦22为材料,研究不同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对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等品质指标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生物有机肥可以提高旱地小麦品质和产量,且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小麦品质与产量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稻茬麦最佳免耕播种方式,以烟农19为品种材料,设置5个播法,研究了不同播法对稻茬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套麦群体质量指标优于其他播法,并表现出明显的增穗增粒效应,增产效果极为显著。小麦品质表现比较复杂,稻套麦清蛋白和醇容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播法,说明适期早播能提高小麦的营养品质,而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低于其他播法,说明小麦晚播有利于小麦加工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聊城市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适宜播期掌握不准、适宜播量控制不精确,部分农民盲目增加播量,导致倒伏减产的问题,设计了不同播期播量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对济麦22株高的影响都极显著,结实率受播期和播量的影响不显著,播期和播量及播期和播量共同作用对有效穗数的影响极显著,播期和播量对穗粒数、千粒重和容重的影响均不显著。建议济麦22的最佳播期设在10月4~10日之间,适宜播量在6万~12万之间。  相似文献   

19.
以糯小麦宁糯麦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播种密度、氮肥施用量和氮肥运筹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密度对宁糯麦1号产量有显著、极显著影响。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播期对穗长、不孕小穗数、每穗粒数影响显著。播种密度对总小穗数、每穗粒数影响显著,对穗长、不孕小穗数影响不显著。播期对蛋白质含量、粗淀粉含量、吸水率、稳定时间、硬度影响极显著,对湿面筋含量影响显著,对容重影响不显著。播种密度及其互作对检测的7个小麦品质性状影响不显著。施氮量、氮肥运筹对宁糯麦1号产量、不孕小穗数、每穗粒数、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粗淀粉含量影响显著,对穗长、总小穗数、吸水率、稳定时间、容重、硬度影响不显著。综合分析结果,宁糯麦1号在江苏淮南地区种植以11月3日左右播种,基本苗240万/hm2,氮肥用量225 kg/hm2,肥料运筹基肥为60%、苗肥为20%、拔节肥为15%、穗肥为5%分4次使用,既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又可保证较高的支链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20.
对于强筋小麦品种在生产上是否能够保持专用的特性,除了自身遗传特性外,栽培技术上如加深耕层、精细整地、测土配方施肥、前氮后移、限量灌溉浇好拔节一灌浆水、及时防治病虫草害、适时收获等可使强筋小麦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及产量有显著提高。研究栽培技术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使其在大田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种植强筋小麦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