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入侵性害虫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是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的优势传播媒介,为探索媒介昆虫西花蓟马数量与TSWV病害发生之间的关系,通过释放不同数量的西花蓟马传毒媒介,比较周围健康植株的发病率,同时分析植株平均取食疤数、最终西花蓟马数量与植株发病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西花蓟马数量越多,健康植株TSWV病害的发病率越高,说明媒介昆虫西花蓟马可以加速健康植株TSWV发病。同时,与TSWV发病的曼陀罗植株介导相比,携毒媒介昆虫西花蓟马介导的健康植株发病率更高,发病速度更快,6周后携毒媒介昆虫西花蓟马介导的健康植株发病率高达83.3%。另外,健康植株发病率与平均取食疤数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而与西花蓟马最终数量无明显相关性。总之,从源头上控制传毒媒介的数量,可有效防控番茄斑萎病毒病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云南地区番茄、辣椒上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Tospoviruses)与传毒蓟马的发生特点,为有效监测与防控Tospoviruses引起的斑萎病及传毒蓟马的发生流行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定点调查法,对云南Tospoviruses常发重灾区泸西和晋宁地区番茄、辣椒上的Tospoviruses及传毒蓟马的发生特点进行调查.[结果]2014年,泸西番茄、辣椒上斑萎病发病率和传毒蓟马种群数量均于7月7日达最高值,分别为16%、66%和1418、822头/100株.晋宁地区番茄、辣椒斑萎病发病较重,7月12日发病率达最高,分别为76%和80%,番茄上传毒蓟马种群数量在6月21日达最高峰,百株虫量为896头,辣椒在7月12日达最高峰,百株虫量为696头.经室内ELISA及分子检测,Tospoviruses种类鉴定为TSWV、TZSV;传毒蓟马种类鉴定为西花蓟马、花蓟马及棕榈蓟马,西花蓟马为绝对优势种.[结论]2014年云南泸西、晋宁等地番茄、辣椒上Tospoviruses引起的斑萎病及传毒蓟马危害严重,选择抗性品种是有效控制Tospoviruses发生流行的方法之一.针对Tospoviruses及传毒蓟马的发生特点,合理采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防治等综合技术措施,才能保证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棕榈蓟马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害虫,不仅直接取食为害作物,而且可以持久性地传播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对经济作物构成威胁。本文综述了棕榈蓟马传播的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的种类、病原特征以及棕榈蓟马传毒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西葫芦日光温室中黄瓜花叶病毒病发生规律和防虫网隔离瓜蚜对该病毒病的防控效果,于2014、2015年在山东济南地区开展田间定点调查和室内PCR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在春季日光温室西葫芦生长期,西葫芦带毒植株4月中旬开始出现,之后带毒率逐渐上升,5月下旬达30%左右。黄瓜花叶病毒病的发生与瓜蚜密度密切相关,瓜蚜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西葫芦带毒植株,瓜蚜进入迅速增长期后,西葫芦带毒株率亦呈上升趋势;春季日光温室中带毒瓜蚜在4月中旬开始出现,而后带毒率呈逐渐上升趋势,5月下旬达36.11%~45.56%。西葫芦生长期用100目防虫网隔离可降低西葫芦植株带毒率。该研究能为日光温室西葫芦病毒病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西化蓟马是烟草番茄斑萎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于2022年5—6月从烤烟不同生育时期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健康烟株与感病烟株西花蓟马数量的差异以及蓝板悬挂高度对西花蓟马的诱集效果3个方面分析了大理烟区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2022年5—6月采集的10批次蓝板上均检测到了西花蓟马的存在,且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5月诱集到西花蓟马检出率较高(16.75%),表明西花蓟马在5月的危害较严重,可在5月上旬加强对其成虫的防治;健康烟株蓝板上的西花蓟马检测率极显著低于感病烟株,由此推测西花蓟马的数量与番茄斑萎病的发生流行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认为防控西花蓟马种群数量是减轻烟田病毒病发生的一种有效举措;在烟株生长过程中,应该根据烟草的生长状况适时调节蓝板的悬挂高度,在生长发育前期可以采取与烟株顶端齐平的悬挂高度,5月下旬以后可以采取85 cm的悬挂高度,以达到更好的诱集效果。  相似文献   

6.
对云南红河州烟田番茄斑萎病毒与传毒蓟马的发生流行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鉴定出西花蓟马、花蓟马和烟蓟马等3种蓟马为烟田传毒蓟马,其中以西花蓟马种群数量最多。对不同时期传毒蓟马百株虫量和TSWV发病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传毒蓟马虫口数量与烟田TSWV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即传毒蓟马种群数量高会导致烟田TSWV的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明有色地膜对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及番茄斑萎病毒病发生的影响,为烟草番茄斑萎病毒(TSWV)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5点取样法和盘拍法调查黑色、银灰色及银黑色3种地膜处理烟草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及番茄斑萎病毒病的发生动态.[结果]6月20日至8月10日,银黑色地膜处理烟草上西花蓟马的累计百株虫量为138....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棕榈蓟马在温室茄子为害时期和为害部位,确定最佳防治时期和防治措施。[方法]于2015—2016年在山东省青州市朱良镇的日光温室内对茄子棕榈蓟马进行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日光温室内茄子自2015年9月下旬定植到2016年6月底拔秧,期间都有棕榈蓟马为害。从定植开始到5月下旬,即使在采取防治措施情况下,棕榈蓟马的种群数量仍然呈上升趋势,5月下旬达到种群高峰期,单叶若虫数达54头;6月底拔秧期,农户采用高温闷棚等措施使棕榈蓟马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但是弃棚后数量会上升,对周围其他作物造成危害。日光温室北侧靠近墙体植株上的棕榈蓟马数量偏多;东西方向棕榈蓟马数量呈现规律性波动;茄子上部幼嫩叶片上的棕榈蓟马数量较多,中部、下部数量较少。棕榈蓟马主要在叶背面为害,3、4、5、6月棕榈蓟马在叶片背面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3%、63%、73%、71%;09:00—11:00和15:30—18:00,叶片上若虫与成虫的比例不同,上午若虫与成虫数量的比例为5∶1,下午为3∶1。棕榈蓟马成虫和若虫在茄子叶片上空间分布均为聚集分布,并具有密度依赖性。[结论]棕榈蓟马的防治适期为1月初结果期;棕榈蓟马成虫在傍晚比较活跃,施药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控作用,叶片正反面均匀喷施农药,重点喷施温室的北侧及幼嫩叶片,茄子拉秧后及时防治,降低虫口基数,防止其对下茬作物造成危害或蔓延危害。  相似文献   

9.
烟盲蝽田间种群动态及不同龄期与病毒病传播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研究田间烟盲蝽的种群数量动态。表明:田间烟盲蝽数量存在年度间差异,单株虫口密度与烟草丛枝症病发生率呈正相关。不同龄期烟盲蝽传毒测定结果表明,在1~12h内,烟盲蝽取食时间增加其传毒率增强。在相同时间内若虫的传毒率高于成虫,4龄若虫传毒能力最强,获毒6h就可使80%的烟株发病;3龄若虫传毒能力强于2龄和5龄,1龄若虫传毒能力最弱。烟盲蝽为非持久性传毒,其带毒时间为5~8d,3龄若虫带毒持续时间最长。以上结果说明,虽然烟盲蝽在田间发生的数量比较低,但它的传毒能力强,因此对于烟盲蝽的防治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TSWV)被列为进境检疫有害生物,是陕西省继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大发生之后的又一种灾害性病毒病,目前已广泛分布于陕西省陕南、陕北和关中地区,以关中地区发病株率和严重度最高,产量影响最大,陕南次之,陕北地区发生最轻。不同种植茬口发生差异明显,以早春茬发生程度最轻,秋延茬和越冬茬次之,越夏茬发病株率最高,产量影响最大;管理粗放,传毒介体数量大,发病株率高,发病严重。目前生产上种植的番茄品种抗病性无明显差异。在防治上以无病种苗使用为基础,以控制传毒昆虫为核心,控制番茄斑萎病毒病在陕西省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控制西花蓟马在烟草上的危害,采用物理防治(插置功能型蓝板)、生物防治(释放胡瓜钝绥螨)和微生物菌剂防治(喷施球孢白僵菌)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研究其对西花蓟马和烟草番茄斑萎病的防效。结果表明,烟田西花蓟马迁入始期与烟草移栽期一致,集中在4月下旬;到6月26日西花蓟马数量达到高峰值,蓝板诱集数量达368头/块,之后西花蓟马数量急剧减少,7月16日之后进入缓慢减少期。综合防治区西花蓟马发生数量较少,最高诱集数量仅为69头/块,远低于空白对照区(325头/块)。从防治效果上看,综合防治措施对西花蓟马和烟草番茄斑萎病的防治效果均随着时间的延长整体呈升高趋势,化学防治区的防治效果与之相反。其中,综合防治措施对西花蓟马的防效最高达77.05%,对烟草番茄斑萎病的防效最高达75.72%。在烤烟生长后期(8月5日),综合防治措施对西花蓟马、番茄斑萎病的防效分别为55.55%、75.72%,而化学防治的防效分别仅为11.12%、28.43%。说明综合防治措施对西花蓟马和烟株番茄斑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保持时间较长,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烟田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的4种主要传毒蓟马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6种杀虫剂对烟田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传毒蓟马均有一定防效,药后1 d除0.3%苦参碱外的其余5种杀虫剂表现出了较强的速效性,对烟田蓟马的防效均在90%以上;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与20%螺虫乙酯悬浮剂的持效性较强,药后7 d的防效均在82%以上。  相似文献   

13.
吐鲁番葡萄斑叶蝉生活史及发生消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葡萄斑叶蝉在吐鲁番的生活史及发生消长规律,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连续3年对葡萄斑叶蝉种群动态开展定点定时系统监测,每3 d调查1次,分析种群数量、虫态、龄期,确定其年生活史和各代发生期.[结果]葡萄斑叶蝉在吐鲁番1年发生4代,以成虫在树缝和墙缝中越冬.4月中旬越冬成虫迁入葡萄园危害,8月为发生盛期,10月初种群密度迅速下降,斑叶蝉进入越冬场所;5月中旬1代若虫孵化,6月中旬2代若虫孵化,7月下旬3代若虫孵化,9月上旬4代若虫孵化.[结论]5月中下旬1代若虫发生高峰期为最佳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14.
华安县地处漳州北部,历来是水稻主产区之一。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带毒白背飞虱通过吸食传播的一种水稻病毒病(种子本身不带毒)。白背飞虱一旦获毒可终身带毒,若虫、成虫均能传毒(但不经卵传毒),且传毒效率非常高。每当5月中、下旬和7月(雨季),如果出现了连续强降雨过程,无法喷药防治,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即便稻飞虱发生预报准确,6月底至7月上旬得到及时的补防,稻飞虱未造成大的危害,但由它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却可能在中稻上迅速传播蔓延,威胁中、晚稻的安全生长。  相似文献   

15.
杀虫剂对烟粉虱传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控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探讨通过化学药剂防治烟粉虱控制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控效果。以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感病品种‘圣帝’为材料,在烟粉虱密度较低(三叶每株15头左右)和较高(三叶每株60头左右)的大棚中,选用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阿维菌素3种杀虫剂,采用间隔3 d和6 d施药频率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传播媒介烟粉虱进行灭杀,调查烟粉虱虫口减退率、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病率、番茄带毒率的变化。结果发现,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阿维菌素3种杀虫剂在药后24 h能够有效降低烟粉虱的虫口密度,其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0.2%、84.8%和83.9%,但在药后72 h的虫口减退率分别降低至12.5%、22.8%和23.5%,烟粉虱种群迅速恢复。杀虫剂施药后第6天,番茄植株带毒率即可达到100%,第18天植株出现症状。药剂处理与对照组番茄植株的番茄产量及全株生物量也无显著差异;抗病品种的产量及全株生物量显著高于药剂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烟粉虱具有极强的传毒能力和繁殖能力,在整个生命周期能够持久性获毒、传毒,单纯采取化学药剂防治不但无法实现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有效防控,还会增加种植者的经济负担和工作量,生产中应以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结合调整定植期、防虫网与黄板阻诱联用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16.
蔬菜葱蓟马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葱蓟马又名烟蓟马、棉蓟马,它是一种杂食性害虫,主要危害葱、洋葱、韭菜、大蒜等百合科蔬菜,以及黄瓜、甜瓜、番茄、辣椒、棉花、烟草等作物,成虫和若虫以锉吸式口器吸食植物叶片汁液,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生高峰期在秋季或11~12月,下年3~5月是第  相似文献   

17.
为摸清宁夏露地葡萄蓟马种群消长规律和空间分布,于2011年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各项聚集度指标、空间分布型适合度卡方(x2)检验及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析看,蓟马在露地葡萄上整体呈聚集分布,但田间南、北方位无差异。以虫态来说,在整个葡萄生育期均以成虫危害为主,尤其在种群迁移发展阶段5月26日左右成虫虫口数量达到高峰,虫口密度达到339头/株;若虫也从5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持续增加达到高峰,最高虫口密度达到了199头/株,之后若虫消退,但一直以成虫危害为主。从虫口量比例和有虫株率看,蓟马种群的空间分布,都有从植株中层向上下层转移为害的趋势,施药时可在虫口集中部位进行重点防治。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64-1966年间的调查研究结果,水稻黄矮病毒只能侵染水稻,不能通过病稻的种子传给后代,用病叶汁液磨擦法不能传病,病株“恢复”后其体内仍保持有病毒。晚稻病株“再生稻”存活越冬后,其体内亦保持有病毒,所以越冬病株再生稻是本病在广东的一个初侵染源,但其重要性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此病毒的媒介昆虫为大斑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黑尾叶蝉当时无发现)。大斑黑尾叶蝉的最短获毒饲育期少于5分钟,循回期一般为11天左右,最短为4~5天,最长为27天。保毒虫能继续传毒至死。但在开始传毒1~2天后,有些个体有一天(个别二天)的间歇传毒现象。大斑黑尾叶蝉最短传毒饲育期少于3分钟。此病毒不能通过带毒叶蝉所产的卵而传给若虫。孵化后立即在病株上取食的若虫,在第二令以后就能传毒。若虫的传毒能力与成虫差异不大,其循回期似比成虫的稍短。由于媒介叶蝉在广东的冬季还可发生1~2代,不能以带毒若虫或成虫越过整个冬季,所以在广东的媒介叶蝉不成为本病的初侵染源,因而广东早稻往往发病较迟较少。1966年曾在广州华南农学院农场(1955年晚稻发病较多)进行大田带毒虫率调查,从2月至5月上旬没有发现任何带毒叶蝉。从5月13日开始才发现少数带毒虫,这进一步证明了广东当地越冬后的媒介叶蝉是不带黄矮病毒的。因此  相似文献   

19.
调查了云南省文山县三七上的蓟马种群动态。结果表明:3~6月三七上蓟马发生数量较少,7月蓟马数量开始上升,8月中下旬蓟马逐渐增多,9~11月是发生高峰期,蓟马为害较重,11月下旬~翌年1~2月蓟马数量开始逐渐减少。3~4月,特别是3 a生三七,由于三七棵子被割,这一时期田间几乎无蓟马,从5~6月开始有少量的蓟马发生。因此,4月底或5月初是喷药防治蓟马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20.
正大蒜病毒病,为世界性病害,对大蒜危害性最大、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病害,一般减产20%~50%。大蒜属无性繁殖作物,病毒一旦侵入植株体内,就难以脱毒,常因鳞茎母体带毒,以垂直传染方式传给后代,引起种性退化而最终毁种。一般被侵染的感性品种2~3代绝种,而抗性品种4~6代绝种。此外,还有田间传毒媒介蚜虫、蓟马、线虫及瘿螨等以水平传染方式将病毒从病株传给健株,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