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明荣 《植物保护》1991,17(1):25-26
芒果扁喙叶蝉(Idioscopus incertus(Baker)是广西右江河谷地区芒果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随着芒果种植业的发展,此虫的为害日趋严重。据1986年3月对田东、田阳、百色3县(市)23个果园总面积为179.6亩的抽样调查,受害面积148.5亩,占调查面积的82.68%,其中因受害严重导致完全失收的23亩,占12.8%。为此,我们于1986—1987年,对芒果扁喙叶蝉进行了观察和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发生及其习性观察 (一).发生世代及其周年消长动态 据1986—1987年两年的室内饲养观察,  相似文献   

2.
枯草芽孢杆菌CAB-1抑菌蛋白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子叶喷雾法分别测定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AB-1所产抑菌蛋白粗提物对黄瓜白粉病的保护和治疗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该抑菌蛋白粗提物能显著降低黄瓜白粉病的病情指数,其保护和治疗作用的效果分别为73.33%和76.85%;EC50分别为175μg.mL-1和125μg.mL-1。利用曲利苯兰染色法检测抑菌蛋白粗提物对黄瓜白粉菌Sphacrotheca fuligine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抑菌蛋白粗提物能有效降低白粉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及萌发的芽管个数,造成菌丝顶端畸形膨大呈球状并减少新生分生孢子的个数。接菌3 d后,对照的孢子萌发率为36.98%,而经抑菌蛋白粗提物处理后的孢子萌发率仅为4.8%;接菌7 d后对照每个分生孢子梗上串生孢子个数最多为7个,多数5~6个;而抑菌蛋白粗提物处理后每个分生孢子梗上串生孢子个数最多为2个,大部分为1个。  相似文献   

3.
壳聚糖和核黄素诱导裸仁美洲南瓜对白粉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喷雾接种法测定了不同浓度壳聚糖(chitosan)和核黄素(riboflavin)诱导裸仁美洲南瓜对白粉病菌(Podosphaera xanthii)抗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经400μg/mL壳聚糖和753μg/mL核黄素处理后,其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仅为7.10和8.14,且诱导抗病效果较为显著,分别为80.70%和77.86%,诱导抗病持久期可延续15d。诱导后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叶片中POD、PAL和PPO活性总体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处理显著高于对照。壳聚糖处理后POD、PAL和PPO活性分别于第3、5和7天达到峰值;核黄素处理后POD和PAL活性于第5天达到峰值,而PPO活性则于第7天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4.
桔小实蝇为害芒果的调查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桔小实蝇Dacus dorsalis Hendel别名梨小实蝇.是芒果果实的重要害虫,以幼虫蛀食果肉.造成减产.据1985年调查,芒果受害损失20—30%,个别品种损失达80%.为了摸清桔小实蝇在右江河谷芒果种植区的发生为害情况及防治方法.笔者于1985年起对其发生及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种植模式、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对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白粉病是由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DC.) Speer.f.sp.tritici Marchal.引起的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近年来,受品种、病原变异、气候、耕作制度及栽培条件等因素影响,其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一般可减产5~10%,重病田减产20%以上,已成为制约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1]。研究表明,该病菌是一种专性寄生的子囊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0.5~30 ℃,以10~20 ℃最适宜。小麦白粉病流行没有明显的周期性,一般中度或重度流行年后2~5年轻度流行。目前在我国广大小麦产区常采用含三唑酮成分的单剂或混剂进行防治,小麦白粉病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抗药性。本试验在四川雅安小麦产区研究了小麦种植模式、密度及施肥水平对小麦白粉病发生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芒果横线尾夜蛾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林  杨永生 《植物保护》2003,29(2):43-45
芒果横线尾夜蛾是危害芒果花序和嫩梢的重要害虫。该虫在元江 1年发生 5~6代 ,世代重叠 ,以蛹在枯枝或树皮缝中越冬。全年出现 4次危害高峰。幼虫共 5龄 ,以 3龄后钻蛀嫩梢和花穗轴 ,严重影响芒果的产量和质量。芒果新梢抽生 2~5cm时 ,用 40%速扑杀、24%万灵或 15%氧乐果 1000倍液交替喷洒防治 ,防治效果为76.3%~93.1%。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不同药剂拌种对春油菜出苗率、病虫害防效及产量的影响, 本文在3种不同种植密度下, 针对春油菜白粉病、油菜茎象甲, 选择25 g/L咯菌腈FSC、600 g/L吡虫啉SC、30%噻虫嗪SC、600 g/L吡虫啉SC+25 g/L咯菌腈FSC、30%噻虫嗪SC+25 g/L咯菌腈FSC进行了拌种处理试验。结果表明, 各拌种处理对春油菜的出苗有一定的影响, 其中600 g/L吡虫啉SC、30%噻虫嗪SC、600 g/L吡虫啉SC+25 g/L咯菌腈FSC、30% 噻虫嗪SC+25 g/L咯菌腈FSC拌种对春油菜出苗的影响大于25 g/L咯菌腈FSC拌种; 600 g/L吡虫啉SC+25 g/L咯菌腈FSC、30%噻虫嗪SC+25 g/L咯菌腈FSC拌种对白粉病和茎象甲的防效均高于单剂拌种; 600 g/L吡虫啉SC+25 g/L咯菌腈FSC拌种, 对春油菜白粉病的最高防效可达59.3%, 30%噻虫嗪SC+25 g/L咯菌腈FSC拌种对油菜茎象甲最高防效可达69.2%。白粉病病情指数与春油菜种植密度呈正相关, 拌种防效随密度增加而降低, 综合产量分析, 最佳种植密度为28.5万~3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略论果实轮纹病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贝伦格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berengerianade.Not.)和贝伦格葡萄座腔菌梨生专化型〔B.berengerianade.Not.f.sp.piricola(Nose)Koganecawaet.Sokuwa〕所致的果实腐烂病可以统称为果实轮纹病。前者俗称干腐病菌,后者俗称轮纹病菌。在果园所出现的病果中,两菌的比例有较大变化,但多以前者为主。果实轮纹病菌主要来源于枝干病斑和果园内外的各种枯死枝,清除病菌对该病的防治有重要作用。目前控制为害的主要措施是适时喷洒杀菌药剂。从落花后10d左右开始,到7月底或8月上、中旬结束是主要的用药时期。这段时间内,坚持“雨后喷药”是防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白粉病Sphacerotheca fuliginea(Schlecht.)Poll.是长豇豆Vigna unguiculata ssp.sesquipedlis(L.)Verd.重要的叶部病害,寻找防治白粉病安全有效的方法已成为生产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硅对植物抗真菌病害的作用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兴趣,可溶性硅的应用为植物抗病性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作者研究了硅和接种白粉病菌处理对长豇豆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旨在阐明硅提高长豇豆对白粉病抗性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
《湖北植保》2003,(6):27-28
草莓白粉病(Sphaerotheca aphanis)是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自1997年以来,草莓白粉病在山东省胶东地区发生为害逐渐加重,特别是保护地草莓白粉病,发生严重时,病叶率在45%以上,病果率在50%以上,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品质和效益。为此,笔者对草莓白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ZJ 0712,2- -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是我国自行创制的高效广谱杀菌剂。为评价该药剂10%SC对黄瓜白粉病和霜霉病的使用效果,进行了室内和田间药效评价。经室内检测,该药剂对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的EC50和EC90值分别为1.79和 5.47 μg/mL,对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的EC50和EC90值分别为0.34和 45.15 μg/mL。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对白粉病在10 ~20 g/hm2、对霜霉病在37.5 ~150 g/hm2剂量下防效分别为85.79% ~91.33%和86.70% ~90.18%。该药剂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对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12.
牛蒡属菊科2年生草本根茎类作物,又名大力子。其肉质根营养丰富,具有降低血压、健脾胃、滋阴壮阳、补肾强身功效,是1种药、食两用的高档出口保健蔬菜。  相似文献   

13.
杜万光 《植物医生》2011,24(3):31-32
对香山公园及北京周边黄栌林近6年的观测,掌握了黄栌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并用药剂进行防治试验。从黄栌白粉病为害症状及发病条件,总结出采用林间去杂、调节林间温湿度、营林混交、景区管理、合理移栽修剪及按发病时期合理使用不同杀菌剂等防治技术,有效地控制了黄栌白粉病的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14.
关博元 《植物医生》2007,20(2):32-33
烟草赤星病Alternaria alternata(Fries)Keissler是烟草生长中、后期发生的一种为害叶部的真菌性病害,是世界烟草生产上威胁最大的病害之一。赤星病于1892年首次在美国发现,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非洲烟草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其后在世界各国广泛发生。在我国,赤星病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发生,70年代间歇危害,80年代以后,全国各烟区的赤星病害日趋加重,以黑龙江、吉林两省的为害最为严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烟草赤星病的发生逐年上升,愈趋严重。根据1997年我国16个产烟省(区)的调查,赤星病已经在其中12个省(区)上升为主要病害,在其余4个省亦为次要病害,并且在15种主要烟草病害中,烟草赤星病已成为继普通花叶病毒病和黄瓜花叶病毒病之后的第三大病害。  相似文献   

15.
桑椹因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保健效果好,种植效益高达4.5~12万元/hm~2,近年来,桑椹作为鲜食和加工兼用的新兴水果,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至今,该区已有桑椹果园面积367hm~2,其中投产果园面积193hm~2。但由于发展的“大十果桑”品种易感桑椹菌核病,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果园树龄的增加,桑椹菌核病的发生日趋严重,严重影响果园的产量和效益。为此,我们在2001  相似文献   

16.
蚕豆象的田间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豆象(BruchusrufimanusBoheman)是影响蚕豆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害虫。对该虫的防治,传统上主要采用磷化铝熏蒸。近年来,因出口创汇的需要,蚕豆已从原来收摘干豆做粮食为主转变为以收摘鲜荚做蔬菜保鲜出口为主。但因蚕豆象幼虫蛀入孔形成的小黑点,影响了豆粒的外观品质,造成产品出口合格率低。据有关资料统计,由于蚕豆象的为害,一般大田收购的鲜荚蚕豆,符合出口标准要求的豆粒仅3~4成,从而提高了加工厂家的成本,也降低了农民的种植效益。为此,我们对蚕豆象的田间发生和防治技术进行了观察研究。1蚕豆象田间发生特点1.1生活习性经田间及室内…  相似文献   

17.
柑橘矢尖蚧是近年来日益猖獗的介壳虫之一,严重威胁着柑橘生产。1发生特点  矢尖蚧主要以未产卵的雌成虫越冬。雌成虫抗药力强,橘园冬季药剂防治对此虫几乎无效。越冬雌成虫在日平均温度达19℃时开始产卵,产卵期60d以上。经虫情调查表明,越冬雌成虫至第二年产卵前发育成熟度较一致,因此第一代幼蚧发生整齐,其后世代则虫龄不一,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各种不同发育程度的雌成虫随时可见,发生型复杂。因此药剂防治矢尖蚧主要是针对第一代幼蚧,防治效果好。同时可减轻当年为害,有利于柑橘树体的恢复和生长。  据调查资料表明,第一代…  相似文献   

18.
高山大白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东县绿葱镇国土面积228.2km2,耕地面积3.3千hm2,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马铃薯、反季节蔬菜等。常年种植反季节高山大白菜66.67hm2,由于连年种植导致病虫为害呈加重趋势。经多年实践摸索,研究出我县高山大白菜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平南县番石榴桔小实蝇的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石榴在平南县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引进泰国石榴和台湾珍珠石榴等番石榴品种后,因其四季结果,口感甜脆,产量高、品质好,销路畅,经济效益好,种植面积逐年增大,从最初的零星种植到现在的专业化种植,面积约有20 ha。随着种植时间增长,遭受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为害逐年加重,不防治的植株果实带虫率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盲蝽象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赵洪义,赵新建,毛景英,孙化田,李明清,刘付森(河南虞城县农业局476300)(河南省植保站)(开封市植保站)盲蝽象是我省棉花上的重要害虫。经调查其优势种为中黑盲蝽和绿盲蝽。近年来盲蝽象的危害日益严重,除为害棉花外,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