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盘锦是老国营农场群,有多年种稻历史,农业机械化发展较早,机械化程度较高.三十多年来,逐渐形成了以犁翻、早耙、水耙和水平地为主体的机耕作业体系,这种耕作方式虽对生产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还存在不利于发挥地力、破坏耕层、适耕期短、用工多、耗油、耗水多等弊端。所以,改进传统耕作方式,以旅耕、松耕、早耙、小四轮拖拉机下水平地替代传统耕作方式势在必行。1旅耕法旋耕法是稻田耕整地方式的重大改革。它对提高作业质量、节省用水、降低生产成本都具有显著的效果。经过试验、推广,证明了旋耕法具有许多优越性。1·l波耕法的优点1…  相似文献   

2.
以泥炭、蛭石和水稻土为原料混配成不同水稻育秧基质(CK,100%稻田土;T1,50%稻田土+50%泥炭;T2,50%稻田土+30%泥炭+20%蛭石;T3,25%稻田土+75%泥炭;T4,25%稻田土+50%泥炭+25%蛭石;T5,33.3%稻田土+33.3%泥炭+33.3%蛭石),研究不同基质的理化性状及其对水稻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和毯秧质量的影响,筛选适合广东本地化的育秧基质。结果表明,与CK相比,混配基质容重显著降低34.16%~57.25%,总孔隙度提高9.99%~15.82%,通气孔隙和持水孔隙明显改善;除T3外,混配基质均具有壮秧作用,以T4效果最好,株高、百株地上部干物质量、根系盘结力分别比CK提高了24.49%、31.79%和26.11%,T5次之;秧苗素质以T4、T5最好,成秧率、壮苗指数分别比CK显著提高了16.63%~17.91%和30.00%~36.57%,毯秧质量减轻了20.52%~22.43%;栽插质量以T4、T5最好,丛苗数是CK的1.31~1.34倍,漏秧率、漂秧率和伤秧率分别比CK降低了3.48%~3.97%、2.28%~2.46%、1.93%~2.69%...  相似文献   

3.
<正> 稻田少耕法是近代的新兴技术,它与常规耕作(犁耕、旱、水耙)体系相比,具有耕后土地平坦,碎土效果好,肥力均匀,改善土壤理化性能,有利于水稻正常生育,有助于提高产量。为使稻田少耕法的研究成果尽快应用于大面积生产,把先进的耕作技术变为直接生产力,促进我县稻田耕作制度的改革,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根据全国稻田  相似文献   

4.
为探寻小麦高产节水耕作技术,在2011-2013小麦生长季,通过定位试验,以安徽大面积主推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比较分析了在自然降水条件下秸秆还田+深耕+播后镇压、深松+播后镇压、旋耕+播后镇压、旋耕和复式播种作业5种耕作方式下淮北地区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各耕作处理下小麦田间出苗率均在70%以上,基本可以满足小麦生产对田间出苗的要求。在5个处理中,旋耕+播后镇压处理出苗率最高,达83%;复式播种作业处理的单株次生根数最高,2年在生育后期分别达到24.2和28.9条;旋耕+播后镇压处理2年平均及各年度的籽粒产量均最高,分别为8 206.8、8 175.5和8 238.0kg·hm-2,复式播种作业次之,秸秆还田+深耕+播后镇压最低,处理间差异显著。深松和旋耕处理在小麦生育后期0~2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较低,而40~6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本试验条件下,旋耕+播后镇压是小麦兼顾高产节水的最优耕作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双季稻稻田土壤剖面CH_4和N_2O的时空分布特征,有利于揭示农艺措施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产生和排放过程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旋耕(RT)和免耕(NT)在不同培肥措施[不施肥(CK)、仅施化肥(F)、化肥+秸秆还田(FS)]下对双季稻主要生育期田面水和土壤剖面CH_4和N_2O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早晚稻季田面水CH_4浓度显著低于土壤剖面CH_4浓度;而田面水N_2O浓度高于土壤剖面N_2O浓度。土壤剖面CH_4浓度随深度增加而下降;而N_2O浓度在土壤剖面中无显著变化。耕作方式对土壤剖面CH_4和N_2O浓度存在显著效应。与NT相比,RT显著增加了土壤剖面CH_4浓度,尤其是0-5 cm和5-10 cm土层;而在部分生育期显著降低土壤剖面N_2O浓度。早晚稻季CH_4净排放通量与上层土壤CH_4浓度相关性高于下层土壤和田面水。表层土壤是影响早稻季N_2O排放的主要因素,而中下层土壤是影响晚稻季N_2O排放的主要因素。【结论】双季稻田土壤剖面CH_4和N_2O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而耕作方式对其浓度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耕作与播种方式、密度和施氮量对稻茬小麦幼苗质量的影响,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比较分析了不同耕作与播种方式[旋耕两次+ 2BG-6A型均匀摆播机(TS1)、旋耕两次+2BFG-10 (8) 230型播种机(TS2)、板茬+2BMF-稻茬免耕条播机(TS3)]、密度(225×10 4和300×104株·hm-2)...  相似文献   

7.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免耕(MF)、传统旋耕(CK)、深松+旋耕(SS)和深松深施肥+旋耕(SF)4种耕作处理方法,对比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玉米根系分布、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SS处理较CK和MF处理能够降低土壤紧实度,在0~40 cm 土层,土壤紧实度由9 948.1kPa降低到909.8 kPa,土壤容重从2.31...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大面积发展水稻的需要,充分发挥水田机械化作业效率高的优势,克服单纯使用小型机械存在的不足,避免机械不配套而浪费资金,寻求提高机械效率和最佳机械配套使用途径,近年来我们对几种水田耕整地机械的技术性能、作业质量、作业成本、经济效益、配套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应用试验,简结如下:且试验材料与方法试验地点为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企业集团水稻生产基地,面积333hm2。试验机型为清江-654、泰山-304、手扶。分别在春翻地、水整地、秋翻地、旋耕时调查(见下表):(1)技术性能:油耗指标、使用性能及机车完好率;(2)作业成本…  相似文献   

9.
稻田麦草全量还田带水旋耕技术示范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苏省姜堰市2005~2006连续两年进行了麦草全量还田带水旋耕技术示范,探索适合本地区秸秆直接还田的模式和技术.示范表明,稻田麦草全量还田带水旋耕技术可一次性完成翻地、埋草、平整等作业,一次性作业埋草效果80%以上,耕整后田面露草量在90根/m2以内.采用该技术可减少机具下田次数,节约作业成本;该技术与不同稻作方式嫁接大都能高产稳产,在我国稻麦两熟地区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水稻机插育秧叠盘出苗的保湿效应及对秧苗生长特性及均匀度的影响,以甬优1540为供试品种,利用基质和稻田土进行播种育秧试验,分别设置育秧土饱和含水量的55%~60%(T1,基质含水量为38%,稻田土含水量为24%),75%~80%(T2,基质含水量为54%,稻田土含水量为32%)和饱和含水量(T3,基质含水量为70%,稻田土含水量为40%)3个育秧土播种水分梯度,播种后进行60 h叠盘出苗处理,并以不叠盘出苗育秧处理为对照,考查叠盘出苗期间育秧土含水量、种子出苗、秧苗特性及均匀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通过叠盘出苗能够保持出苗期间育秧土水分的稳定,不叠盘出苗育秧基质水分每小时散失1.08%,稻田土水分每小时散失1.29%;(2)叠盘出苗的种子出苗率显著高于不叠盘出苗处理,出苗期间育秧土水分含量与出苗率呈现显著正相关;(3)与不叠盘出苗育秧相比,叠盘出苗基质育秧和稻田土育秧分别使种子成苗率提高了29.9%和39.1%,并增加了株高和叶龄,同时分别使秧苗均匀度增加了23.6%和23.9%。试验说明,水稻机插育秧种子出苗期间进行叠盘能够维持育秧土水分稳定,进而提高种子成苗率、秧苗质量及秧...  相似文献   

11.
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土壤氨氧化细菌amoA基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旋耕无秸秆还田(对照)、1年秸秆深翻还田、2年秸秆深翻还田土壤总DNA为模板,采用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的氨单加氧酶α亚基(amo A)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AOB amo A基因,构建amo A基因文库。运用BLAST程序进行序列比较发现,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土壤中分布有亚硝化弧菌属(Nitrosovibrio)、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和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微生物菌群,秸秆深翻还田土壤AOB amo A基因序列主要与保护性耕作、长期施肥、间作、温室和植被恢复土壤中的amo A基因序列相似;常规旋耕无秸秆还田土壤AOB amo A基因序列主要与秸秆焚烧大田土壤和内蒙古草原土的amo A基因序列相似。玉米秸秆深翻还田2年处理(SF-Ⅱ)AOB amo A基因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是玉米秸秆深翻还田1年处理(SF-I),常规旋耕无秸秆还田(CK)最低。  相似文献   

12.
手扶耕作机     
在一定条件下,茶园深耕是取得茶叶丰产的有效技术措施之一,由于茶园深耕作业,异常繁重,人工操作工效甚低,为此,各国相继开展了茶园耕作机械的研究。日本在六十年代以来,基本上解决了平地和缓坡茶园的深耕、除草、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机械化作业问题,但由于茶园有很大一部份分布在坡度较大的山坡上,一般机具无法攀登进入作业,因此,直到近几年,日本才研制成功了手扶耕作机,为陡坡茶园的深耕作业提供了一种比较理想的机型。手扶耕作机是一种专门用于茶园深耕的半机械化农具,现以C—1型手扶耕作机为例作一简介。 C—1型手扶耕作机的基本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不同耕作方式对松嫩平原半干旱区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作方式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设置旋耕垄作(RT)、旋耕垄作深松(RTS)、免耕(NT)、免耕深松(NTS)、旋耕平作(FT)、旋耕平作深松(FTS)6个处理,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苗期根系生长、干物质积累、净光合速率和产量构成,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半干旱区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处理显著降低了玉米苗期根系的鲜重、干重和体积。旋耕垄作、旋耕平作和免耕结合深松处理干物质积累量较未深松处理增加3.17%~15.08%,旋耕平作结合深松处理提高了玉米有效穗数、玉米净光合速率,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4.
床土培肥质量的优劣 ,一方面制约着旱育秧的推广 ,另一方面又制约着旱秧增产潜力的发挥。而水稻旱育壮秧对秧床培肥质量的要求很高 ,要经过冬前、冬季和春季多次培肥 ,才能达到秧床土壤厚、熟、肥的标准。笔者在生产实践中 ,通过调查研究和专题研究 ,总结出一套旱秧床的快速培肥技术 ,现简介如下 ,供各位同仁和广大稻农参考。一、增厚秧床熟土层旱育秧要求秧床熟土层达到20cm ,但通常水稻土耕层厚度只有15cm左右 (以东台地区为例 ) ,不能满足旱育壮秧的要求 ,故过去一直采取冬前和冬季深挖、床土冻晒 ,以增加秧床熟土厚度。但是 ,在…  相似文献   

15.
以水稻育秧基质为材料,对底铺同基质不同厚度(1.0cm、1.5cm、2.0cm)及不同盖籽土(专用基质、稻田营养土)对水稻秧苗素质及机插质量的影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机插稻应用专用基质育秧,底铺同基质育秧的厚度以1.5cm为宜;专用育秧基质和稻田营养土均可用作盖籽土。  相似文献   

16.
水稻田间作业的主要机械 ,如收割机、插秧机等均要求稻田土壤有一定的硬度才能正常行走作业。而稻田土壤硬度与其含水量密切相关 ,含水量越低 ,硬度越高。降低稻田饱和含水量 (土壤全部孔隙为水份充满时的含水量 ) ,可使稻田含水量在排水后较快地降至适应机械作业的水平。有利水稻机械及时下田作业 ,争取农时。本试验的目的在于研究稻田的排水晒田措施对其饱和含水量的影响 ,为稻作生产机械化提供相应的农艺管理措施。1 研究方法试验在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农场进行 ,试验地土壤质地为壤土 ,将试验地按正常耕作要求用拖拉机耕耙平整 ,沉实一…  相似文献   

17.
2018~2019年三江平原云山农场设置旋耕(RT)、隔行深松(GS)、深松(ST)、浅翻(CT)、深翻(SF)5种耕作方式,以旋耕(RT)为对照,研究不同耕作处理对玉米各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耗水量及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耕作处理较旋耕处理相比能够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受降雨量影响各耕作处理表现不同,2018年(生育期降雨量505.3 mm),隔行深松、深松、浅翻和深翻4种耕作处理蓄水量分别提高3.67、2.87、2.23、2.68 mm;2019年(生育期降雨量833.6 mm),深松处理土壤含水量和蓄水量最低,表现为浅翻>深翻>旋耕>隔行深松>深松。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LAI)呈“S”型曲线,各处理表现为深松>隔行深松>深翻>浅翻>旋耕,在大喇叭口期至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深松处理平均比旋耕提前5 d到达干物质最快积累时间。4种耕作方式与旋耕相比均能改善耕层土壤水分状况,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LAI,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抗涝防旱土壤耕作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三江平原小三江腹地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二道河农场为试验基点,通过对此地区土壤容重、耕作时期、耕作方法等技术指标的测定,该地区获得大豆高产稳产的适宜土壤容重为0.95-1.1g/cm^3;秋季耕翻可提高土壤耕层的水分含量,起到保墒的作用,产量增加;在耕作方法上以深松(深度30cm以上)耕作为主,通过垄作(55-70cm)栽培可提高土壤温度,解决了该地区早春低温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3、利用抽秧机齿箱改装的制钵机(南汇县农机所)6、四行套相机结构简图1、变速箱2、升降转耳3、原旋耕齿箱4、原旋耕轴6、加长抽管6、加长班7、革体转动抽麦后移栽棉—有利实现棉田机械化~~  相似文献   

20.
1989年,建湖县同西乡为了摸索简化耕作栽培技术,在徐王、旗帆等村的308亩制种田上,进行了“高留茬、水旋耕”(以下简称“高旋”)示范。其方法和操作程序是:割麦留茬20~30厘米,施足肥料,上足水浸泡,半天后保持满墒水以旋耕机旋耕,以后开沟栽父本,整板栽母本。其优点有三: 1.有利于早栽早发夺高产“高旋”后,田间深浅一致,基本上未破坏土壤层次和土壤微生物分布区,利于土壤固、液、气三相的协调和养分的转化,土层软熟、肥足、肥匀、透气。秧苗栽插后,发苗起步早、速度快,同伸蘖发生率高,各生育期有所提前。“高旋”与常规耕作比较:母本分蘖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