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曲纹紫灰蝶的发生为害及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曲纹紫灰蝶(Chiladespandava(H.))在广东部分地区的发生为害进行了调查,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曲纹紫灰蝶卵期为(1 52±0 11)d,幼虫分4龄,历期为(5 96±0 19)d,各龄历期差别明显;蛹期为(5 14±0 38)d,曲纹紫灰蝶成虫在上午9:30~10:30活动数量达到全日最高峰;并根据其发生特点提出了该虫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4.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曲纹紫灰蝶Chilades pandava Horsfeid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结果表明:曲纹紫灰蝶成虫触角上共分布有5种感受器,它们分别是星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和B(o)hm氏鬃毛;雌、雄虫触角感受器只在数量上存在差异,类型、形态和分布都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曲纹紫灰蝶ChiladespandavaHorsfield严重危害苏铁科植物,幼虫为害苏铁刚抽发的新羽叶,把新羽叶蛀得残缺不全,影响苏铁的生长及观赏。对曲纹紫灰蝶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分布、寄主、扩散与危害、生物学特性等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防治铜仁地区的曲纹紫灰蝶。[方法]2005~2006年对曲纹紫灰蝶造成的危害进行初步调查,并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结果]苏铁的被害株率高达34%,受害严重植株虫口密度高达173头/株;为害高峰期为苏铁第一批新羽叶抽生时期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受害严重的植株当年抽生的羽叶全部枯死;曲纹紫灰蝶防治的关键时期应掌握在每年苏铁第1个抽芯盛期用药防治;采取压前控后的防治措施。[结论]该研究为该地区防治曲纹紫灰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介绍苏铁曲纹紫灰蝶[Chilades pandava(Horsfield)]的发生及危害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为防治苏铁曲纹紫灰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正>曲纹紫灰蝶[Chilades pandava(Hordfield)]是严重危害苏铁科苏铁属(Cycas)植物的一种主要害虫。发生较严重的年份,大部分的园林、庭院、绿化带及家庭所植苏铁均遭受危害,再加上人们对该虫缺乏科学认识和有效防治,致使该虫发生有越来越严重的发展趋势,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曲纹紫灰蝶是苏铁上一种新害虫。经过多年的系统调查研究,明确了曲纹紫灰蝶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寄主、发生为害特点和有效的防治农药,并提出相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控制苏铁小灰蝶(Chilades pandava)的有效药剂,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9种杀虫剂对苏铁小灰蝶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2%甲维盐(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1 500倍液和20%康宽(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 000倍液室内施药后72 h对苏铁小灰蝶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100.00%、95.00%、93.35%、100.00%,田间施药后1、3、7 d,4种杀虫剂对苏铁小灰蝶的虫口减退率和田间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其次是2.5%功夫(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3 000倍液、2.5%劲彪(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10%除尽(虫螨腈)悬浮剂1 500倍液也表现出良好的杀虫效果,室内施药后72 h,4种杀虫剂对苏铁小灰蝶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88.35%、80.00%、88.35%、85.00%;田间施药后3、7 d,4种杀虫剂对苏铁小灰蝶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均达80%以上;2.5%敌杀死(溴氰菊酯)乳油杀虫效果最差,室内施药后72 h,对苏铁小灰蝶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78.35%,田间施药后1、3、7 d,对苏铁小灰蝶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下。 相似文献
12.
雷公藤属植物生物学特性与生态适应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时4 a,调查了我国27个县(市)雷公藤属Tripterygium种质资源,建立种质资源收集库,定期观察雷公藤母本及无性系表型性状和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种质雷公藤的萌蘖性、生长势与造林成活率均存在差异,雷公藤T.wilfordii萌蘖性能明显优于昆明山海棠T.hypoglaucum,野生植株、种质资源收集库内母本及无性系后代均表现一致;在浙江丽水低海拔地区栽培,雷公藤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势也明显优于昆明山海棠。浙江类似地区雷公藤药材栽培应优先选用雷公藤,良种选育重点在雷公藤分布区内进行,既可提高良种选育效率,又可保证选育的良种适合丽水地区环境条件。表4参5 相似文献
13.
泰国玉米群体生物学和农艺学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改良我国现有玉米种质及其品种选育速度,推进国外材料的利用进程,对从泰国引进的12个玉米群体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抗性、外观等进行考查比较。结果表明,12个泰国玉米群体株型均为平展型,株高219.15~234.06 cm,穗位高96.87~128.84 cm;12个群体产量均低于对照品种,其中群体Q1产量最高为7463.01 kg/ha,群体Q12产量最低为6418.31 kg/ha,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群体Q1、Q2、Q3、Q4、Q6、Q7、Q8、Q9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而与群体Q5、Q10、Q11、Q12间的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各群体的出籽率、籽粒容重、穗粗、穗长、穗行数差异较小;千粒重275.67~307.00 g;行粒数均达到30粒,秃尖长度范围0.70~1.34 cm;12个玉米群体中,青枯病和纹枯病为主要病害,群体抗倒性均较强;果穗籽粒均为黄色,穗型为筒形,属硬粒型玉米,穗轴为白色。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9年马鞍列岛海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对岩礁生境褐菖鲉体长体重组成、体长与体重关系、性比、繁殖习性和摄食等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褐菖鲉的体长范围为24~166 mm,优势体长组为60~100 mm,占68.79%;体重范围为0.4~132.8 g,优势体重组为0.1~30 g,占75.99%;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1.983×10-5L3.077(R2=0.961,P<0.01,n=1 144);褐菖鲉属于等速生长;雌雄性比为1.42∶1,繁殖高峰期为1~4月和11~12月;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占73.33%。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8年8月-11月印尼阿拉弗拉海单船探捕调查的浅色黄姑鱼生物学数据,对浅色黄姑鱼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为:性成熟度为Ⅱ~Ⅲ期的占79.83%;摄食等级主要为0级和1级,占66.56%;雌雄性比接近1.4∶1;体长范围为11.5~52.0 cm,优势体长组为17.5~21.5 cm和25.5~33.5 cm,在经纬度上体长分布差异明显;在优势体长组中,15.5~17.5 cm、25.5~32.5 cm优势体长组内的雄性个体出现频率明显高于雌性,而在其他体长组内,雌性占优势。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8年8月-11月印尼阿拉弗拉海单船探捕调查的浅色黄姑鱼生物学数据,对浅色黄姑鱼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为:性成熟度为Ⅱ~Ⅲ期的占79.83%;摄食等级主要为0级和1级,占66.56%;雌雄性比接近1.4∶1;体长范围为11.5~52.0 cm,优势体长组为17.5~21.5 cm和25.5~33.5 cm,在经纬度上体长分布差异明显;在优势体长组中,15.5~17.5 cm、25.5~32.5 cm优势体长组内的雄性个体出现频率明显高于雌性,而在其他体长组内,雌性占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