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美国环保局公布了一系列申请清单,包括新型有效成分的登记申请以及转基因作物中使用的植物嵌入式杀虫剂的申请。这些申请本应在前一段时间提出。代表Beta Tec Hop Products(华盛顿特区)公司的区域小作物IR-4项目正力求杀螨剂酒花β酸钾盐的批准,该药剂用于防治蜂巢中的瓦螨。代表CAI America(卡里,北卡罗莱纳州)公司的IR-4项目申请杀线虫剂/杀虫剂/杀菌剂海藻酸  相似文献   

2.
生物农药是指从动物、植物、细菌或矿物质等天然物质中衍生出来的某些农药。美国环保局(EPA)把生物农药分为三类:一是生化农药,以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物质作为有效成分,这些物质不是利用毒性的机制控制害虫,一般包括半合成化学品(干扰交配的昆虫性信息素和益他性外激素)、天然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天然产生的驱避剂和引诱剂(带有香味可以引诱害虫的植物提取物)、酶等。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1月30日,美国EPA公布了2014财年生物农药工作计划,列出了拟评审的生物农药新有效成分清单(Anticipated FY 2014 New Biopesticide AI Registrations,表1),共计15个。现将相关内容整理如下,供行业相关人士了解美国生物农药研发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美国生物农药登记管理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EPA将来源于动物、植物、细菌和某些矿物等天然物质的农药归类为生物农药 ,并将其划分为微生物农药、转基因保护剂和生物化学农药三大类。相对于常规的化学农药而言 ,生物农药具有作用方式独特 ,防治对象专一 ,对天敌等有益生物安全 ,用量小 ,降解快 ,对人、畜、环境风险性低 ,适用于害虫综合防治等特点。因此 ,美国政府鼓励发展和使用生物农药 ,对生物农药的登记要求 ,比对化学农药的要求简单 ,审批期限也要短一些 ,一种新的生物农药只需要不到1年的时间就能获准登记 ,而化学农药的登记审批期限通常要3年以上的时间。截止到200…  相似文献   

5.
2012年11月20日,美国EPA公布了2013财年生物农药工作计划,列出了拟评审的新生物农药有效成分名单(Anticipated FY 2013 New Biopesticide AI Registrations)(表1),共计20个。现将相关内容整理如下,供行业相关人士了解美国生物农药研发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美国环保署确认收到两种基于新的有效成分的生物农药登记申请。加拿大公司AEF Global(魁北克莱维斯)寻求其批准20%生物杀菌剂-Gliocadium Roseum strain 321用于木材处理。美国公司Vestaron(密歇根卡拉马佐)申请注册20%生物杀虫剂GS-U-ACTX-Hvla-SEQ2,  相似文献   

7.
生物农药包括生物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近年来尽管在整个农药产业中所占的比例还较低,但生物农药总体势头发展良好,且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及特色农作物的有害生物防控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对我国生物农药登记管理的基本情况、产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当前发展中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详细梳...  相似文献   

8.
美国环保署农药项目办公室(OPP)计划在2014财年(截至9月30日)完成对另外一种新有效成分的登记审批。具体内容是在2014财年三季度,就北美马克西姆-阿甘公司用于瓜类和果实类蔬菜的杀线虫剂氟噻虫砜(fluensulfone)公布评审结果。OPP之前计划在2014财年一季度对先正达公司杀菌剂苯锈啶(Fenpropidin)和杜邦公司杀菌剂丙氧喹啉(proquinazid)、二季度对巴斯夫/大冢公司杀螨剂丁氟螨酯(Cyflumetofen)完成审批(《Agrow》No.636,P13)。  相似文献   

9.
我国生物农药的登记及推广应用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引起的害虫抗药性、农药残留、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日趋严峻,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用高效、安全、环境兼容性好的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是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文比较了国内外生物农药界定的差异,详细介绍了现阶段我国生物农药的登记情况和推广应用现状,并就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生物农药是日本实施“绿色食品体系战略”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阐述了日本生物农药的定义和范畴,对日本生物农药的登记情况进行分类介绍,以期为其他国家生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理性认识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理性分析化学农药的弊与利,并对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一些有失偏颇的观点进行了讨论,也指出了生物农药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我国农药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2.
试谈生物农药的定义和范畴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本文讨论了生物农药的定义和范畴,并展望了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我国发展生物农药的方向和侧重点。  相似文献   

13.
生物农药新概念新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最初的生物农药就是利用自然资源如细菌、真菌、病毒、植物、动物等经粗加工后直接使用,因此,易于受环境影响,功效不佳,难以工业化。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生物、生化合成和基因嵌入等技术将生物农药引入了高科技的殿堂,仿生合成、工业化发酵、作物转基因等技术使生物农药从举步难艰的困境走向了快速发展的坦途,生物农药终于迎来了春天。  相似文献   

14.
分析蚊香在我国的发展现况与特点.收集并筛选2004~2015年接收检测的蚊香样品,调查样品剂型、数量、有效成分、持效时间等.获证登记的蚊香数量占所有样品的比例基本稳定在20%~40%;盘式蚊香呈逐渐下降趋势,电热片蚊香总体保持稳定发展,电热液体蚊香呈显著上升趋势;以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为主要有效成分,氟类菊酯的使用比例逐渐增大.蚊香是卫生杀虫剂的重要剂型,其有效成分、使用时间、使用方式等方面均在不断地研发以满足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5.
美国登记注册的生物农药主要分为生物化学农药和微生物类农药,其中生物化学农药包括引诱剂、驱避剂、天然昆虫/植物生长调节剂及除草剂、信息素、其他生化农药等;微生物类农药包括细菌、真菌、病毒、酵母、原生动物、工程菌、转基因植物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美国西部旱地农业的实地考察分析,介绍了当地旱地农业耕作种植制度,平整土地,自然喷灌,土壤保护,旱地机械及饲养业,可供有关同类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近年来开展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的1 600余个杀菌剂产品进行了梳理,重点对其中含新有效成分的19个杀菌剂产品进行了整理,其中化学农药13个,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各3个,按照有效成分的作用机理及试验结果进行了汇总。  相似文献   

18.
菊科植物的杀菌活性及其活性成分(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菊科10个属:紫松果菊属(Echinacea)、醴肠属(Eclipta)、飞蓬属(Erigeron)、泽兰属(Eupatorium)、鼠曲草属(Gnaphalium)、堆心菊属(Helenium)、蜡菊属(Helichrysum)、旋复花属(Inula)、假泽兰属(Mikania)和银胶菊属(Parthenium)中具有杀菌活性的植物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将菊科植物资源应用于植物性杀菌剂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草地贪夜蛾是2018年入侵我国的重大迁飞性害虫, 对玉米等农作物生产构成重大威胁。为开发新型生物农药产品,提供防效更高的生物农药品种, 本研究采用点滴法评价了蛇床子素、大蒜素、补骨脂素、闹羊花毒素Ⅲ、印楝素、对叶百部碱、莨菪碱、血根碱、辣椒碱、苦参碱和丁香酚等共11种植物源杀虫活性成分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毒力水平。结果显示:这11种杀虫活性成分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均有毒杀作用, 但起效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滞后。用药后48、72 h和168 h, 不同杀虫活性成分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LD50范围分别为0.212~14.382 μg/头、0.191~11.675 μg/头和0.164~9.463 μg/头。药后72 h 毒力大小顺序为:丁香酚>印楝素>闹羊花毒素Ⅲ>补骨脂素>血根碱>大蒜素>苦参碱>莨菪碱>蛇床子素>辣椒碱>对叶百部碱。研究结果为利用丁香酚等活性成分开发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农药新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Curly top in sugar beet continues to be a challenging disease to control in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To aid in development of host resistance and management options, the curtovirus species composi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sampling 246 commercial fields along with nursery and field trials in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DNA was isolated from leaf samples and the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using species-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rimers for the C1 gene. Amplicons from 79 isolates were also sequenced to confirm identifications. Beet severe curly top virus (BSCTV) and Beet mild curly top virus (BMCTV)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while only a few isolates of Beet curly top virus (BCTV) were found. In phylogenetic analysis, BSCTV, BMCTV, and BCTV isolates formed distinct groups in the dendrogram. Seven isolates not amplifiable with species-specific primers did amplify with curly top coat protein primers, indicating novel curtovirus species or strains may be present. Given the wide host range of the viruses responsible for curly top, frequent co-infections, and genetic diversity within and among species, establishing better host resistance, and controlling curly top will continue to be a challe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