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对虾3种不同池塘混养模式(凡纳滨对虾与草鱼、革胡子鲶混养,凡纳滨对虾与草鱼混养,凡纳滨对虾与革胡子鲶混养)的养殖环境下,弧菌数量变化与环境因子(温度、DO、COD等)及对虾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对虾混养模式的弧菌数量变化与大部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弧菌数量变化与虾病有一定联系,3种混养模式中,对虾与草鱼、革胡子鲶混养模式比其他两种养殖模式弧菌数量低、稳定,虾病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一些水产养殖户对鱼鸭混养有争议,有的认为鱼鸭混养好,可促进鱼鸭双丰收;有的则认为,鱼鸭混养会影响鱼的产量,得不偿失.其实,鱼鸭混养好不好,关键是得法不得法.如何进行鱼鸭混养才算得法呢? 1.放养鱼种要适当 在鱼鸭混养的池塘里,应以养殖罗非鱼为主,其次为滤食性鲢鱼、鳙鱼和杂食性鲤鱼、鲫鱼等.而草鱼,因喜爱清静水体,故应不放或少放.  相似文献   

3.
刺参密度对鲍参混养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用水泥池笼养成鲍模式进行鲍参混养生产试验。固定幼鲍放养密度,分设5个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混养密度组。起始幼鲍放养密度为每层40粒,各组每层分别混养刺参0(对照)、1、3、5和7头。度夏后疏苗续养,幼鲍放养密度为25粒·层-1。各组刺参数量顺其自然存活数不变。经度夏历时510d出池检数。经统计分析,鲍参混养度夏阶段,鲍和刺参的成活率、规格与混养刺参密度之间的相关性都不显著(双侧,P>0.05)。本次鲍参混养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混养刺参密度每层2~3头为宜。  相似文献   

4.
推广虾贝混养新技术是目前一项提高虾池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虾贝混养要根据海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虾贝混养可形成虾贝生长的良好生态环境,虾贝可以互为利用,互相促进,实现虾池中生态良性循环。在混养中,要注意贝苗的暂养、贝苗的入池规格、贝苗及虾苗的放养密度。虾贝混养对底质的要求不太  相似文献   

5.
随机放养经过鉴别的科宝48肉仔鸡,采用基本一致的消毒、用药、免疫程序在每周监测鸡只的采食量、体重、成活率以及观察现场的鸡群状况,并将利润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公母分养的肉仔鸡,公鸡组料肉比、增重、采食量极显著高于混养组(P0.01),死淘率显著低于混养组(P0.05);母鸡组死淘率、采食量极显著低于混养组(P0.01),增重显著低于混养组(P0.05),料肉比与混养组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饲养成绩,分养的利润高出混养0.48元/只,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公鸡利润极显著高于混养(P0.01),母鸡利润显著高于混养(P0.05)。  相似文献   

6.
赵从民 《吉林农业》2004,(12):27-27
一、鸡、鸭、鹅不能混养有的农户为节省养殖场地,把鸡、鸭、鹅关在一起混养。一是混养容易造成疫病的互相传播,如鸭、鹅也和鸡一样会感染新城疫病毒,只是病毒在一般情况下潜伏于体内,不表现出症状,但也成为病毒的携带者,若与鸡混养在一起极易将病毒传染给鸡,导致鸡发生新城疫。  相似文献   

7.
以凡纳滨对虾和菊黄东方鲀的封闭式混养系统为对照组,在对照组的混养基础上移植可口革囊星虫,并以该混养系统为实验组,研究星虫对鱼虾混养系统氮、磷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的体重增长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动物体氮、磷累积量,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底质中氮、磷累积量,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可见,鱼虾混养系统中移植可口革囊星虫可以增加养殖产量,提高饲料氮、磷的利用率,减少氮、磷元素对底质的污染.  相似文献   

8.
鱼鳖混养的生物学基础及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鱼鳖混养的生物学基础,总结了其混养技术,包括混养类型、混养密度及比例、投饲、日常管理、实行轮捕轮放等内容,以期为鱼鳖混养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龟类、蟾蜍、蚯蚓混养,方法简便,无需特殊设施,可利用鱼池、鳖池改造,基本不增加投资,而效益却倍增.这种混养节省了饲喂劳力,节约了不少饲料.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一种新型养殖模式"鲈蟹混养"在江苏南京进行推广。技术人员介绍,鲈鱼的粪便是螃蟹食物螺蛳的美味,蟹鲈混养的池塘也不需要额外给水草施肥,加州鲈的排泄物完全能够满足水草的营养需求,水草能够大量吸收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保持水质清新。两者混养一方面能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相似文献   

11.
单养和混养模式下三角帆蚌养殖池昼夜塘溶氧波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养和鱼、蚌混养两种模式下研究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养殖池塘夏、秋两季的昼夜溶氧波动特征,结果显示:试验养殖池昼夜溶氧波动范围在4.18~20.92mg/L;最大波动幅度16.74mg/L;总体溶氧值偏高,表、底溶氧差别不明显,夏季波动幅度较大。单养池塘的波动幅度大于混养。尽管单养投蚌饲料模式下池水叶绿素和净初级生产力较高,但蚌的生长混养依然优于单养。而且混养模式下,有利于降低水体的CODMn。  相似文献   

12.
利用鱼种池混养青虾,可以综合利用鱼种池水体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一般在不影响鱼种生产的同时,每亩可增收商品虾10~30千克.鱼虾混养要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相似文献   

13.
一、合理混养 此法不仅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对鱼病的预防也有较好的作用。因为不同种鱼类上的寄生物不完全相同,某些寄生虫只能寄生于某种寄主,别的鱼类对其有免疫力,由于混养,实际上就使这种鱼的个体密度稀松了。此外,混养不同食性的鱼类,特别是混养杂食性的鱼,如罗非鱼,能把水中的有机碎屑和部分原细菌群蚕食掉,起到了净化水质作用,减少了鱼病发生的机会。因此从预防鱼病的角度看,也应提倡鱼类混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一些水产养殖户对鱼鸭混养有争议,有的认为,鱼鸭混养会影响鱼的产量,得不偿失。其实,鱼鸭混养好不好,关键是得法不得法。如何进行鱼鸭混养才算得法呢?1.放养鱼种要适当在鱼鸭混养的池塘里,应以养殖罗非鱼为主,  相似文献   

15.
鱼、鳖混养是利用池塘进行养殖的生态养殖技术,因其经济效益是常规养鱼的几倍,目前已在全国很多条件适合的地方广为应用。但也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养不好、养不大、不成功等现象。这与他们没有抓好鱼、鳖混养的几项关键措施有关。鱼、鳖混养中应注意的几项关键性措施有:  相似文献   

16.
根据暗纹东方鲀、似刺鳊鮈的生物学特性,开展了暗纹东方鲀与似刺鳊鮈池塘混养试验。养殖实践表明,在暗纹东方鲀养殖池塘中混养似刺鳊鮈,在不另外增加投饲的情况下,可增加池塘综合产出,提升养殖效益。本文总结了暗纹东方鲀与似刺鳊鮈池塘混养技术,具体包括池塘条件、放养前准备、苗种放养、投饲管理、水质管理、病害防治、日常管理、捕捞销售与越冬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暗纹东方鲀与似刺鳊鮈池塘混养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水产养殖多采用主养一个品种的同时兼养其他一种或多个品种的混合养殖模式即混养模式,利用鱼、虾、蟹、贝及水生植物等共生原理,调整生态养殖布局,提高养殖水体的自身净化能力,保持生态平衡和水质稳定,从而降低水产品发病率,为高产稳产奠定基础。鱼种混养小龙虾,在不影响鱼种产量的前提下,通过混养,每667平方米鱼种池增收小龙虾50千克以  相似文献   

18.
<正>1全新的混养概念科学的混养概念告诉我们,不但四大家鱼可以混养,甚至鱼、虾、贝、蟹之间也可合理搭配混养。如鳗鱼塘里混养胭脂鱼,胭脂鱼可摄食鳗鱼吃剩的碎料;对虾塘里混养小规格的尖吻鲈,尖吻鲈可及  相似文献   

19.
混养鲮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适宜的养殖模式,跟踪调查了2口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前期单养对虾,后期混养鲮(Cirrhinus molitorella)],测定了混养前、后养殖水体中浮游动、植物的群落组成,水质指标以及凡纳滨对虾生长情况。结果显示:混养后,养殖水体总氮、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均显著低于混养前(P0.05),磷酸盐含量显著高于混养前(P0.05),混养模式对虾养殖产量提高;经鉴定,混养前浮游植物共6门46种,混养后共6门44种,混养前、后对虾池塘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67.32×10~6个/L和7.84 mg/L、53.69×106个/L和4.24mg/L,混养后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均降低;浮游动物混养前共4门23种,混养后共4门17种,混养前、后对虾池塘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是3 014.6 ind./L和3.981 mg/L、1 201.65 ind./L和0.968 mg/L,混养后浮游动物生物量及密度均降低;混养后,浮游植物多样性提高,浮游动物多样性降低。以上结果表明,与单养模式相比,混养模式能降低养殖水体总氮、氨氮等含量,减少浮游生物数量,提高浮游植物多样性,同时降低浮游动物多样性,促进养殖水体藻相稳定,有利于提高对虾产量。  相似文献   

20.
高本刚 《农技服务》1999,(12):39-41
<正> (一)鱼鳖混养 1、鱼鳖混养的优越性 在养鳖池内养鱼或在鱼池内养鳖,都是可行的。传统的养殖经验认为:鳖和鱼不能同池混养,从防鳖咬死鱼。其实鱼鳖混养只要方法得当,是完全可行的。鱼鳖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水面,并收到相互促进,提高各自的产量。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