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筛选出适合饲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的最佳饲料配方,以期改进亚洲玉米螟的饲养技术,为进一步研究亚洲玉米螟人工大量繁殖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在周大荣新7号配方人工饲料的基础上,设计了4种不同的人工饲料配方饲养亚洲玉米螟,研究4种人工饲料配方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在试验设计的4种不同饲料配方中,配方2(玉米面86 g/kg,大豆面86 g/kg,Vc 2.9 g/kg,琼脂11.5 g/kg,酵母粉51.6 g/kg,山梨酸2.9 g/kg,葡萄糖43 g/kg,水716.2 g/kg)的饲养效果最好,亚洲玉米螟的化蛹率、羽化率、成活率、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极显著高于其他配方,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最短。配方1和配方3的饲养效果次之,配方4的饲养效果较差。【结论】饲料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配方2是适合亚洲玉米螟生长的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廊坊、衡水、阜新、公主岭、双鸭山和哈尔滨6个地区3种化性的玉米螟越冬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历期的研究,得出3种不同化性种群间的玉米螟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的历期有明显差异,而相同化性种群间的玉米螟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的历期无明显差异.一、二化性的种群化蛹盛期较明显,而三化性的种群则无明显的化蛹盛期.  相似文献   

3.
前言自从六浦晃和门罗在“欧洲玉米螟及其近缘种的分类与分布”(1970)中指出亚洲东部和澳洲的玉米螟是亚洲玉米螟之后,国内对原定名为欧洲玉米螟的种名引起了争论,一些单位在1975年前后用欧洲玉米螟性诱剂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多次诱捕试验,均无效果。1979年,我们曾在河南许昌和美国J.A.Klun博士合作,用一种亚洲玉米螟和三种欧洲玉米螟不同配比的性诱剂作了田间诱捕试验,其结果是亚洲玉米螟性诱剂顺12-和12-十四烯醇乙酸酯和醋酸十四(烷)酯34:39:27,11天132盆次共诱到71头蛾,效果良好;欧洲玉米螟性诱剂顺  相似文献   

4.
苏丹草诱集带对玉米田亚洲玉米螟的诱集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以新疆近年来引进种植的优质牧草苏丹草作为诱集植物,探讨不同播种方式对亚洲玉米螟的诱集效应,为玉米螟治理的生态调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在玉米田以不同播种期、不同密度播种苏丹草诱集带和玉米-苏丹草同行混作以及不同品种的玉米田种植苏丹草诱集带等方式对玉米田的亚洲玉米螟发生、为害情况进行比较,明确苏丹草诱集带对玉米螟的生态调控作用.[结果]5月2日、5月27日和6月14日三个不同播种期的苏丹草诱集带对降低玉米田亚洲玉米螟为害率都有显著作用,效果达14.29;~100;;以不同密度播种的苏丹草诱集带和苏丹草-玉米按不同比例同行混作对亚洲玉米螟的诱集效果不显著;玉米螟为害甜玉米美糯2号的程度显著高于普通饲料玉米SC704.[结论]尽管美糯2号甜玉米田的苏丹草诱集带对玉米螟的诱集率较SC704普通饲料玉米田显著高9.4;,但苏丹草的诱集作用对减轻玉米受害程度在玉米品种间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吉林农业科学》2015,(4):48-50
采用室内和网罩试验,对7个不同品系赤眼蜂寄生玉米螟的卵块寄生率、卵粒寄生率及单雌产卵粒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系赤眼蜂寄生玉米螟的效果不同,在同一基质玉米螟卵块上寄生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同一品系赤眼蜂在不同基质玉米螟卵块上寄生也不同,蜡纸玉米螟卵块和鲜玉米叶子玉米螟卵块相比,多数赤眼蜂更趋向在鲜玉米叶子卵块上产卵;网罩下赤眼蜂寄生玉米苗上的玉米螟卵块效果更好,卵粒寄生率可达39.45%~70.48%;筛选出寄生玉米螟效果好的品系为:S-AC品系和M-TC品系,可应用于二代玉米螟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防治二代玉米螟幼虫的新技术,在田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后,应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防治玉米螟.结果表明,此综合技术防治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达64.22%,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11.20%,而仅用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为56.95%,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9.25%.因此,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对玉米螟二代幼虫有控制效果.松毛虫赤眼蜂结合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的综合防治技术能够减少田间玉米螟一代和二代幼虫数量,在玉米螟多代发生区可根据玉米螟发生情况和粮食生产的需要进行选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茶多酚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摄食毒力法,在室内测定了茶多酚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üenée)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茶多酚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LC50为2.185 0 mg/g;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相对生长率、食物利用率、食物转化率和近似消化率无显著影响;延长了亚洲玉米螟的4龄龄期,其在低含量茶多酚(1.6 mg/g)的情况就达到显著差异,5龄龄期整体差异不大,对亚洲玉米螟的蛹重在中含量茶多酚(2.4 mg/g)的条件下差异显著,对其蛹期无明显差异;对成虫寿命无明显影响,降低了单雌产卵量,高含量茶多酚(4.0 mg/g)组的平均单雌产卵量仅为对照组的43.64%,低含量茶多酚(0.8 mg/g)组的净生殖力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降低。【结论】饲喂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茶多酚可以有效降低后代种群基数,有利于该虫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室内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卵的寄生行为,以及两种赤眼蜂在单独和竞争情况下的寄生及其子代蜂受寄主卵龄的影响。结果发现:松毛虫赤眼蜂完成1次寄生所需时间显著短于玉米螟赤眼蜂,而产卵次数占总寄生次数的比例(40.16%)显著低于玉米螟赤眼蜂(66.26%)。单独寄生时,玉米螟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子代雌蜂数和子代蜂存活无显著影响,但对松毛虫赤眼蜂具有显著影响,且死亡蜂数量随卵龄增大而增多。在竞争情况下,两种赤眼蜂子代总雌蜂数均增加;寄生6h和36h玉米螟卵产出的子代蜂显著小于单独寄生时的子代蜂;寄生12h卵的子代蜂死亡数(21头)显著高于寄生其他龄期的卵,但在其他卵龄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罗兰  于毅  袁忠林  徐艺伟  李丽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326-12327,12341
[目的]筛选对玉米螟幼虫和卵具有较好毒杀作用的药剂,为玉米螟的化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饲料混药法和浸渍法分别测定10种杀虫剂对玉米螟幼虫和卵的毒杀作用。[结果]印楝素、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对玉米螟幼虫具有较高毒力,对3龄幼虫的加50值分别为0.0006,0.0250和0.0387mg/L;印楝素浓度为10.0mg/L时,卵的孵化率为17.80%。[结论]印楝素、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可作为玉米螟的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0.
为了弄清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的影响,室内研究了玉米(Zea mays)、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四季豆(Phaseolus vulgaris)、茼蒿(Chrysanthemum coronarium)对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体重增长和龄期及成虫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其虫龄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饲喂四季豆的种群中77.8%个体有4龄,饲喂玉米、甘蔗及玉米甘蔗混合食物后90%个体有5龄,而饲喂茼蒿的种群可达6龄。饲喂四季豆的亚洲玉米螟F1代幼虫总的发育历期最短,仅12.52 d,而饲喂玉米、玉米与甘蔗混合食物的个体发育历期显著长于其他处理,分别为31.0 d和28.17 d。F2代幼虫总发育历期比F1代短;F1代亚洲玉米螟末龄幼虫体重以饲喂四季豆的最大,单头体重达56.13 mg,与饲喂甘蔗的个体体重(51.80 mg)间无显著差异,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饲喂玉米+甘蔗的最低,仅27.88 mg,与饲喂茼蒿的(34.31 mg)无显著差异。不同寄主植物饲喂的亚洲玉米螟产卵量也有显著差异,以饲喂茼蒿的最高(217粒/雌)。F2代卵的孵化率比F1代低,且饲喂玉米、四季豆及茼蒿的F2代中雌虫比例明显高于雄虫,而饲喂甘蔗及玉米+甘蔗的雄虫比例较高。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亚洲玉米螟种群分化及利用作物多样性种植控制亚洲玉米螟的机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黄顶菊提取物对菜蚜、玉米蚜和欧洲玉米螟等农业害虫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黄顶菊提取物对菜蚜、玉米蚜有明显拒食和毒杀效果,处理72 h后拒食率和校正死亡率均在50%以上.其中,对菜蚜的触杀活性较强,对3龄欧洲玉米螟能引起的死亡率为28.79%.  相似文献   

12.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上的一大害虫,一般可减产5%~10%,不仅降低玉米产量,而且还影响玉米的质量,因此要在防治玉米螟上下功夫.一般都是夏季玉米螟发生时期进行防治,很少在冬春出蛰前防治,根据玉米螟的生活习性及其越冬规律,冬春出蛰前防治效果也很好,可以减少越冬基数,能大大减轻来年玉米遭受玉米螟危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2年3月5日惊蛰,此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其防治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的最主要害虫,它不仅影响玉米的品质,造成的产量损失也相当严重,其危害、损失率居各种害虫之首.一般危害较轻年份,玉米产量损失5%~10%,危害较重年份可达10%~20%.玉米螟性诱剂是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具专一、灵敏、无毒害、无残毒、不伤天敌、经济高效等特点,在害虫防治尤其是辅助测报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为了测试玉米螟性诱剂在田间的诱捕效果,探索使用玉米螟性诱剂进行测报从而确定田间释放赤眼蜂日期的可行性及方法,为此,开展了此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黑龙江、山西、海南3个地区不同化性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越冬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历期的研究,发现3种不同化性种群间的玉米螟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的历期有明显差异,其中哈尔滨地区一化性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较长,为34.54 d左右;山西地区二化性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居中,为21.47 d左右;海南地区的六化性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较短,为16.73 d左右,各地区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的发育历期长短与化性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结合新安县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在高产创建示范田进行了赤眼蜂防控玉米螟防效示范。根据田间玉米螟幼虫发育情况,确定赤眼蜂田间释放时间。分别于2014年度和2015年度的夏玉米田进行释放赤眼蜂处理和不释放赤眼蜂对照处理。连续两年调查结果显示,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均收到良好效果,与不释放赤眼蜂对照处理的效果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鉴定、综合防控及应用的研究进展,为亚洲玉米螟的监测预警、绿色防控等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文献统计学方法收集资料及调研,分析国内外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进展。【结果】亚洲玉米螟在中国、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均有分布,雌性个体通过释放性信息素吸引雄性继而交配;鉴定亚洲玉米螟主要性信息素组分为顺/反-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E-12-14:Ac)和正十四碳醇乙酸酯(14:Ac),各组分作用不同,组分间比例存在地理种群差异;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产品已运用于监测、诱杀与交配干扰中,与其它防治技术相结合的集成技术防效显著;应用过程中存在多种影响性信息素诱剂诱捕效率的因素,包括性信息素剂量、诱捕器类型、放置高度、颜色及环境等。【结论】亚洲玉米螟在多个国家的玉米种植区均有分布,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比例存在地理种群差异,利用性信息素最佳组分系统结合影响性诱剂诱捕效率的多种因素,在田间防控亚洲玉米螟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国已组装、集成一套基于性信息素防控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7.
《吉林农业科学》2014,(6):31-33
通过对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和颜色对玉米螟成虫诱捕效果研究,明确了诱捕器悬挂高度以1.5~2.0 m诱捕效果较好,颜色对诱捕器的诱捕效果影响不大。同时,对安放不同密度玉米螟性信息素诱芯诱捕玉米螟成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螟性信息素诱芯可以诱捕玉米螟成虫,进行短期预报具有可行性。同时,采用玉米螟性信息素诱芯可诱捕玉米螟成虫、使卵和幼虫减少,减轻危害。以每公顷10个诱芯较好,卵和幼虫数量明显减少,比空白对照增产8.61%。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表达Cry1Ab和Cry2Ab蛋白的转基因玉米GAB-3对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的杀虫效果,采用室内生测的方法研究了GAB-3不同组织器官对以上四种害虫存活率的影响,并通过田间接虫试验进一步测试了GAB-3对黏虫和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室内生测结果显示:转基因玉米GAB-3心叶期叶片对黏虫、亚洲玉米螟、棉铃虫和草地贪夜蛾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苞叶、穗尖、穗轴、花丝、雄穗和籽粒对亚洲玉米螟和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田间接虫试验结果显示:心叶期GAB-3高抗黏虫和亚洲玉米螟,穗期GAB-3高抗亚洲玉米螟。上述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GAB-3对4种主要玉米鳞翅目害虫有很好的杀虫效果,具有较好的商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类型杀虫剂对玉米螟防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8种不同杀虫剂对玉米螟的防治试验结果,其防效较对照均达极显著水平,但药效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玉米螟防治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玉米螟[Ostrinia furnaculis(Guenee)]是危害玉米、高粱的重要害虫,其危害历史之久,危害之严重,研究时间之长,投入力量之大。都可排在各种粮食作物害虫的前茅。至今,玉米螟危害面积和损失仍十分突出。而目前已有的防治方法,虽都有一定效果,但均有不尽人意之处,所以玉米螟仍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一大难题。一、对玉米螟防治的历史回顾建国前我国对玉米螟是无人防治的,听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