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桃树根癌病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桃树根癌病是公认最难防治的土传细菌病害之一。在对该病进行较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抗菌药剂、多种方法进行了室内、外药敏测定与防治试验,显示出异菌氰、次氯酸钠、乙蒜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及其混用对防治桃树根癌病菌有明显防效。  相似文献   

2.
桃树在山东省安丘市已大规模种植发展,但一种具有毁灭性的病害--桃树根癌病也因人为因素和栽培因素而大量发生,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比4个不同品种的健康桃树叶片和黄化桃树的黄叶及绿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观察过氧化物同工酶的酶谱变化。结果表明:桃树感染黄化植原体后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而PPO活性呈持续降低趋势;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发现过氧化物同工酶的酶带减少,颜色变浅,酶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4.
丛枝菌根真菌与大豆胞囊线虫相互作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对大豆‘开育10’品种接种了丛枝菌根(AM)真菌:Gigaspora margarita Becker&Hall、Glomus fasiculatum(Thaxt) Gerd.&Trappe、G.intraradices Schenck&Smith、G.mosseae Nicolson&Gedermann及G.versiforme Berch和/或大豆胞囊线虫(SCN,Heterodera glycines)4号生理小种。供试AM真菌可不同程度地促进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增加植株高度、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及单株产量,减轻感病大豆品种‘开育10’SCN的危害,降低病情指数、根上和根围土壤中胞囊数量、2龄幼虫和胞囊内卵数。其中,G.fasiculatumGi.margaritaG.intraradices的效应大于G.mosseaeG.versiforme的处理。接种SCN显著降低了G.intraradicesG.versiforme对大豆根系的侵染率、G.fasiculatum的产孢数量及G.intraradices的侵入点数量,增加了G.mosseae的产孢数量。认为部分AM真菌能有效地抑制SCN对大豆根系的侵染、胞囊发育和2龄幼虫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2007年5月、8月和10月在鄂尔多斯沙地草地生态研究站定点采集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根围土样,系统研究了AM真菌的时空异质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花棒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菌根类型为Ⅰ-型;AM真菌孢子密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最大孢子密度出现在10月份的0~10cm 土层,最大定殖率出现在10月份10~20cm土层;孢子密度与泡囊定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脲酶活性均与孢予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菌丝定殖率、泡囊定殖率和总定殖率呈显著正相关;pH值与丛枝定殖事、菌丝定殖率和总定殖率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酶活性与丛枝定殖率呈显著正相关.AM真菌与土壤因子的高相关性,说明丛枝菌根不同结构定殖程度和孢子密度可作为沙生土壤环境状况评估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5个豇豆Vigna sesquipdalis Wight品种在受锈菌Uromyces vignae Barcl侵染前和侵染后的若干阶段中的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并分析其与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接种后24h内,免疫和抗病品种的PPO比活性及其变化率均高于感病品种,且前者PPO比活性变化率高峰出现早,后者出现迟.在接种后,各品种的POD比活性及其变化率均上升,但中抗和感病品种的高峰出现早,免疫和高抗品种出现晚.此外,中抗和感病品种的POD比活性及其变化率在接种12h左右出现高峰后立即下降,而高抗品种的则持续上升至24h左右出现高峰,免疫品种的POD比活性也在24h左右出现高峰,但其POD比活性变化率则持续到48h左右达到高峰,且免疫和抗病品种的峰值明显大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与植食性昆虫的相互作用,将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 BEG167,Fm)、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 BEG141,Gi)和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 Berch,Gv)3种AM真菌以及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分别接种至花生和番茄上,通过测定AM真菌的侵染定殖和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指标分析AM真菌与甜菜夜蛾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甜菜夜蛾取食菌根花生植株后,Fm、Gv和Gi的侵染率和泡囊数均有增加,侵染率分别是未取食的1.15、1.10和1.11倍,而Fm的泡囊数增加最显著,是未取食的1.27倍。在菌根番茄植株上,Fm和Gv的侵染率显著增加,分别是未取食的1.24倍和1.94倍,Fm、Gv和Gi的泡囊数均显著增加,分别是未取食的1.50、1.98和1.42倍。甜菜夜蛾取食菌根花生和菌根番茄植株后,幼虫存活率下降,幼虫历期和蛹期明显延长;Fm对其影响最显著,甜菜夜蛾在花生上的存活率、幼虫历期和蛹期分别为26.67%、26.78 d和10.67 d,在番茄上分别为35.52%、24.33 d和10.39 d,与取食非菌根植株处理差异显著。表明甜菜夜蛾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AM真菌的侵染和定殖,而AM真菌能抑制甜菜夜蛾的生长和发育,但其影响因AM真菌种类而不同。  相似文献   

8.
大豆除草剂对2种丛枝菌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接种Glomus intraradicesGlomus mosseae的大豆植株盆栽钵中,按大田常规用量,施用乙草胺、丁草胺、灵达、骠马和精喹(禾灵)5种除草剂,显著减少了大豆植株的生物量和土壤中AM真菌菌丝的总量,降低了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侵染率、菌丝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处理6周后,显著降低大豆植株生物量的除草剂为乙草胺和丁草胺,植株生物量前者为12.6、14.5 g,后者为12.7和15.5 g,影响较小的为精喹(禾灵)(植株生物量各为20.8、23.5 g),而对照的生物量为29.5、30.8 g;显著减少AM真菌侵染率的除草剂为丁草胺(AM真菌侵染率为17.4%、24.1%),影响较小的为乙草胺和灵达(前者为29.3%、30.7%,后者为26.3%和32.2%),而对照侵染率为78.5%、62.4%;显著降低AM真菌菌丝ALP和SDH酶活性的除草剂为丁草胺(ALP为10.2%、13.6%,SDH为13.5%、18.8%),影响较小的为乙草胺和灵达(前者ALP为15.7%、17.4%,后者为13.9%、17.8%,SDH前者为22.4%、23.5%,后者为19.8%、25.0%),而对照的ALP为47.0%、36.3%,SDH为62.7%、48.4%;此外,除草剂也使土壤中AM真菌菌丝的总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9.
关中西部葛藤(Puerraria)根区AM真菌分布与定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陕西武功的药葛、粉葛和菜葛3个葛藤品种(Puerraria lobata)根区AM真菌的空间分布和定殖情况,以了解AM真菌分布和定殖与土壤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AM真菌定殖和空间分布与宿主种类和土壤深度密切相关。同一植物,品种不同AM真菌定殖率也不同,菜葛的总定殖率,泡囊和菌丝定殖率分别高达98.85%,82.79%,95.96%,均高于粉葛与药葛。丛枝定殖率粉葛显著高于药葛;孢子密度药葛高达7.95个/g土,显著高于菜葛和粉葛。AM真菌孢子密度和菌丝,丛枝及总定殖率均在0~10cm土层达到最大值,而其泡囊定殖率最大值则出现在10-20cm土层。葛藤根际土壤有机质与丛枝定殖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H值与总定殖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菌丝定殖率呈显著负相关。土样中AM真菌多为球囊霉属(Glomus)种类。也有少数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和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种类,详细情况有待于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10.
苜蓿斑蚜为害对5种苜蓿品种(系)PAL、POD、PPO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将苜蓿斑蚜人工接种在不同抗性级别的苜蓿品种(系)幼苗上,苜蓿斑蚜为害后的3、7、10 d分别测定了5个品种(系)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3种酶活性。结果表明,在试验期内,所有品种(系)叶片中的PAL活性在接虫后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升高; PPO活性随天数增加呈下降趋势; POD与PAL酶的情况相同,随着为害时间的延长不断升高。HA 3感蚜后3种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品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小麦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s, CCN:主要病原为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危害日益严重, 亟待探索新的生防途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作为环境功能生物, 对寄主植物具有生物药肥双重作用, 不仅能促进植物吸收利用养分, 而且能拮抗土传病原物、提高植物抗病性。本研究以AMF与CCN相互作用为切入点, 试图明确AMF与CCN相互作用关系, 并科学评价不同AMF抑制CCN、降低病害的效应。试验于温室盆栽条件下进行, 设接种AMF Gigaspora margarita(Gi.m)、Glomus mosseae(G.m)、Glomus intraradices(G.i)、Glomus versiforme(G.v)、Gi.m +G.m+G.i+G.v、CCN、CCN+Gi.m、CCN+G.m、CCN+G.i、CCN+G.v、CCN+Gi.m+G.m+ G.i+G.v和不接种对照(CK)共12个处理。结果表明, 接种AMF各处理均能降低小麦孢囊线虫侵染率、土壤中孢囊数和根内J2数量, 其中Gi.m处理抑制效果最大;CCN不同程度减少AMF侵入点数和产孢数量。Gi.m 和CCN+Gi.m处理的根内丛枝着生数量最多, 而后者根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丙二醛含量则显著低于其他CCN+AM真菌处理。Gi.m和G.i处理的小麦株高、地上部干重高于其他处理;Gi.m 和CCN+Gi.m的处理的单穗重和单株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表明AMF能不同程度拮抗CCN、促进小麦生长和提高产量, 其中, Gi.m是高效菌种。结论认为, AMF与CCN之间存在一定相互抑制作用, AMF能通过诱导植株防御反应拮抗CCN。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与本地菌根植物和非菌根植物种间竞争格局的调控作用,采用温室盆栽试验,通过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根内球囊霉G. intraradices(GI)及其混合菌种(GM+GI)3种处理,分析AM真菌对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本地菌根植物玉米Zea mays和非菌根植物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种间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接种AM真菌均显著提高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和玉米的菌根侵染率,菌根侵染率为13.720%~50.015%,且前者的菌根侵染率明显高于后者。单独种植时,与对照相比,接种AM真菌尤其是接种混合菌种显著提高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株高、叶片数和总干重。在加拿大一枝黄花与玉米混合种植时,与单独种植相比,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株高、叶片数、根长和总干重均较低;同时,与对照相比,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了玉米的相对竞争强度而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相对竞争强度没有显著影响。在加拿大一枝黄花和油菜混合种植时,与对照相比,接种AM真菌则显著提高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株高、叶片数、净光合速率和总干重;同时,接种AM真菌促进了入侵种的竞争优势而抑制了非菌根植物油菜的生长。说明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本地种的竞争格局受到与之混生物种的菌根依赖性强度以及AM真菌的种类差异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疆棉花品种次生代谢酶活性与诱导抗蚜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棉花品种次生代谢酶活性与诱导抗蚜性的关系,研究了不同类型棉花品种在棉蚜为害胁迫下,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及其对抗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受蚜害时不同品种同一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受蚜害诱导后,抗蚜品种和感蚜品种3种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抗蚜品种酶活性显著高于感蚜品种,诱导抗蚜性的强弱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AM真菌与西瓜枯萎病关系初探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Gigaspora rosea Nicol.& Schenck、Glomusmosseae(Nicol.& Gerd.) Gerdemann & Trappe和Glomus versiforme(Karsten) Berch与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 f. sp. niveum)的关系。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能促进西瓜植株的生长发育,增加植株干重;显著减少根内和根围土壤中镰刀菌群体数量及其对根系的侵染率;降低枯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从而减轻西瓜枯萎病的危害。接种F.oxysporum f. sp. niveum能降低AM真菌对西瓜的侵染率,并且AM真菌与镰刀菌的不同接种时间和顺序影响西瓜枯萎病的发生发展,证实AM真菌与镰刀菌存在竞争关系。另外,AM真菌对西瓜高感枯萎病品种的防治效果优于抗病品种,说明高感品种对菌根的依赖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用枯萎病菌接种不同抗性黄瓜品种,研究不同抗性黄瓜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抗感品种POD、PPO和几丁质酶活性基本都呈现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趋势。抗感品种均在接种后12h时出现第1次POD活性峰值,抗病品种中农13号、津优3号分别在接种后60、72h、感病品种在84h出现第2次POD活性峰值;接种后24h时抗感品种均达到第1次PPO活性峰值,抗病品种在48h、感病品种在60h时达到第2次PPO活性峰值;接种后抗病品种在48h时达到第1次几丁质酶活性峰值,72h时达到第2次峰值,而感病品种只在60h时出现1次几丁质酶活性峰值。抗感品种的POD、PPO、几丁质酶活性的2次培值都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各自的对照,在接种后的早期阶段,感病品种的POD、几丁质酶活性的第1次峰值都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抗病品种,PPO活性的第1次峰值极显著地低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6.
枯萎病菌对不同抗性黄瓜品种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枯萎病菌接种不同抗性黄瓜品种,研究不同抗性黄瓜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抗感品种POD、PPO和几丁质酶活性基本都呈现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趋势。抗感品种均在接种后12 h时出现第1次POD活性峰值,抗病品种中农13号、津优3号分别在接种后60、72 h、感病品种在84 h出现第2次POD活性峰值;接种后24 h时抗感品种均达到第1次PPO活性峰值,抗病品种在48 h、感病品种在60 h时达到第2次PPO活性峰值;接种后抗病品种在48 h时达到第1次几丁质酶活性峰值,72 h时达到第2次峰值,而感病品种只在60 h时出现1次几丁质酶活性峰值。抗感品种的POD、PPO、几丁质酶活性的2次峰值都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各自的对照,在接种后的早期阶段,感病品种的POD、几丁质酶活性的第1次峰值都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抗病品种,PPO活性的第1次峰值极显著地低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7.
灰霉菌激活蛋白诱导抗病相关的酶活性提高番茄抗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霉菌中提取纯化16 k D的激活蛋白。番茄种子以20 mmol/L的HEPES缓冲液(p H 8.0)为对照,用2.5、5、10和20μg/m L的灰霉菌激活蛋白处理36 h,播种第45 d接种灰霉病,接种第7、14和21 d观察发病率;并用10μg/m L的激活蛋白溶液喷洒番茄幼苗第6、12、24、48、72和120 h取样测定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结果显示,10μg/m L激活蛋白处理番茄种子时,番茄抗病性最强,诱抗效果为48%~54%;番茄幼苗喷洒激活蛋白处理第24 h,PAL活性达峰值、比对照组提高54%,处理第72 h,POD和PPO活性达峰值、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06%、122%。灰霉菌激活蛋白通过诱导抗病性相关酶的活性,提高番茄的抗病性,并且在最适浓度下诱导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丛枝菌根菌丝桥传递作用对烟草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明确供体与受体植株间菌丝桥传递抗病信号对受体植株生长以及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利用丛枝菌根真菌在供体与受体烟苗植株间建立菌根菌丝桥,对供体植株接种青枯菌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供体烟苗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条件下,再接种青枯菌,比只有菌丝连接的受体烟苗叶片内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PAL)的活性分别提高了21%、29%和14%,地上部干重和植株磷含量也有相同的趋势;而在不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条件下,供体烟苗接种青枯菌与否对酶的活性、植株干重及氮、磷含量均无显著影响。表明供体烟苗产生的抗病信号可以通过菌丝桥传递给受体烟苗,增强受体烟苗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水分胁迫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生长及其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与丛枝菌根可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接种丛枝菌根显著提高了玉米生物量、株高、地径。与未接菌相比,接菌提高了植株水分利用效率,水分胁迫和正常供水条件下,较对照分别提高117%和24.6%。接菌后玉米叶片SPAD值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强。同时,接种菌根显著降低了植株叶片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干旱胁迫和正常供水条件下,较未接菌处理分别降低了14.1%、18.9%和59%、69%。由此可见,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能够促进玉米的生长,缓解干旱胁迫对玉米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了玉米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