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探讨人工回灌情况下的灌区水资源管理问题。将研究区域的整个地下含水层视为单一单元 ,分别介绍了该单一单元的各个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 ,基于地下水的水均衡方程 ,得到了可用于对灌区的水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数学模型。文中举一示例介绍该模型的应用 ,结果表明该模型可用来确定需要抽取的地下水量以及地下含水层的蓄水量 ,为灌区的水资源规划管理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3.
人工回灌地下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日益严重。因此,开展地下水回灌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重要。文章在对大量人工回灌地下水的工程实例和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大面积人工回灌地下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通过河北省雄县利用沟渠入渗回灌地下水的实例,给出在人工回灌条件下地下水的平衡计算公式及实测验证资料,对回灌的一些技术问题作了分析,同时,指出了通过沟渠入渗回灌地下水的必要条件和  相似文献   

4.
灌区地下水动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使灌区地下水动态数据资料的处理,查询和利用实现系统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以陕西省宝鸡峡灌区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为基础,介绍了地下水动态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的设计思想和实现过程。该系统由Visual Basic 5.0可视化语言与Access97关系型数据库有机结合而构成,具有操作简便实用、界面友好、数据处理功能齐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为控制区域地面沉降,计划开展相应的地下水人工回灌,但在拟采用的回灌水源中监测到氯苯等有机组分,因而确定回灌过程中氯苯的环境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室内模拟人工回灌过程中氯苯的迁移及氯离子示踪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从回灌点至模拟柱两侧水流速度和渗透系数降低,阻滞系数变大;距回灌点由近及远氯苯浓度依次升高,稳定峰值逐渐降低,对称取样孔中水流下游的峰值高于上游;模拟回灌中存在氯苯的生物降解作用并伴随着Eh值的降低。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价格的合理制定至关重要,既关系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关系到水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我国农业用水占很大部分,目前灌区水价存在诸多问题,灌区水价定价改革非常迫切。分析了我国水价改革的历程,找出灌区水价定价中的问题,根据国外经验,提出了改革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8.
灌区耗水量变化对地下水均衡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宝鸡峡灌区水资源形成及转化的角度出发界定了灌区耗水量的概念。通过对灌区水量平衡关系分析,建立了灌区地下水量平衡模型,通过模型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渠系及田间入渗补给量、地下水开采量是主要的地下水平衡要素;宝鸡峡灌区1991~2003年渠系蒸发及浸润损失量和渠系渗漏补给量总体呈递减的趋势,当渠首引水量和渠系利用系数一定时,渠系蒸发及浸润损失量和渠系渗漏补给量呈反比关系。灌区田间灌溉耗水量与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也呈递减趋势;灌区地下水耗水量和地下水开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限制引水背景下河套灌区土壤水-地下水动态及其转化关系,为优化农田水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选取河套灌区典型斗渠区域,基于2年土壤水、地下水的监测数据,分析在不同作物种植区、不同灌溉期的农田土壤水、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规律。运用水量平衡法对地下水浅埋区农田土壤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生育期内农田土壤水分变化属于“灌溉降水入渗补充-腾发消耗型”;受灌溉影响,不同时期地下水埋深动态具有显著的灌溉型特征,土壤水渗漏补给地下水明显抬升地下水位,地下水排水和潜水蒸发又降低地下水位;在作物生育期内,土壤水与地下水进行双向补给,且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转化特征;研究区2年生育期内灌溉降水补给土壤水分别为544.56mm和541.85mm,平均腾发量为465.5mm和434.8mm,土壤储水量减少61.96mm和63.1mm,土壤水补给地下水为207.73mm和236.94mm。研究可为当地及相近地区农业节水灌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回灌井回补地下水的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姚彬 《灌溉排水》1998,17(2):35-38
根据顺义县的土壤分布状况,选择典型小区,利用回灌井进行地下水加补的入渗试验,分析入渗性能,利用试验数据确定渗透系数,经比较与其它方法得到的值相近;  相似文献   

11.
红旗渠灌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林州市(原林县)境内。灌区涉及林州市16个乡镇,总人口74.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64万人,城镇人口12.58万人,灌区控制面积1 374 km2,耕地面积4.82万hm2,设计灌溉面积3.6万hm2。灌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条件好。灌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720.88 mm,多集中在七、八月份,约占全年降雨的57.6%,致使大量的水资源以洪水的形式滔滔而下,并常伴有洪涝灾害。灌区丰水年和枯水年降雨量相差很大,丰水年相当于枯水年的2~3倍。 1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红旗渠灌区主要水源为浊漳河,年平均从浊漳河引水2.58亿m3,年最大引水量4.57亿m3,年最小引水量0.99亿m3,灌区内有南谷洞和弓上两座水库调蓄当地径流,南谷洞水库总库容7 750万m3,兴利库容2 800万m3,弓上水库总库容3 120万m3,兴利库容1 575万m3,有小型水库48座,塘、堰346座,总库容3 060万m3。 灌区内地下水资源总量(可开发的浅层淡水)0.51亿m3,地下水可利用量0.26亿m3,1996~1998年平均实际开采量为0.21亿m3,潜层水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据水量平衡分析计算,目前,红旗渠灌区保灌面积只有2万hm2,年缺水1.4亿m3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红旗渠灌区水资源短缺将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12.
13.
根据顺义县的土壤分布状况,选择典型小区,利用回灌井进行地下水回补的入渗试验,分析入渗性能;利用试验数据确定渗透系数,经比较与其它方法得到的值相近;分析了不同降深对入渗量的影响,用最小二乘法拟合降深和回灌量的关系表达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在介绍江川灌区流域概况的基础上,提出了该灌区所面临的地下水灌溉水稻米质差、产量低、大米销路不好等问题的解决办法,即发展地表水灌溉水稻,通过引松花江水来解决灌溉水源;分别对地下水、地表水(松花江水)的水量和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灌区的地下水严重超采、水质中总铁量超标(超6mg/L),pH值偏碱,不适合用于农业灌溉;地表水(松花江水)除铁离子略高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满足灌溉要求,为该灌区引松花江水灌溉水稻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AHP的三江平原地下水人工补给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由于水田面积迅速增加,三江平原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吊泵”和局部超采现象时有发生,并引发了一系列水环境问题,因此,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动态平衡急需恢复。为解决上述问题,以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分局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地下水人工补给方法进行分析和排序,提出当地最佳地下水人工补给方法为大口井回灌,为红兴隆分局乃至整个三江平原地下水人工补给实践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泾惠渠灌区为例,针对井渠结合灌区地下水超采及地下水位上升而导致的农田灌溉水环境等问题,从水位调控水量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地下水位合理埋深的水资源调控模式。在确定不同水文地质单元和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地下水位合理埋深上下限的基础上,结合PSO-RBF神经网络对地下水位埋深预测的结果,设计了基本、节水两种水资源联合方案,对不同保证率下的灌区水资源进行了联合调控。结果表明:泾惠渠灌区地下水位合理埋深上限介于1.76~3.50m,下限介于8.7~25.0m,不同水文地质单元、植被类型的水位埋深上下限值差异较大;水资源联合调控时,局部地区出现地下水超采,需加强节水灌溉和多水源的联合调控。  相似文献   

17.
针对地下水超采引发的环境问题,以博兴县地下水漏斗区建设的暗渠回灌补源工程为例,介绍了暗管回灌补源的工程设计与实施效果;建立地下水数值模型,分析了暗管补源技术的补源效果及地下水位恢复情况,并设计了地下水暗渠回灌补源工程、地表水-地下水的联合调蓄[1]、雨洪水资源利用、压采地下水等方案进行模拟预测,预测了不同方案条件下的地下水超采区的修复效果,为地下水回灌补源工程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由于水田面积迅速增加,三江平原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吊泵”和局部超采现象时有发生,并引发了一系列水环境问题,因此,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动态平衡急需恢复。为解决上述问题,以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分局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地下水人工补给方法进行分析和排序,提出当地最佳地下水人工补给方法为大口井回灌,为红兴隆分局乃至整个三江平原地下水人工补给实践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北方随着工、农业、生活用水量日益增大,大量开采地下,造成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产生了一些不良地质现象,这是需要制止的。藁城市利用地下储水空间蓄水,进行地下水人工回灌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果。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是防止地下水持续下降的一种方法。本文介绍的各种回灌方法,可供类同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洪山灌区节水改造设计中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阐述,进一步论述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灌区改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