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粘虫Mythimna scparate(Walker)是危害我国禾本科作物的重要农业害虫。粘虫具迁飞性、暴食性和群聚性,在我国分布广泛,其中湖北省是粘虫发生危害区域之一。湖北省钟祥市因种植冬小麦成为粘虫一代发生区。本文观测了钟祥主害代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第一代卵孵化盛期在5月上旬,卵历期为5d,幼虫发育历期18d~26d,即5月中下旬为幼虫危害盛期;老熟幼虫预蛹期平均2d,蛹期平均10d;成虫在6月上旬羽化,雌雄成虫寿命7d左右,雌雄性比为1:2;雌成虫产卵前期6d,每头雌虫产卵几百粒至上千粒,平均568粒。卵孵化率达85.08%。  相似文献   

2.
黑斑红毛斑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斑红毛斑蛾(Phauda triadum Waluer)是薜荔(Ficus pumila L.)上的主要食叶害虫。在江西一年发生一代,以三龄幼虫在寄主叶片或枝条上越冬,翌年2月开始活动、取食。结茧期为4月下旬初—5月上旬;成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初—6月初;卵发生期为5月下旬初—6月上旬;幼虫孵化期为6月上、中旬。幼虫孵化后经少量取食即以一龄幼虫越夏。9月初秋凉后,幼虫进入二龄,10月中旬进入三龄,并以此虫龄越冬。卵期10—11天;幼虫期304—328天;茧期27—30天;成虫寿命9—15天。幼虫孵化末期是药防治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3.
麦秆蝇的研究(一)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麦秆蝇在内蒙一年发生两代。以幼虫在禾本科宿根杂草中越冬,在中滩地区现己肯定的越冬寄主共有五种,而以披硷草(Clinelymus dahuricus(Turcz.)Nevski)中越冬虫口密度最大。翌年春越冬幼虫化蛹,越冬代成虫于5月下旬至6月初开始盛发,此时是开始药剂防治适期。盛发期的早晚与4月及5月份月平均气温具有强负相关,试以4月1日起至成虫开始盛发前一日止,日平均温度总和至760日度,预测越冬代成虫开始盛发,有相当的准确性。越冬代蛹期平均为15.33天。成虫羽化以上午6至8时最多。羽化后至开始产卵的历时平均为5.35天。每雌虫产卵量平均为11.8粒,最多41粒。产卵期间平均为11.1天,最长22天。越冬代雌成虫寿命平均为16.24天,雄虫为12.28天。越冬代成虫在麦苗上产卵,卵散产,大多产于麦叶正面近基部4毫米范围内。成虫对产卵地位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以第三及第四叶片上着卵最多,成虫喜产卵于具有4至6个叶片(拔节到孕穗期)尤其是拔节期的麦茎上。由于小麦生育期的不同,不仅着卵密度不同,幼虫入茎为害率也有差别,麦茎生育期愈近老熟,着卵愈少,幼虫入茎为害率愈低。第一代卵盛期在6月上、中旬,孵化盛期在6月中、下旬,至6月末己全部孵化。卵期平均为5天。幼虫孵化后从小麦叶基叶鞘与茎间蛀入为害。第一代幼虫于6月下旬后半期开始化蛹,化蛹盛期在7月上旬至7月中旬初期,7月中旬末基本上己全部化蛹,蛹期平均为9.9天。7月下旬为羽化盛期,麦收愈早,麦秆中遗留麦秆蝇蛹愈多,但内蒙西部地区大部分在7月下旬进行麦收,此时第一代成虫已大部羽化飞出,部分转向田间落粒自生麦苗上产卵,大部分第一代成虫转移到附近杂草、糜子、马铃薯、蔬菜或其他茂密的作物田中,除杂草外,未发现卵粒,仅系暂时潜藏处所。第一代成虫在越冬寄主上产卵,卵期平均为6.38天。幼虫孵化后入茎寄生生长发育直至越冬。  相似文献   

4.
粘虫是吉林省粮食作物上最主要的猖獗性害虫,防治工作上迫切需要中、长期預测方法。为此,作者等研究了吉林省粘虫猖獗世代的虫源,已經查明粘虫在吉林省不能越冬,猖獗世代的虫源是由省外迁入的。通过国內粘虫主要发生地区的发生动态的整理和分析,初步認为吉林省猖獗世代虫源的主要策源地为皖北、苏北、魯南、豫东、豫南、鄂北等粘虫常发生的地区。同时認为不同年度各策源地的发生时期和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吉林省春季成虫盛发期和数量。一般年分5月末、6月初的成虫与鄂北、豫南、皖北等地区的虫源有关;而6月上旬以后的成虫則与魯南、苏北、豫中的虫源有关。  相似文献   

5.
苏北盐垦区中黑盲蝽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黑盲蝽在苏北沿海地区1年发生4代,6月上旬一代成虫陆续迁进棉田繁殖为害,9月上旬第四代成虫相继迁出棉田产卵越冬,发生和为害程度受基数、气候、食料、生境、天敌因素的影响,上代残留量与下代发生量、早春气温与越冬卵孵化、6月份雨量与为害程度、植株含氮量与发生程度、棉田郁闭度与为害度等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该虫的防治指标为二、三、四代百株虫量分别达到10、15、22头时开始施药,防治适期为二至三龄若虫高峰期。  相似文献   

6.
直纹稻苞虫虫源性质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有关文献均记载直纹稻苞虫以幼虫或卵、蛹在当地越冬.本研究通过两年对南阳市直纹稻苞虫初见雌成虫卵巢发育情况解剖分析和对当地发生情况系统调查表明本地每年始见雌成虫卵巢发育均在四级以上,且均已交配,末代幼虫在杂草上不能发育到蛹即死亡;越冬期多处调查未发现任何虫态;当地上、下两代幼虫发生数量悬殊;该虫成虫和稻纵卷时螟成虫有明显的同步发生现象.据此认为,河南南阳直纹稻苞虫每年初始虫源来自南方.  相似文献   

7.
榆兰叶甲(Calerucella aenescns Fairm)俗名榆兰金花虫,近些年来危害榆树较重.河北全省发生近亿株,成片枯死,严重威胁榆树的发展.此虫在河北省一年发生二代,以成虫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出蛰上树,取食产卵,第一代幼虫出现在4月下旬,第一代成虫出现在6月上、中旬,7月上旬孵化出第二代幼虫,第二代成虫很少取食即进入越冬。对此虫的防治,各地采取了一些防治措施,如用氧化乐果涂干,呋喃丹埋根、人工捕杀老熟幼虫(蛹),树上喷氧化乐果等都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以防好越冬代成虫和第一代幼虫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山西省太谷地区‘壶瓶枣’枣园绿盲蝽越冬卵分布及粘虫板对绿盲蝽产卵的影响,对该地区不同管理水平的枣园绿盲蝽越冬场所进行调查,并结合室内外饲养观察卵孵化规律,在枣园悬挂黄色粘虫板观察其对绿盲蝽秋季成虫落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管理水平枣园,绿盲蝽越冬卵分布场所均以枣树断茬口为主,其次是修剪口和中年生枣股,一年生枣股、老年生枣股及翘皮缝也有少量分布;枣园内外的杂草上均发现有少量绿盲蝽越冬卵,而在土壤中几乎没有分布;枣树不同部位卵分布的集中程度不同,卵粒数由多到少顺序为:断茬口枣股修剪口翘皮缝;绿盲蝽越冬卵4月中下旬开始孵化,孵化盛期为4月底到5月初;秋末,挂黄色粘虫板可使绿盲蝽越冬卵数量降低42.88%~87.56%。研究结果对‘壶瓶枣’枣园绿盲蝽的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茶黑毒蛾(DasychirabaibaranaMatsumura)属夜蛾科,又称茶茸毒蛾。该虫近几年来在旌德县部分茶区发生为害严重,,对茶叶生产影响较大。为此,我们对茶黑毒蛾在本县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防治意见。1发生规律1.1生活史茶黑毒蛾在本县1a发生4代,各代发生较整齐。第一代(又称越冬代)历期230d(包括越冬期),第二、三、四代历期均为45d左右。越冬代卵,于翌年4月初孵化,为害春季茶园。幼虫于5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开始羽化出第一代成虫,羽化后1~2d成虫开始产卵;第二代发生期在5月下旬至…  相似文献   

10.
1995~1997年,通过对韭菜蛾室内外观察研究,发现韭菜蛾在沈阳一年发生4~5代,世代重叠严重。无滞育虫态,以成虫和蛹越冬,翌年4月中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第1代成虫发生在6月中旬。以幼虫在田间危害,幼虫发育最适温度为19~23℃,种群消长周年出现两个高峰。防治该虫应以初夏、秋季防治为主,重点防治秋季第4、5代;每代防治关键时期为幼虫孵化盛期,在幼虫未蛀入茎内危害之前,选用菊酯类杀虫剂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11.
灰斑古毒蛾(Orgyia ericac Germar)是宁夏及西北地区主要旱生植物害虫之一。此虫在宁夏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卵在茧里越冬。次年6月中、下旬,越冬代卵孵化。7月下旬至8月中旬,第2代卵孵化。以幼虫为害沙枣、榆、柠条、花棒、沙拐枣等旱生植物的叶、果及嫩枝皮层,为害严重,影响沙荒地区造林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防治粘虫要抓住低龄阶段,即大部分卵巳孵化,幼虫尚处于二、三龄时期。粘虫幼虫发育很快,从卵孵化后,约7—10天就可变为四龄幼虫,进入暴食阶段。要在这样短促时期内迅速消灭为害,使用飞机施药防治是比较理想的。1960年笔者等有机会参与了山东省博兴县飞机施药防治粘虫工作,茲将这次防治的效果调查方法整理如下: 飞机施药前,在桓城及唐山两公社发生粘虫的谷子及甘薯田间取样调查,其时90.8—92.9%的幼虫已处于六龄老熟阶段,有的已进入化蛹期,化蛹率为46.2—67.2%。 8月21—24日进行飞机施药防治,喷撒药剂为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饲养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丹参旋心异跗萤叶甲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虫在陕西山阳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内越冬。越冬卵于翌年5月底开始孵化,6月底开始化蛹。成虫始见于7月中、下旬,发生盛期为8月上旬至下旬,8月上旬开始产卵越冬。卵、幼虫、蛹及成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278.6、48.5、6.4 d及22.9 d。同时,对其产卵行为、交配行为、活动规律及取食为害进行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山楂黄卷蛾在银杏树上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楂黄卷蛾近年在丹东对银杏树危害十分严重。经观察发现,该虫1a发生1代,以卵块在枝条上越冬。翌年银杏展叶期幼虫孵化,6月上中旬化蛹,6月中下旬成虫羽化产卵越冬。在幼虫孵化期和成虫羽化高峰期,喷药防治,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花生新珠蚧生物学特性观察及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新珠蚧是近年在花生产区新发生的一种地下害虫。在大荔县1a发生1代。以二龄幼虫在15~25cm深的土壤中越冬。6月上、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6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7月初为卵孵化盛期,7月份和8月初是该虫的为害盛期。防治应重点抓好与非豆科作物轮作等农业防治措施,以及在成虫盛发和初孵幼虫在地表游走期的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6.
双沟黑斑叶甲是近年来在江苏东台沿海垦区首次发现为害留兰香及薄荷的新害虫。该虫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夏,以卵和成虫越冬。影响其发生危害的因子,主要是气温高于20℃和土壤含水量低于25%。防治此虫,农业措施着重采取适时深耕和轮作换茬,化学途径重点掌握在2~3龄幼虫高峰期施用敌百虫和安绿宝等农药。  相似文献   

17.
尖翅小卷蛾[Bactra lanceolana (Hübner)]是席草上的重要害虫,2004-2007年对浙南地区尖翅小卷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尖翅小卷蛾越冬代成虫初见4月中旬初前后,全年发生7~8代,本田期发生4代,以第2代虫量最高,危害损失最重,其次是第3代和第1代,世代重叠,以幼虫在席草苗内越冬。成虫多在夜晚活动,有较强趋光性,但飞翔能力弱;停在草茎上,多数头朝下,尾朝上;雌雄性比1∶1.2,寿命长短与温度、湿度、雌雄性别等关系密切;成虫一般在原田活动,羽化、产卵多在晚上,以夜晚24:00前居多;羽化后当晚交尾,产卵前期多数1 d;卵粒大多产在粗壮植株中下部位、席草茎的凹槽上,自上而下产卵,亦有产在叶鞘上;卵一般在上午孵化,其孵化时间、孵化率高低、卵历期长短与温度、湿度有关。幼虫侵入、化蛹部位多在地面茎基部,中高龄幼虫还有转株为害的习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报道1977~1980年棉花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田间种群消长及杀虫剂对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红铃虫成虫数及卵量在上海郊区除1977年外,基本表现为逐代递增的第三代多发型;1977~1980年蛾量与卵量发生不一致,这与成虫产卵期的气侯因子有关。红铃虫第二、三两代的卵量和棉铃被害关系密切。第二、三两代产卵盛期这一批的卵孵化后为害棉铃的程度,在8月上中旬和10月中旬前后吐絮花中的单铃幼虫数中得到反映。由于每年红铃虫发生量不同,杀虫剂对其影响也有差异。在发生轻的年份7~9月用药2~4次其单铃幼虫数与对照比较,其差异不显著。但中等发生年与大发生年,在第二代、第三代成虫产卵高峰前各用药一次可以减少虫50%以上。这表明可以减少田间用药次数。作者另对红铃虫第一代是否要进行防治,第二、三代的防治指标以及早期用药对棉田天敌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尖翅小卷蛾[Bactra lanceolana(Hǔbner)]是席草上的重要害虫,2004-2007年对浙南地区尖翅小卷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尖翅小卷蛾越冬代成虫初见4月中旬初前后,全年发生7-8代,本田期发生4代,以第2代虫量最高,危害损失最重,其次是第3代和第1代,世代重叠,以幼虫在席草苗内越冬。成虫多在夜晚活动,有较强趋光性,但飞翔能力弱;停在草茎上,多数头朝下,尾朝上;雌雄性比1:1.2,寿命长短与温度、湿度、雌雄性别等关系密切;成虫一般在原田活动,羽化、产卵多在晚上,以夜晚24:00前居多;羽化后当晚交尾,产卵前期多数1d;卵粒大多产在粗壮植株中下部位、席草茎的凹槽上,自上而下产卵,亦有产在叶鞘上;卵一般在上午孵化,其孵化时间、孵化率高低、卵历期长短与温度、湿度有关。幼虫侵入、化蛹部位多在地面茎基部,中高龄幼虫还有转株为害的习性。  相似文献   

20.
杨笑如 《江西植保》2005,28(3):97-99
云南松毛虫是福建省沿海地区湿地松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一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卵于翌年2月下旬孵化,幼虫7龄,历期158d~195d,以取食嫩针叶为主,幼虫老熟时下树,藏于草丛里或树干基部,在枯枝落叶中结茧化蛹,预蛹期50d~70d,成虫寿命5d~10d.其发生与林分的林木组成、气候、天敌等因子密切相关.试验表明:用25%灭幼脲3号,白僵菌与0.4%氰戊菊酯粉剂按4︰1混合制成的粉炮防治幼虫,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