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土地利用功能评价及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的差异特性开展土地利用功能评价,是统筹土地利用,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化以及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为了协调土地功能差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结合土地生态位概念,运用GIS中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从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发展适宜性、生态环境适宜性等3个方面,构建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生态位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栅格单元为评价单位,对冀东山地丘陵区卢龙县进行生态位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发展适宜性、生态环境适宜性区域差别明显。在生态位适宜性框架下,划分了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4个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分区结果显示,卢龙县北部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中部以农业发展为主,南部依托现有城镇发展体系,注重内部挖潜,合理扩张产业园区。通过土地利用功能评价与调控研究为卢龙县土地资源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曹琴 《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24):122-124+128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一步推进,如何对耕地资源进行更好利用、更好适宜性评价以进行农业生产合理分配已成为重点。本文通过对GIS技术与农业生产适宜性分别进行概述,以农业信息收集与管理、农业信息可视化与统计查询、农业空间信息分析与建立模型、GIS在农业中的应用4个方面介绍了GIS在农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GIS技术对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的作用及应用。  相似文献   

3.
农业观光园布局适宜性评价属于多目标不确定性识别的范畴,传统方法不适应具有模糊性对象的评价问题,而物元模型能够揭示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信息.采用物元分析法对农业观光园布局适宜性进行评价,并以南昌市进行实证分析,构建了布局适宜性评价的物元模型,并结合GIS技术对南昌市的农业观光园进行了布局适宜性评价,有助于农业观光园的合理规划、科学布局.  相似文献   

4.
由于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农业技术自身特点及对应用环境条件的要求,导致不同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和不确定性,对农业技术的适宜区域进行评价对农业技术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实地调研结果,应用Delphi法确定了农业技术气候适宜性评价的初始指标集,并利用粗糙集理论实现评价指标的筛选,根据模糊数学原理、最小因子定律和耐性定律建立了农业技术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并对中国玉米免耕技术进行气候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决定免耕技术气候适宜性的核心气象因子为温度和降水,而评价免耕技术气候适宜性的关键指标为降水和玉米生育内≥10℃积温。在1981-2010年间,中国玉米免耕技术适宜区域主要包括: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中东部以及辽宁省,华北地区的河北省、山西省的南部,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的中南部、长江中下游的平原与丘陵区、西南地区的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以及华南地区和海南省。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技术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并通过对农业生产和相关产业的影响直接威胁我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农业生产基本数据和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资料数据;根据IPPC第5次评估报告中气候变化影响框架的基本思想,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与农业技术适应情景矩阵;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构建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主要考虑技术本身的特点和区域的实际情况;在农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与区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作物适宜性、水资源条件、光温条件、地形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态条件等6个方面;应用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模型,可实现农业技术的区域适宜性评估,获得不同农业种植二级区内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6.
杭州市特色农作物适宜性评价WebGIS咨询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种植适宜性评价中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日臻成熟、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应运而生并成为发展的热点与前沿,将现有的农业信息GIS系统向网络移植也成为趋势和必然。详细阐述了杭州市特色农作物适宜性评价WebGIS咨询系统的技术方法,从用户的需求分析和系统整体设计、杭州市气候资源基础数据库的建立、特色农作物的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的构建到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的网络发布作了一一介绍,并对系统功能进行简要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土地(壤)评价是农业科学领域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近年来,GIS技术被广泛用于农业用地作物种植适宜性评价,并已成为土地适宜性评价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作物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作物在特定地域种植的适宜性程度做出的结论性评价。客观评价耕地资源的作物种植适宜性,对于合理开发利用耕地资源、维护和提高耕地资源的作物生产力、保证县域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供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价不同农作物对不同质量土地的适宜性程度,其目的是更好地调整农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的帮助下,我们用划分农业生态区的方法对扬州市进行了农作物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王校辉 《河南农业》2016,(28):57-58
正作物适宜性评价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气候环境和土壤资源因素是开展作物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指标,综合考虑二者同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所必须条件的匹配性,是作物适宜性评价的主要手段。河南省平顶山市不仅处于豫西山区与黄淮平原两大地貌类型交接地带,还处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过渡地带,全市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类型多样,在全省范围内较为少见,且受气候环境影响大,易出现旱、涝等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受到气候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技术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各行各业如何应对当前气候的变化已经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热点话题,所以农业领域将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对于气候变化的应对性将会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本文将从农业适宜性的影响以及实现农业适应性的措施以及如何对农业适宜性的实行成功与否的评价方案等方面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构建出一个农业适宜性方法的理论,以期为未来农业适宜性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1.
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主要对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研究。包括复垦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评价因素及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和确定以及适宜性评价。针对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土地主要建立在人工堆垫地貌上 ,打破了原地貌上的土地单元 ;且地表物质组成为煤层上覆岩土混合物 ,这使得复垦土地的农业利用不仅受到常规因子的制约 ,而且也受到特殊因子如土壤物理因子非均匀沉降和化学因子岩土污染等的影响 ,因而 ,安太堡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从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到评价因子的选择再到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都有与常规的适宜性评价差异的地方 ,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最终获得适宜性评价的结论。从而为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为其他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滇西南山区城镇建设的特殊性.构建不同于平原地区的山区建设用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限条件法”与“适宜性指数法”。通过确定单项评价因子指数和综合性适宜指数,并借助GIS技术分析、评定每一评价单元图斑的建设用地适宜性及其适宜等级。建立的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适用于云南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类似山区推进坝区(平原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土地政策措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欧业宁  周忠发  符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503-2505,2555
选取福泉市种植区进行评价分析,建立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土地适宜性数学评价模型,并利用该评价模型对茶树种植区进行适宜性定量分析,得出种植适宜区的空间分布和数量。评价模型不仅克服了在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且利用计算机系统对评价因子进行量化处理,提高了喀斯特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准确性及效率。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GIS系统缺乏对空间问题决策支持的弱点,以重庆长寿湖周边地区为研究对象,以VB.NET为开发平台,借助ArcEngine工具,建立了该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该系统能对多源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具有相关的统计、分析功能,能按照建立的数学模型完成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实现土地适宜性的分等定级,并将其结果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DEM叠加实现三维可视化,让决策者直观地了解土地利用情况,为1 h经济圈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李念军  常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390-2392
以重庆忠县黄金镇斑竹村等3个村土地整理项目中土地适宜性评价为例,在对区域土地利用条件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柑橘用地适宜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柑橘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地种植柑橘总体适宜性很高,均为高度适宜;主要限制因素为排灌条件、交通条件较差,部分土地水土流失较严重。最后提出了克服这些限制因素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魏孔鹏  刘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296-8297,8300
介绍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和基本步骤,根据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设计的原则,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和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并以实例验证了系统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颜和萍  刘文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977-5979,5982
结合样本区土地利用现状,从耕地的土壤、生态、经济适宜性3方面,选取9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并采用AHP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以农户生产耕地地块为评价单元,结合GIS进行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现有农业投入水平下,现状耕地质量不一致,其中不适宜耕地可以预留为建设用地;部分荒地和田坎可以转变为耕地。影响因子的确定和权重值的计算对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影响很关键,虽然层次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主观性强易导致评价结果出现误差,需要一定的改进。  相似文献   

18.
基于短板原理,利用GIS技术,以研究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等级为出发点,以万载县耕地后备资源为研究对象,建立万载县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对照评价体系分别对评价对象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适宜性进行了有差别的等级评定。在国家相关规范的基础上,最终选取了8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确定适宜性等级并进行分析,同时给出各适宜等级土地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玉米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以辽宁省凌源市西南部6乡镇耕地为研究对象,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为评价单元,选取了土壤质地、坡度等9个因素建立数据库,采用极限条件法与综合指数法相结合划分了玉米用地的适宜性等级。还针对划分的适宜性等级,提出了玉米用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慧  赵俊三  李红波  周豹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994-13997
针对于低丘缓坡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需要进行低丘缓坡资源的建设适宜性评价,有必要把生态学的概念引入其中,以减少开发过程中带来的弊端.提出了基于“生态位”元胞自动机(CA)的新模型,同时将该模型应用于拥有典型的低丘缓坡资源,处于云南省中部的安宁市,探讨了如何通过“生态位”元胞自动机和GIS的结合对安宁市低丘缓坡资源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根据元胞在t时刻的适宜建设的概率,将元胞的建设适宜性分为4个等级,即高适宜(S1)、中等适宜(S2)、勉强适宜(S3)、不适宜(N),从而得出安宁市低丘缓坡资源建设适宜性结果,为更加合理地利用低丘缓坡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