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氮肥水平对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植株中氮含量以分蘖期最高,随着水稻生长发育的进行,植株氮含量逐渐降低;2个水稻品种的REN随N肥投入水平的增加,表现出先提高后下降的趋势,当N肥投入水平不断增大时,PEN表现出了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通过大田试验,设计3个不同氮肥水平(0、150、240 kg N·hm-2)和两种不同施肥比例(基肥:分蘖肥:穗粒=40%:30%:30%、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研究了氮肥运筹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特征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田面水NH+4-N和总N浓度在施肥后第1d达到最大值,随后降低,在施肥后的第7d,分别降为峰值的7.88%~17.84%和29.71%~45.55%.施氮水平介于0~240N kg·hm-2时,水稻产量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却随之降低.在高氮水平(240 kg N·hm-2)下,与氮肥前移相比(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采用氮肥后移(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的施肥比例,水稻产量增加了6.2%、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0.49%和23.72%,而氮素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差异不显著,说明适宜的氮肥运筹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提高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减少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3.
施氮量对南粳44氮素吸收运转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人工插秧和机械插秧条件下,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对优质粳稻新品种南粳44氮素吸收、运转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南粳44氮素吸收运转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施氮量的增加显著提高抽穗前和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及结实期植株的氮素运转量,但明显降低了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人工插秧和机械插秧的表现趋势基本相同;相同施氮量条件下人工插秧较机械插秧更有利于提高抽穗后氮素累积量和累积比例、结实期氮素运转量和运转率、氮素收获指数、氮肥生理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而抽穗前和成熟期氮素累积量、氮素运转贡献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低于机械插秧。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秸秆还田和增施氮肥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进行秸秆还田和秸秆离田下增施氮肥的研究,分析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及食味品质。结果表明:与秸秆离田(A1)相比,秸秆还田(A2)显著或极显著降低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及粒宽,整精米率降低了3.54%;垩白粒率、垩白度及直链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蛋白质含量极显著提高了12.16%;食味评分显著下降了0.92%。与常规施氮(B1)相比,增氮处理间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及直链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调节肥增氮15%(B3)和穗肥增氮15%(B4)的食味评分分别显著下降1.42%、1.66%;秸秆还田和增施氮肥二因素互作的稻米品质效应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秸秆还田与合理的施氮模式对寒地水稻产量及穗部性状的影响,以水稻品种齐粳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秸秆还田和增施氮肥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秸秆不还田(A1),秸秆还田(A2),即秸秆全量还田(0.054 kg·盆-1);常规施氮(B1,施氮比例为基肥∶分蘖肥∶调节肥∶穗肥=4∶3∶1∶2),分蘖肥增氮10%(B2),调节肥增氮10%(B3),穗肥增氮10%(B4)。以常规施氮作对照,就秸秆还田与增施氮肥处理对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枝梗数,各部位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平均减产5.59%,增施氮肥水平间产量呈B3>B2>B4>B1,调节肥增氮10%(B3)处理较常规施氮(B1)增产14.61%,主要由于穗数、结实率、千粒重提高,同时干物质积累量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安庆市主要稻田氮肥利用和水稻的需肥特性,研究了氮肥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和农学利用率、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氮肥前、中后期施用比例在(4~6):(4~6)之间能形成适宜的穗数和穗粒数,有利于水稻高产和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减量施肥造成北方寒地水稻肥料供给不足和产量低的问题,以纳米碳增效剂为材料,采用仪器快速检测和植株常规测定分析方法,研究纳米碳添加的常规施肥和减量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性状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CK)相比,纳米碳添加的常规施肥模式(SM-A)、减施氮肥10% (SM-B)和减施氮肥20% (SM-C)对水稻植株形态特征、光合生理特性、产量性状和肥料利用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以SM-B增幅最大,SM-A次之,SM-C最小;SM-A、SM-B和SM-C增加经济效益分别为563.56 Y/hm2、1374.20 Y/hm2和-1391.08 Y/hm2,以SM-B增效值最高。本研究表明,SM-B能改善生育期光合生理特性,提高植株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是寒地水稻较为理想的减量施肥安全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8.
朱宏  赵丽琴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5901-5902
[目的]研究氮素调控对寒地水稻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利用大区对比的方法研究新型氮素调控技术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优化施肥(INM)处理比农民习惯施肥(肿)处理株高高,分蘖多。INM处理水稻鞘腐病和褐变粒均比FFP处理轻,鞘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比FFP低13.1%和14.3%;褐变粒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低8.8%和3.3%。INM处理平方米有效穗、穗粒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比FFP处理高,空瘪率比肿低1.3%;有效穗多23.8穗/m^2、穗实粒数多2.3粒,产量达9.27t/hm^2,比FFP增产7.0%。[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寒地水稻的高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水稻氮吸收的动态模拟和氮肥管理的数学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简述了ORYZA-0模型的建模理论和模型应用。模型能分析氮素在作物-土壤-大气系统中的复杂行为。因此,能用于模拟作物的氮素吸收和干物质形成过程。模型与Price数学优化程序结合,能制定为取得模拟生物量或经济产量所需的最佳氮管理方案。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推荐的氮肥管理方案较当地常规氮管理方法具有的节氮增产作用。此外,还就模型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水稻产量越高,生育后期对氮的需求量就越大,为满足水稻需要,在施氮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减少前期氮肥施用量,加大后期用量,并筛选出了氮肥分配最佳方案,即基肥、蘖肥、接力肥、穗肥、粒肥比例为3:2:1:2:2。  相似文献   

11.
采用裂区试验方法,对寒地水稻2个主栽品种的氮肥需要量和利用率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处理3产量最高,667m^2产640.5 kg,其次是处理5每667m^2产573.9 kg。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肥料产量贡献率随之下降。当施氮量为7 kg/667m^2时,肥料产量贡献率最大。空育131和龙粳20在667m^2施纯氮量为9.1 kg时氮肥利用率最高,分别达31.0%、36.1%。空育131土壤基础供氮量为4.76kg/667m^2,龙粳20土壤基础供氮量为4.29 kg/667m^2。氮肥施用量与空育131产量之间的关系式为y=-0.8236x^2+22.556x+425.18,相关系数R2=0.5397,F=5.275,F0.05(2,11)=3.98,且F〉F0.05(2,11),一次项为正值,二次项系数为负值,方程成立。龙粳20最高产量施肥量为10.97 kg/m^2,最高产量859.9 kg/m^2;最佳产量施肥量为9.86 kg/m^2,最佳产量801.1 kg/m^2。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三个供氮水平下(施氮50 kg/hm2、150 kg/hm2、250 kg/hm2)施用肥料添加剂对苏南太湖地区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肥料添加剂对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表观损失氮均有显著影响,但只有在水稻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指标上二者表现出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随施氮量增加,水稻产量、累积吸氮量、土壤残留无机氮(Nmin)、表观损失氮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降低;与单施尿素相比,尿素配施肥料添加剂可进一步增加水稻产量、累积吸氮量,并能提升氮肥利用率和降低表观损失氮量,且该效应总体上随施氮量增加而愈趋明显;施用肥料添加剂对水稻营养生长期的氮素积累影响要明显强于生殖生长期。在本研究条件下,综合分析水稻产量、氮肥利用及氮平衡指标,不施用肥料添加剂时,施氮150 kg/hm2可获得较好的农学和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3.
用五因素(1/2)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施氮量、基肥施氮比例、磷肥施用量、钾肥施用量及移栽密度对优良粳稻群体穗实粒数和单位面积内总实粒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群体穗实粒数和单位面积内总实粒数之间对农艺措施的要求是一对矛盾;实现666.7 m2产量大于600 kg的主要农艺措施是:施氮量为:9.61~9.93kg/666.7 m2;基肥施氮比例为:47.38%~50.72%;磷肥施用量:4.05~4.39 kg/666.7 m2;钾肥施用量:6.49~6.94kg/666.7 m2;移栽密度:1.70~1.76万窝/666.7 m2。  相似文献   

14.
氮磷钾配比及氮用量对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为了给水稻高蛋白、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问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比及氮用量对水稻光合特性、养分吸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荐配比(N,P2O5,K2O的质量比为206.3:105:180)和氮低量配比(N,P2O5,K2O的质量比为186.3:105:180)两处理能显著提高水稻乳熟前、后期功能叶净光合速率,促进叶肉细胞的羧化效率,提高CO2的同化速率,促进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早、晚稻产量高低依次均为推荐配比处理、氮低量配比处理、氮高量配比处理.和对照相比,早稻增产幅度为8.2%~12.0%,晚稻增产幅度为3.7%~12.1%.  相似文献   

15.
在大田条件下,试验设5 个处理:T1 不施氮肥、T2 常规施肥、T3 控释尿素100%、T4 控释尿素90%、T5 控释尿素80%。研究水稻控释氮肥对寒地水稻植株和土壤氮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整个生育期控释氮肥处理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且铵态氮先下降后升高,抽穗-乳熟期含量最低;硝态氮先升高后下降,抽穗期含量最高。不同氮肥处理植株全氮逐渐升高,成熟期达到最大值,且T3 处理最高。控释氮肥处理产量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且T4 处理产量最高,达到7944.44kg/hm2,与T2 处理相比提高7.3%,与T1 处理相比提高19.0%,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因此,控释氮肥的施用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及植株全氮的含量,促进了水稻植株干物质的积累,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6.
肥密因素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肥密群体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探讨了前期(基蘖)用氮量、穗肥用氮量、粒肥用氮量、调节肥施用时期及穴距等因素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前期用氮量增加,稻米蛋白质含量降低;粒肥用氮量对脂肪酸含量影响呈负相关;随着总氮量的增加,直链淀粉含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18.
寒地水稻需水量模型的研究很少,研究节水灌溉条件下的寒地水稻用水模型的工作便十分具有实际意义,水稻用水模型的研究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及现代化灌溉管理的技术基础,也是探求水稻节本增效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9.
采用龙优5号水稻为试材,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寒地直播稻与传统移栽稻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差异,探明寒地直播稻的氮素积累规律,为直播稻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直播稻抽穗期和灌浆期叶片含氮量分别比移栽稻高10.2%(P0.05)和10.0%(P0.05),显著提高了叶片光合能力。成熟期籽粒氮积累量比移栽稻高16.1%(P0.05),抽穗后氮同化量和氮同化贡献率分别比移栽稻高104.7%(P0.01)和76.2%(P0.01),氮肥偏生产力比移栽稻高37.2%(P0.01)。直播稻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提高,结实率也有所增加,产量比移栽稻高8.1%(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沿江江南地区水稻适宜钾肥用量。[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水稻钾、氮吸收特性与施钾效应。[结果]在适量氮肥条件下,随着施钾量的增加,水稻产量提高,但当氮肥高到一定极限后,水稻产量不再增加,反而会下降;在氮肥用量相同的条件下,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吸钾量也相应提高,水稻氮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也提高;在施钾量相同条件下,高氮处理吸氮量反而减少。[结论]在该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水稻钾肥(K2O)推荐用量为13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