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和顺小杂粮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和顺县地处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全县共辖5镇5乡294个行政村总人口1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7万人。国土总面积2 250km2,其中耕地2.1万hm2。粮作面积约1.8万hm2,粮作中杂粮种植7 100 hm2,其中谷子1 600hm2、马铃薯1 500hm2、豆类1 467hm2、莜麦400hm2、荞麦1 467hm2、糜黍700hm2。一般年份粮食总产6 000万kg,其中杂粮总产2 600万kg,占粮食总产43.3%,杂粮商品量1 400万kg,占杂粮总产的53.8%。全县特色优势杂粮为养麦,一般年份总产600万kg,商品量500万kg,商品量占总产83-3%。2012年全县社会生产总值42.119亿元,人均GDP达到2.8988万元以上.财政收入12.677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30元。  相似文献   

2.
深化对耕地资源价值的认识,有助于实现耕地资源价值重建和耕地保护。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对象,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上黄试区为例,分析了耕地资源的价值体系,提出耕地资源经济产出价值、社会保障功能价值以及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估算方法,并对上黄试区1982年、2000年和2010年耕地资源价值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治理前(1982年),上黄试区耕地资源的价值较低,仅为4.37万元·hm-2 ,治理期(1982—2000年)和退耕期间(2001—2010年),上黄试区耕地资源价值有较快增长,两时期末的2000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24.13万元·hm-2 和56.47万元·hm-2 。其中耕地资源的经济产出价值增长最快,1982年仅为0.87万元·hm-2 ,2000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10.96万元·hm-2 和21.86万元·hm-2 ,耕地资源经济产出价值占耕地资源价值比重也由1982年的19.91%提升到2000年和2010年的45.41%和38.71%;其次是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1982年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为2.11万元·hm-2 ,2000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8.37万元·hm-2 和25.00万元·hm-2 ;整个研究期间,耕地资源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不断提升,1982年为1.39万元·hm-2 ,2000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4.81万元·hm-2 和9.62万元·hm-2 。不同时期耕地资源价值变化的影响因素不同,上黄试区综合生态经济治理期间(1982―2000年),科技因素对耕地资源价值提升起主导作用;而退耕期间(2001―2010年),政策因素对耕地资源价值提升起主导作用。为促进上黄试区耕地资源价值进一步提升,需要进一步对现有部分坡耕地实施退耕,提高耕地质量和集约化水平,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建设等措施,提高耕地资源化配置水平。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新疆后备耕地资源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明确后备耕地资源的总量及分布是耕地资源跨区域流动的前提.该文构建了新疆后各耕地资源的自然-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1 km2栅格数据和统计数据为基础,基于GIS评价县域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及分布.结果表明:①自然-生态适宜的后备耕地资源147.41万hm2,各县分布面积从0.01~17.55万hm2不等;②自然-生态-经济适宜的后备耕地总量为97.61万hm2,分布在65个县;③适宜开展耕地跨区域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97.19万hm2,分布在51个县.随着评价约束条件的增加,新疆适宜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总量逐渐减少,生态风险和经济成本对耕地跨区域流动的影响需要更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4.
绵阳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足迹法是用于评价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以四川省地震重灾区绵阳市为例,计算了2000—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该区人均生态足迹呈波动式增长,由2000年的1.377 2hm2增长到2009年的2.408 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增长缓慢,人均生态赤字由0.954 4hm2增长到1.922 0hm2;生态压力指数由3.257 6增长到4.949 3;万元GDP生态足迹由2.252 1下降到1.599 6;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生态足迹出现急剧增长。随着近年来绵阳市资源消耗增加,发展模式呈不可持续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较差。为实现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议适当控制人口增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护耕地资源,转变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5.
贵州土地石漠化变化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石漠化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及其动态变化,有利于石漠化状况的改善和治理。以往的驱动因子分析对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较少,本文以贵州省为研究区,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2000年和2011年两期石漠化影像,通过空间分析研究了贵州省2000—2011年的石漠化动态变化,并从人口因素、社会发展状况和经济水平、农业生产活动、地形坡度和生态工程建设等5个方面选取23个影响因子,对石漠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1年贵州省石漠化的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石漠化面积总体减少,但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呈增加趋势,轻度以上石漠化的治理任务还很艰巨;2)23个影响因子与石漠化呈现不同程度的正负相关关系; 3)农业人口比重、农业总产值、人均粮食、人均耕地、耕地比重、15°~25°耕地(岩溶)比重和25°以上耕地(岩溶)比重均与石漠化呈显著正相关,其他因子均与石漠化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农业活动对石漠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农业人口比重、农业总产值、人均耕地、15°~25°耕地比重、25°以上耕地比重、15°~25°岩溶比重和25°以上岩溶比重与石漠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73、0.425、0.291、0.288、0.430、0.338和0.334。研究社会经济活动对石漠化的影响可为石漠化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岷县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地力评价成果,选取9个影响马铃薯生长的评价因子,将岷县马铃薯适宜性生长区域分为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4个等级。其中高度适宜区面积达21 665.24 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43.27%;适宜区面积为21 567.96 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43.08%;勉强适宜区面积为5 146.49 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0.28%;不适宜区面积为1 688.5 hm2耕地,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3.37%。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洮河沿岸的中寨镇、梅川镇、茶埠镇、岷阳镇、十里镇、清水乡、西寨镇、寺沟乡、禾驮乡,宜建立马铃薯产业化生产区,特别是脱毒种薯繁育区及专用型薯生产开发区。  相似文献   

7.
到目前为止,重庆市垫江县近5 a来开发整理土地1 830 hm2多,使项目区1万多农民受益,年人均增收300元。5 a来全县共投资1 430多万元,实施土地整理项目20个,开发整理土地1 830 hm2多,新增耕地310hm2多。已经实施的市级土地整理项目———金临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423万元,整治规模3  相似文献   

8.
龙江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地处大兴安岭到松嫩平原中麓地段,东连富拉尔基区,西邻内蒙扎莱特旗,南至泰来县,北与甘南县接壤。东经122°24'~123°37',北纬46°43'~47°40'。全县辖14个乡(镇),158个村,60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8万。总耕地面积25万hm2,其中旱田23万hm2,水田2万hm2,土壤类型主要有暗棕壤、黑钙土、草甸土等。全县积温在2250℃~2600℃,无霜期120~135d,年降水量446.4mm左右,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2001年以来,龙江县建立A级绿色水稻基地4个乡(镇)8个村,面积1.3万hm2;建立A基绿色玉米基地7个乡(镇)52个村,面积3.3万hm2;…  相似文献   

9.
梁平县明达镇农民种粮现状调查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序晓 《南方农业》2008,2(3):80-81
针对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粗放耕种和耕地撂荒问题,笔者对重庆市梁平县明达镇的种粮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 1 调查结果 1.1 明达镇的基本情况 明达镇位于梁平县西北,距县城21公里,总人口30354人,其中农业人口28879人,8126户,耕地面积1532.5 hm2.农村人口人均耕地0.053 hm2;农村劳动力资源17773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者6120人,常年外出县以外务工人员9097人.属浅丘平坝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经济作物有大豆、花生.小春粮食产量1223 t,大春粮食产量10064 t,农民人均纯收入2640元.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耕地资源变化及耕地压力指数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了阐述陕西省的耕地面积变化及其压力状况,基于60 a统计数据,分析了陕西省耕地数量随时间变化特点,计算了耕地压力指数,利用GM(1,1)模型预测了全省未来10 a耕地面积及其人均耕地面积变化。结果表明,1949-2010年的60 a时间里,陕西省耕地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下降了152.41万hm2,旱地是耕地的主体,减少了181.35万hm2,而水浇地面积增加了77.51万hm2,耕地结构趋于合理;人均耕地面积下降了0.28 hm2, 1980年以前的30 a时间下降最明显,到2010年为0.10 hm2。未来10 a里,全省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会有一定的下降,但降幅不明显,且3种预案条件下(人均年粮食需求量380、400、420 kg),耕地压力过大出现的时间不同,人均年粮食需求量420 kg下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出现的时间最早(2014年),人均年粮食需求量400 kg下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出现在2017年,并基于此对陕西省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