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省现有37个蚕种场,分布在5个地区、15个县,其中国营专业蚕种场23个,国营原蚕区种场9个,社队办场5个。共有职工2635人,其中技术干部249人,桑园面积专业场10356亩,原蚕生产队9,003亩。春期蚕种生产能力180万张(其中原蚕区占45%,社队场占10%)。解放后,我省蚕种生产发展较快,解放初,60%蚕种靠外省供应,经过全省蚕种战  相似文献   

2.
<正>苏稽蚕种场作为四川省农业厅直属种场承担着原种生产与普种繁育的任务,普种种茧的生产由原蚕区承担。目前我场原蚕区的情况令人担忧,2008年以前我场有南城、瑞丰、高台、新津4个原蚕区,到2011年已萎缩为两个,2015年如果不开发新的原蚕区,我场原蚕区将减少到1个,原蚕区的稳定是我场蚕种生产与生存的关键。1原蚕区不断减少的原因1.1土地资源匮乏近几年的大规模工业开发用地以及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3.
钱塘江蚕种场位于钱塘江畔,盐官镇西北3.5公里,是一个农户养原蚕,蚕种场收茧,就地分户制种的原蚕区种场.原蚕区分布在石井、荆山两个村的21个承包组,也称原蚕队.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贯彻落实,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原有桑地面积1490.24亩,蚕室24090平方米,全被分到户,蚕室拆光,生产经营由原集体转到个体.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采取相应合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张坤元 《江苏蚕业》2001,23(1):41-42
目前我省原蚕生产仍占整个蚕种生产的50%左右,我们场的原蚕生产占90%左右,场内桑园主要用于三级原种生产及新品蚕种的研究,因此对原蚕区进行规范化建设,确保蚕种的高质量是我们场的主要着眼点,是质量、信誉的支撑点,下面就我场规范原蚕区生产建设所做的工作总结于后。  相似文献   

5.
<正>就目前桑蚕一代杂交种的生产形式而言,90%以上的蚕种场都是采用在原蚕区繁育原蚕,收购种茧回场制造蚕种的形式。因此,如何抓好原蚕区的生产管理,提高种茧质量和公斤茧制种量便成为了种场的工作重心。在此结合我场的经验谈几点体会,供同行参考。1种场在原蚕区生产面临的问题1.1养蚕劳动力紧缺,技术措施贯彻落实困难  相似文献   

6.
原蚕区种场的巩固、发展与蚕种质量关系嵊县蚕种场戴虔民原蚕区种场是我国繁育一代杂交种的基地,其稳定巩固,直接影响蚕种质量。嵊县蚕种场是个老场,四十多年来,为广大蚕农提供700多万张蚕种,卵质充实,孵化齐一,深受广大蚕农欢迎,客观上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主...  相似文献   

7.
<正> 随着我省蚕桑事业的迅速发展,逐步开展了原蚕区就地制种工作。我场从去年起,开始搞场外制种。去年,新曹农场原蚕区饲养蚁量1500克,制种26000多张,今年在新曹农场和富安镇九里村两个原蚕区饲养蚁量2699克制种4万多张。目前我场场外制种采用两种经营管理形式。一种是同原蚕区联合投资经营——“联营制种”;另一种是我场单独经营,在原蚕区采取分户养蚕,联户制种,种、茧两级考核,超产奖励的办法。一、联合投资建筑原蚕区就地制种新曹农场七分场原蚕区,这个分场有  相似文献   

8.
曹惠芝 《四川蚕业》2011,39(2):35-35,59
秋季原蚕饲养,气候变化无常,病虫害为害严重,加之农药污染环境与桑叶,容易发生蚕病,影响种茧质量,降低蚕农收入,导致种场制种困难。但由于生产需要,我场连续在原蚕区进行了秋蚕饲养,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实践证明,只要抓住了这些问题的关键,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完全可以做到养好原蚕收好种茧。  相似文献   

9.
<正> 随着我省蚕桑生产的不断发展,蚕种需求量的增加,我场于1980年开始发展农村原蚕区,使我场蚕种生产量从1979年的4.7万张,发展到1992年春一期生产18万张。目前,我场同时存在四种制种形式,即场内养蚕制种、原蚕区回场制种、原蚕区就地集体制种和原蚕区就地联户联产制种。原蚕区就地制种起步较晚,但效果较好,只要加强管理,有利于提高蚕种产质量。一、就地联户联产制种是一个好形式我场原蚕区大丰县新丰镇裕南村,从1985年起实行就地集体制种。目前一期能饲  相似文献   

10.
建国前的蚕种业一直为专业场经营,建国后由于农村发展蚕茧生产的积极性高涨,蚕种需求量增加,靠专业场生产蚕种已不能满足蚕茧生产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省开始发展原蚕区生产蚕种,通过试点,1952年正式建立德清原蚕区种场,从此开创了原蚕区制种的新纪元,至1957年我省原蚕区种场的制种量已超过专业场,确保了蚕种供应,促进了蚕茧生产的发展,进入80年代,原蚕区制种发展更快,全国蚕种生产量中有70%  相似文献   

11.
浅谈原蚕区春种秋繁的体会嵊县蚕种场陈友良春用品种秋天繁育可以弥补蚕种生产量的不足,提高蚕种场的设备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场从1986年春种秋繁获得成功,开创了原蚕区种场春种秋繁的先例。到1993年止,在秋期共饲养青松、皓月蚁量26191克,生产蚕...  相似文献   

12.
原蚕饲育区微粒子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原蚕饲育区(包括国营原蚕区种场、村办场、场带队,下同),为我省发展蚕种生产、满足农村不断增长的蚕种需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统计,仅1990年春期我省原蚕饲育区就生产了蚕种273万盒,占全省生产量的73.6%。可见原蚕饲育区,为克服国家财政困难、缓解我省蚕种供需矛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 原蚕区收茧制种占我场年制种量的80%以上,原蚕区基础如何,直接关系到种茧产、质量,关系到种场的兴衰。加强基地建设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一、分散零星栽植的桑树养蚕较难保证蚕种产、质量。我场制种量80%以上靠原蚕区养蚕收茧制种。1983年四川省原蚕基地建设会议后,我场向有关领导要求建立成片小桑园。当时由于认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原蚕区种场的特点。分析了该场微粒子病发生蔓延的主要原因。并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原蚕区控制微粒子病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德清蚕种场建场45年来的回顾与展望德清蚕种场黄林生,沈坤元德清蚕业公司张一鸣,陆宗尧德清原蚕区种场是我省开创的第一个原蚕饲育区。建国初期我省蚕种生产基础薄弱,除私营蚕种场生产部分蚕种外,所需蚕种,大量靠外省供应。新中国建立时百废待兴,办专业蚕种场则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场原蚕区饲养蚁量占总蚁量的70%左右,原蚕区蚕种质量的好坏,对全场蚕种生产和经济效益是举足轻重的。但是,由于原蚕区房屋及设施条件较差,生产、生活区难以隔离。一年中原蚕、普通蚕混养,环境难以彻底消毒,病毒积累日趋严重。因此,原蚕区历来是我场微粒子病的重灾区。近几年来,虽采用多种微防措施,微粒子病有所控制,但其效果仍不甚明显。2001年,我们在学习兄弟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全面推广全程叶面消毒技术,试行一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就全程叶面消毒在我场原蚕区应用效果总结如下。1原蚕区全程叶面消毒防微效果显著2001年…  相似文献   

17.
推行原蚕区收茧制种,我省始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据资料记载,仅1980年新建七个国营和三十个乡办蚕种场.均属原蚕区种场,这些种场除个别有土地栽桑利用自有桑园养蚕制种外,绝大部份无专用桑园,依靠原蚕区养原蚕收茧制种.这种型式的种场,是投资少、见效快,从生产速度和数量上看,解决了急需,从质量上看,差距大.特别是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原蚕生产由集体变为家庭经营,桑树零星分散,多以“四边桑”养原蚕.不仅给蚕种场技术指导带来了困难,而且生产条件越来越差,户与户之间差异大,不利于消毒防  相似文献   

18.
于钰明 《蚕桑通报》1992,23(3):57-58
原蚕区种场全年饲养原蚕,对于发展蚕种生产,具有极大的潜力,不仅可解决蚕种数量不足,满足蚕农需要,且更有利于做好防微、防病工作,有利于提高蚕种质量。原蚕区能不能全年饲养原蚕?其具体布局应该怎样?我场湖村桥村1991年走出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19.
加强环境整治,提高防微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宏云 《北方蚕业》2000,21(4):25-26
前些年,由于蚕桑发展较快,蚕种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场原蚕区制种量不断递增。在原蚕生产过程中,原蚕区由于养蚕基础设施差,蚕农防微观念淡薄,关键技术不到位,因而出现了只求蚕种数量,忽视蚕种质量的倾向。加之原蚕区大环境污染严重,致使生产的蚕种因微粒子病毒超标,而淘汰的批次比例增大,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我场总结多年在防微上的经验和教训,近两年狠抓了原蚕区的环境整治工作,使微粒子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原蚕合格茧计价结算是原蚕生产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坚持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制定一种合理的计价结算方法,不仅利于场农利益的协调分配,而且更利于促进质量的自然优化和品质的全面提升,保障原蚕区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笔者长期蹲点农村原蚕区,从事生产具体管理和监督,直接参与原蚕合格茧计价结算的具体操作。从近几年的实际运行效果来分析,结合农村原蚕生产的现状,在此对原蚕合格茧现行计价结算方法提出改进建议,以供商榷。1 目前计价结算方法的现状 现行原蚕合格茧的计价结算方法仍是八十年代初期制定的,几经修改后沿袭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